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繪就中國區域經濟新版圖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1-23 點擊:次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將城市群作為拓展區域發展空間重要方式。
可以預期,在未來五年,中國的城市群整體上將進入快速發育的階段,初步成為中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城市群將構建中國區域經濟新版圖,充任區域發展的主要抓手。
城市群規劃越來越明確
從“十二五”規劃到中共中央剛剛頒布的《建議》,城市群在規劃中的地位越來越明確。
“十二五”規劃中,城市群屢有提及,但有幾個特點值得注意:
一是概念內涵相對模糊,帶、區、群、圈等概念都有提及。“十二五”規劃中提到,要重點推進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中原經濟區、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等區域發展等。
二是當時主要是從區域經濟的角度認識城市群的意義。例如“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推動包鄂榆、廣西北部灣、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關中-天水、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等經濟區加快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十二五”規劃中還提出,要推進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打造首都經濟圈等等。
三是對城市群的規劃布局十分籠統與簡略。“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在東部地區逐步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有條件的地區培育壯大若干城市群。對于培育哪些重點城市群,“十二五”規劃并未詳細涉及。
2014年3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頒布。《規劃》提出,城鎮化應以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城市群在城鎮化以及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的地位顯著上升。
《規劃》同時明確了東部地區三大城市群與中西部若干城市群的發展重點,突出要發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中原、長江中游、哈長等城市群,初步勾勒出國家重點城市群的布局輪廓。
此后,城市群規劃越來越受到重視。
2015年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制定實施城市群規劃。2015年4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長江中游城市群規劃》,這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頒布后第一個城市群的規劃。
中共中央在《建議》中,明確提出要發揮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優化發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等城市群。這也意味著,城市群是“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政策內涵清晰,布局合理,發展任務明確。
城市群發育越來越成熟
“十二五”時期是城市群快速發育的階段。在 “十三五”時期,城市群進入趨于成熟的新階段。
“十二五”時期,中國的城鎮化率剛剛跨過50%,城市群發展迅速。
從城鎮規模與人口上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人口增長較快。從城鎮體系上看,大都市周邊的小城市不斷得到培育,城鎮體系還不完善,城鎮密度正由低到高進行提升。從空間結構來看,城市之間的聯系較緊密,連接城市的基礎設施較完善。從城市分工來看,分工體系開始形成,大中小城市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格局顯露雛形,但大城市的集聚作用多于資源擴散。從城市群增長路徑來看,城市群總體上仍是外延式蔓延,內涵式增長剛剛開始。
“十三五”時期,中國城鎮化率將從54%左右奔向60%左右,城市群發展在整體上越來越趨于成熟。
從城鎮規模與人口上看,城鎮人口仍處于較快增長的進程中,但速度已有所降低。從城鎮體系上看,大中小城市的協調性得到加強,城鎮體系將比較完善,城鎮密度將達到較高水平。從空間結構來看,城市之間的聯系相對已很緊密,連接核心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的各類交通日趨完善。從城市分工來看,中心城市的集聚與擴散相對平衡,分工體系相對合理。從城市群增長路徑來看,城市群內涵式增長將漸漸成為主要特征,城市群的邊界基本確立。
當然,從城市群發展來看,“十三五”時期,中國的城市群只能是趨于成熟,離真正的成熟階段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我們規劃了一批超大級城市群,實則只是一個城市較為集中的行政區域。例如,長江中游城市群面積達到31.7萬平方公里。這個規模相當于整個日本面積的85%、德國面積的89%。在這個城市群內,武漢城市圈、環鄱陽湖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都還處于向心集聚為主的階段。目前來看,體制、機制的障礙因素都嚴重影響都市核心區與周邊城市的聯系合作,更何況這類跨越省級行政區的城市群。
因此,類似于長江中游、哈長這類城市群趨于成熟還要有相當長的時間。整體而言,預計經歷“十三五”之后的十年,也即達到2030年,城鎮化率達到70%左右,中國的城市群可望進入成熟發達的高度。
城市群作用越來越綜合
“十三五”時期,城市群的作用將得到更加充分全面的發揮。
城市群發展對于拉動與促進國家經濟增長的作用,仍然排在最為關鍵性的位置。2014年,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重點城市群的GDP達到10.6萬億元、7.8萬億元、6.6萬億元,分別占全國的15%、12%和10%,總共占37%。一些較小規模的城市群,也在大區域或本省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例如,關中城市群的面積是5.5萬平方公里,只有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面積18%,人口只有約2300萬。2014年,關中城市群生產總值達11681億元,占陜西全省的66%,在帶動陜西經濟發展,甚至輻射西北經濟發展中仍然舉足輕重。
“十三五”時期,長江中游、東北、中原、關中等一批城市群崛起,還有其他更多的小型城市群不斷壯大,將有力地支撐中國經濟的基本面。
城市群的發展對于引導人口合理分布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十二五”時期,一個區域發展的熱點是特大城市的人口疏解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于城市群的發展。
河北省近年來人口保持穩定,而北京、天津每年人口增長五六十萬,北京在過去的10年之內人口增長約40%,天津增長約30%。河北省在北京的人口將近160萬,占北京常住外來人口的22%。河北省在天津的人口將近80萬,占天津常住外來人口的25%。展望“十三五”,只有河北省的各類城市發展起來,換言之,只有通過京津冀城市群的發展,才能讓中小城市提高吸引力,實現河北省就近就地城鎮化。
加速城市群發展,對于縮小過大差距具有不容忽視的重大意義。這些過大差距主要存在于城鄉之間、核心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之間。例如,一些繁華的特大城市周邊就有連綿不斷的貧困帶。解決這類問題,需要推進城市群不斷發展。因為在城市群形成與發展的初期階段,大城市吸納資源的力量強大,對周邊中小城市有“虹吸”效應,極易形成大樹底下不長草的現象。而隨著城市群的持續成長,大城市的集聚與吸附效應仍然存在,但輻射效應將不斷增強。越來越大的輻射效應十分有利于增強周邊落后縣(市、區)的產業功能,增強小城鎮公共服務和居住功能,推進小城市與小城鎮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十三五”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讓城市支持農村,要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城市群的發展至關重要。
城市群分層越來越明顯
城市分層,城市群亦然。“十三五”時期,中國的城市群將出現若干層次。
這些層次至少可以包括五級:世界級的城市群、向世界級沖刺的城市群、國家級的城市群、區域性城市群以及地區性的城市群。
世界級與具備沖刺世界級城市群的,目前主要是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與珠三角城市群。這些城市群處于中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地區。“十三五”時期,這些城市群有望通過創新發展,加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發揮其對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引領作用。
長江中游、成渝、中原、東北、關中等城市群,是國家級重要城市群。這些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都比較突出,處于國家主體功能區的重點開發區域,且每個城市群都依托著廣闊的腹地,發展潛力巨大。“十三五”時期,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上述城市群通過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布局合理的城鎮體系,將強化城市分工合作,形成更大的帶動輻射力量。
此外,山東半島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等,以及一批由相鄰的中小城市組成的如呼包鄂榆城市群、晉中城市群、寧夏沿黃城市群等,也如群星璀燦,將在引領區域與地方發展中發揮重大作用。
城市群治理越來越緊迫
“十三五”時期,城市群將成為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將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優化城市群的治理,應該成為重要議題。
從國際經驗看,一些發達國家都通過探索城市群的治理模式,來推動城市群協調能力建設,發揮城市群的積極作用。
除了長三角、珠三角等幾個城市群,中國多數城市群的發展起步時間不長,且依托于不同行政級別的市、縣、區、小城鎮,城市群之間的行政協調色彩較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既要發揮好行政協調的優勢,又要注意培育城市群之間的市場協調機制。
在推進城市群治理進程中,有幾個重點:
一是繼續強化城市群內部的省市長協商會議機制,從行政資源上支持城市群協同發展;二是強化不同主體的參與,建立不同形式的城市群合作委員會,這些主體包括城鎮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媒體、非政府組織等;三是圍繞城市群發展的重大關鍵問題,如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等,進行科學規劃,并從行動上力求突破。四是創新合作形式,通過城市群論壇、城市群招商會、城市共同品牌營銷等方式,為城市群內的城市、小城鎮的發展創造條件。 (作者馮奎,系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