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是如何建設農業科技園的?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10-26 點擊:次
近年來,雖然我國農業科技園區起到了農業科技創新、主導產業凝練、龍頭企業孵化等積極作用,園區功能也逐漸增強。但我國農業科技園區在建設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制約著農業科技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國外農業科技園區利用先進的現代高科技技術,取得了良好效果。俄羅斯農業科技園區將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應用到農業中,在衛星導航下,拖拉機可以在田間精確作業,誤差在0-2厘米之間,與未利用衛星定位系統之前相比,糧食產量提高了1.5倍。
新加坡農業科技園區內的成春農場,該農場最大的特點是打造尖端綠色農業基地,聘請國內外農業技術專家,推廣、應用全球最新農業科技,發展健康無害的農業。成春農場使用氣耕法種植蔬菜,即在裝有空調的溫室內,將植物根部完全暴露在空氣中,每隔5分鐘噴灑富含肥料和營養物質冷水,且冷水是以霧水的形式噴灑,不需要噴任何農藥。利用氣耕法來種植蔬菜,不僅蔬菜富有營養,而且質量安全得到極大保障。
意大利農業科技園區,利用電腦來控制雞舍,既節省人力,又提高了對土地的利用和產量,最主要的是能夠解決農場釋放異味、雞糞污染環境等問題,這樣還不會影響到周圍居民的生活環境。目前該農場的雞蛋供應量占本地雞蛋市場的10%。
國外部分農業科技園區通過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進而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產業化、專業化和集約化水平,促進農業科技園區向規模化方向發展。
國外農業科技園區有效利用了當地特色資源,走特色化農業之路,取得了較好成效。美國政府對于各種農作物產業帶作出了科學、系統的規劃,并且90%的農場嚴格依照產業帶劃分,只種植一種特定的農作物,而各個農業科技園區在技術推廣時,將精準農業作為推廣主體。據新華社2016年9月新聞消息顯示,目前美國的特色農業發展良好,2016年美國農產品大約增產40%。
郁金香是荷蘭的國花,由此荷蘭建設了大約3500家觀光型科技園。其中發展最好的是哥肯霍夫花卉園,該地面積只有32hm2,主要種植郁金香,每年3至5月郁金香節期間,吸引各地游客超過100萬人,每年僅門票收入就超過2000萬歐元。
為促進農業科技園區向多元化發展,相關部門應根據不同區域園區需求多樣化的現狀,探索出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綜合型經營模式。分析現有經營模式的優缺點,包括合作社帶動型、集團化發展型以及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等模式。并發揮科技型龍頭企業的經營主體作用,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總社+合作分社+基地+農戶”的綜合型經營模式。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各方積極參與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和經營活動,并運用入股形式開發農業科技園區,包括設備、資金、技術、信息入股。同時,農戶可以選擇成為園區工人,也可采取帶地入股方式,成為園區經營者和管理者,推動園區建設的不斷完善。此外,農戶也可以采取租賃反包的方式,將園區內的一部分土地獨自承包,充分發揮園區優勢,采用園區內先進的技術作為指導,開展農業生產、經營。總而言之,采取以上具有綜合特征的經營模式,能夠推進我國農業科技園區朝多元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應以打造智慧生態農業為目標,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精準農業技術,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各環節的智能化管理,培育綠色農產品。園區管理者應建立園區農業物聯網網絡體系,運用無線網絡、感知、控制、GIS等技術,對園區土壤、水分分布、苗情、病蟲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與控制,并對園區種植產品所有環節信息進行收集、傳輸、管理與控制。同時,通過物聯網、云技術,對收集的信息進行數據提取、分析和評估,進而為農業生產者、管理者提供決策依據和可行處理方案。此外,采用RFID技術、條形碼技術,對園區農產品信息進行記錄、監督。根據作物特征和地域差異,有效調整相應數據信息,實現園區農產品生產監管的智能化,推動園區農業生態、綠色、高效發展。
為提高農業科技園區科技創新水平、促進園區可持續發展,園區企業應與農業科研院所的相關部門建立合作關系,形成科技戰略聯盟,進而優化園區科技資源合理配置,實現產學研一體化。根據園區技術創新目標,探索農業科技園區聯盟協同創新機制,包括園區聯盟項目形成、園區聯盟內部知識產權保護以及聯盟效益分配等機制,避免聯盟中出現信用缺失所帶來的知識產權風險。
完善的園區生態環境,是發展園區循環經濟、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國農業科技園區應大力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在農業科技園區內,運用厭氧發酵、污水減量、糞便堆肥等生態化治理模式,形成第三方廢棄物治理機制,以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機制,實現園區內秸稈原料化、飼料化、肥料化、能源化應用。并且,在農業科技園區內建立農業廢棄物機械化集中處理場,運用廢棄物集中處理技術,促進園區農業廢棄資源在肥料中的利用,從而改善農業科技園區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