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一號文”:2025年底前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集群率先破千億元規模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2-01 點擊:次
1月29日,廣東省東莞市印發《關于堅持以制造業當家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一號文”),提出力爭到2025年底全市營收超百億元制造業企業不少于25家,產值超千億元制造產業集群不少于7個,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不低于50%。其中有:
堅持以大產業重塑體系結構,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能級提升。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加快打造新型儲能、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新材料等產業新立柱,2025年底前新能源、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集群率先突破千億元規模。編制戰略性新興產業招商圖譜3.0版本,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一產業集群、一專項基金、一產業技術中心、一科技創新團隊”的發展支撐體系,到2025年底全市新增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不少于2000億元。聚焦產業新風口,累計引進2—3個戰略科學家團隊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根據任務目標分期給予最高1.5億元資助。
構建“大招商”工作格局。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招商工作市領導牽頭走訪對接不少于1個投資額50—100億元以上項目,其余市委、市政府相關領導,鎮街(園區)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對口協調部門主要領導牽頭走訪對接不少于1個投資額30億元以上項目。大力實施“投資東莞”全球推廣行動,2023年重點招引一批投資額30億元以上項目。對在項目引進中起到實質性促成作用的個人、團隊或法人單位給予最高300萬元獎勵。
支持制造業科技創新。加快構建“源頭創新+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建設“市重大科技項目庫”,支持市重大科技項目加快成果轉化,產業化績效突出的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建立“產業界出題、科技界答題”機制,協助“專精特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鏈接市內外創新資源。支持企業增強技術創新能力,2023年認定30家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200家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支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支持重點企業對標世界經濟論壇“燈塔工廠”轉型升級,2023年認定不少于20個智能工廠(車間),給予最高1000萬元補助,牽引帶動不少于1000家規上工業企業實施轉型。引導數字化賦能中心向公共服務平臺轉型。2023年在智能手機、家具、模具等行業打造1—2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標志性典型應用場景。加快具有自主核心知識產權的操作系統和工業軟件推廣應用,對基于核心操作系統開展產線信息化改造給予一定比例財政補助,對企業試點應用符合條件的國產工業軟件,給予最高200萬元補貼。
堅持以大平臺提升承載效能,提升產業空間綜合效益
攻堅拓展連片產業空間。堅持將70%以上用地指標用于產業項目,推動用地規模向全市四大戰略平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集聚。強化土地整備市場預期引導,制定全市統一的分片區、分類型土地整備補償指導和結算標準。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范圍內實行“土地整備—成片開發方案—征地報批”階段“一次表決”,2023年完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標準化產業片區土地整備5000畝,其中300畝以上連片土地不少于3片。
實施“畝均論英雄”改革。建立健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體系,2023年試點實施企業評價,逐步擴大覆蓋全市規上工業企業。探索實施“畝均效益”領跑者行動計劃,運用差別化財政專項資金資助政策,在空間資源、能耗指標、排放指標、人才住房、教育學位等資源要素,以及政府性評獎評優、試點示范項目申報等方面對優質企業給予傾斜。
堅持以大項目集聚增長動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創新產業項目全鏈條服務機制。構建產業項目“洽談—簽約—落地—建設—投產—達產”全鏈條全生態服務體系。對投資額30億元以上的在談產業項目,由市領導牽頭聯系協調落地需求。實施“摘牌即動工”,支持產業項目“帶方案出讓”,2023年全市四大戰略平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新增產業用地“標準地”供應比例達到30%。實施“完工即投產”,綜合運用提前裝飾裝修、提前安裝設備等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產業項目驗收提速。實施“投產早達效”,試點產業項目竣工后設置2—3年的“服務續航期”,保障產業項目順利達產達效。
創新產業項目投資撬動機制。引導制造業企業擴大技改投資,單個項目按不超過新設備購置額的10%,給予最高1000萬元補助。鼓勵外資企業通過利潤再投資等加大投資力度,給予每家企業最高1億元獎勵。創新產業項目財政支持方式,打破原有財政預算資金部門切塊管理模式,聚焦投資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融資撬動等關鍵環節,強化財政資金放大效應。
堅持以大企業賦能產業生態,優化制造業企業發展梯隊
支持制造業骨干企業發展壯大。支持企業加快利用資本市場,聯動證券交易所、企業上市中介服務機構等優化企業上市服務機制,2023年新增境內外上市和過會企業10家以上,實現上市企業總市值超過5000億元。完善“專精特新”企業“國家—省—市”梯度培育體系,支持“專精特新”企業聯合申請產業用地,到2023年底全市國家級“小巨人”企業不少于130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不少于2000家,累計培育認定各級制造業單項冠軍50家以上。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和入庫培育企業加強知識產權管理,培育高價值專利,到2023年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不少于9500家,瞪羚企業培育庫規模達到400家。
支持制造業企業“個轉企、分轉子、小升規”。各鎮街(園區)成立工作專班,為符合條件的優質市場主體提供登記變更業務“一站式”辦理,2023年全市完成不少于1500家“個轉企”“分轉子”。建立“小升規”企業動態培育庫,2023年推動1500家以上工業企業升規入庫,對“新升規”工業企業給予最高10萬元獎勵。健全規上工業企業退庫預警機制,加強對存在退庫風險的企業紓困幫扶。
堅持以大環境厚植比較優勢,營造灣區一流發展環境
擴大產業人才優質公共服務供給。實施新一輪“十百千萬百萬”人才工程,用3—4年增加100萬名本科以上學歷人才,到2025年底全市技能人才總量超過150萬。2023年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30000套,供給共有產權住房3000套,統籌各類學位10000個以上,專項保障產業人才安居和子女入學需求。加快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建設,2023年新建技能大師工作室50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