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專題研究 > 農業科技園區專題研究 > 農業科技園區動態 >
蚌埠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內,黑水虻等農業新業態不斷涌現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7-07 點擊:次
近年來,蚌埠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通過科技示范輻射帶動,承接核心區引進、孵化、集成的高效生態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加快打造“農業硅谷”,為現代農業插上科技“翅膀”。
科技園區,處處充滿科技味。
蔬菜的根須有的生長在墻壁上,有的生長在管道里,還有的生長在水霧里,它們可以脫離土壤生長,不受空間所限,空中管道栽培、苗床式栽培、復合式栽培、螺旋立柱栽培等30多種模式讓人眼花繚亂,蛇瓜、大紅番茄、巨型南瓜、長柄葫蘆、空中紅薯等不常見作物在這里都能看見……來到園區高科技栽培展示廳,仿佛走進了無土栽培“大觀園”。
展示廳負責人劉紀麗介紹,這里主要以無土栽培模式中的各種基質栽培模式為主,集中展示國內外最前沿的無土栽培模式種植技術和物聯網系統、高科技育苗和水肥一體化系統、植物蔬菜組培室,廳內采用國內外先進的園林造景手法,實現了喬、灌、花、草并舉,集展示、綠化、美化、香化于一體。
“這是園區去年和濰坊科技學院合作共建的,主要用作新技術展示和示范推廣,下一步將應用去產業化實踐,現在是園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尚毅說。
既有高大上的無土栽培,也有接地氣的變廢為寶。近年來,得益于產學研合作的不斷深化和入駐企業的持續增加,一批農業新業態不斷涌現。
來到厚德虻鏈生態農業園,負責人耿元飛正在忙碌著,這個企業依靠創新研發出工藝預處理+制漿+黑水虻(鳳凰蟲)養殖的系統性處理工藝模式,讓餐廚垃圾變廢為寶。
“資源化利用后將會產生優質肽蛋白原料,可作為南美對蝦、龜鱉、蛙、蟹的飼料;蟲糞又是很好的種植肥料。因其含有抗菌肽,能夠增強免疫力,提高成活率,正常情況下能提高20%—40%成活率。有經驗的養殖戶在使用一年后,會計算成活率增加情況,減少下一年度的投苗數量。”耿元飛介紹,目前已形成上端餐廚垃圾、中端水產養殖、下端成品加工銷售的產業循環,達到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的有機統一,已成為園區中變廢為寶的典范產業鏈。
為加速新業態培育,園區創辦了百果園惠農創客空間,集農業創新、創業、信息共享、創業服務、項目孵化等為一體的多功能平臺,兩年內共孵化企業25家。
“創辦創客空間為農村很多創業者和小微創新企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式綜合服務,也讓更多的創業者可實現自己的夢想。”創客空間負責人焦保楊說,目前孵化的25家企業涉及農村電商、種植養殖、新媒體等,而這些創業者又帶動周邊5家農戶創收。“我們以參股入股方式為創業者提供資金支持,也會在經濟上實現效益,所以這是一個雙贏的事。”
據介紹,園區建設以來,為激勵大眾創業創新,創建了“星創天地”創業孵化平臺,由園區管委會協調為企業及創業團隊提供培訓、政策宣傳、融資擔保、創業指導等“一站式全方位服務”,培育了十多家企業,帶動了糯米生產、石榴種植加工、農業社會化服務等行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