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強農產品加工業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做強農產品加工業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0-10-13 點擊:次
農業是安徽省的基礎產業,農產品加工業一頭連著農業和農民,一頭連著工業和市民,既深刻影響農村治理體系,又支撐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十四五”期間安徽要實現由農業大省向現代農業強省的跨越,必須更加重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高位謀劃、高位推動,把做強做優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堅定的目標追求和路徑選擇。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一個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標志,是實現產業興旺和夯實小康社會基礎的重要抉擇,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大力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但是,安徽省農產品加工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其一,綜合實力不夠強,農產品加工值與農業總產值比值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二,產業集聚不夠高,缺乏叫得響的產業集群品牌和知名企業品牌。其三,產業融合不夠緊,一二三產業相對獨立,主體融合、業態融合、利益融合差距不小。其四,發展模式不夠新,綠色發展、區域共用品牌建設滯后,歷史品牌溢價能力低。其五,要素活力不夠足,農產品加工業對資本、土地、技術、人才等吸引力不足,要素保障能力不強。
“十四五”期間安徽省要實現由農業大省向現代農業強省的跨越,必須把做強做優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堅定的目標追求和路徑選擇。
圍繞“高站位”,提升發展理念。農業是安徽省的基礎產業,農產品加工業一頭連著農業和農民,一頭連著工業和市民,既深刻影響農村治理體系,又支撐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各級各部門要按照“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要求,把做強做優農產品加工業作為主任務、主抓手,以提質增效為核心,立足資源稟賦,在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的定位中找準角色,持續推進,久久為功,加快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從分散布局向集群發展、從單鏈發展向產業融合轉變。
圍繞“大建設”,補齊發展短板。用“個性化+普惠性”政策引導更多的資源要素向農產品加工業聚集,解決做大的問題,實現安徽農產品全部初加工;適應消費結構升級加快,消費需求個性化、多樣化、高質化的特點,不斷拓展市場空間,解決做優的問題;要密切跟蹤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在農業中應用,將物聯網、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導入安徽省農產品加工業,解決好做強的問題;要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延長產業鏈條,豐富業態,突破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空間受限的問題。
圍繞“大集聚”,優化產業布局。要明確凡是列入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水產品主產區的縣(市),都要布局加工產能,至少建設1個以上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向優勢區域、物流節點聚集,改變加工在城市、原料在鄉村的狀況;要圍繞重點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發展一批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采取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業集中、功能集合,推進優勢產業和優勢企業向優勢區域集聚,催生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合肥、阜陽、滁州等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好的地區,要謀劃建設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對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產業分工。
圍繞“大融合”,深化產業內涵。一是立足加工抓附加值提升。圍繞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副產物利用加工這三個層級,通過政產學研金聯合共建農產品技術集成基地,開展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和核心裝備創制,不斷挖掘農產品加工潛力,提升增值空間。二是以特色資源增強競爭力。大力發展特色種養、特色食品、特色技藝、特色文化,以品質調控、營養均衡、清潔生產提升安徽農產品加工業的生態價值,開發綠色、養生、保健等功能產品,增強對消費者的吸附力。三是完善優化產業鏈。以精深加工、特色加工延伸產業鏈,以信息技術打造供應鏈,以豐富業態提升價值鏈,加工業要向前后兩端延伸,統籌推動原料生產、產品加工、倉儲物流、市場消費等上下游產業有機銜接,積極培育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引導農產品加工業與旅游、文化、科普、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串珠成線、集群成鏈。山東“濱州模式”可資借鑒。
圍繞“大投入”,強化政策保障。要堅持“突出重點行業、注重發展前景、扶大扶優扶強”的理念,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產品加工業;創新銀擔合作模式,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債券;發揮省級農業產業化基金作用,撬動更多的產業資本、金融資本投入農產品加工業;落實農業設施用地政策,讓好項目能落地;強化領軍企業家隊伍建設,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頭雁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