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路徑和措施是什么?
來源:未知 日期:2018-03-08 點擊:次
繼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中國制造2025”之后,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完成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任務、重點領域和重大工程。推動“中國制造2025”是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下,中國政府立足于國際產業變革大勢,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國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大戰略部署。其根本目標在于改變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局面,通過10年的努力,使中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為到2045年將中國建成具有全球引領和影響力的制造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提高創新能力是“中國制造2025”的首要任務?!吨袊圃?025》行動綱領明確提出,要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其具體路徑包括: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提高創新設計能力,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完善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形成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強化知識產權運用等。提高制造業的創新發展水平,并非僅采取這些措施就能達到,關鍵還在于理念創新,要摒棄對傳統路徑的依賴,既要能夠引進和利用國際先進的技術創新成果,還要重視自主創新的技術成果的推廣和產業化,形成全社會鼓勵創新、重視創新的氛圍。
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是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行動綱領也明確提出,要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一言概之,就是要推動互聯網+制造業,通過互聯網制造業的融合,引領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推動物聯網+工業,云計算+工業,移動互聯網+工業,網絡眾包+工業等模式,通過互聯網與工業的聚合裂變,實現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邁進。
品牌建設是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品牌是制造業競爭的制高點,中國制造業的品牌塑造面臨三重困境:一是中國企業品牌意識不足,打造品牌的能力不夠;二是中國企業品牌難以打入國際市場,難以與具有悠久歷史的國際品牌抗衡;三是打入國際市場的中國品牌受到惡意打擊,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利用中國品牌進行資本炒作等。《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加強品牌建設的路徑,包括: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加快提升產品質量、完善質量監管體系以及引導企業制定品牌管理體系,圍繞研發創新、生產制造、質量管理和營銷服務全過程,提升內在素質,夯實品牌發展基礎等。品牌建設包含質量和營銷多個層面,只有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中以人為本,以消費者的需求為目標,融入企業的文化價值、經營理念與產品特色,才可能打造出被市場接受與認同的品牌。
推行綠色制造是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保障。綠色發展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中國政府向世界承諾的減排整體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清潔能源消費占比達到15%。對于碳排放總量長期處于世界前列的大國而言,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唯有加快經濟轉型,發展綠色經濟。推動綠色制造的路徑包括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到2025年,制造業綠色發展和主要產品單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綠色制造體系基本建立。推動綠色制造的關鍵是要全社會都形成綠色發展的理念,否則,發展綠色制造的企業可能會因為成本高而不去采取綠色發展模式,在市場上難以與后者競爭。因此,要制定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企業標準體系,開展綠色評價;強化綠色監管,健全節能環保法規、標準體系,加強節能環保監察,推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引導所有生產者從事綠色生產。
此外,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制造業國際化、強化工業基礎、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都是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支撐。在此基礎之上,行動綱領還提出了要重點發展十大領域和實施五項重點工程。十大領域分別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五項重點工程包括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同時,提出了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保障措施,包括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完善中小微企業政策、擴大制造業對外開放以及健全組織實施機制等。
要實現和完成“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和任務需要采取多種路徑和措施,甚至各個地區都需要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基礎和特色采取相應的路徑和措施,不能盲目趨同,一蹴而就。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國際環境之下,制定制造業發展計劃,要貫通生產、流通和消費,不能將生產制造孤立于供應鏈體系之外,尤其是不能將重點鼓勵性產業集中在某一個甚至某幾個領域,否則,很可能又重復產能過剩之路,甚至形成中國制造的產量第一,但市場需求卻不高的局面。所以,在各地執行《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時,還是要鼓勵特色發展,創新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更要避免在國際市場低價傾銷,自相殘殺。推進《中國制造2025》任重而道遠,需要政府、市場主體乃至各個領域的共同努力。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