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經開區:開放促升級
來源:未知 日期:2018-11-23 點擊:次
11月8日晨,薄薄的晨霧輕籠著江淮平原,一架美國康尼航空公司的波音747大型貨機打破寧靜,徐徐降落在合肥新橋機場。這是美國航空公司首次在合肥機場開通的定期貨運航班,該航班進港貨量為16.4噸,出港貨量為101.2噸,搭載的貨物主要為數碼及電子產品、服裝家紡、工程機械配件等。
同一時間,400余公里外的上海,聯合利華北亞區副總裁曾錫文早已投入工作,忙著向參加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中外客商宣介,“當前,中國消費市場正在加快升級,需要更多的產品和品牌,聯合利華產品線豐富,能有效滿足這一趨勢。一旦需求市場成熟,聯合利華把這些產品第一時間落到位于合肥經開區的工業園進行本土化生產,航空貨運保證在第一時間送達客戶。”
時空縮短一小步,產業發展一大步。當年憑借“試驗田”體制機制優勢,合肥經開區同全國其他218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一樣,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窗口”。如何持續保持窗口地位,在轉型中率先突破,從合肥經開區實踐來看,如果說創新是法寶,進一步開放無疑是創新的動力之源。其開放和創新實踐,歸納起來,大致有三個方面。
一是增設合肥航空港(進境指定口岸)、空港B保等國家級開放平臺和一系列創新平臺,在制度上進行布局。二是堅定不移地開展“創轉升”行動,向畝均要效益,在要素上進行布局。三是實施“南優北拓”、南北聯動戰略,在發展空間上進行布局。三大布局,奠定了合肥經開區新一輪轉型發展的根基。
“新時代,新形勢,我們要有新擔當,新作為,就要始終堅持高質量發展,對二次創業‘干什么事’,標注新的刻度。”合肥市委常委、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楊偉說。
有了“刻度”,剩下的是如何精雕細琢。
9月7日,隨著合肥海關副關長溫勁松宣布合肥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關運營,合肥泓明保稅物流有限公司一輛載有集成電路備件貨柜卡車順利通過監管卡口,進入保稅倉庫保稅存儲。標志著合肥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關運營。這是安徽第3個獲批并封關運行的保稅物流中心(B型),也是安徽省首個投運的空港型保稅物流中心。隨后,海程邦達公司集成電路備件貨柜也順利進區保稅存儲。
“合肥空港保稅物流中心依托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產業優勢和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國家一類航空口岸功能,建有通關服務及展示中心、監管倉庫、保稅倉庫、內外卡口及相關配套設施,具有保稅物流、國際分撥配送、轉口貿易、保稅商品展示等功能,重點開展國際集成電路保稅備件服務和跨境電子商務兩大業務。”合肥經開區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空港辦主任劉聲說,物流中心封關運營,為合肥及周邊地區商品出口提供“境內關外”的退稅便利,也為境外商品進入合肥創造“家門口保稅”的政策優惠,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合肥經開區設有合肥出口加工區和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出口加工區2012年封關運行,今年1—6月,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82.3%,位居全國出口加工區第四。歷經五年發展,建成全省首個空港型保稅物流中心,運行首個國際快件監管中心,設立首個水果、冰鮮水產品和食用水生動物進境指定口岸,開通首條國際、國內定期貨運航線等,空港經濟示范區開創多項安徽“第一”,開啟了合肥乃至安徽對外開放的新篇章。
對一個經濟體來說,要適應高水平的貿易投資規則,前提之一是能夠迅速對接并加以探索,而探索創新需要足夠的產業聚集。合肥經開區之所以短期內取得這樣的成績,在劉聲看來,開發區自1993年成立至今,區內十大主導產業已成為安徽全省支柱產業,七大創新平臺、五大開放平臺應勢成立,這些既是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是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基礎。“我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體制創新、科技創新、開發區城市化建設、對外開放、調整產業結構、集約利用土地等方面積累了重要經驗,增設新平臺,更能發揮窗口、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堪當重任。”
當然,以開放平臺為代表的制度創新,主要是國家意志,體現的是國家“一盤棋”布局,合肥經開區抓住機遇,順應了這一時勢。從某種程度上說,開發區自身“頂層設計”,更能衡量其創新能力和執行力。
11月7日,記者在位于合肥經開區天都路旁的合肥經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二期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這個即將完工的生產廠房,占地約16畝,將建起兩座大型生產車間,以全自動化的生產線為聯想筆記本電腦生產鋁鎂外殼及配件。公司負責人介紹,該項目達產后年產值將達到4億元,畝均產值2500萬元。此前,這塊地產出一直低于全區平均水平。
“經緯電子”是合肥經開區挖潛土地空間,實現提質增效的企業典型代表。自2016年起,合肥經開區推出“創轉升”行動,出臺促進工業企業增效升級、工業企業績效綜合評價、低效閑置用地清理處置、閑置廠房管理等四個方案,從規范管理和強化服務兩方面入手,在安徽全省率先建立以“畝均效益”為核心的企業績效綜合評價制度。這一制度包括“畝均稅收、畝均主營業務收入、畝均利潤、環境保護指標、研發創新指標”等一攬子指標體系,從而形成了衡量企業績效的標尺。
在“畝均效益”體系考量下,合肥經開區對企業進行ABC分類,實行差別化管理,從生產要素、政策獎補、金融支持等多方面分類施策。2017年全區盤活3000多畝,今年新盤活1641畝。在“創轉升”的引領下,全區338戶占地工業企業畝均稅收提升了16%,其中,A類企業畝均稅收提升到32.57萬元,占地比例提升到56.3%。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創轉升”更大的價值在于,從實踐看,產業升級困難在需求側,但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關鍵則是在供給側,政策創新和服務與時俱進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為重要。“創轉升”這一制度設計,充分解決了當下開發區面臨的空間發展不足與利用效率不高的普遍難題。產業“有機生長”,未必要直接給予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補貼,與其他國家級新區和自貿區相比,這些也并非合肥經開區核心優勢,通過針對性的政策創新和服務創新,因時制宜,給予企業最需要的“養分”。
隨著“創轉升”行動推進和開放平臺落地,一個不容質疑的事實是,國家級經開區是制造業主戰場,大型制造業高度集中在開發區內,充分帶動了一個市、一個省乃至周邊地區制造業發展,隨著產業積聚,無論如何挖潛,無論是“飛地”還是進行復制模式抑或是托管,模式成熟的國家級開發區進一步擴容勢在必行。
基于此,2013年5月30日,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建成啟用。同年9月,合肥市調整區劃,合肥經開區整建制托管機場所在地原肥西縣高劉鎮,啟動空港經濟示范區建設。2014年6月,安徽省政府批復同意設立省級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空港示范區是合肥市“1331”重點打造的3個產業新城之一。
“在沒有高端項目之前,一鍬土都不能動。”合肥經開區對空港的這個定位,直至今日仍在執行。不同的是,如今,一個個大項目順次落地。以長鑫12英寸存儲器晶圓制造項目為核心的世界級集成電路產業基地,一期已提前完成研發目標,正加快啟動二期項目,以彌補存儲器技術國內空白,而圍繞高端制造業、航空關聯產業、科技服務業和現代農業四大主導產業已成集聚式發展態勢。依托經開區南區優勢產業資源,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醫藥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南北聯動勢頭,一個國際化的先進制造園區已經“在路上”。
轉型非坦途,打破瓶頸制約需要整體設計,但機遇始終握在有準備的人手中。合肥經開區把國家對外開放戰略與“保持戰略定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有機結合,通過實踐,雙向互動,實現了溢出效應、帶動效應,不但有效地應對了外部經濟環境變化,開發區自身也實現了轉型升級。
“要始終牢記‘務實’二字。做資源的整合者,以重點領域突破,創新流程機制,帶動整體工作推進。目標確定后,方法措施齊頭并進,持之以恒,量變換質變。”楊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