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政策及新聞
- 光伏產業政策
- 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政策
- 自貿區政策
- 區域經濟政策
- 一帶一路政策
- 縣域經濟政策
- 智慧城市政策
- 創新基金政策
- 京津冀規劃政策
- 國家高新區政策
- 火炬計劃項目政策
- 高新技術企業政策
- 科技企業孵化器政策
- 創新型產業集群政策
楊建國:新常態下產業升級的“濰坊經驗”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1-22 點擊:次
11月15日電 “產業升級”再成焦點,剛剛公布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明確提出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為我國“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描繪出新藍圖。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和產業發展新趨勢, 各地該如何推進產業轉型,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上實現新突破呢?
11月15日“融媒體山東行”活動走進濰坊,參觀過程中,濰坊市以行業龍頭企業為帶動的現代產業體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規模效應明顯,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合理,創新能力強,經濟效益好,而且具有濰坊當地特色。在與當地企業代表、政府官員交流中得知,其實濰坊市“產業轉型”戰略提出并不久遠,之所以轉型升級效果如此之好,我認為關鍵就在于以下幾點:
第一,有政策,更要用好政策。雖然經濟新常態下,作為東部沿海地區典型代表的濰坊在結構升級過程中,面臨著以勞動力、土地等為代表的生產要素成本剛性上漲,資源環境約束加大等困境,但同時,“一帶一路”政策帶來的跨區域產業流動,以及《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綱要》等政策的出臺,也為濰坊產業升級帶來了多種優勢疊加的政策機遇。
具體來看,“一帶一路”藍圖中特別提到,“探索投資合作新模式,鼓勵合作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等各類產業園區”,再比如今年6月1日正式簽署的中韓自貿協定中,也提到:在兩國設立中韓產業園,以發揮經濟合作示范效應。
前不久,《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綱要》正式獲批,《綱要》在第六章優化工業布局,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部分,提出“支持濰坊建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作為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該政策將會打破區域壁壘,優化資源配置,從而最終達到實現區域均衡發展的結果。
但有政策,不代表就先人一步,面對日益激烈的區域競爭,如果不能緊抓機遇,政策優勢發揮不出來,恐怕就會被邊緣化,優勢反而變成劣勢。面對中韓自貿協定帶來的新的機遇,濰坊市用好了政策:一方面建設了中韓濰坊產業園,另一方面也通過舉辦中日韓產業博覽會等形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搭建跨國產業合作新平臺,為企業合作發展帶來新的商機和動力。
第二,有載體,更要用好載體。雖然產業升級是時之所需、勢之必然,但產業升級不能“平地起高樓”,需要有積累,有基礎,更重要的要有載體:產業園。
這方面,濰坊的做法和河南產業集聚區建設的經驗類似:按照“一主多副”的原則,每個產業都確定了一個核心園區、若干個特色園區,以此來進一步提高產業聚集度和承載力。同時創新園區建設模式,鼓勵龍頭企業牽頭領辦、建設產業園區。以昌樂比德文新能源汽車產業園、濰柴濱海產業園為代表,智能智造正在成形成熟,產業升級水到渠成。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產業園區發展大致經歷了一個從散到聚、從引進到輸出、從制造到創造的過程。與河南產業集聚區正在經歷由創業期到創新期的轉變類似,濰坊市產業園也在經歷著同樣的轉型升級的過程。以11個開發區為代表,濰坊通過集中力量,調配資源,對開發區進行再開發,通過“倒逼機制”推動濰坊經濟轉型升級、創新發展。
第三,有創新,更要做實創新。從兩會至今,雙創正在成為轉型升級新的驅動力,甚至可以說,從最初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已走上全面創新之路。在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也提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但創新創新不能靠沖勁,靠蠻力,而是需要靠制度,靠智慧。這方面 ,濰坊做的格外的好,以工業用地為例,長期以來,濰坊市工業用地采用的是單一出讓模式,即一次性將50年土地使用權出讓給用地單位。由于土地出讓后使用權轉移,政府在出讓期內對土地缺乏掌控能力,一旦形成低效閑置土地,處置難度大、成本高,影響了土地利用效率。針對這些工業用地存在的問題,濰坊市創新試點“先租后讓”、“長期租賃”、“彈性年期出讓”三種方式并存的工業用地供應制度,提高了工業用地利用效率,也破解了土地低效利用和浪費難題。
除此之外,針對融資渠道不暢問題,濰坊市的做法同樣值得學習。面對“62號文”出臺后帶來的招商困境,濰坊通過更多地設立產業引導基金模式,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支持現代產業體系構建。(楊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