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縣創建216個現代農業產業園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12-01 點擊:次
雖已入冬,但洋縣龍亭鎮鞍山村的空氣中還彌漫著石榴的香氣。鞍山村石榴產業園里150畝軟籽石榴陸續進入成熟期,又大又紅的石榴像一個個火紅的燈籠掛滿枝頭。每年石榴季,是鞍山村村民最為忙碌的時候,今年也如此。
“鞍山村自然條件優越,丘陵坡地適宜石榴種植,加之全程施用農家肥,種出來的石榴個大圓潤、皮薄汁多。今年石榴首次掛果,但是夏季氣候異常,持續高溫40多天,果子在膨大期時生長受到了一定影響,產量比預期低一些,能達到每畝1000公斤左右,每畝收入2萬元左右。由于光照充足,糖分聚集好,所以今年果子的品質很好。”11月19日,洋縣英達頤康軟籽石榴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索寶軍說。
鞍山村地處洋縣丘陵地帶。近年來,鞍山村通過考察學習,不斷整合資源,打破過去小農種植模式,積極引進企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科學合理培植特色產業,破解了之前“小散亂”的發展困局,以綠色生態吸引游客“走進來”,以品質農業帶動農產品“走出去”,以特色種植助推鄉村振興。2019年,鞍山村同洋縣英達頤康軟籽石榴農業有限公司合作,流轉土地150畝,成立鞍山村石榴產業園,栽種突尼斯軟籽石榴。
“除草、施肥、壓枝、采摘,一整年都有活兒干,能掙1萬多元。”在產業園里務工的村民吳黑娃說。今年61歲的吳黑娃,因為年齡大,無法外出務工,盡管脫了貧,但是經濟收入還是不太穩定。村“兩委”經過研討后,介紹他到產業園內務工,幫助他穩定增收。
“鞍山村石榴產業園自建設以來,每年靠土地流轉、產業分紅,為村集體帶來6萬余元的收益,同時帶動周邊50余戶村民就業,戶均增收6000元左右。”鞍山村駐村第一書記陳楊說。
鞍山村的產業發展模式是洋縣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全國首家規模化荷蛙共養示范項目所在地——洋縣龍亭鎮龍亭村荷蛙共養示范基地里,60歲的龍亭村村民周小娥說:“我感覺發展荷蛙養殖這個產業非常好。以前大家種植水稻和油菜,每畝收入只有1200多元,現在大家不僅拿到手的錢多了,人也輕松了很多。”作為荷蛙共養產業的受益者之一,除領到每年1900元流轉費外,周小娥還在基地喂牛蛙,每天有80元錢工資,日子越過越紅火。
“龍亭鎮在7個丘陵村以打造‘金柳山’品牌為引擎,大力發展油桃、蟠桃、獼猴桃等瓜果蔬菜種植以及鄉村旅游;在6個平川村以畝均‘千斤糧、十萬錢’為目標,推進荷塘套養、魚蛙共生等立體化發展;在9個山區村因地制宜,發展食用菌、中藥材種植。目前,全鎮建成軟籽石榴園800畝、荷蛙示范園300畝,9個脫貧村均持有160萬元以上的資產收益項目,為帶動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打下了基礎。”龍亭鎮黨委書記張揚說。
近年來,洋縣圍繞“米、果、菌、藥、畜”五大產業,以創建“百園百企千社千村”為抓手,鼓勵“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持續培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全縣累計建成現代農業產業園216個、農業專業合作社812個,培育龍頭企業22個;有機糧食種植面積達50萬畝,年產量達17萬噸以上,獲得特色有機產品認證15大類85種;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5166畝,已發展林菌8萬多架、油用牡丹1萬多畝、中藥材10萬多畝。今年前三季度,全縣實現農林漁牧業總產值47.8億元,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