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位居全省第三!清遠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顯成效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02-19 點擊:次
截至2020年12月底,英德市紅茶現代農業產業園已納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管理體系;清遠全市已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2個(含清遠市紅茶優勢產區產業園),數量位居全省第3,其中:清遠市市級1個、英德市2個、清新區2個、陽山縣2個,其他各縣均1個,已實現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縣級全覆蓋。
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出城下鄉”
自2018年,廣東省組織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工作以來,清遠將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牛鼻子”、主抓手,積極組織各縣(市、區)申報創建國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同時,積極發揮財政資金撬動效應,清遠市1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計劃總投資約36.14億元,其中:省級財政資金7億元,地方統籌資金約8.09億元,實施主體自籌資金約21.05億元,省級財政資金撬動比約為1:5.16。規劃項目296個,已開工278個,開工率93.82%,已完工181個,完工率61.15%(其中,2018年度項目完工率98.12%),已投入建設資金約29.81億元,占總投資資金的82.48%。
農業產業園的創建,財政資金的投入,有力地撬動社會資本“出城下鄉”“錢、地、人”等要素加速向農業產業集聚,真正發揮出工商資本到農村投資興業的積極作用,實現了社會資本在城鄉之間的有效流動。
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產業園傾斜
為了更好地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各級財政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產業園傾斜。
一方面,加大市級財政資金支持力度,例如市財政局每年安排農業“3個三工程”專項資金5000萬元,繼續深入實施品種、品質、品牌“三品”工程,著力打造清遠雞、柑橘、茶葉等三大主導產業。支持各縣(市、區)要根據各自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加快發展若干個特色產業,如桂花魚、連州菜心、水晶梨、食用菌、有機米、稻田魚等。另外,市本級近兩年每年都安排100-150萬元,專項用于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編制,認真組織產業園申報工作。
同時,加大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力度,如英德市2020年統籌整合省級涉農資金2419萬元投向農業產業化發展領域。通過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切實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又如縣級通過整合鄉村振興示范區、美麗鄉村、“四好”農村路等資金,提升產業園周邊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另一方面,加大貸款貼息力度,各產業園的資金使用方案均安排部分資金用于入園企業的貸款貼息,如英德紅茶產業園創新設立優惠的“紅茶貸”中小額度的貸款授信;連南縣結合全縣招商引資工作,投入1250萬元建設了連南產業經濟大樓、星河灣人才公寓,使產業園企業和人才能“拎包入住”和得到全方位的后勤服務,落實入駐產業園企業還能享受減免40%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努力幫助企業降低成本等。
各地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穩步推進初顯成效
經過3年的建設,清遠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取得了良好的建設成效,園區內主導產業種養規模和產出效益明顯提升。
一是種養殖產量大大提升。其中茶葉種植面積達到21.06萬畝;家禽年出欄量超1.05億只,存欄量超4700萬只;連州菜心播種面積達到10萬畝,年產達到10萬噸,產值達到10億元;稻田魚養殖面積達到2.3萬畝,年產達到721噸,產值達到 0.36 億元;絲苗米種植規模達到64萬畝,產值達到7.68億元;桂花魚養殖面積達到1.3萬畝,年產達到1.5萬噸,產值達到7.5 億元;陽山西洋菜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年產達到6萬噸,產值達到1.44億元。
二是打造清遠市優質農產品的亮麗名片。截至目前,新增“清新桂花魚”“連南大葉茶”和“連南稻田魚”地理標志產品,打造了“連樟村”區域公用品牌等,進一步加強了農業公用品牌和優質企業品牌建設,維護和提升了農業品牌的公共效益,發揮了農產品品牌的引領作用。現全市已有地理標志產品及原產地證明商標23個,廣東省名特優新農產品區域專用品牌30個。
三是聯農帶農,增加收入。清遠市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創建,為農村創業創新提供“演練場”,同時探索土地入股、土地流轉反包、土地托管經營、生產基地入股、訂單生產、農民生產基地務工等合作方式,建立讓農民參與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的體制機制,為農民增收提供最堅實的保障,為實現全面脫貧奔康注入了新動能。如2018年的4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吸引返鄉創業18937人,吸納農民就業87731人,實現聯農帶農45824戶(含貧困戶2807戶),實現年增收2600-7000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