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出臺生物醫藥產業“十四五”規劃 未來3年內實現2000億元產值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1-06 點擊:次
生物醫藥產業
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
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礎
為加快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市經濟信息委印發
《重慶市生物醫藥產業“十四五”規劃》
一起去看看
生物醫藥
產業現狀
《規劃》指出,“十三五”期間,全市醫藥工業規模以上企業超過200家,滬深交易所上市生物醫藥企業增加到11家;新藥研發和申報數量大幅增加,有近100個創新藥物在研,其中單抗藥物、口服紫杉醇等20余個創新藥項目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醫療器械技術進步明顯,品種規模快速增長,新產品年獲批數量較“十二五”增加一倍以上,全市形成以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重慶國際生物城為主,一批生物醫藥細分領域特色產業基地為輔的產業布局體系。
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培育產值百億級企業3家、50億級企業5家,全市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力爭突破2000億元,形成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產業配套不斷完善,供應保障能力逐步健全的“1+5+N”產業布局體系。
重點任務
1
加速推動產業鏈結構升級
圍繞抗體、重組蛋白及多肽藥物、疫苗、細胞治療等重點領域加大創新投入,加快生物藥產業發展。大力開發特色原料藥、高質量仿制藥、高端制劑、臨床短缺藥物,提升化學藥產業技術水平。重點推動體外診斷試劑產業鏈發展,大力支持植(介)入耗材、數字醫療、保健康復裝備產業建設,鼓勵智慧醫療設備、應急醫療設備等高端診療設備產業,擴大醫療器械產業規模;加強中藥新藥研發和經典名方發掘,推進中成藥二次開發,建立從中藥材種植到臨床應用全流程的質量標準管控體系,提高中藥產業質量。
2
推動創新能力提升
培育高水平創新主體,鼓勵建設國家級產業創新平臺、生物技術企業支持骨干企業向創新企業轉型;完善創新平臺支撐體系,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平臺落地,引進培育各類公共創新服務平臺,組建MAH基金等專業金融平臺;加強臨床轉化能力建設,打通從實驗室到產品上市許可的關鍵通道,鼓勵醫療機構和企業共建臨床資源樣本庫、轉化醫學中心。探索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生物醫藥研發。
3
推動生產能力系統提升
推動優質制造,推動企業加強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下的質量體系建設;推動智能制造,加速推動智能機器人及5G工業互聯網等先進制造技術在生物藥工業研發和生產領域的探索創新。推動綠色制造,支持綠色化學技術開發和應用,實施碳減排行動,構建綠色產業體系。
4
強化公共衛生安全供應保障
筑牢應急保障基礎,打造以物資儲備為核心、產能儲備為基礎、技術儲備為補充的應急醫療物資保障體系。提升藥品供應保障能力。支持開發兒童用藥、《鼓勵仿制藥品目錄》和《罕見病目錄》品種,提高《短缺藥品清單》品種的供應保障能力。
5
優化產業鏈空間布局
圍繞“1+5+N”產業布局體系,重點打造重慶國際生物城以及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長壽經開區、涪陵區、大渡口區5個集聚發展產業基地。鼓勵其他條件具備的工業園區,根據自身特點建設醫藥產業特色園區。
保障措施
■加強政策協同和組織保障。組建重慶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聯席會議,由分管工業的副市長擔任召集人,分管副秘書長、市經濟信息委主要負責人擔任副組長,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經濟信息委、市科技局、市衛生健康委、市藥監局、市醫保局等部門為成員單位。聯席會議日常運行機構為重慶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辦公室(簡稱市醫藥產業辦),設在市經濟信息委,由市經濟信息委分管領導擔任辦公室主任。
■加強金融支持。通過推動企業上市,構建非股權投資融資服務體系,擴大金融產品供給、鼓勵股權基金投資等措施,加大金融對產業發展支持力度。
■推進對外產業合作。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進成渝兩地在創新平臺、高端產能、商業平臺等領域的產業資源共享;立足國內大循環新格局,加強與國內產業發達地區合作力度;推動產業國際化發展,支持“領軍”企業啟動全球戰略。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引導本地高校加強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健全人才培養機制;鼓勵校企合作辦學、委托培養、共建實訓基地、貫通技術工人成長通道等措施,擴大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隊伍。發揮產業發展對人才培養需求的刺激作用,通過創新項目引進、平臺建設,加大優秀人才引進和服務保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