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我國礦業走出困境路徑選擇的思考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2-23 點擊:次
此時的北方已經進入了嚴冬季節,那些積久不化的殘雪,預示著另一場暴風雪可能隨時從天而降。而曾經一度高歌猛進的中國礦業,當下也同樣進入了難熬的“寒冬”。
哀聲一片,礦業市場總體低迷
針對目前的礦業形勢,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日前在京組織召開了一次座談會。與會專家認為,全球礦業仍處于下行通道,主要礦產品需求疲軟,過剩產能還在持續釋放,價格繼續走低,預計未來兩年全球礦業發展仍是寒冬期,全面復蘇還需時日。
我國主要礦產資源需求也正由全面高速增長向中低速差異增長轉變,資源需求結構正在發生顯著變化,供應方式也將發生重要變化,資源利用的空間結構發生轉移。目前,約有2/3的礦山都出現了虧損,礦業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困難。
在能源礦產方面,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在12月3日召開的2016年度全國煤炭交易會上表示,2015年前10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62%,國有煤炭企業整體由去年盈利300億元轉為虧損223億元。此外,煤炭企業應收賬款還在增加,融資難度加大,資金運轉緊張,減發欠發工資和欠繳社會保險情況上升,行業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煤炭行業的困境,從煤價上就能看出端倪。據了解,目前秦皇島港5500大卡動力煤市場價在370元/噸,比年初下降了155元/噸,已經跌回了2004年年末的水平。如果將運費上調的因素考慮在內,實際煤價下跌的更多。
據中國煤炭運銷協會統計,由于產能過剩、需求疲弱、存煤量高企、進口煤沖擊、價格持續低迷,2014年以來,煤炭行業效益大幅下降。目前全國有8個省區煤炭全行業虧損,70%的煤炭企業出現減發工資,30%的煤炭企業出現欠發工資現象,工資下降幅度超過30%的煤炭企業不在少數。
而根據目前的市場狀況分析,煤炭行業這種低迷的狀態在短期內還將持續。今后一段時期,煤炭需求也很難有大幅增長,煤炭消費零增長或者低速增長將成為常態。
再看有色金屬行業。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今年1~10月,國內銅、鋁、鉛、鋅價格比2011年分別下跌了36.8%、25.9%、20.3%和10.2%。在需求疲軟等多重利空的共振下,國有骨干企業經營困難,2015年前三季度行業整體業績增速由正轉負,第三季度單季度行業整體虧損。
在鋼鐵方面,市場需求疲軟,企業生存壓力增大;預計未來鐵礦石需求強度持續減弱,供過于求的趨勢短期內不會改觀。
貴金屬市場也出現了急劇下跌的行情。數據顯示,我國黃金市場在經歷了十年的牛市之后,如今也已走在熊市的通道上。2015年第一季度,我國黃金珠寶需求總量為213.2噸,同比下降了10%,成為本季度需求下降幅度最大的國家。此外,上半年鉆石原石銷售額同比下降21%;白銀價格在每克3元人民幣左右;鉑金的行情也不樂觀。
另據國土資源部新近發布的《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15)》,我國2014年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10.2個百分點,為12年以來最低值。今年上半年,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由正轉負,下降7.7%。其中,除煤炭業持續低迷外,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下降6.5%;黑色金屬礦采選業下降12.8%;有色金屬礦采選業下降5.7%。
目前,產能過剩的影響還在傳導,結構調整的陣痛還在擴散;由于市場的持續低迷,業內一種悲觀的情緒正在蔓延。在可預見的短期內,這種態勢難有改觀,礦業經濟正步入深度調整期。
望聞問切,病因國際國內各表
我國目前礦業出現的行情急劇下跌與市場不景氣的情況,直接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受全球經濟形勢復蘇整體乏力的大氣候及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影響;二是我國礦業行業本身存在的問題所致。
從世界經濟形勢來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從總體看,一直未能從經濟衰退中擺脫出來,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停滯不前,復蘇乏力。2015年的經濟增長幅度雖然較2014年略有提升,但未現強勁的需求增長。更為嚴峻的是,新興經濟體也已走過發展周期的高點,在過去幾年中,這些經濟體結構性矛盾凸顯,分化現象較為明顯。在海外需求不振、資本流入逆轉的背景下,經濟增長乏力,增速快速反彈,90%的國家經濟都在減速。
受上述因素的影響,近兩年的全球礦業形勢一直延續了2011年以來的下行態勢。今年,礦業形勢依然未見好轉趨勢,仍籠罩在寒流之中,維持著“筑底優化調整”的態勢。總的來看,國際大宗礦產品價格難覓回升動力支撐,礦業格局繼續深度調整,復蘇艱難。全球礦產品需求還將繼續疲軟態勢,預計短則2~3年,長則5~6年。
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全球礦業已表現出“四期疊加”的特征:一是礦業復蘇的醞釀期。業內人士普通看好中長期的能源資源需求,正在積極尋找機會,迎接下一輪繁榮的到來。二是礦業技術創新的孕育期。礦業企業加大了勘查技術、智能礦山及高效采礦技術研發,創新有望成為企業發展的新引擎。三是礦業政策調整的博弈期。許多資源型國家正在修改政策措施,降低準入門檻以吸引投資。四是能源資源治理結構的改革期。全球能源資源治理構架形成于40年前,已無法適應當今的格局調整,改革已成為國際共識。
以上這些,都為我國礦業轉危為機提供了諸多可能。
而從國內經濟形勢來看,當前我國經濟已進入“三期疊加”的重要階段,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2012年以來,我國GDP增速一直在7.5%左右波動。2015年上半年已降為7%以下,下半年估計在6.5%左右,已經遠遠低于2008年~2012年年均增長9.3%的水平。
從某種意義上說,礦產品的消耗量是實體經濟發展的“晴雨表”。目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市場需求較弱,增長動力不足。數據顯示,我國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增速已由過去十多年的年均13.4%放緩至11%左右,制造業投資增長已由過去的30%左右下降到15%左右,資金向實體經濟傳導不暢問題突出。這些都直接影響到我國大宗礦產品的需求,致使礦產品供給過剩,礦產品價格持續下跌。
除了全球宏觀經濟形勢與國內經濟形勢的影響外,國內礦業產業結構調整,某些企業低價進口礦產品,基建投資壓縮導致下游鋼鐵、電力、建材等需求下降,也是礦業形勢整體不振的直接原因。
但也要看到,盡管我國經濟中仍面臨工業去產能化、房地產去泡沫化、金融去杠桿化等諸多下行壓力,但由于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之后,采取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防止經濟進一步下滑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有些直接利好礦業發展。雖然改革紅利釋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且這不足以形成能完全替代過去增長的動能,但是,這些好的跡象對于提振與恢復礦業行業的信心卻不可小覷。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