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介紹(2022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2-22 點擊:次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我國傳統的雜交玉米制種優勢區,全區玉米制種面積和制種產量分別占全國的30%和35%以上。而在全疆玉米制種的版圖上,地處新疆北麓的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擁有廣袤的天山雪水沖積平原,是新疆制種的黃金地帶和雜交玉米種業發展基礎最好、水平最高、潛力最大的區域,也是國家級雜交玉米制種基地縣,良種輻射從疆內拓展到東北、華北、黃淮海、西南及中亞、西亞等玉米種植區。
立足區位條件優勢、資源稟賦優勢和種業產業優勢,以保障國家玉米供種安全、推進種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昌吉市近兩年以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建設為抓手,加大資金投入、政策支持力度,以科技自立自強為支撐,在“一粒種子”上做文章,推動昌吉市玉米種業研發、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示范、服務等環節緊密融合,集聚現代要素,打造產業集群,著力提高種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科研體系市場化加速成果轉化
種業為本,科研為先。發展種業離不開高科技支撐,科研成果的商業化又離不開種子企業,而種子企業推廣新品種和新技術也離不開科研人員的指導協助。
“我們創建產業園振興種業,首要的任務就是建立市場化種業科研創新體系,以種質資源有效保護、突破性玉米新品種研發為核心,支持龍頭企業組建由國內專家、自有科研人員、國外專家組成的商業化育種研發團隊,采取多種合作形式,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加速科研成果轉化應用。”昌吉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產業園相關負責人馮衛說。
園區內的九圣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國家良種重大科研攻關成員單位。
在產業園創建的項目推動下,企業不斷完善種質資源庫各類育種材料,通過搭建九圣禾科研平臺,整合國際、國內優勢科技資源,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科技合作關系。
“同時,我們與美國、德國、法國等多個國家的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了穩定的資源引進利用、品種合作開發和技術培訓等多方面的科技合作。”公司總裁王愛華說,“通過研發合作,企業培養了一支自主創新的科研團隊,建設形成了商業化、平臺化、數字化、精準化的研發體系。”
研發體系的建立,為形成科研成果并促進轉化提供了強大的支撐。目前,公司已擁有141個獨家生產經營權的品種,其中增強抗倒伏性能的“九圣禾2468”品種在中國三大玉米主產區華北區、黃淮海區和西北玉米區大面積推廣,得到普遍認可。
同樣,作為國家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的華西種業,與北京農林科學院合作選育玉米新品種,目前通過自治區和國家審定新品種30多個。“我們被確定為新疆玉米科技創新聯合體牽頭單位,參與南北疆早、中、晚熟玉米品種選育中心等項目,研發投入從過去營業額的3%提升到現在的5%以上,實現研發、生產、推廣等多環節同步發力。”華西種業總經理楊軍善說。
據市農業農村局相關工作人員賴顯梅介紹,產業園建設促進了企業育種自主創新能力逐年增強,實現種質資源和遺傳育種的相互銜接,目前園區建成各類科技研發平臺11個,30多個品種通過國審省審。
金融支撐體系增強創新驅動力
發揮企業育種制種主體作用,高度集聚種業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提高競爭力,首先要幫助企業打破融資瓶頸。
昌吉市產業園創建以來,通過發揮昌吉市國投公司融資擔保平臺作用,建立政銀企交流合作機制,已幫助涉農企業獲得銀行貸款6億多元,解決了多家企業在研發投入、固定資產投資、示范基地建設中遇到的資金難題。
“同時,我們與市農投公司建立起7100萬元種業發展基金,采取股權投資、信用擔保方式,支持種業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加大科研體系建設,聯合科研攻關,建立完善育種制種全產業鏈條。”昌吉市國投公司總經理馬少奇說,“由國企牽頭建立基金,引導聯合科研和產業創新,能得到大家共同的信任,形成合力解決單純依靠市場不能解決的問題。”
目前,在種業發展基金的引導支持下,產業園打造出集種植服務、農技服務、農機服務等六大功能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管理綜合服務平臺,吸引國內資源,建立農業管理、創新、服務機制,并聯合眾多市場主體和科研平臺聯合攻關,針對玉米制種的薄弱環節研制出新型玉米抽雄機。
“玉米抽雄機可以根據玉米植株高度不斷調整自身高度精確抽雄,每小時抽雄15畝至20畝,抽凈率達95%,極大地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馬少奇說,提高抽雄精確度,需要人工采集成百上千萬條數據存儲到機械和電腦智能系統中,配合機械手臂鍛煉才能實現。
同時,為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產業園采用財政補貼80%,農戶承擔20%的方式,大力推廣制種玉米種植等方面的保險,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
“通過初步構建金融支撐體系,落實制種玉米保險補貼、貼息貸款、配套支持等扶持政策,產業園為種業企業、農戶提供了資金保障,大大增強了創新驅動力,也增強了農業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馮衛說。
高標準智慧示范打造種業高地
二六工鎮光明村村民馬強是園區的種植大戶,通過流轉土地擴大規模,目前種植制種玉米100多畝。
“與早幾年相比,種植管理過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種地耗體力耗精力,幾畝地就累倒一家人,后來種收都實現了機械化,而這兩年通過在整地、播種、灌溉等方面的精準化操作,玉米種子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提升。”馬強說,通過與制種企業進行訂單式合作,銷售上也沒有后顧之憂。
馬強所說的變化,正是近兩年昌吉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種業示范基地,打造智慧種業信息系統帶來的效應。
據介紹,根據“扶強、扶大”的原則,按照“生產智能化、經營信息化、管理數據化”的標準,產業園支持九圣禾、華西種業、祥豐生物科技等優勢企業,建設高標準智慧種業示范基地,通過運用聯合整地、精量播種、節水滴灌、測土配方施肥、無人機“一噴三防”、聯合收割機收割等先進機械和技術,實現了“衛星導航定位播種—機械去雄—無人機飛防—果穗烘干—不落地加工”的玉米種子全程機械化生產。
在推動節水灌溉中實施灌溉用水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建立完善集工程、農藝、生物、化學和管理節水于一體的水資源科學利用體系,實現制種高效節水農田全覆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了65%。
通過示范基地的帶動,全市采取“公司+農戶+制種玉米基地”“公司+合作社/制種村+農戶”等方式發展訂單種植,形成龍頭企業大田托管、代耕代種代收、去雄、農機作業、加工、代儲等服務模式,實現種業專業化分工,土地增收潛力被進一步釋放。
在產業園要素集聚的作用下,除本土制種企業外,荃銀高科、登海、東亞等國內大型種子企業以及多家國際種業巨頭接踵匯聚昌吉,帶來育種制種新技術新模式。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獎補政策
對批準創建或建設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強鎮,中央財政分年分類給予獎補支持。
(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獎補資金主要支持規模化種養基礎設施、產業鏈供應鏈完善提升、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建設、智慧農業建設、農產品認證與品牌培育、聯農帶農增收等方面。
(二)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獎補資金主要用于支持規模生產基地標準化、商品化生產水平提升,農產品初加工、深加工和物流設施建設,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等新基建建設,市場品牌體系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以及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培育壯大等方面。
(三)農業產業強鎮。獎補資金主要支持主導產業關鍵領域、薄弱環節發展,提升原料基地、加工營銷等設施裝備水平,促進主導產業轉型升級、由大變強。
各地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中央財政集中資金引導,有效帶動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引導和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建設,促進市場投資主體和農民合理分享增值收益,提高產業發展的內在活力和競爭力。可結合實際采取直接補助、政府購買服務、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各地創新資金使用方式,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獎補資金不能撒胡椒面,不搞平均分配,避免面面俱到;不得用于建設樓堂館所、市政道路,不得列支管理費,不得大量用于購買生產資料、發展休閑農業;不得與農機購置補貼等其它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有交叉重復。涉及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強鎮布局區域有重合的,原則上使用中央財政資金疊加投資比例累積不超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