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轉型需融合“互聯網+”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2-10 點擊:次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已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新干線。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不僅使產業結構發生質的轉變,而且顯著推進產業生產模式和競爭模式的變革。目前,全球產業結構加速調整,基礎設施建設方興未艾,“中國工程”正乘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東風揚帆起航。作為新的戰略支點,“互聯網+”的疊加效應、擴展效應、提升效應和催化效應又為“中國工程”帶來了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如何深入理解互聯網倡導的“開放、平等、協同、分享”價值理念,破解產業轉型升級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中國工程”進行無縫跨界集成,對于“中國工程”實現從“汗水式增長”到“創新式增長”的轉變,成為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主引擎,不僅是對“中國工程”產業創新能力的全面洗禮,也是對產業生產要素整合的嚴峻考驗。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在這個被互聯網重新定義的扁平化的世界中,“中國工程”亟需融合“互聯網+”。
探索信息化、集成化、一體化的項目治理模式
科學的項目治理是“中國工程”轉型升級的堅實基礎。項目治理包括了項目這一契約組織形成時建立秩序的過程,以及在項目建設管理全過程來維持這一秩序的過程。互聯網的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信息傳播技術的提升,而且是產品形態、生活方式、認知習慣乃至社會生態的全方面轉變,這種深刻的變革呼喚對工程項目治理的重新考量。一方面,互聯網促進了組織的扁平化,改進了以效率為中心的管理工具,從而有效地提高工程質量,保證工程進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工程項目中風險與利益分配的某些失衡或不匹配,通常使得項目相關的部分民眾產生相對剝奪感,這種情感非常容易經由互聯網放大而導致集體行動的出現,造成超越工程本身的嚴重社會問題。只有通過信息化手段、集成化機制、一體化體制,做好頂層設計,規范工程項目各環節的價值安排,形成良好的治理秩序,有效地協調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并化解他們之間的利益沖突,才能在信息透明、“去中心化”的互聯網時代夯實“中國工程”走向世界的堅實基礎。
推行數據化、標準化、自動化的智慧現場
智慧現場是“中國工程”轉型升級的有效保障。工程,特別是重大工程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技術系統,建造現場管理涉及進度管理、安全管理、質量管理和成本管理等眾多維度。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工程現場的不斷整合,已經遠遠超越BIM等工程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范圍,使現場信息的實時感知和信息互聯互通成為可能,而且通過信息系統積累的大量數據和知識,人機物之間可以更為主動地實現交互,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更便于掌控,不同的工程界面之間也更容易協同。工程現場的數據規模海量、流轉快速、類型多樣,基于大數據平臺的智能算法也為分析工程現場參與者、群體及組織的認知行為,實現工程現場行為的規范和動態監管以及完美解決人機物的綜合協調與調度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機遇。以數據化、標準化、自動化為特征的智慧現場的推廣應用,將有效避免個體、組織的行為異化,防止項目承發包中的腐敗行為、施工過程中的搭便車等機會主義行為,為“中國工程”永久貼上安全、穩定和可靠的標簽。
構建網絡化、智能化、協同化的產業生態體系
良好的產業生態是“中國工程”轉型升級的有力支撐。“中國工程”產業由金融、設計(咨詢)、建筑、裝備制造、基建材料等核心產業以及信息技術、保險、勞務等支撐產業構成。推動互聯網與“中國工程”融合,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開放接口,共享數據,提升全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強產業鏈協作,有益于打造貫穿從工程項目的規劃、融資、設計、設備采購、工程施工、運營與管理等全生命期的整體方案解決能力,實現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應用。發展“中國工程”基于互聯網的協同發展新模式,在重點領域推進智能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和服務型制造,強化上下游追溯體系對接和信息互通共享,加快形成網絡化、智能化、協同化的產業生態體系,將大大拓展“中國工程”的價值空間,用中國裝備和國際產能合作結緣世界,有力推動升級版中國“走出去”,促進世界上最長經濟走廊的早日實現。
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一帶一路”戰略為“中國工程”開啟了一扇新時代的大門,浩浩蕩蕩的互聯網大潮則給“中國工程”帶來了全方位的巨大沖擊,建設模式和商業模式都面臨深度的變革。在“人類—計算機—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三體”時代,“中國工程”需明確自身的擔當與定位,轉換理念,擁抱“互聯網+”,適應網絡化生存,真正成為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主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