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空間布局規劃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1-19 點擊:次
近年,上海根據各區自身生物醫藥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加強對全市產業空間規劃,積極引導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特色化發展,提升細分領域特色集聚度,營造“優勢更優、特色更特、強項更強”的園區經濟。
一批重點項目的啟動建設給2023年增添了許多期待。上海張江“基因島”、和元生物臨港精準醫療產業基地、藥明康德旗下藥明生基工藝研發和商業化生產中心、世界醫療器械行業龍頭企業美敦力科技產業基地、碧博生物自主設計的全球首臺3萬升不銹鋼哺乳動物細胞生物反應器……都將在2023年投產運營,助力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空間布局進一步升級,具有更大的韌性與活力。
隨著世界經濟發展、生物技術革命驅動、人口總量持續增長以及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全球生物醫藥市場需求旺盛,生物醫藥產業已經成為全球最活躍、潛力最大的產業之一,呈現出集約化發展的顯著趨勢。
上海是我國最具影響力的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高地之一,習近平總書記賦予上海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重要使命。近年來,上海全力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堅持創新鏈、空間鏈、人才鏈、產業鏈、政策鏈以及服務鏈等“六鏈協同”。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規模一年一個新臺階。2021年產業規模首次突破7 000億元;2022年前三季度,產業規模達6166億元,同比增長4.6%,制造業產值達1345.45億元,可比增長5.5%,走出了一個逆勢的V型曲線,展現了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強大韌性與活力。
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對上海產業發展提出了更深層次的要求,不僅要有空間位置的集聚形態,也必須達到配置資源的高效集約,更重要的是聚焦重點方向集中發力。相比于波士頓、舊金山、倫敦等世界公認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上海根據各區自身生物醫藥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加強對全市產業空間規劃,提升產業空間承載能力,加速高能級項目落地,做到“好項目不缺土地、好產業不缺空間”。此外,上海積極引導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特色化發展,提升細分領域特色集聚度,營造“優勢更優、特色更特、強項更強”的園區經濟。
產業空間政策的頂層規劃
●首次確定“1+5+X”空間發展格局,提出特色化發展要求
2020年10月,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上海市生態環境局、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特色化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以張江生物醫藥創新引領核心區為軸心,重點發展生物醫藥創新研發,打造高端制造產業鏈,實現“全球新、張江造”;以臨港新片區精準醫療先行示范區重點發展精準藥物、精準醫療器械、精準診斷、健康服務等領域;以東方美谷生命健康融合發展區重點發展高端生物制品、原料藥、現代中藥,以及美麗健康等延伸產業;以金海岸現代制藥綠色承載區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的原料藥、制劑、高端醫用材料和高端制藥裝備等領域;以北上海生物醫藥高端制造集聚區重點發展生物醫藥高端制造、高端醫療器械裝備生產、現代醫藥物流等領域;以閔行生物醫藥創新承載區重點推動健康醫療與智能產業緊密融合,打造健康醫療服務及創新療法先行試驗區。自此,1個核心區和5個集聚區的產業定位更加清晰,重點任務更加明確,同時,發揮市級特色園區品牌效應,共同構建“1+5+X”生物醫藥產業空間布局。
●強化“1+5+X”產業空間聯動,打響“張江研發+上海制造”品牌
2021年11月,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和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上海市生物醫藥研發與制造協同發展的若干舉措》提出:優先支持創新成果在上海生物醫藥“1+5+X”特色產業園區內就地轉化,優先保障張江示范區溢出成果的產業用地,打響“張江研發+上海制造”品牌;探索完善區區合作機制,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探索按比例利益分享機制。通過“張江研發+浦東轉化”“張江研發+外區轉化”“張江外溢+回流上海”“張江試水+本市擴張”等4種模式的持續推進,上海不僅要實現“墻內開花墻內香”,更要力爭實現“墻外開花墻內香”。在上述政策發布一周年之際、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期間,2022年11月18日,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和浦東新區政府、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奉賢區政府、金山區政府、寶山區政府、閔行區政府共同舉辦“張江研發+上海制造”推介會。會上推出了“四清單一活動”(空間載體清單、研發項目清單、扶持政策清單、溝通聯絡清單和宣傳推介活動),旨在強化對接服務舉措,狠抓具體項目協調推進落地。
●利用MAH制度打開產業新空間加快機制創新帶動模式創新
2022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發了《上海市加快打造全球生物醫藥研發經濟和產業化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支持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研發生產新模式,持續推動“張江研發+上海制造”,對在上海市研發并在上海市生產的創新產品繼續給予大力支持。此外,上海通過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MAH)制度,對上市許可持有人委托外省市企業生產實現產出的創新藥械產品也給予適度的政策支持。這從政策上激發并引導市場主體以“建產線”(自主生產)或“找外包”(外包生產)模式實現產出。上海正加快機制創新帶動模式創新,在全力促進自身空間資源高效利用基礎上,又將眼光放寬到外省市,提高在長三角乃至其他地區的輻射引領力,打造全球生物醫藥研發經濟和產業化高地。
產業空間布局帶來的發展成效
●“1+5”核心集聚效應凸現
(1)張江生物醫藥創新引領核心區
張江生物醫藥創新引領核心區規劃面積11.3平方千米,產業布局以張江科學城為引領,形成了外高橋、金橋、臨港南北聯動的群落式產業空間體系,具備“科創承載、總部研發、高端制造、功能平臺相輔相成”的功能布局。區內吸引、集聚生物醫藥各類創新企業1 700余家,全國制藥工業百強企業有11家在張江布局了研發中心,全球前20名的藥械企業近半數在張江布局了全球或區域研發或生產中心。目前,張江集聚了近100家各類生物醫藥公共服務平臺,設立國家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國際運營(上海)試點平臺3家。2021年,浦東新區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達到3 200億元,占上海市40%。
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正在推進項目落地開工和存量物業盤活,實現產業集聚;張江醫療器械產業基地通過盤活物業空間及更新存量用地,解決醫療器械企業用房需求;張江總部園正在推進包括恒瑞研發總部、百濟神州創新中心、康希諾生物研發中心等在內的一批高能級項目;張江細胞和基因產業園提升能級,推進細胞加速器一期、二期建設,引進一批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前沿領域企業,總規劃面積16萬平方米的上海張江“基因島”將于2022年年底基本完成建設,2023年投入運行;外高橋生物醫藥園區以自貿壹號等載體為依托推進星奕昂生物、金斯瑞生物等項目集聚;張江核心園推進羅氏創新中心、諾華生物醫藥創新中心、勃林格殷格翰創新中心、蒙牛生物數字科技等一批大企業創新中心項目落地,豐富產業業態。
(2)臨港新片區精準醫療先行示范區
臨港新片區精準醫療先行示范區首發配套5.8平方千米,未來擴區后整體區域面積可達45平方千米。示范區以生命藍灣為核心區域,聚焦生物醫藥研發制造和醫藥、醫療服務,建設了大批高品質標準廠房,目前已規劃產業快速化落地承載空間總建筑面積208萬多平方米,臨港智造園十期廠房預計將于2022年年底前分標段竣工。目前,生命藍灣累計引進100多個項目,總投資400多億元,引入項目數量占全市新增項目的40%。區內已初步形成產業集聚態勢,集聚生物醫藥企業和機構130多家,其中生產高端生物藥及制品的企業近40家,包括集聚康希諾、和元生物、君實生物、臻格生物、華領醫藥等一批高能級企業,主要涉及抗體藥物、基因重組蛋白質和多肽類藥、小分子化藥、細胞免疫治療和基因治療(CGT)、新型疫苗,以及研發生產合同外包服務(CRO、CMO/CDMO)。高端器械和制藥設備企業10多家,主要涉及創新型醫療器械、高值耗材、制藥設備、手術治療和康復類機器人等。
隨著君實生物、透景生命、亮黑科技、臻格生物等企業億元項目的投產,產業產值也在逐步釋放,產業規模呈現量小增快的發展態勢。一批重點項目的啟動建設使產業發展后勁十足。和元生物啟動7.7萬平方米臨港精準醫療產業基地建設,預計將于2023年年初建成投產;藥明康德旗下藥明生基在臨港新建的工藝研發和商業化生產中心正式投入運營;世界醫療器械行業龍頭企業美敦力的科技產業基地落戶臨港,預計2023年實現正式運營;碧博生物自主設計的全球首臺3萬升不銹鋼哺乳動物細胞生物反應器完成總裝,單罐體積世界第一,預計大規模生產線將于2023年7月投入商業化運行。
(3)東方美谷生命健康融合發展區
東方美谷生命健康融合發展區已基本形成東方美谷核心研發區(占地39.52平方千米)、臨港奉賢先行示范區(占地17.04平方千米)、奉城創新拓展區(占地6.8平方千米)、杭州灣轉化承載區(占地27.2平方千米)四大功能板塊。目前,區內集聚了200余家生物醫藥企業,引進了一批國家級功能平臺,打響“東方美谷”品牌,產業生態將更加完善,細分領域優勢得到鞏固。藥明生物、兆維生物、斯微生物、上生所等重點項目陸續投產,藥明生物的正式入駐為產業發展輸入原動力,以兆維生物為龍頭的核酸藥物生態圈建設得到有力推進。圍繞發展現代中藥產業特色,推進中醫藥產業“一基地三中心”建設,東方美谷“滬尚杏林”中醫藥產業示范基地正在規劃設計。
(4)金海岸現代制藥綠色承載區
金海岸現代制藥綠色承載區規劃面積7.74平方千米,主要包括高新區基地和碳谷綠灣基地。高新區基地重點發展疫苗、細胞治療、制劑和現代中藥,已經形成以培育創新型小微生物制藥企業為主導的“金創園”,以細胞產業、金準醫學為主導產業的“金準園”,以及以藥物制劑為主導的“金工園”;碳谷綠灣基地重點發展高附加值原料藥,已經引進上海醫藥金山綠色制藥精品基地等平臺項目,打造以原料藥帶動制劑發展的高端產業鏈基地。目前,區內現有生物醫藥企業110余家,集聚了科濟制藥、恒潤達生、鑫灣生物等細胞治療領軍企業,艾美疫苗、青賽生物等疫苗領軍企業,倍錦生物、高金生物等產業鏈上游企業,動物實驗中心、砥石生物(南方模式)、西普爾-必凱等臨床前公共平臺服務的動物試驗平臺型企業。
(5)北上海生物醫藥高端制造集聚區
北上海生物醫藥高端制造集聚區規劃面積6.86平方千米,由南部錦邑產城融合區、中部羅店工業園、北部寶山工業園區等3個片區組成。目前,區內集聚了170余家生物醫藥企業,上藥康希諾疫苗項目成功實現當年建成、當年量產,吸入式新冠病毒疫苗已經完成上市,朝暉藥業、景峰制藥等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漢氏聯合、寶濟藥業、藥物牧場等項目拿地快速發展,博沃生物、優卡迪、正大天晴康方、艾博生物、藍鵲生物等一批知名生物醫藥企業入駐,美迪西、樂土生命科技等CRO/CDMO企業匯聚美蘭湖。國盛產投·寶山藥谷、天瑞金MAX科技園、金橋北郊產業園等一批新的專業載體又將釋放32萬平方米產業空間,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國盛產投·寶山藥谷一期尚未竣工,出租率就已達90%。區內還建設了首個上海創新型疫苗科技園,新增0.85平方千米疫苗專區。初具規模的醫療器械片區正在打造上海高端診療設備產業創新基地,圍繞產業鏈構建平臺化閉環生態。
(6)南虹橋智慧醫療創新試驗區
南虹橋智慧醫療創新試驗區面積7.5平方千米,按照北、東、南分布:北部建設虹橋生物醫藥研發總部功能區,規劃面積1.76平方千米;東部規劃建設浦江生物醫藥高端制造功能區,規劃面積3平方千米;南部借力“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未來3年,“大零號灣”核心區域將建成載體47萬平方米,區域載體總量將達141萬平方米,打造“大零號灣”智慧醫療創新發展功能區。目前,區內現有生物醫藥企業530余家,“南虹橋智慧醫療創新試驗區”和“浦江基因未來谷”正式掛牌,打響特色品牌;重點對接了糖吉醫療、諾禾致源、華大基因等一大批重點企業,先后有先聲藥業、邁勝質子治療、正大天晴、康方生物、邁安納、因美納等26家生物醫藥產業重點項目簽約落地,為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積蓄后勁。樂普二期、信達生物、威高研究院、圣湘生物、云南白藥等5個項目已開工,信達生物和威高研究院項目2022年年底前完成地下室施工,云南白藥2022年年底完成基坑圍護樁工程。
(7)X個特色園區
2020年以來,上海累計推出了7個市級生物醫藥產業特色園區,分別是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臨港新片區生命藍灣、東方美谷、灣區生物醫藥港、北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園、G60生物醫藥基地、青浦生命科學園,總面積達42平方千米,可供產業用地8平方千米,可租售物業面積570萬平方米,可實現“大企業購地蓋樓蓋廠、中企業先租后售、小企業拎包入駐”。
●區域聯動典型案例
(1)張江臨港南北聯動
君實生物、迪賽諾、和元生物的研發產業化路程具有典型的聯動屬性。君實生物最初成立于張江藥谷一間300平方米的實驗室,目前已在臨港建起了5.3萬平方米的大型現代化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獲得第一張藥品生產許可證,至今已支持了公司十多款新藥的中外臨床用藥生產。迪賽諾總部位于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如今位于臨港藍灣智造園區的廠房主要定位為小分子原料藥、制劑和小核酸原料的研發基地。和元生物依托臨港的境內關外政策便利化,啟動7.7萬平方米臨港精準醫療產業基地建設。隨著連接張江和臨港的S3公路加緊施工,兩大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也會加速聯動,形成強大的產業鏈。
(2)張江奉賢雙谷聯動
上海中醫藥大學與奉賢區政府在成果轉化方面合作聯動,拉開了東方美谷與張江藥谷開展“雙谷聯動”的序幕。“一基地三中心”揭牌運營,打造成為上海中醫藥產業的承載地、創新成果的轉化地、標準制定的策源地、優質品牌的發祥地,標志著上海中醫藥創新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邁入新的發展階段。斯微生物mRNA疫苗產業基地建設在東方美谷核心區產業園開啟,建筑面積約2萬平方米,設計產能達2億劑次/年,基地建成后將為新發傳染病疫苗與藥物快速生產、應急響應打好產業基礎。奉賢正成為張江生物醫藥創新成果的重要承載地。
(3)張江金山區區聯動
金山區高新區基地核心區域的27萬平方米為金山與張江的合作區域,共建“張江研發、金山智造”,成功引進張江藥谷孵化的恒潤達生、安瑞唯科、砥石生物(南方模式)等優質產業化項目,深化“研發在張江、制造在金山”聯動機制。
●細分領域特色空間
上海正在瞄準新型小分子藥物、新型疫苗、新一代抗體藥物等重點細分領域賽道,以重磅產品帶動產業鏈式發展,力爭構建更具韌性和競爭力的生物醫藥產業鏈體系,在空間上形成了細分領域特色。例如:以上游核酸原料龍頭兆維生物為引領,聚焦小核酸藥、遞送系統,核酸疫苗等下游基因藥物產業在奉賢東方美谷打造核酸產業生態圈;以全球基因測序技術企業因美納為引領,聚集之江生物、思路迪、銳翌生物、艾德生物、恩華藥業、諾禾致源、北京金諾美、燃石醫學、歐易生物等國內眾多基因相關領域冠軍企業相繼在閔行“浦江基因未來谷”建設生產制造基地、醫學檢測實驗室、研發中心等;以樂純、亮黑、奧浦邁、金儀盛世等制藥用一次性耗材及工藝裝備為臨港新片區區域內生物制藥CDMO企業提供國產上游原材料便利化解決方案。
產業發展建議
近年來,經過產業空間布局,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基本上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企業集聚化發展,各區定位清晰且發展方向有所錯位,原先同質化競爭引起的外溢有所緩解。但是,土地資源對城市發展產業來講總是有限的,城市產業空間供需問題突出,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往往體現出集而不群的缺陷,這需要在產業發展路徑模式、體制機制、制度政策上探索創新。
一是發揮鏈主企業牽引作用,培育或引入能夠兼具規模效應和市場影響力的龍頭企業或領軍領域,吸引更多的由政府、創新、平臺、基金等主體形成的內部資源要素耦合,并匹配與之契合的配套服務,構建產業集群化和網絡化相互融合的創新系統建設。
二是提升全市生物醫藥綠色制造水平,利用先進的制造技術減少對土地以及環境的壓力。新加坡是高度集約化土地利用的典范,生物醫藥已經成為其主要經濟發展支柱產業,值得借鑒。發展高價值的高端化學原料藥和新型制劑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上海可以通過推進綠色生產技術改造,在生產過程中通過生物酶催化、微通道連續反應、合成生物等先進綠色化學工藝實現能耗集約,減少環境保護壓力,騰籠換鳥,實現產業升級換代。
三是推廣合同研發生產組織等新模式,減少重復建設、提高產能利用率。在資本寒冬的當下,投早、投新、投小的趨勢愈發明顯。如何鼓勵創新藥企業通過合作或委托生產的方式用好上海的CDMO資源值得探索。對研發管線不多的初創企業來說,將投融資資金放在推動項目獲批上市的關鍵環節才是長久發展策略。
四是建立優勢格局,推動集群化共振效應。對園區招商來說,需要結合自身屬性或資源稟賦,定位清晰的產業細分領域路線,引入與自身定位契合的企業,切莫操之過急。同時,從上海全局來看,探索完善集聚發展產業集聚區間合作和利益分享機制,推動區域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十分重要,區區聯動也可作為園區考核評價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