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區域經濟研究 >

對“新東北現象”的認識與東北增長新動力培育研究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2-18 點擊:

  近期,東北三省出現經濟增速大幅下降的現象,引起廣泛關注,甚至出現了所謂的“新東北現象”。對此,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如果“新東北現象”成立的話,那么,它既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正常表現,但同時又不能完全用經濟新常態來解釋。除全國經濟普遍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問題外,東北地區的根本問題是:至今沒有很好地解決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沒有很好地解決傳統產業的發展困境、老工業基地的深層次矛盾;沒有解決好新興產業發展和新舊增長動力接續轉換的土壤和環境問題。所以,東北地區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推動轉型。要進一步推進公共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和要素市場的發展;進一步加快國有企業、國有經濟的改革;進一步推進經濟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轉型;進一步重塑地方政府行為模式和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近期,“新東北現象”成為多方的關注點,國內和國際社會都非常關注。如果“新東北現象”成立,那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步東北地區發展的方向何在?
  
  一、 新東北現象的表現
  
  新華社2015年2月15日刊發的調查報告《事關全局的決勝之戰——新常態下“新東北現象”調查》引發了各方面的思考和關注。實際上,2015年上半年以來,各方面都在對東北的不同地區進行研究和調查。根據我們的調查,東北三省雖然有各自一些不同的特點,但現在也面臨一些共性問題。總體來看,東北三省經濟發展的共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經濟增速下降,且明顯高于全國的下降幅度
  
  眾所周知,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經濟增長速度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如圖1所示,2013年以來,東北三省經濟增速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在此之前,東北三省的經濟增速都是高于全國的。我國經濟增速是從2011年4季度開始下滑的,從9.4%下降到2015年1季度的7%。也就是說,東北經濟的增長速度下降與全國并不同步。2013年以后,東北三省經濟增速下降的程度要大得多,2015年1季度吉林為5.8%、黑龍江為4.8%、遼寧為1.9%,明顯低于全國水平。

  (二)經濟效益下滑
  
  東北三省不僅僅是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經濟效益也在下降。實事求是地講,無論是從全國還是東北三省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并不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當然不要出現所謂“懸崖式下降”。經濟增速從9%下降到7%,影響不會很大,關鍵是經濟效益。至少可從兩方面看,一是企業的經營效益,二是政府的財政收入情況。從全國看,隨著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效益也明顯變差。其中一個很簡單的原因是,我國的經濟增長具有典型的速度效益性特征。也就是說,經濟高速增長時往往也是效益比較好的時候,經濟增長速度一旦下降往往效益也會下降。但比較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他們多年來經濟增長速度并不高,1%、2%甚至是零增長,有些年甚至是負增長,但無論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平均的盈利水平并不差,政府的財政情況與經濟增速也不是典型的線性相關。反觀我國,與這些國家都有很大差別,經濟增速和經濟效益同時下降。說到企業效益下降,2015年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比2014年同期下降6個百分點;利潤總額下降-2.7%,比2014年同期下降12.8個百分點。東北三省企業效益估計情況會比全國更差。圖2非常直觀地表達了東北三省的財政收入情況,遼寧省2014年財政收入增速是-4.6%,2015年1季度下降30.4%;吉林省第二,下降4.9%。所以,企業的盈利水平下降和財政收入的下降,是繼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后又一個顯著現象。
  
  二、 “新東北現象”不完全屬于新常態

  
  總體看,“新東北現象”既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正常表現,又不完全屬于新常態。如果說所謂“新東北現象”和新常態的內涵是完全一致的,那也就是說,我們用新常態的所有理論、所有邏輯就能解釋“新東北現象”,但事實要復雜得多。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新常態概括了9條,更多的是從全國來考慮的,并不見得每一個地區都是完全同步、完全一致的。如何看待東北三省經濟增長速度和效益明顯下降的情況?也許可從以下“四個結合”的視角去看待,一是要微觀和宏觀相結合;二是要制度、體制、政策與產業、市場、技術相結合;三是要國際和國內相結合;四是要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總之,要從多維度看待東北地區當前出現的情況和問題。個人認為,東北地區的根本問題是:至今沒有很好地解決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沒有很好地解決傳統產業的發展困境、老工業基地的深層次矛盾;沒有解決好新興產業發展和新舊增長動力接續轉換的土壤和環境問題。
  
  東北地區曾經是引領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增長極,產業結構轉型是經濟結構轉型的基礎。根據對東北三省一些企業的調研,這些企業各有各的難題、各有各的優勢。但一個普遍性的情況就是過去偏重、偏大的企業、產業優勢,現在反而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目前,就全國而言,從2012年我國已進入工業化后期,很多重化工業的需求峰值已經或者在“十三五”前后即將到來。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既是全國的問題也是東北的問題。當一個行業沒有需求時,企業很難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東北三省很多行業、企業出現盈利水平下降的情況,與市場需求有直接關系。
  
  目前,從全國看,必須在穩增長與調結構間維持合理的平衡。穩增長最重要的仍是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但投資必須是有效益、有效率的。但關鍵在于,當一個行業沒有需求空間時,投資的關鍵作用很難發揮。投下去就會變成庫存,成為資產沉淀,這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制造業、房地產、基礎設施是投資的重要領域,大體占投資的80%甚至更高。從東北三省的實際出發,制造業和基礎設施應作為當前投資的重點。因為房地產業目前已基本到了峰值,“十三五”期間全國的房地產投資增速預期不會超過10%,東北三省的數字只會比全國低不會更高。因此,將投資重點放在房地產領域不應是東北三省的出路,而必須把制造業、基礎設施作為投資重點。制造業投資的重點應在于企業的技術改造、設備更新等領域,這是在轉型過程中,無論企業還是政府都希望做的事。企業有積極性,過去是有壓力,現在有動力。過去企業技術改造投資的比重并不高,2014年占總投資的30%~40%。發達國家進入工業化后期以后,企業的技術改造投資至少在50%以上。所以,未來東北三省制造業投資的重點不在于增加新的產能,而在于對技術、設備進行升級改造,以提高產品的質量、競爭力和效益。另外一個重要的投資領域是節能減排,且值得重點關注。關于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十三五”期間全國的總投資應與“十二五”期間基本相當,約10萬億元左右。當然,鑒于東北地區的開發水平相對滯后于全國,這個判斷不一定準確。另外,對外開放基礎設施方面連接性的投資也是一個重點,內部連接問題也應繼續加強。所以,“十三五”期間基礎設施投資還是一個重點,關鍵是改革和完善投融資體制機制。
  
  人力資本是促進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因素。2012年以來,我國勞動力的供給呈絕對減少態勢,預計今后十年平均每年約減少200萬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應更注重提升人力資本優勢。從要素投入的角度看,在進入工業化后期以前資本積累和效率提高是主要的增長力量,勞動增長的貢獻隨著工業化推進呈下降趨勢。進入工業化后期,勞動力數量增長的貢獻將進一步下降,資本積累的貢獻也有所降低,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主要在于要素質量提升、資源優化配置和創新驅動。東北地區有很多大學,培養了很多大學生,如何把這些大學生的人力資本作用發揮出來,對東北地區的產業升級意義重大。
  
  三、 國有企業改革與轉型是東北三省擺脫困境的重要出路

  
  在長期發展中,東北地區形成了國有經濟比重相對較高、人力資本結構相對固化,而市場開放的水平相對較低的局面。由于體制僵化,特別是國有經濟比重過高、歷史包袱較重,而民營經濟的發展水平不夠高,所以,隨著國有企業經營業績出現下降的局面,整個經濟增長的速度和效益都會明顯下滑。目前,全國國有經濟的比重依然較高,國有經濟在工業領域占比約為27%~28%,在農業中占比為3.5%,在金融業占比高達70%~80%。從東北三省的情況看,幾乎所有領域特別是工業領域的比重都遠高于全國,尤其是在重化工業領域。在這種情況下,對東北三省來說,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盡一切努力化解歷史遺留問題,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和效益。
  
  國有企業改革和轉型面臨許多困難。目前,包括東北三省在內各地已出臺了很多改革方案。從現實情況看,東北三省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應放在:一是下大力氣調整資產布局結構。如前所述,許多工業領域的“天花板”已經或即將到來,這意味著這些資產未來增值空間不大,將資本投放在一個升值空間不大的行業,而不進行結構調整優化,是不符合經濟規律的。二是下大力氣解決包括廠辦大集體等在內的國有企業的歷史遺留問題。如,黑龍江的龍煤集團是擁有24萬職工的大型企業,11年前曾以拯救者身份重組了“四大煤城”,但如今卻成了被拯救者——去年虧損約50億元,只能靠地方政府“輸血”度日;大慶油田一直創造著共和國自力更生的輝煌和傳奇,從2015年起卻每年減產150萬噸原油,黑龍江將因此減少60億元的稅收;吉林石化面臨生產艱難、虧損嚴重、成品油堵庫等問題。[①]像龍煤、大慶、吉化這些企業,光靠所有制改革是不夠的,所有制改革只是解決激勵和治理問題。事實上,國有企業改革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所有權結構的改革,二是產業重組或結構調整,兩者對于國有企業同等重要。
  
  四、 培育東北經濟增長新動力的關鍵是政府行為模式的重塑
  
  東北三省要擺脫經濟增速和效益低迷的困境,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力,還需要重塑政府行為模式,因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發揮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行為的影響。
  
  一是政府作用要從生產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特別是地方政府要從政策優惠競爭轉移到企業營商環境競爭,形成有利于新動力培育的國家治理體系。要改變長期以來的大投資、大出口、大招商發展模式。二是要全面深化改革,著力建立一個統一開放、公平競爭、有助于引導和激勵創新的市場體系。三是要創新宏觀政策,為企業轉型發展提供一個穩定的預期。四是要防范地方債務、房地產、產能過剩等風險,確保宏觀經濟基本穩定。五是要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加強貿易、投資與產能合作。
  
  總體看,“新東北現象”是三期疊加的結果,亟需結構轉換,這是一個艱難、長期的過程。“以時間換空間”,將是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
  
  [①]參見新華社2015年2月15日刊發的調查報告,《事關全局的決勝之戰——新常態下“新東北現象”調查》。


相關文章推薦:

主頁 > 新聞中心 > 區域經濟研究 >

對“新東北現象”的認識與東北增長新動力培育研究

2015-12-18 來源:未知 點擊:

  近期,東北三省出現經濟增速大幅下降的現象,引起廣泛關注,甚至出現了所謂的“新東北現象”。對此,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如果“新東北現象”成立的話,那么,它既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正常表現,但同時又不能完全用經濟新常態來解釋。除全國經濟普遍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問題外,東北地區的根本問題是:至今沒有很好地解決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沒有很好地解決傳統產業的發展困境、老工業基地的深層次矛盾;沒有解決好新興產業發展和新舊增長動力接續轉換的土壤和環境問題。所以,東北地區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推動轉型。要進一步推進公共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和要素市場的發展;進一步加快國有企業、國有經濟的改革;進一步推進經濟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轉型;進一步重塑地方政府行為模式和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近期,“新東北現象”成為多方的關注點,國內和國際社會都非常關注。如果“新東北現象”成立,那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步東北地區發展的方向何在?
  
  一、 新東北現象的表現
  
  新華社2015年2月15日刊發的調查報告《事關全局的決勝之戰——新常態下“新東北現象”調查》引發了各方面的思考和關注。實際上,2015年上半年以來,各方面都在對東北的不同地區進行研究和調查。根據我們的調查,東北三省雖然有各自一些不同的特點,但現在也面臨一些共性問題。總體來看,東北三省經濟發展的共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經濟增速下降,且明顯高于全國的下降幅度
  
  眾所周知,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經濟增長速度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如圖1所示,2013年以來,東北三省經濟增速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在此之前,東北三省的經濟增速都是高于全國的。我國經濟增速是從2011年4季度開始下滑的,從9.4%下降到2015年1季度的7%。也就是說,東北經濟的增長速度下降與全國并不同步。2013年以后,東北三省經濟增速下降的程度要大得多,2015年1季度吉林為5.8%、黑龍江為4.8%、遼寧為1.9%,明顯低于全國水平。

  (二)經濟效益下滑
  
  東北三省不僅僅是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經濟效益也在下降。實事求是地講,無論是從全國還是東北三省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并不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當然不要出現所謂“懸崖式下降”。經濟增速從9%下降到7%,影響不會很大,關鍵是經濟效益。至少可從兩方面看,一是企業的經營效益,二是政府的財政收入情況。從全國看,隨著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效益也明顯變差。其中一個很簡單的原因是,我國的經濟增長具有典型的速度效益性特征。也就是說,經濟高速增長時往往也是效益比較好的時候,經濟增長速度一旦下降往往效益也會下降。但比較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他們多年來經濟增長速度并不高,1%、2%甚至是零增長,有些年甚至是負增長,但無論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平均的盈利水平并不差,政府的財政情況與經濟增速也不是典型的線性相關。反觀我國,與這些國家都有很大差別,經濟增速和經濟效益同時下降。說到企業效益下降,2015年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比2014年同期下降6個百分點;利潤總額下降-2.7%,比2014年同期下降12.8個百分點。東北三省企業效益估計情況會比全國更差。圖2非常直觀地表達了東北三省的財政收入情況,遼寧省2014年財政收入增速是-4.6%,2015年1季度下降30.4%;吉林省第二,下降4.9%。所以,企業的盈利水平下降和財政收入的下降,是繼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后又一個顯著現象。
  
  二、 “新東北現象”不完全屬于新常態

  
  總體看,“新東北現象”既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正常表現,又不完全屬于新常態。如果說所謂“新東北現象”和新常態的內涵是完全一致的,那也就是說,我們用新常態的所有理論、所有邏輯就能解釋“新東北現象”,但事實要復雜得多。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新常態概括了9條,更多的是從全國來考慮的,并不見得每一個地區都是完全同步、完全一致的。如何看待東北三省經濟增長速度和效益明顯下降的情況?也許可從以下“四個結合”的視角去看待,一是要微觀和宏觀相結合;二是要制度、體制、政策與產業、市場、技術相結合;三是要國際和國內相結合;四是要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總之,要從多維度看待東北地區當前出現的情況和問題。個人認為,東北地區的根本問題是:至今沒有很好地解決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沒有很好地解決傳統產業的發展困境、老工業基地的深層次矛盾;沒有解決好新興產業發展和新舊增長動力接續轉換的土壤和環境問題。
  
  東北地區曾經是引領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增長極,產業結構轉型是經濟結構轉型的基礎。根據對東北三省一些企業的調研,這些企業各有各的難題、各有各的優勢。但一個普遍性的情況就是過去偏重、偏大的企業、產業優勢,現在反而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目前,就全國而言,從2012年我國已進入工業化后期,很多重化工業的需求峰值已經或者在“十三五”前后即將到來。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既是全國的問題也是東北的問題。當一個行業沒有需求時,企業很難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東北三省很多行業、企業出現盈利水平下降的情況,與市場需求有直接關系。
  
  目前,從全國看,必須在穩增長與調結構間維持合理的平衡。穩增長最重要的仍是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但投資必須是有效益、有效率的。但關鍵在于,當一個行業沒有需求空間時,投資的關鍵作用很難發揮。投下去就會變成庫存,成為資產沉淀,這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制造業、房地產、基礎設施是投資的重要領域,大體占投資的80%甚至更高。從東北三省的實際出發,制造業和基礎設施應作為當前投資的重點。因為房地產業目前已基本到了峰值,“十三五”期間全國的房地產投資增速預期不會超過10%,東北三省的數字只會比全國低不會更高。因此,將投資重點放在房地產領域不應是東北三省的出路,而必須把制造業、基礎設施作為投資重點。制造業投資的重點應在于企業的技術改造、設備更新等領域,這是在轉型過程中,無論企業還是政府都希望做的事。企業有積極性,過去是有壓力,現在有動力。過去企業技術改造投資的比重并不高,2014年占總投資的30%~40%。發達國家進入工業化后期以后,企業的技術改造投資至少在50%以上。所以,未來東北三省制造業投資的重點不在于增加新的產能,而在于對技術、設備進行升級改造,以提高產品的質量、競爭力和效益。另外一個重要的投資領域是節能減排,且值得重點關注。關于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十三五”期間全國的總投資應與“十二五”期間基本相當,約10萬億元左右。當然,鑒于東北地區的開發水平相對滯后于全國,這個判斷不一定準確。另外,對外開放基礎設施方面連接性的投資也是一個重點,內部連接問題也應繼續加強。所以,“十三五”期間基礎設施投資還是一個重點,關鍵是改革和完善投融資體制機制。
  
  人力資本是促進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因素。2012年以來,我國勞動力的供給呈絕對減少態勢,預計今后十年平均每年約減少200萬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應更注重提升人力資本優勢。從要素投入的角度看,在進入工業化后期以前資本積累和效率提高是主要的增長力量,勞動增長的貢獻隨著工業化推進呈下降趨勢。進入工業化后期,勞動力數量增長的貢獻將進一步下降,資本積累的貢獻也有所降低,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主要在于要素質量提升、資源優化配置和創新驅動。東北地區有很多大學,培養了很多大學生,如何把這些大學生的人力資本作用發揮出來,對東北地區的產業升級意義重大。
  
  三、 國有企業改革與轉型是東北三省擺脫困境的重要出路

  
  在長期發展中,東北地區形成了國有經濟比重相對較高、人力資本結構相對固化,而市場開放的水平相對較低的局面。由于體制僵化,特別是國有經濟比重過高、歷史包袱較重,而民營經濟的發展水平不夠高,所以,隨著國有企業經營業績出現下降的局面,整個經濟增長的速度和效益都會明顯下滑。目前,全國國有經濟的比重依然較高,國有經濟在工業領域占比約為27%~28%,在農業中占比為3.5%,在金融業占比高達70%~80%。從東北三省的情況看,幾乎所有領域特別是工業領域的比重都遠高于全國,尤其是在重化工業領域。在這種情況下,對東北三省來說,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盡一切努力化解歷史遺留問題,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和效益。
  
  國有企業改革和轉型面臨許多困難。目前,包括東北三省在內各地已出臺了很多改革方案。從現實情況看,東北三省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應放在:一是下大力氣調整資產布局結構。如前所述,許多工業領域的“天花板”已經或即將到來,這意味著這些資產未來增值空間不大,將資本投放在一個升值空間不大的行業,而不進行結構調整優化,是不符合經濟規律的。二是下大力氣解決包括廠辦大集體等在內的國有企業的歷史遺留問題。如,黑龍江的龍煤集團是擁有24萬職工的大型企業,11年前曾以拯救者身份重組了“四大煤城”,但如今卻成了被拯救者——去年虧損約50億元,只能靠地方政府“輸血”度日;大慶油田一直創造著共和國自力更生的輝煌和傳奇,從2015年起卻每年減產150萬噸原油,黑龍江將因此減少60億元的稅收;吉林石化面臨生產艱難、虧損嚴重、成品油堵庫等問題。[①]像龍煤、大慶、吉化這些企業,光靠所有制改革是不夠的,所有制改革只是解決激勵和治理問題。事實上,國有企業改革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所有權結構的改革,二是產業重組或結構調整,兩者對于國有企業同等重要。
  
  四、 培育東北經濟增長新動力的關鍵是政府行為模式的重塑
  
  東北三省要擺脫經濟增速和效益低迷的困境,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力,還需要重塑政府行為模式,因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發揮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行為的影響。
  
  一是政府作用要從生產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特別是地方政府要從政策優惠競爭轉移到企業營商環境競爭,形成有利于新動力培育的國家治理體系。要改變長期以來的大投資、大出口、大招商發展模式。二是要全面深化改革,著力建立一個統一開放、公平競爭、有助于引導和激勵創新的市場體系。三是要創新宏觀政策,為企業轉型發展提供一個穩定的預期。四是要防范地方債務、房地產、產能過剩等風險,確保宏觀經濟基本穩定。五是要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加強貿易、投資與產能合作。
  
  總體看,“新東北現象”是三期疊加的結果,亟需結構轉換,這是一個艱難、長期的過程。“以時間換空間”,將是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
  
  [①]參見新華社2015年2月15日刊發的調查報告,《事關全局的決勝之戰——新常態下“新東北現象”調查》。


相關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中文无码mv| 亚洲中文字幕成人无码| 国语对白嫖老妇胖老太|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 久久久久久人妻无码| 无码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片| 伊人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搜索| 亚洲熟妇色xxxxx欧美老妇y | 97久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玩精品| 狼人青草久久网伊人|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综合一区| 最刺激黄a大片免费观看下载| 中文字幕av在线一二三区| 美女扒开内裤让男生桶| 欧美人与牲动交xxxx|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软件| 领导边摸边吃奶边做爽在线观看| 美女视频性感网站黄色在线观看|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 色婷婷久久久swag精品| 姑娘免费观看完整版高清中文| 久久精品午夜福利| 国产玉足榨精视频在线观看| 门国产乱子视频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欧美肥婆性猛交xxxx| 国产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激情视频| 99精品人妻无码专区在线视频区|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精品丰满熟妇区| 亚洲人成网站色www| 国产免费av片在线播放| 97精品人人妻人人| 少妇性饥渴无码a区免费| 国产精品538一区二区在线| 欧美肥妇多毛bbw|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 国产+高潮+白浆+无码|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