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十四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壯大提升集成電路等支柱產業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8-11 點擊:次
7月22日,《江蘇省“十四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印發,提出到2025年,十大支柱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具自主性的創新鏈產業鏈,十大新興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融合化、生態化、國際化發展優勢更加明顯。
以下為該規劃的部分內容:
重點任務
培育發展十大新興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聚焦前瞻性和先導性,面向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賦能技術,培育發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區塊鏈與大數據、第三代半導體、未來網絡通信、下一代物聯網、先進碳材料、納米新材料、智能制造、航空航天與深海深地等十大新興產業,構筑引領型發展新優勢。
人工智能產業方面,到2025年,爭取以南京、蘇州、無錫等區域為重要依托,形成創新能力領先、特色應用突出、軟硬發展均衡的產業發展體系,配套服務完善、產業良性互動的發展環境,成為全國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引領區和產業發展戰略高地。
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方面,抓住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技術加速興起機遇,發揮我省電子信息產業市場規模大、產業鏈配套全和應用場景多的基礎優勢,以建設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為契機,重點加強第三代半導體應用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培育壯大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到2025年,爭取在南京、蘇州、南通等地,打造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基地,將我省先發布局優勢轉變為產業領先優勢,力爭綜合實力國內領跑,關鍵環節國際領先。
壯大提升十大支柱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把握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突出支柱性,壯大提升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智能電網、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高端軟件等十大支柱產業,加快邁進全球產業鏈中高端。
集成電路產業方面,發揮我省在集成電路封測領域的優勢,加快向上游設計、下游制造環節的延伸拓展,努力在新一代微電子與光電子芯片領域搶得先發優勢,構建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測、裝備、材料和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完整產業生態,做大做強集成電路產業。到2025年,爭取以無錫、南京、蘇州、南通、徐州等地為重要節點,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沿江集成電路產業帶,產業鏈各環節與國際領先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封測水平進入世界前列,設計業規模進入全國前三,制造業特色工藝水平保持國內第一陣營。
新型顯示產業方面,搶抓“萬物互聯”到“萬物顯示”時代機遇,針對我省新型顯示產業中低端配套環節強、終端品牌產品環節弱的短板制約,聚焦大尺寸、超高清、低功耗等新型顯示發展方向,集成配置高端創新資源,加快突破關鍵共性和前瞻性技術,推進新型顯示產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環節轉型。到2025年,爭取以蘇州、揚州、常州、南京等區域為重點,打造進入全國前三的新型顯示產業集聚區,成為全國新型顯示產業領先全球的重要支撐力量。
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抓住新能源汽車進入普及化階段的重要時間窗口,聚焦低碳化、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方向,強化整車集成技術創新,增強關鍵零部件基礎能力,提升產能利用率,加強品牌培育,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爭取以南京、蘇州、無錫、南通、鹽城等區域為重要依托,構建形成比較完備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千瓦時/百公里,江蘇在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中發揮重要引領支撐作用。
重點工程
實施高端科技平臺建設工程
培育戰略科技力量。聚焦重點產業領域,加快建設江蘇省實驗室,推進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太湖實驗室納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支持南京創建綜合性科學中心,支持蘇州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鼓勵無錫、連云港等有條件的地區,高標準建設大科學裝置等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努力推動更多創新載體納入國家創新體系。
建設技術創新中心。瞄準引領未來發展的前沿科技、前瞻技術,采取靈活有效機制,集成配置國內外一流高校院所、創新平臺、科技專家等創新主體資源,構建定位清晰、層次分明、有機銜接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建設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態環境、新能源、新材料和海洋工程等重點領域,布局建設10家以上省級技術創新中心,積極創建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加快形成強大的共性技術持續供給能力。
實施科技企業集群培育工程
推進高新技術企業量質齊升。圍繞產業鏈上下游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集成整合產業鏈關鍵資源,培育一批“鏈主”企業和生態主導型企業。支持高新技術企業運用綠色技術,創建綠色企業,實現綠色發展。力爭到2025年,全省規上高新技術企業占規上工業企業數量的比重達35%、實現利潤占比達55%,支持有條件的區域實現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倍增。
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隊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區域股權交易中心科技創新板掛牌,鼓勵發展科技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推動科研儀器、實驗設施等向科技型中小企業開放共享。力爭到2025年,全省通過國家標準評價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6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