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規劃需要遵守的五大原則
來源:未知 日期:2019-03-21 點擊:次
目前,很多園區的建設實例告誡我們,沒有建設經營規劃而盲目行動“走哪算哪”的產業園區很容易進入舉步維艱的局面。所謂產業園區的規劃設計,既是戰略上的指導,也是戰術上的需要。不論是新興產業園區的開發建設,還是原有各類高新區、經開區都必須創新思維,運用創新方式方法,打破發展制約與瓶頸,實施創新驅動,實現新的突破。
一、產業園區規劃內涵
園區規劃是園區建設的龍頭,規劃決定園區建設規模、方向和品位,所以園區在基礎建設過程中也始終堅持“規劃先行”的指導原則。產業園區的建設經營規劃,既是戰略上的指導,也是戰術上的需要。歸納起來,園區的建設經營規劃涵蓋五大方面:產業規劃、建設與建筑規劃、招商規劃、運營規劃及經濟指標規劃。
二、產業園區規劃存在的問題
1、規劃模式傳統
我國產業園區規劃都停留在傳統城市規劃模式這一個層面上。一般而言,進行規劃設計的單位更多的是按照投資方的要求進行平面布局,而對于園區功能的定位從不深究,因此功能單一的產業園區便不計其數。
2、不重實效
我國產業園區規劃盲目追求布局的外觀性,不注重實效性。園區建成后,由于招商手段的相似,造成經濟效益不佳,于是越權出臺優惠政策的現象也有出現;更有甚者完全只是追求規劃布局構圖的好看,對其可操作性視之不見,于是盲目建區、違規占地范例也層出不窮。
3、同質化
我國產業園區規劃的同質性現象較為嚴重。由于產業園區的內部功能相對簡單,相對應的配套也有章可循,項目規劃的形式也就相差無幾,造成園區失去特色,“千區一面”的后果也就不難想象。由此看出,規劃做不好,園區建設就搞不好。
4、規劃水平不高
我國產業園區規劃水平不高,配套銜接不夠。園區產業發展規劃欠科學,產業鏈體系較為薄弱,企業間關聯度不高。園區規劃在較大程度上與城鎮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不相銜接,公共資源的綜合配套水平較低。
5、產業規劃能力薄弱
我國產業園區規劃多注重外表空間,輕內在產業,缺乏引領力量。由于產業園區規劃的特殊性,需要在規劃的研究與編制過程中,突出空間的合理高效利用,深入研究園區的產業選擇和產品體系,編制系統的產業規劃。產業規劃是空間規劃的前提和基礎。園區發展的核心不是廠房、道路、綠地、景觀和市政系統等工程建設,而是如何從當地資源、能源稟賦及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出發,構建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研究產業鏈,并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對園區的產業發展做出科學、合理和可操作性強的產業規劃。現階段,我國多數園區的規劃還普遍存在重外表空間、輕內在產業的傾向,導致園區規劃缺乏內在品質,從而不能對園區的整體發展起到引領作用。
三、產業園區規劃需要遵守的原則
1、產業鏈發展原則
園區規劃應堅持把培育完善優勢產業鏈作為新的產業競爭格局下大力發展地區產業的重要路徑,構建深化產業鏈整合發展的機制,推進企業、項目之間在產業鏈延伸方向上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協作關系,形成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發揮作為優勢產業鏈“鏈核”的龍頭重點企業、重點產品的帶動作用,推進產業工藝流程再造,提高制造能力、加工深度和產業附加值,切實增強企業對產業要素資源的配置能力、控制能力和綜合成本消化能力。
2、關聯發展原則
園區規劃應圍繞區域主導產業展開產業園區規劃布局,發揮優勢產業、優勢企業的關聯帶動作用,推進龍頭企業加強標準化建設和實施產品、技術擴散,支持園區內企業特別是“專精特新配”型中小企業開展協作配套,提高產業協作配套水平,推動產業、企業形成配套發展、錯位發展、互補發展的良性格局,提升企業市場適應能力、反應能力和競爭能力。
3、集約發展原則
園區規劃應通過優勢產業集中布局、集聚發展,推動企業精干主體、分離輔助,建立成鏈閉環發展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有效保護環境,實現資源節約利用、綜合利用、循環利用,推進工業發展方式轉變。強化集約節約用地,嚴格生產用地和生產輔助用地的比例,嚴格執行工業建設項目投資強度、建筑密度、容積率等控制性指標,努力提高工業用地綜合利用效率。
4、集聚發展原則
園區規劃應強化產業配套能力、公共基礎設施和政策市場環境建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集成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推動產業關聯的企業合理流動、入園發展,推動形成既競爭又合作的集聚發展態勢,增強對產業園區外產業的吸納、集聚和輻射帶動力,使產業園區成為本區域產業集中度最高的區塊。努力擴大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益,打造一批特色產業基地、知名區域品牌,不斷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區域產業競爭力。
5、合作發展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