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產業布局“同質化”現象凸顯
氫能產業布局“同質化”現象凸顯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0-08-06 點擊:次
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為代表,未來有望打造完整的氫能發展區域閉環,但同時也要警惕地方氫能布局出現同質化現象。
7月30日,在由中國能源產業研究中心舉辦的氫能·加氫站培訓班上,有專家指出,當前我國加氫站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較快,區域帶動效應顯現,地區規劃甚至先于國家層面規劃。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為代表,未來有望打造完整的氫能發展區域閉環,但同時也要警惕地方氫能布局出現同質化現象。
產業規劃未做到因地制宜
放眼全球,美、日、韓等國紛紛將燃料電池汽車納入發展戰略進行總體規劃,推動配套設施建設,建立專項進行研發和示范推廣,并制定各種政策,搶占發展先機。
與國際幾乎同步,我國也積極推動氫能產業布局。2019年氫能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我國相關部委積極出臺政策,規劃在2020年實現5000輛級燃料電池汽車,在特定區域公共服務領域示范應用,建成100座加氫站;2025年實現5萬輛燃料電池汽車的應用,建成300座加氫站;2030年實現百萬輛燃料電池汽車的商業化應用,建設1000座加氫站。
針對我國氫能布局現狀,有專家指出,雖然多地相繼出臺氫能發展規劃,但并未做到因地制宜,有重復投資的隱患。
云浮(佛山)氫能標準化創新研發中心趙吉詩博士表示,氫能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地方政府應量力而為。“我個人認為,氫能是一個燒錢的項目,應讓經濟發達地區先行‘探路’。”
“現在我國高度重視氫能產業的發展,在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終端產品推廣應用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頂層設計缺位,導致地方氫能產業同質化、低端化現象顯現。當前,在地方政府規劃中,布局氫源或制氫設備的有10座城市;研發制造氫燃料電池的有19座城市;布局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的地區有16個;建設氫能產業園的地區也有16個。各城市產業布局方向趨同、產業同質化明顯。”趙吉詩表示。
區域發展要有“一盤棋”觀念
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指出,當前我國氫能產業規劃與發展布局,已經形成了三大區域、六個產業集群。
目前,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地區、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地區、以廣州為核心的珠三角地區,無論是在氫能技術還是在產業鏈上,優勢都十分明顯。
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院長魏秋利分析認為,這三個區域都已納入相應的國家戰略,珠三角有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支撐、長三角正在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建設、京津冀在積極推進協同發展。這些區域發展的國家戰略都有利于當地氫能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長三角作為我國最大的化工產業集群,僅僅需要把化工副產氫充分利用起來,就足夠供給我國當前10%的氫能汽車。一旦化工園內部延伸出制氫的產業鏈,企業隨時能擴大產能,提高氫能經濟性;京津冀的氫能發展,可以借助冬奧會契機,先行先試;珠三角的氫能發展以佛山為中心,投入資金、土地、政策等資源,積極打造產業鏈。”魏秋利說。
干勇指出,在全球氫能競爭中,我國還沒有占據優勢,在核心材料、零部件、裝備重大工程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關鍵問題,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等地要有“一盤棋”的觀念,統籌協調發展。
地方氫能規劃不要怕“小”
業內專家表示,雖然我國在燃料電池、關鍵材料等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各地不應過分關注全產業鏈發展,而要做到有的放矢、有所側重。
業內專家認為,應結合各地資源稟賦與協同發展優勢,統籌氫能區域布局和應用示范,避免產業趨同,分層次、有重點開展全產業鏈的示范。
“地方發展氫能,首先要考慮當地產業適宜做哪個環節,其次要站在區域的角度去相互配合。”魏秋利說,“了解自身的情況,制定一個恰當的氫能產值和補貼標準,讓當地的龍頭企業優先來做,然后以區域合作為重心,產業鏈才能更好地協調發展。”
趙吉詩表示,地方氫能發展規劃不要怕“小”,不要貪“全”。整合區域規劃才是硬道理。“相比產業布局趨同,我更擔心地方沒有一個整體區域規劃。區域協同發展的過程也是優化洗牌產業鏈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氫能產業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