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將帶來哪些增長點和投資機會?
“十四五”規劃將帶來哪些增長點和投資機會?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0-10-23 點擊:次
最近,國家正在研究制定“十四五”規劃,對未來五年中國社會經濟、人民生活、政府治理等領域的發展進行統籌規劃。預計,十四五規劃將在10月26日-10月29日的中共中央五中全會宣布。
我們梳理了7個“十四五”規劃討論中受到廣泛關注的問題。這些問題很可能在“十四五”期間得到進一步改革,也會帶來新的增長點和投資機會。
1、“十四五”規劃的著眼點和總體思路是什么?
中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已經由單純依靠投資和人口紅利進行規模擴張,轉向了增長效率的提升,決策層也更加關注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依然是未來很長一段時期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基礎。
高質量發展,要求中國經濟主要在以下3個方面繼續提升:
(1)經濟活力,新的需求和對應的供給活動能夠不斷涌現;
(2)資源配置效率,勞動力、資本等各種生產要素能夠自由有序地進行組合;
(3)技術創新,包括技術創新投入和環境,這涉及到對外技術創新引進政策和國內市場競爭性的強調。
從高質量發展這一著眼點出發,“十四五”規劃的總體思路應該是繼續遵循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發展道路,更加強調通過開放和市場來讓生產要素和資源更加合理和自由地流動與組合。
2、“十四五”期間的GDP增速目標如何設定?
“十三五”規劃制定的GDP年均增速目標是6.5%,基于2016年-2019年的增速情況,要實現目標,要求2020年GDP增速達到6.0%。顯然,受到疫情影響,“十三五”規劃的目標很難實現了。不過,作為預期性指標,經濟增速不像脫貧人口數量等約束性指標那樣,并不是完全剛性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十四五”規劃的具體目標設定也不能過高。總結過去中國經濟發展歷程的經驗教訓,過高的增速要求往往導致忽視長期改革,重回投資驅動增長的老路。不過,經濟確實也需要保有一定的增速要求,以確保經濟基本面保持平穩運行。
具體的目標應該是多少?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長期看,中國經濟增速受到人口紅利消減、儲蓄率下降以及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變化等影響,經濟增速面臨下行壓力。同時,“十四五”是中國進入全面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的新發展階段,經濟目標增速需要適應下一個五年所面臨的增長環境。
因此,“十四五”期間的預期增速還會比之前有一定程度的下滑,我們認為年均增速設定在5%左右是比較合適的。不過考慮到2020年的低基數,2021年的預期增速將比較高,因此可考慮適當調高目標,至5.5%左右。
另外,甚至可能更重要的,是具體能夠實現多快的增長,最終取決于中國繼續深化改革的進程,以及由此釋放的制度紅利是多少。若改革順利,那么在多個產業領域、城鄉之間和消費升級等方面,都會激發出新的增長點。
3、“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面臨哪些挑戰?
這些挑戰包括國際和國內兩個方面。來自國際的挑戰主要有兩個:
一是未來全球經濟增速下行,IMF預測未來5年全球經濟平均增速將比上一個5年下滑超過1個百分點,可能拖累中國經濟未來平均增速超過0.4個百分點。
二是中國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政治、經濟和技術領域的矛盾還會持續,未來中國引進科技創新的環境還將有所惡化。
來自國內的挑戰,可以總結為:資源配置還不夠高效、要素流動還不夠自由、經濟結構還不夠平衡。
其中,資源配置不夠高的體現有:國有企業占據行業壟斷地位,獲得超額收益,在有些競爭性領域的經營績效卻相對較差,不僅不能形成國際競爭力,還造成資源浪費;金融資源流向實體經濟的程度依然不足,金融體系內部的資金空轉和套利不僅對經濟增長貢獻小,還存在潛在風險;中西部地區政府主導的投資活動存在浪費現象,存在潛在的政府債務風險等。
要素流動不夠自由的表現有:在城市地區,大城市的人口控制、戶籍制度的缺陷使得人口仍然不能完全自由流動,外來人口長期在城市工作,自己(更別提他們的父母和子女)得不到應有的城市公共服務;在鄉村地區,農業生產活動中的各種要素組合被鎖定,形成了低水平的均衡,來自城市的企業和人員等活躍資本很難進入農村去發揮規模經濟效應。
經濟結構不夠平衡的體現有:城鄉之間,不同產業、不同人群之間,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均,差距明顯,這限制了消費增長,也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
4、“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是什么?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我們認為,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空間,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首先是雙循環戰略主導下,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均衡,包括消費升級、全產業體系下的產業結構升級,以及作為重要的新增長點的數字經濟發展。
除了在多個產業領域中新的增長點以外,要保證內循環暢通,經濟中的勞動力和資本甚至土地等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是必須的,因為只有流動才意味著活力和暢通。2019年4月,國家發改委發布《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大家都對文件中的一段話印象深刻:
“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并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大幅增加落戶規模、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保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占主要比例……”
這段話實際上就在促進勞動力要素的自由流動。
勞動力和資本可以自由流動,土地如何自由流動?土地當然不能流動,但土地的使用權可以跟隨人的遷移而在地區間轉移,即“地跟人走”。
近兩年,“地跟人走”的政策已經在悄然試點推行。《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中,還有下面一段話,表達的意思便是“地跟人走”:
“全面落實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政策,在安排各地區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時,進一步增加上年度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的權重,探索落戶城鎮的農村貧困人口在原籍宅基地復墾騰退的建設用地指標由輸入地使用。”
換句話說,就是農民工進城后,將其在農村的宅基地指標轉換成輸入地城市的建設用地指標,相當于農民工拿著“地票”進入城市,并憑借這個資源和城市“談判”,獲得更多公共服務等利益補償,最終能夠長久留在城市中。
如此一來,對于城市和農村是雙贏的。對于城市而言,人口增加,建設用地指標也在增加,可以降低城市發展的用地成本。事實上,中國經濟長久的高速增長,背后就是通過農業土地轉換成工業土地時壓低土地價格、減少城市發展成本的“以地工業化”和“以地城市化”。對于農村而言,農民走了,宅基地復耕為農業用地,人均耕地面積上升,規模化種植和資本的介入就有了窗口,最終會大大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總體而言,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組合機制,會帶來經濟活力的持續提高,長久地驅動經濟持續發展。
5、未來五年中國如何進一步對外開放?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2020年,國家又新設了3個自貿區,當前中國自貿區已經達到21個,沿海省份全部設有自貿區,4大直轄市也都有自貿區。自貿區的全面推行,意味著中國已經實現了對外開放的“2.0升級版”,這為未來進一步對外開放設定了更高的起點。未來,中國將以國內為主戰場,推行更多開放政策,在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的更多領域,吸引全球要素,實現由內而外的開放。
外部環境越加惡化,中國更應該發揮供給優勢和完備產業鏈實力,在經貿領域贏回更多國外消費者和廠商的青睞,向全球更多細分的市場和領域繼續滲透,某些國家的政府不歡迎我們,不代表這些國家的地方和企業不歡迎我們。
6、未來五年消費如何能起到讓中國經濟“更上一層樓”的作用?
長期看,消費升級是必然趨勢,也是未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依靠。從根源上說,消費的主導因素是收入,消費的擴張有賴于居民收入和就業的增長。今年的疫情對居民消費的沖擊很大,消費至今未能恢復如初。消費對宏觀政策不敏感,促消費的政策也缺乏抓手,消費券等刺激方法大多都是事件驅動的,難以解決消費問題的“病灶”,短期效果有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為了改變這一困境,除了推進保就業等“六保”政策外,未來五年我們更應該關注民生保障和社會公平。舉例來說,戶籍制度的逐步放開,就有助于進一步挖掘潛在的消費潛力。學術研究發現了明確的證據——外來人口比城市戶籍人口的消費水平低16%-20%。當前,全國城市非戶籍外來人口達到了2.9億,在外來人口市民化的過程中,這些人口會產生對住房、汽車、家電、醫療和教育等一系列耐用消費品和服務的巨大需求。
7、 “十四五”期間還有哪些關鍵領域的改革需要加速推進?
當前中國仍然有很多領域需要改革和調整,我們想講兩個關鍵領域的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和城鄉發展。這兩個領域的深化改革,將釋放巨大的發展紅利。
首先,在國企改革領域,要解決國有企業的低效率問題,需要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適當退出企業經營層面等方式來緩解。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進程中,既要防國有資產流失,同時也要強調民營企業深度參與經營決策,盡量保證其股份與投票權對等。
從長遠看,國企混改的目的就是為了引入更有效率的民營資本,從這一思路展開,在行業層面,引入更多活躍民營企業可能還會帶來更好的效果。因此,我們期待在“十四五”期間國企混改進行到一定程度后,能夠看到國民經濟中更多競爭性領域和非國計民生領域向民營企業完全開放,讓競爭性市場去“鍛造”國企的核心競爭力。
其次,在城鄉發展領域,有必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進程,全面放開戶籍限制,鼓勵農村人口進城和外來人口落戶。尤其不要懼怕大城市人口是否過多。一方面,人口和城市自身會根據激勵機制進行協調,達到自身均衡;另一方面,人口和城市也需要政策推動,增加城市公共服務供給,改善交通和環境,持續提高大城市的人口承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