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銅川市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規劃(2023-2025年)》的通知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4-18 點擊:次
銅川市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規劃
(2023-2025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對“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把握好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方向任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全力推進特色現代農業“1359”發展計劃,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形成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打造科技示范高地,穩步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根據《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陜西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銅川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市委、市政府關于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編制本規劃。規劃范圍為銅川市全境,規劃期限為2023-2025年。
第一章發展形勢
“十三五”全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就,面對發展基礎條件和環境的深刻變化,全市上下搶抓機遇、變危為機,團結奮進、拼搏進取,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開好局、起好步。
第一節農業農村發展取得突出成效
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扎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優化產業布局,以創新為動力,以規模化、專業化、協同化為目標,以健全完善數據信息管理體系為基礎,推進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十三五”規劃確定的農業農村發展各項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糧食產量保持在30萬噸左右。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全市3個貧困區縣全部摘帽,174個貧困村全部達標退出,累計脫貧15625戶46541人,絕對貧困問題有效解決。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建成高標準農田47.02萬畝,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9%,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2%,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82.6%,農作物化肥和農藥施用量連續負增長,建設各類現代農業園區56個,“銅川蘋果”“銅川大櫻桃”被認定為省級區域公用品牌,成功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3+X”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農村人居環境大幅改善,累計改造農村戶廁96073戶,全市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8.7%,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占比達93.4%,生活污水亂排亂放得到有效管控。美麗鄉村示范創建行政村全覆蓋,村莊綠化率達38%以上,18個村被評為全國“綠色村莊”“全國生態村”“全國文明村”等。宜君縣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農民收入躍上新臺階。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054元,年均增長9.3%,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個百分點。農村改革持續深入推進。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和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成員認定、股權量化全面完成,359個村完成“三變”改革且全部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組織,黃堡鎮新村、阿莊鎮阿莊村列入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總體來看,“十三五”是銅川市特色農業發展最快、農民收入增加最多、農村生活條件改善最為明顯的時期,這表明銅川市農業農村發展站在了新的起點上,為全市新時代追趕超越高質量轉型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表1“十三五”銅川市農業農村發展主要成效表
第二節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挑戰
受資源稟賦、發展基礎、人口數量、外部環境等因素制約,全市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面臨著不少的問題和挑戰。農民收入水平依然偏低。2021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48元,只有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3.07%、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4.70%,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絕對差距較大。現代農業基礎依然薄弱。銅川市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地區,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條件存在明顯短板,糧食生產基礎仍不穩固,“3+X”特色農業產業鏈尚不完整,農產品加工物流發展顯著滯后,全要素生產率依然不高,經營體系亟待進一步健全,農業高質量發展質量效益競爭力還需下大力氣提升。鄉村建設短板依然明顯。全市水電路氣房訊等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較多,長效管護機制還未完全建立,教育、醫療、養老等農村公共服務保障水平遠落后于城市。農村集體經濟實力整體較弱,自身“造血”功能不足,鄉風文明程度依然不高,村莊規劃體系仍不完善,鄉村治理能力亟待加強。體制機制障礙依然突出。全市城鄉要素流動依然不暢,鄉村實用人才、技能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短缺,鄉村產業發展用地緊張,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意愿不強,城鄉融合發展“人地錢”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供給不足,政策碎片化和政策效能遞減問題明顯。這些困難問題交織疊加,為全市農業高質量發展帶來較大壓力,迫切需要進一步堅持底線思維、增強風險意識、提高化解能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第二章總體要求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對“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把握好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方向任務,緊扣銅川市特色現代農業“1359”發展計劃,堅持立足新發展階段、踐行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科學謀劃全市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標,推動全市農業農村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第一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構建農業農村新發展格局為目標,強化創新驅動,加大政策扶持,健全產業鏈條,補齊要素短板。對標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建園區、擴規模、樹品牌、強鏈條、抓集群、拓市場。全力推進蘋果產業鏈建設,做大做強蘋果優勢產業集群,統籌推進生豬、中藥材、大櫻桃、旱地小麥“銅麥”系列、蛋雞等特色產業做精做優。以新品種培引、新技術應用、新裝備配置、新模式推廣、新農民培養,打造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園,引領農業資源配置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空間布局更加合理,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大力推進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和城鄉融合發展。為全市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提供堅實支撐。
第二節基本原則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發揮鄉村資源優勢,壯大首位產業、培優特色產業,健全聯農帶農機制,把就業崗位和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在縣域、留給農民。
——堅持分類推進。科學把握我市農業農村發展差異,分類指導、分區施策、穩扎穩打、久久為功,統籌推進首位產業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做精做優。
——堅持市場導向。增強供給適應性,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我市農業產業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堅持綠色引領。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健全質量標準體系,培育綠色優質品牌。
第三節發展定位
——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以旱作農業為主導產業,以農業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數字化為方向,統籌蘋果、生豬、設施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和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力爭把全市打造為綠色生態、優質高效、鏈條完整的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
——全國鄉村振興先行示范區。圍繞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重點開展綠色循環農業、數字農業農村、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先行先試,探索適應西部地區的鄉村振興路徑模式,把全市打造成為全國“鄉村振興”的西部樣板。
——全國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以創建西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市為指引,圍繞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著力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推動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為西部地區乃至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和城鄉融合發展探索路徑。
——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園。以現代農業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數字化為主攻方向,聚焦“旱地小麥‘銅麥’系列、蘋果、葡萄、肉羊、中藥材”等主導產業,以省、市級一村一品示范村為基礎,通過龍頭企業引領、科技項目支撐,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建立“一村一企業、一鎮一站點、一業一協會”產業發展經營模式,建成“低成本、可復制、宜推廣”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園,著力打造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樣板,支撐引領全市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四節發展目標
到2025年,以蘋果為主的首位產業,生豬、中藥材、大櫻桃、旱地小麥“銅麥”系列、蛋雞等特色產業引領作用更加明顯,集群效應更加凸顯,區域公用品牌特色更加突出,產業發展質量效益顯著提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突破80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000元,主要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突破百億元,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1.5:1。糧食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水果產量達到70萬噸,新優品種覆蓋率達到30%,蘋果優果率提升6%;生豬飼養量達到100萬頭左右;蛋雞存欄量達到500萬羽;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面積穩定在30萬畝以上;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0家左右。
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5%以上,生活垃圾實現有效處理行政村全覆蓋,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達到40%以上。農村基礎設施“突出短板”有效補強,實現建制村通硬化路100%全覆蓋、30戶以上自然村組通硬化路90%以上,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穩定在97%以上,農村光纖網絡家庭住戶覆蓋率達到50%。農村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水平進一步提升,所有村莊全部建有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村級服務點,每個行政村至少擁有1名全科醫生,縣級及以上文明村和鄉鎮占比達到60%。
培育高素質農民5000人,培育1000名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持續深化,城鄉融合發展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平臺載體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主要指標
第三章農業農村發展布局
第一節優化農業產業發展布局
按照“產業集聚、軸帶延伸、生態循環、錯位發展”的原則,著力構建“一軸聯通、四區共融、多基地支撐”的產業發展空間體系,推動全市旱地小麥“銅麥”系列、蘋果、櫻桃3大優勢產業和生豬、青砧、中藥材3大特色產業實現差異化、互補化發展,打造產業集群,構建“生產基地生態循環、生產過程標準規范、產品綠色有機高端”的高效生態循環高質量發展格局。
“一軸”,即南北發展主軸線,指沿G210國道南北發展軸。G210是銅川市對外聯系的主通道,向北可聯通延安,向南聯通西安、咸陽等主要城市,貫穿全市四區一縣,串聯主要農業生產基地、產業園區、加工物流等節點,是銅川市農業產業集聚軸和輻射帶動軸。“四區”,即北部綠色生態農業示范區、中部科技高效農業產業集聚區、東南部城郊型農業發展先行區、西南部特色產業集群示范區。“多基地”,即以“3+X”農業特色產業為重點,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載體,依托陜果、大北農、新希望等龍頭企業,提升改造一批以果品、畜禽、中藥材、設施農業為主的標準化、規模化、綠色高效生產基地。
“四區”具體涵蓋范圍及產業布局如下:
——北部綠色生態農業示范區。位于銅川市最北端宜君縣,包括彭鎮、五里鎮、堯生鎮、宜陽街道、太安鎮、棋盤鎮、云夢鄉、哭泉鎮等8個鄉鎮。該區域地形地貌類型多樣,山、川、梁、峁、塬、溝、谷并存,地勢西南高而東北低,自西向東呈階梯狀,僅東部與東北部分為破碎黃土高原。境內森林資源豐富,自然生態優美,具有發展健康養生、休閑旅游的資源優勢。該地區處于黃河流域保護區域,境內河流分布較廣,生態保護要求高,是銅川市生態屏障,也是全市蘋果、核桃、中藥材以及春播玉米的主要產區。
發展方向: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點戰略為根本,重點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發揮核桃經濟林生態保護和經濟作用,加快蘋果品種結構調整,優化玉米、中藥材特色產業布局,拓展農業多功能性,集中打造一批集產業、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區,穩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全市生態高效農業發展示范區。
建設重點:(1)北部優質春玉米產業帶。重點在宜君縣棋盤鎮、太安鎮、宜陽街道、堯生鎮、五里鎮、哭泉鎮、云夢鄉等山區、川道和塬區,發展優質春玉米生產基地40萬畝。(2)北部綠色有機蘋果示范基地。在云夢鄉、彭鎮、堯生鎮等重點鎮,以果樹良種苗木繁育、綠色生態果園和晚熟蘋果生產為主,重點示范強力推進綠色有機蘋果示范基地建設;依托全國首個菜鳥鄉村農產品上行中心和共配中心建設,通過數字賦能,推進農業數字化高質量發展。(3)北部核桃經濟林基地。重點在宜君縣棋盤鎮、雷塬、哭泉鎮等山地,實施綜合改造3萬畝。(4)北部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基地。重點在宜君縣彭鎮、太安鎮、云夢鄉等山區,建設中藥材種植基地10萬畝。(5)北部畜牧產業發展區。以宜君縣彭鎮、堯生鎮、五里鎮、云夢鄉、棋盤鎮為重點,主推“龍頭企業+基地+村集體經濟組織”模式,重點發展生豬、肉兔產業。
——中部科技高效農業產業集聚區。重點包括印臺區城關街道、三里洞街道、王石凹街道、印臺街道、陳爐鎮、紅土鎮、廣陽鎮、阿莊鎮,王益區王家河街道、王益街道、黃堡鎮等11個鎮(街道),該區域內溝壑相間,梁峁交錯,丘陵臺塬廣布,是全市主要的糧食、水果和設施蔬菜的種植基地。依托G210、G65南北聯通,G3511向西拓展、G342向東延伸的交通優勢,該地區已形成周陵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黃堡工業園區、王益經濟技術開發區等農產品加工物流集聚特點,是全市南北、東西農業發展軸的核心區域。
發展方向:依托印臺區、王益區區位聯通、人口集中、現代要素集聚等優勢,加強產業集聚和資源整合,提升全市特色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產業集聚發展體系,推進“農產品加工向食品加工”、“農產品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打造全市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物流園產業集群。
建設重點:(1)中部塬區優質糧食產業帶。在印臺區阿莊鎮、廣陽鎮、紅土鎮、金鎖關鎮等地區,建設優質春玉米產業帶10萬畝;在印臺區陳爐鎮、紅土鎮,王益區黃堡鎮等中部塬區,發展旱地優質小麥基地10萬畝。(2)中部高質高效果業示范基地。在印臺區紅土鎮、廣陽鎮、阿莊鎮等地以蘋果青砧為主,合理搭配中、晚熟品種比例,推廣發展秦脆、瑞雪、瑞香紅等蘋果新優品種,實施低質低效蘋果園改造提升,加快集約高效水果基地建設;在王益區王家河街道、王益街道、黃堡鎮等中部塬區,加強鮮桃、矮化蘋果、設施櫻桃和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發展果畜循環、果游結合,推動果業深度融合發展。(3)中部畜牧業良種繁育基地。以印臺區周陵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耀州區董家河鎮、王益區黃堡鎮為核心,建設高端家禽產業及畜禽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生豬、蛋雞、肉牛等良種繁育基地。(4)農產品加工物流集聚區。基于印臺周陵省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依托陜果等果品加工企業基地建設,建成蘋果產業集聚區。依托新希望、大北農,打造集繁育、養殖、飼料供應、畜產品加工、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冷鏈物流配套的現代化畜牧業產業集群。
——東南部城郊型農業發展先行區。重點包括新區咸豐路街道、坡頭街道,耀州區錦陽路街道、董家河鎮、孫塬鎮、石柱鎮、關莊鎮等7個鎮辦,該區域內土地資源豐富,為黃土高原厚層區,土質肥沃,是全市蘋果、櫻桃、優質小麥等優勢特色產品基地。境內人文歷史文化和農耕文化深厚,是“一圣四杰”故里,中國藥王山、大香山寺、秦直道遺址等古跡享譽國內外,歷史遺跡多。該地區南距西安60千米,是聯結關中和陜北的交通要道,被譽為西安的后花園。此外,隨著耀州城區和新區建設,城市化進程加快,基礎設施較完善,城鄉融合發展程度高,櫻桃采摘園、農事體驗園、休閑農業園等園區迅速發展,具備發展城郊型休閑農業的資源優勢。
發展方向:緊緊圍繞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居民休閑消費的目標任務,以耀州和新區城市發展為契機,以豐富人文歷史文化和深厚的農耕文化為魂,以田園風光為韻,以創新創造為徑,以現代農業為導向,將休閑農業發展與現代農業、美麗鄉村、城鎮化發展、生態文明、文化創意產業建設、農民創業創新融為一體,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建設重點:(1)東部小麥夏玉米(青貯玉米)產業帶。重點在耀州區石柱鎮、董家河鎮、孫塬鎮、新區坡頭街道等地區,發展旱地優質小麥基地10萬畝,青貯玉米基地5萬畝。(2)東南現代果業轉型示范基地。在耀州區關莊鎮、石柱鎮和新區等地,以中早熟蘋果、櫻桃、葡萄等特色水果為主,推廣矮砧集約高效栽培方式,推行果畜生態循環種植模式,大力發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全力構建現代果業產業鏈,傾力打造特色果業優勢區。(3)農業創新創業園。在新區工業園區、坡頭街道,董家河工業園區、航天科技城、中醫藥加工園等,開發試驗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打造農業創新試驗展示區。(4)城郊農業示范區。包括新區坡頭街道,耀州區錦陽路街道、董家河鎮、孫塬鎮等,依托文化旅游資源,發展櫻桃、葡萄等特色果品采摘區,擴大設施果品種植規模,打造集生產、采摘、休閑觀光為一體的城郊休閑農業。
——西南部特色產業集群示范區。重點包括印臺區金鎖關鎮,耀州區廟灣鎮、瑤曲鎮、照金鎮、小丘鎮等5鄉鎮,該區域位于子午嶺喬山山脈,是渭北高塬物種資源寶庫。境內山勢陡峻,河流深切,基巖露頭廣泛,土薄石厚,山坡坡度多,礦產資源豐富,是全市核桃等特色林果、耀州黃芩等特色中藥材、奶牛、肉牛、奶山羊等特色畜牧業養殖等發展較好的地區,具有發展鮮明特色產業的優勢。
發展方向:立足耀州西部、印臺等西部山地特點與林地資源,依托品種資源,形成以耀州為核心的黃芩、黃芪等中藥材種植區,以印臺為核心的丹參、連翹等中藥材種植區,大力發展以核桃為主的特色林果業,適度推動肉牛、奶牛、肉羊、奶山羊、蛋雞等特色養殖,打造全市西部山區特色產業發展先行區。
建設重點:(1)西南核桃經濟林種植基地。在廟灣鎮、瑤曲鎮、照金鎮等山地,實施綜合改造3萬畝。(2)西南道地藥材生產基地。重點發展黃芩、丹參、連翹、柴胡等中藥材種植,達到基地規模12萬畝。(3)西南山地特色養殖區。在印臺區紅土鎮做優肉牛產業,在耀州區小丘鎮建設肉羊產業、蛋雞產業重點鎮,推動農業產業聚集發展,增強產業活力,促進農民增收。
第二節梯次推進鄉村建設
按照引領示范區、全面推進區、鞏固提升區三種類型梯次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引領示范區。主要指耀州區、新區、王益區、印臺區等城郊產業基礎良好、設施建設水平高的鎮村,包括永安路街道、天寶路街道、咸豐路街道、正陽路街道、錦陽路街道、坡頭街道、七一路街道、紅旗街街道、桃園街道、青年路街道、董家河鎮、王家河街道、王益街道、黃堡鎮、城關街道、三里洞街道、王石凹街道、印臺街道等,以打造城鄉水電路氣房訊等鄉村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養老等農村公共服務一體化推進示范標桿為重點,把縣鄉村作為一個整體謀劃建設,建設面向臨近全市的休閑空間載體和面向周邊鄉村的生產生活服務中心。發揮比較優勢,堅持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原則,強化產業支撐,推動區域特色產業與新經濟模式有效嫁接,做大做優中心村、重點村。發揮省級數字鄉村試點先進典型和示范帶動作用,讓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更多領域得以推廣應用,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全面推進區。主要指產業比較有特色、鄉村建設基礎較好的鎮村,包括耀州區孫塬鎮、小丘鎮、關莊鎮、石柱鎮,宜君縣宜陽街道,印臺區陳爐鎮、紅土鎮、廣陽鎮、阿莊鎮等,以全面提升鄉村建設品質、打造美麗宜居鄉村升級版為重點,大力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檔升級,精準彌補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全面提升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深入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加強鄉村建設規劃、管理與保護。發揮鄉鎮聯結城市、帶動鄉村的作用,強化特色小鎮與鄉村產業協作協同,積極承接特色小鎮政策外溢和產業輻射,以鎮帶村,以村促鎮,促進鎮村聯動發展。
鞏固提升區。主要指產業發展基礎較弱、鄉村建設相對滯后的鎮村,包括宜君縣五里鎮、太安鎮、棋盤鎮、堯生鎮、哭泉鎮、云夢鄉,耀州西部照金鎮、瑤曲鎮、廟灣鎮,印臺區金鎖關鎮等,以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為主,穩定優化現有的扶貧政策,健全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常態化監測機制,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對文化底蘊深厚、特色鮮明的村莊,注重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和傳統建筑,傳承民風民俗和生產生活方式,努力保持村莊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實現特色資源保護與村莊發展的良性互促。
第四章發展模式
重點以新品種培引、新技術應用、新裝備配置、新模式推廣、新農民培養,全面推動全市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1.大力推廣“銅麥六號”等種子新品種,引進蘋果、大櫻桃新品種、新砧木,實現糧食產量和農民收益雙豐收。圍繞旱地小麥“銅麥系列”育種,打造育繁推一體化創新平臺,培育一個“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上市企業。
2.突出“生物質綠色循環高效利用技術”等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重點打造地理標志區域公用品牌,全面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
3.推動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術與裝備在優勢特色產品示范基地的集成應用,建設“數字田園”“數字果園”“智慧牧場”應用示范點,實現園區管理、展示、銷售為一體的現代智慧園區升級版。
4.實行“一村一企業、一鎮一站點、一業一協會”產業發展經營推進模式。優化完善特色現代農業“鏈長制”推進機制,聚焦關鍵環節和短板弱項,通過龍頭企業引領、科技項目支撐、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不斷提升特色產業發展水平、產后初深加工能力,構建產業融合體系、綠色生態發展體系、智慧農業管理體系,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銅川模式”。
5.以提高農民理念知識技能為核心,以提升培育質量效能為關鍵,以創新農民教育培訓平臺為抓手,加快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到2025年,培育種養大戶等專業生產型和從事生產經營性服務的技能服務型高素質農民5000人,實現村村有高素質農民、縣縣有領軍人才。
第五章實施“九大工程”加快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實施穩糧保供促增收工程
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健全完善糧食安全責任制,調整優化糧食種植結構,有計劃推進“非糧化”耕地退出,確保耕地主要用于糧油菜和飼草料等生產,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新建高標準農田全部用于種糧。堅持“五良”(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配套、“五優”(優糧優產、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聯動,強化“五個能力”(生產保障能力、產業服務能力、加工轉化能力、消費服務能力、品牌帶動能力)建設,加快形成多元參與、多重疊加、價值重構的發展格局,全面提高以優質小麥、玉米為主的糧食產業鏈發展水平。
1.以提升耕地質量為重點,推廣深松整地技術,提升土壤肥力,強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23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5萬畝,大力推廣旱作節水、保水技術,大力開展人工增雨抗旱作業,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實現“藏糧于地”。
2.健全科技服務指導和示范體系,鼓勵支持科研單位、農技推廣部門與重點龍頭企業加強合作,在生產基地進行技術集成與示范,大力推行“五統一”(統一良種供應、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防控、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機械作業)生產模式,確保優質原糧的一致性和穩定性,同時鼓勵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設備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等方面不斷升級改造,提高原糧精深加工和就地轉化能力,實現“藏糧于技”。
3.打造“種糧一體化”核心基地。優化示范推廣模式,根據企業和經營主體需求推廣“一鎮一種一企一片”種植模式,建設一批適宜機收籽粒優質小麥、玉米生產核心基地,加大玉米高產田建設力度。“十四五”期間,每年建設或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3萬畝以上,實現全市高標準農田占耕地面積的50%以上。到2025年,全市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以上,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產量穩定在30萬噸以上。
第二節實施渭北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工程
結合我市區位優勢和發展態勢,圍繞打造“科創轉化高地”,主動融入秦創原建設創新體系,堅持政府主導和企業主體相結合、自主創新與引進開發相結合,加強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知名農業院校合作,打造創新育種公共平臺,大力推進聯合攻關。圍繞我市農業首位產業,打造“糧、果、牧”各具特色、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互為補充的現代種業科創產業集群。到2025年,建成以旱地小麥為主的“銅麥”系列良種繁育基地8萬畝;以無支架、強根系、強干性、強萌芽為主的蘋果良種苗木繁育基地2000畝,年出苗1000萬株;建設以“關中黑豬”為主的核心育種群,年出欄2.4萬頭本土優良品種;基本建成具有旱地特色和優勢的育繁推一體化種業創新供應體系,實現省級審定農作物品種2-3個,登記和鑒定中藥材品種1-2個,培育玉米新品種1-2個,基本將銅川打造成為全省乃至西北重要的種源供應基地。
第三節實施重點產業集群培育工程
1.蘋果產業:堅持產業鏈集群式開發,在穩定現有生產規模的同時,將耀州區、印臺區、宜君縣作為全市蘋果重點種植區域,以“新砧木、新品種、新模式”為突破,調整品種結構,通過延伸產業鏈、穩定供應鏈、緊密農企利益鏈、提升加工價值鏈,支持“大龍頭”,建設“大集群”,做成“大產業”。(1)實施標準化基地改造提升。全程做好蘋果開花到坐果成熟期的低溫霜凍、高溫、干旱、短時暴雨、連陰雨、冰雹、大風等氣象災害的監測和預報預警,及時開展人工防雹作業,為果園管理提供氣象保障服務。到2025年,新優品種覆蓋率達到30%,蘋果優果率提升6%;(2)加強產后處理設施建設。以蘋果主產區縣為重點,支持村集體經濟、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建設產后冷藏設施,支持龍頭企業和市縣級涉農平臺公司在全市布局建設2-3個區域倉儲冷鏈物流中心,形成區域批發交易市場和配送中心;(3)加大龍頭企業培育力度。到2023年,培育以蘋果為主的市級及以上果品龍頭企業15家,2025年增加到20家,力爭將“銅川蘋果”打造成省級優秀區域公用品牌;(4)全面提升營銷能力。堅持國內國際市場相結合,建立健全龍頭企業、營銷大戶、冷庫業主、專業合作社、果品經紀人良性互動五級銷售網絡。與國內大中城市大型商超對接,帶動農戶共同致富,實現利益鏈緊密連接。到2023年,帶動農戶5萬人,2025年增加到8萬人。
2.生豬產業:堅持產業鏈發展,以工業化促進生豬產業轉型升級。(1)在產業鏈前端,主要是補鏈,補齊地方豬品種開發滯后短板,支持市農業農村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培育集抗病性強、長勢快、肉質好等特質為一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中黑豬”基因品牌;(2)在產業鏈中端,主要是建鏈,發揮大北農、新希望頭部企業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補齊屠宰集中度低、豬肉及豬副產品精深加工不夠、品牌匱乏3個短板。制定出臺扶持引導政策,支持區縣、龍頭企業聚焦“土字號”“鄉字號”傳統豬肉產品,變作坊生產為工業化生產,力爭到2025年,建成投產2-3個肉制品精深加工項目;(3)在產業鏈末端,主要是延鏈,補齊市場營銷、冷鏈配送兩個短板,打通從豬肉制品生產到消費者廚房“最后一公里”,支持屠宰企業兼并重組和升級改造,配套建設豬肉冷庫、零售網點專賣和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擴大銷售半徑。
3.中藥材產業:圍繞打造“生態康養文旅高地”,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按照“建基地、優品種、強龍頭、深加工”的工作思路,以調品種、優結構、主攻優勢道地高效中藥材為重點,完善中藥材生產、加工和經營體系,提高產地加工能力,優化調整種植結構,適當控制大宗藥材面積,大力培育實力強、市場大、前景好的龍頭企業,加快產業化、市場化步伐,提高科技含量、品牌競爭力和產業鏈效益。(1)強鏈。以宜君縣、耀州區為重點發展區域,加速推進中藥材種植良種化、生態化和標準化,擴大黃精、蒼術等瀕危稀缺藥材種植面積,打造銅川道地藥材品牌,提升我市在全國影響力。到2023年,發展瀕危稀缺藥材2萬畝,2025年增加到3萬畝;(2)補鏈。加大中藥材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招引培育力度,大力發展中獸藥產業,補齊我市中藥材精深加工少、龍頭企業不強的短板,推動中藥材產業鏈加長加粗。到2023年,依托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市場主體,建設10個1000畝以上布局合理、集中連片、生態種植的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建成產地加工基地15個,到2025年建成20個1000畝以上規范化種植基地;(3)延鏈。提升三產融合發展水平,依托我市獨有的藥王孫思邈文化名片,結合自然生態資源,大力發展中藥材電子商務和健康服務業,著力提高市場營銷、倉儲物流、技術服務和新品種研發能力,促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推進“中醫藥+”融合發展。開發中醫藥特色旅游路線,建設中醫藥特色旅游鎮村,扶持中醫藥會展和文化產業發展,鼓勵開發系列中醫藥文創產品,延伸中藥材價值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