贛州開發區著力推進產城融合
來源:未知 日期:2018-05-03 點擊:次
“贛州經開區越來越有‘家’的味道了。”家住湖邊鎮梨園村的張卿明房屋被征收后,搬進了位于工業園區贛港康區新家,成為一名產業工人。夫妻倆每月收入近7000元,出門就是菜場,上班只需騎車10分鐘,孩子上學只需5分鐘路程。
如今在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越來越多的人像張卿明一樣過上了新生活,這得益于贛州經開區產城融合工作的不斷推進。著眼打造全國聞名的產城融合創新示范基地,贛州經開區堅持新發展理念,以產促城、以城促產,主導產業茁壯成長,城市張力、吸引力顯著增強,日益成為一座宜居宜業的產業新城。去年,該區工業主營業務收入、財政總收入、進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資、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實現兩位數以上增長。
抓好規劃設計 推動項目落實
“新發展理念貫徹得越徹底,產城融合推進得越順利。”贛州經開區主要負責人如是說。
貫徹新發展理念,首先從“紙”上做文章,下大力氣抓好城市功能和產業規劃。
近年來,贛州經開區先后組織編制了《贛州經開區核心區城市設計》以及蟠龍公園等一批高品質城市設計和公園的規劃設計,基本實現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一座產城互動、融合發展的產業新城躍然紙上。
踐行新發展理念,還體現在項目建設上。“從資金支持到人才引進、再到引進配套產業,經開區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和高質量的服務。”回憶起企業發展歷程,去年已做到全國行業前三的孚能(贛州)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十分感慨。
為帶動產城融合,贛州經開區實施一個片區一個指揮部一支建設隊伍的推進模式,推動項目建設又好又快。去年,該區項目開工率達91.6%,完成項目年度投資率104%,創造了凱馬汽車等項目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主體建筑封頂的“贛州速度”。同時,安排221名科級以上干部掛點聯系425家企業,共解決870個問題,為企業減負10.33億元。這些措施的推進,凸顯了經開區宜業宜商的城市吸引力,去年該區共引進億元以上項目59個,50億元以上項目2個。
以平臺為抓手 壯大首位產業
加緊平臺建設、壯大首位產業,是加快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贛州經開區更是舉全區之力推進新能源汽車城建設,不僅成立指揮部,同時從機關和各個鄉鎮抽調了300多名干部奮戰建設一線。實施全貨幣化征收安置政策,引入第三方測繪機構對土地房屋進行精準測繪,項目推進十分迅猛。目前,汽車城已有4家整車制造企業落戶,總投資達135.8億元。
電子信息產業園、物流園區等戰略平臺也在加速搭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和建成運營的科技孵化器有18家,新增國家級3家。僅贛州國際企業中心入駐企業就達275家。一座產業新城正在快速崛起。
著眼宜居宜業 提升城市活力
能否不斷提高城市生活品質,關乎產城融合發展的后續動力。為此,贛州經開區不斷加大投入,發展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目前,建成城區面積增加12.22平方公里,綠化率達40%,城鎮化率達68%,成功創建國家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新建學校32所、醫院3所,新增道路56公里。
夜晚的贛州經開區楊坑西城廣場熱鬧非凡,黃金大道及周邊的幾條道路兩側停滿了私家車,人行道上行人三五成群,熱鬧不已。西城廣場是一家集購物、餐飲、金融、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城市綜合體,為周邊近百家企業的員工和附近居民提供綜合性服務。常來休閑的產業工人何建民說:“原來說起工業園,大家都不愿意來這里上班,現在這里已經像一個小城市了,非常便利。”
目前,贛州經開區城市人口已從25萬人增長到35萬人,各類市場主體從業人員近8萬人、注冊資金近60億元,建有汽車、水果、建材等7個專業市場,物流企業超200家,總噸位、倉儲面積、稅收總量居贛州第一。贛州經開區內金融機構達25家,發放貸款總額列贛州第一。
自此,贛州經開區已經由單一的工業園區變身為功能較為完備的宜工宜商、宜居宜業的產業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