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探索形成“五四三二一”工作法 推動PPP工作駛入快車道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2-15 點擊:次
今年以來,山東各級財政部門不斷完善工作推進機制,加大工作推進力度,全省PPP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截至11月底,納入省級項目庫的項目已達 738個,概算總投資7000億元。目前全省已成功簽約133個項目,已通過評價論證的項目204個,有92個項目已開工建設,實現了基礎設施投融資和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重大創新,真正讓民間資本“唱主角、挑大梁”。實踐中,探索形成了“五四三二一”的工作法。
一、在項目管理上,堅持“把握五個原則”。一是適用領域把握一個“準”字。項目領域界定上,堅持適用范圍必須符合中央和省政府文件規定的能源、交通運輸、市政工程、水利、環境保護等10多個公共服務領域。二是合作期限把握一個 “長”字。堅持項目必須涵蓋識別、準備、采購、執行、移交等5個階段19個步驟,規定合作期限在10年以上,一般在20~30年左右。三是實施主體把握一個“明”字。嚴格按財政部要求,確保所選項目的組織實施機構是政府或政府授權的行政事業單位,并明確本級政府所屬融資平臺公司及其他控股國有企業不作為實施主體。四是評價論證把握一個“實”字。綜合運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充分證明項目采用PPP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合理識別評定政府支出責任,確保每一年度全部PPP項目需要從預算中安排的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例不超過10%。五是合同管理把握一個“細”字。把合同管理作為PPP項目管理的關鍵環節,認真遵循“依法治理、平等合作、維護公益、誠實守信、公平效率、兼顧靈活”六大原則,不斷規范完善合同條款,特別是對權利義務、利益共享、風險分擔、價格調整、違約、提前終止等關鍵內容和核心條款作出明確規定,形成了一批科學合理、全面規范、切實可行的合同文本,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合同體系,為推廣運用PPP奠定堅實基礎。
二、在助推落地上,注重“強化四個保障”。一是強化組織保障。普遍建立起黨委政府統一領導,財政部門牽頭協調,發改、人行及相關行業主管等部門積極參與、協作配合的PPP組織領導機制。二是強化人才保障。安排專人負責管理,部分市縣設立專門辦事機構,通過開展培訓、加強能力建設、構建專家庫和機構庫,建立起一支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人才隊伍。三是強化政策保障。出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獎補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設立PPP項目獎補資金1億元,引導各地財政投入近5000萬元,統籌用于前期工作和項目資本金投入。四是強化制度保障。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省財政廳研究制定了《PPP項目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指引》《PPP模式操作指南》《PPP項目操作流程手冊》,逐步建立起以《指導意見》為核心,以配套辦法為依托的“1+X”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體系。
三、在主動服務上,重點“打造三個平臺”。 一是打造信息平臺。堅持信息統計與工作督導結合,網上發布與線下推介并舉,建立起以PPP項目統計月報為基礎,以財政部PPP綜合信息平臺網上發布為依托,以大型推介會、研討會等現場推介為重點,以網站、報紙等新聞媒介廣泛宣傳為抓手,多管齊下、動態跟蹤的“月報統計+網絡發布+現場推介+媒體宣傳”四位一體的信息管理平臺,累計發布各類項目信息1000多條,吸引了眾多社會資本方擇優投資。二是打造合作平臺。今年以來,省財政已推出3批258個項目,總投資額超過4700億元;聯合濟寧市推介項目42個,總投資額約520億元,為各方搭建起覆蓋全面、資源共享的合作平臺。三是打造資金平臺。省政府設立總規模1200億元的PPP發展基金,為PPP項目打造“量身定做”的資金平臺,解決再融資“后顧之憂”。目前,已參股發起設立12只子基金,預計今年將募集到位400億元。
四、在工作步驟上,加快“推廣兩個典型”。一是推廣典型做法。總結推廣了“寧陽模式”、“嘉祥樣板”、“禹城經驗”等一大批先進區域典型做法,在全省形成了 “比、學、趕、超”的良好局面。二是推廣典型項目。在典型做法帶動下,各地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規范性、創新性的點上項目,并向社會發布首批省級34個示范項目,部分項目入選第二批國家示范項目范圍,實現了“抓典型、帶全面”的效果,讓各地在工作中學習有目標,追趕有方向。
五、在工作機制上,各方“凝聚一股合力”。通過上述舉措,全省形成了上下聯動、左右配合、內外協作、多方動員的良好局面,凝聚起“政府+中介+金融+企業+媒體”等社會各界的強大合力,共同助推PPP模式成為各方廣泛共識和積極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