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四五鄉村產業發展規劃(全文)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1-20 點擊:次
近年來,全省農村創新創業環境不斷改善,新產業新業態大量涌現,鄉村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存在產業體系不完善、產業規模不大、產業鏈條較短、融合層次較淺、要素活力不足、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亟待加強引導、加快發展。根據《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文件要求,為推進以二三產業為重點的鄉村產業跨越式發展,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劃。
本規劃所指的鄉村產業包括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鄉土特色產業、鄉村休閑旅游業、鄉村新型服務業、鄉村信息產業等六大產業,重點對農產品加工業、鄉土特色產業、鄉村休閑旅游業,以及鄉村產業融合發展進行科學謀劃,規劃期限2021-2025年。
第一章規劃背景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必須牢牢抓住機遇,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加快發展鄉村產業,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第一節重要意義
當前,我省進入加快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的新發展階段,發展鄉村產業意義重大。
一、發展鄉村產業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根基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要聚集更多資源要素,發掘更多功能價值,豐富更多業態類型,形成城鄉要素順暢流動、產業優勢互補、市場有效對接格局,鄉村振興的基礎才牢固。
二、發展鄉村產業是鞏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的重要支撐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在邁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中,農村仍是重點和難點。發展鄉村產業,讓更多的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把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給農民,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才有基礎、提升才有空間。
三、發展鄉村產業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引擎
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是技術裝備提升和組織方式創新,更體現在構建完備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發展鄉村產業,將現代工業標準理念和服務業人本理念引入農業農村,推進農業規?;?、標準化、集約化,縱向延長產業鏈條,橫向拓展產業形態,助力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第二節發展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農村創新創業環境不斷改善,鄉村產業快速發展,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和鄉村繁榮發展。
一、農產品加工業持續發展
“十三五”期間,深入實施農產品加工業“五個一批”工程,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1.12萬億元(2019年全國22萬億元),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7000多家,吸納126萬多人就業(2019年全國3000萬人)。
二、鄉村特色產業蓬勃發展
“十三五”期間,全省建設了70多個產值超10億元的特色產業鎮(鄉)和150多個超1億元的特色產業村。發掘了一批鄉土特色工藝,創響了4000多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知名加工農產品品牌和鄉土特色品牌。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全面推進,實施“158”行動計劃,首批遴選確定了24個“一縣一業(特)”全產業鏈示范創建縣、135個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示范基地。創建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個、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0個、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5個。
三、鄉村休閑旅游業快速發展
“十三五”期間,全省培育了3000多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推介了100多條休閑旅游精品線路。休閑農業接待游客達2億人次以上,綜合營業收入超過800億元。
四、鄉村新型服務業及電商加快發展
“十三五”末,全省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達300億元,農村電商示范鎮、示范村及各類涉農電商數量快速增長,農村網絡銷售額超1000億元,其中農產品網絡銷售額突破600億元。
五、農業產業化深入推進
“十三五”末,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總數達1.6萬家,其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62家,居全國第10位;省級龍頭企業999家,居全國第8位;年銷售額超100億元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各類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941家,其中省級示范聯合體564家,居全國第1位。全省家庭農場超過14萬個,農民合作社達10萬家,分別位居全國第1位和第5位。農業產業化帶動800多萬農戶進入大市場。
六、農村創新創業規模擴大
“十三五”末,全省各類返鄉入鄉創新創業人員累計超過30萬人,創辦農村產業融合項目的占到80%,利用“互聯網+”創新創業的超過55%。在鄉創業人員近70萬。
“十三五”期間,全省各地在促進鄉村產業發展中積累了寶貴經驗。一是注重布局優化。在縣域內統籌資源和產業,探索形成縣城、中心鎮(鄉)、中心村層級分工明顯的格局。二是注重產業融合。發展二三產業,延伸產業鏈條,促進主體融合、業態融合和利益融合。三是注重創新驅動。開發新技術,加快工藝改進和設施裝備升級,提升生產效率。四是注重品牌引領。推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培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加工產品品牌,創響鄉土特色品牌,提升品牌溢價。五是注重聯農帶農。建立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
第三節機遇和挑戰
一、鄉村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機遇
當前,我省鄉村產業發展面臨難得機遇。主要是:
?。?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機遇。國家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利于我省發揮區位交通、市場腹地、人力資源、生態環境優勢,激發內需潛力,打造鄉村商品和要素循環暢通的巨大引力場。
2.重大戰略疊加效應集中釋放的新機遇。國家大力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有利于我省發揮左右逢源雙優勢,在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和區域合作中跨越式提升鄉村產業發展。
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政策的新機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更多的資源要素向農村聚集,“新基建”改善農村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城鄉融合發展進程加快,鄉村產業發展環境優化。
?。?消費結構升級加快的新機遇。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呈現個性化、多樣化、高品質化特點,休閑觀光、健康養生消費漸成趨勢,鄉村產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巨大。
5.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新機遇。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風起云涌,新一輪產業革命和技術革命方興未艾,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在農業中廣泛應用,5G、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與農業交互聯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引領鄉村產業轉型升級。
二、鄉村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同時,鄉村產業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主要是:
?。?經濟全球化的不確定性增大。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格局產生沖擊,全球供應鏈調整重構,國際產業分工深度分化,對我省鄉村產業鏈構建產生較大影響。
2.資源要素瓶頸依然突出。資金、技術、人才向鄉村流動仍有諸多障礙,資金穩定投入機制尚未建立,人才激勵保障機制尚不完善,社會資本下鄉動力不足。鄉村網絡、通訊、物流等設施比較薄弱。
3.發展方式較為粗放。我省鄉村產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創新能力總體不強,外延擴張特征明顯,內涵提升不足。仍然存在規模小、布局散、品種品質品牌水平低等主要問題。目前,我省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為2.3∶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遠低于發達國家3.5∶1的水平。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為6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5個百分點,比發達國家低近20個百分點。
4.產業鏈條延伸不充分。第一產業向后端延伸不夠,第二產業向兩端拓展不足,第三產業向高端開發滯后,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弱問題突出,鄉村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艱巨。
第二章總體要求
第一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抓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機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適應城鄉居民消費需求,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立足我省資源特色,以培育發展農業全產業鏈為核心,以實施五大行動(農產品加工業跨越提升行動、高端農業品牌培育行動、“158”行動計劃、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全產業鏈發展行動、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和四大工程(農產品加工業“五個一批”工程、鄉土特色產業提升工程、鄉村產業集聚發展工程、徽風皖韻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為主要抓手,以土地規?;?、組織企業化、技術現代化、經營市場化、服務社會化為路徑,按照“雙招雙引”和“三個三”的工作要求,注重創新引領,強化數字賦能,突出集群成鏈,拓展鄉村功能,培育新動能、新業態,聚焦重點產業聚集資源要素,打造高端農業品牌,拓展長三角高端農產品市場,強力推進鄉村產業提質增效,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為鄉村全面振興和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為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作貢獻。
第二節基本原則
——堅持立農為農。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發展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鄉村產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把二三產業更多留在鄉村,把就業創業機會和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
——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場、激活主體,以鄉村企業為載體,引導資源要素更多地向鄉村匯聚。
——堅持融合發展。發展全產業鏈模式,推進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加快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跨界配置。
——堅持綠色引領。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健全質量標準體系,培育綠色優質品牌。
——堅持創新驅動。利用現代科技進步成果,改造提升鄉村產業。創新機制和業態模式,增強鄉村產業發展活力。
——堅持耕地保護。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梢蚤L期利用的耕地總量不減少,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
第三節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省優質農產品保供能力明顯增強,鄉村產業體系更加健全,鄉村產業質量效益明顯提升,鄉村就業結構更加優化,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顯著提高,農民增收渠道持續拓寬,鄉村產業發展內生動力持續增強。農業增加值年增長率達到2.5%左右,鄉村二三產業增加值年增長率達到8%左右,鄉村產業總產值達到2.8萬億元。
——保供能力更加穩固。主要農產品產量持續增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800億斤以上,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0935萬畝左右,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1100萬畝左右,生豬年出欄2700萬頭以上,水產品總產量達到245萬噸,茶葉總產量達到18萬噸。
——綠色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農產品等系列認定登記農產品達到8000個,綠色食品產業加快發展。
——農產品加工業跨越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達到1.8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8∶1,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
——鄉村特色產業深度拓展。培育產值超百億元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5個,其中超千億元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5個;建設120個產值超十億元特色產業鎮(鄉)。
——鄉村休閑旅游業優化升級。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重價值深度發掘,業態類型不斷豐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休閑農業年接待游客人數超過2.5億人次,經營收入超過1100億元。
——鄉村新型服務業類型豐富。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達到500億元,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到1200億元。
——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顯著提高。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鄉村產業全產業發展成效明顯,建成10個全產業鏈產值超千億元的綠色食品產業、N個全產業鏈產值超100億元的鄉村特色產業。
——農村創新創業更加活躍。返鄉入鄉創新創業人員超過50萬人,返鄉入鄉創業帶動就業190萬人。
1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農業總產值,其中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以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為基礎計算。
第三章鄉村產業體系與空間布局
第一節培育高質量鄉村產業體系
一、做強現代種養業
創新產業組織方式,推動種養業向規?;藴驶⑵放苹途G色化方向發展,延伸拓展產業鏈,增加綠色優質產品供給,不斷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加強生豬等畜禽產能建設,提升動物疫病防控能力,推進奶業振興和漁業轉型升級。聚焦稻米、小麥、玉米、生豬、家禽、水產、中藥材、蔬菜、林特、茶葉等10大規?;鲗Мa業,聚集資源要素,加快建設一批高質量的綠色食品原料基地和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依托特色品種,打造一批精品茶園、梨園、藥園、牧場等大地景觀及主題農園。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強化種業技術研發,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和良種生產能力,建立健全以產業為主導、農業企業為主體、農業生產基地為依托、集培育繁殖和推廣為一體的現代良種體系。
二、提升農產品加工流通業
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建設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強縣。鼓勵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建設一批專業村鎮。統籌農產品產地、集散地、銷地批發市場建設,加強農產品物流骨干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
三、做精鄉土特色產業
因地制宜發展小宗類、多樣性特色種養,加強地方品種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推進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支持建設規范化鄉村工廠、生產車間,發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業和綠色建筑建材等鄉土產業。充分挖掘農村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傳統工藝,促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及鄉土文化的旅游化利用。
四、優化鄉村休閑旅游業
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鄉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養基地,培育一批美麗休閑鄉村、鄉村旅游重點村,建設一批休閑農業示范縣。
五、培育鄉村新型服務業
提升生產性服務業。擴大服務領域,支持供銷、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等開展農資供應、農業托管、統防統治、烘干收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以及市場信息、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機作業及維修、農產品營銷等服務。提高服務水平。引導各類服務主體把服務網點延伸到鄉村,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城鎮設立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推廣農超、農社(區)、農企等產銷對接模式。鼓勵大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開展托管服務、專項服務、連鎖服務、個性化服務等綜合配套服務。
拓展生活性服務業。豐富服務內容,改造提升餐飲住宿、商超零售、美容美發、洗浴、照相、電器維修、再生資源回收等鄉村生活服務業,積極發展養老護幼、衛生保潔、文化演出、體育健身、法律咨詢、信息中介、典禮司儀等鄉村服務業。創新服務方式,積極發展訂制服務、體驗服務、智慧服務、共享服務、綠色服務等新形態,探索“線上交易+線下服務”的新模式。鼓勵各類服務主體建設運營覆蓋娛樂、健康、教育、家政、體育等領域的在線服務平臺,推動傳統服務業升級改造,為鄉村居民提供高效便捷服務。
六、發展鄉村信息產業
深入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加快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加強國家數字農業農村系統建設。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動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和快遞物流園區發展。
第二節優化鄉村產業空間布局
?。ㄒ唬﹥灮瘏^域布局。以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推進優勢特色鄉村產業做大、做強、做精、做優為目標,以培育發展農業全產業鏈為重點,科學布局皖北、皖中、皖江、皖西南四大綠色鄉村產業板塊,形成既凸顯區域差異化發展又能實現區域互聯互動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皖北規模循環農業集聚區。包括阜陽、亳州、淮北、宿州、蚌埠5市的鄉村區域。充分發揮其適宜發展規模經營和“現代大農業”的地利條件,找準抓手,形成合力,融合創新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暢通資金鏈,加快培育提升規模化循環農業全產業鏈。聚焦優質糧油(專用玉米、專用小麥、高蛋白大豆)、健康畜禽(生豬、肉牛、肉羊、奶牛、家禽等)、精品水果(梨、蘋果、石榴等)、道地中藥材等規模化主導產業,推動現代種養業的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生產。加快建設標準化原料基地,發展精細化綜合化加工,搭建體系化物流網絡,開展品牌化市場營銷,推進社會化全程服務,推廣農牧結合、種養加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促進數字化轉型升級。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企科對接平臺、土地要素對接平臺,聚合資源要素。創建“一村一品”示范村、農業產業強鎮和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著力打造高質量的皖北“大糧倉”“大果園”“大藥庫”和“大食堂”。同步推進沿淮適應性農業(蓮藕、芡實等水生作物)規?;l展,引導鄉村生態與文化旅游加快發展,加快提升鄉土特色產業等其他鄉村產業的規模和效益。
——皖中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區。包括合肥、淮南、滁州3市,以及安慶市的桐城市和懷寧縣的鄉村區域。充分發揮其臨近大都市的區位優勢和科教資源優勢,加快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步伐,找準抓手,形成合力,融合創新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暢通資金鏈,加快培育發展精準農業、生物農業、智能農業和都市農業全產業鏈。聚焦品牌糧油(優質水稻、食用大豆等)、蔬菜瓜果(設施蔬菜、西瓜、草莓等)、苗木花卉、優質畜禽(生豬、雞、鴨等)、名特農產品(小龍蝦、滁菊、艾草等)等規模化主導產業,提高農業機械化、設施化水平和集約化、綜合化程度。加快建設標準化原料基地,發展精細化綜合化加工,搭建體系化物流網絡,開展品牌化市場營銷,推進社會化全程服務,推廣綠色發展模式,促進數字化轉型升級。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企科對接平臺和土地要素對接平臺,聚合資源要素。創建“一村一品”示范村、農業產業強鎮和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重點建設高質量的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和國際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區,加快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發展新高地。同步推進都市近郊鄉村旅游加快發展,加快提升鄉土特色產業等其他鄉村產業的規模和效益。
——皖江高效農業示范區。包括馬鞍山、蕪湖、銅陵3市,以及安慶市大官區、望江縣的鄉村區域。充分發揮其臨近皖江的區位優勢和水土等資源優勢,依托現有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找準抓手,形成合力,融合創新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暢通資金鏈,加快培育發展高效農業全產業鏈。聚焦品牌糧油(優質稻米、雙低油菜等)、設施蔬菜、設施水產、名優畜禽(六白豬、板鴨等)等規?;鲗Мa業,提高農業機械化、設施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設標準化原料基地,發展精細化綜合化加工,搭建體系化物流網絡,開展品牌化市場營銷,推進社會化全程服務,推廣綠色發展模式,促進數字化轉型升級。搭建農產品加工園區、企科對接平臺和土地要素對接平臺,聚合資源要素。創建“一村一品”示范村、農業產業強鎮和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重點建設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基地、高效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區和高效農產品出口基地,著力打造高效農業發展新模式。同步推進休閑農業和濱江鄉村旅游加快發展,加快提升鄉土特色產業等其他鄉村產業的規模和效益。
——皖西皖南生態特色農業樣板區。包括六安、黃山、池州、宣城4市,以及安慶市太湖、岳西、潛山、宿松等4縣的鄉村區域。充分發揮其生態優勢、文化旅游資源優勢和特色農林資源優勢,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要求,找準抓手,形成合力,融合創新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暢通資金鏈,加快打造生態特色農業全產業鏈,加快推進產、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聚焦名優徽茶(黃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門紅茶等)、特色林果(脆桃、山核桃、獼猴桃、香榧、青梅等)、名優中藥材(靈芝、石斛等)、生態畜禽(土畜、土禽等)、特色水產(鱖魚、銀魚等)、高山蔬菜等生態特色產業,著力把“小產品”做成“大產業”。加快建設標準化綠色原料基地,發展精細化綜合化加工,搭建體系化物流網絡,開展品牌化市場營銷,推進社會化全程服務,推廣綠色生態發展模式,促進數字化轉型升級。搭建農產品加工園區、企科對接平臺和土地要素對接平臺,聚合資源要素。創建“一村一品”示范村、農業產業強鎮和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重點推進綠色食品產業、鄉村生態文化旅游、康養產業、林下經濟加快發展,加快功能性產品開發和高端品牌創建,打造高質量的“皖西南綠色茶谷”和全國知名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創新實踐示范區。同步提升鄉土特色產業等其他鄉村產業的規模和效益。
?。ǘ娀h域統籌。在縣域內統籌考慮城鄉產業發展,合理規劃鄉村產業布局,形成縣城、中心鎮(鄉)、中心村層級分工明顯、功能有機銜接的格局。合理布局農產品加工園、商貿物流園、優質農產品加工集聚區。規模較大、工業化程度較高、分散布局配套設施成本高的產業項目要進產業園區,具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要向縣城或有條件的鄉鎮城鎮開發邊界內集聚,直接服務種植養殖業的農產品加工、電子商務、倉儲保鮮冷鏈、產地低溫直銷配送等產業原則上應集中在行政村村莊建設邊界內。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完善縣城綜合服務功能,搭建技術研發、人才培訓、信息服務和產品營銷等平臺。
?。ㄈ┩七M鎮域產業聚集。發揮鎮(鄉)上連縣、下連村的紐帶作用,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以鎮(鄉)所在地為中心的鄉村產業園區,支持鎮(鄉)依托資源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合理布局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支持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重心下沉,向有條件的鎮(鄉)和物流節點集中。引導特色小鎮立足產業基礎,加快要素聚集和業態創新,支持鄉鎮圍繞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輻射和帶動鄉村產業發展。引導農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聯合建設原料基地、加工車間,實現加工在鎮、基地在村、增收在戶,引導有條件的村建設農工貿專業村、特色產業村。接續支持脫貧地區產業發展。
第四章跨越提升農產品加工業
農產品加工業是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關鍵,也是構建農業產業鏈的核心。重點開展農產品加工業跨越提升行動,加快推進“五個一批”工程,進一步優化結構布局,建設高質量原料基地,培育壯大加工、商貿物流主體,加快技術創新和裝備升級,打造名優品牌,提升農產品加工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第一節建設高質量標準化原料基地
一、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
調整優化糧食內部結構,穩定水稻、小麥生產面積,開展糧食綠色高質高效攻關,大力發展優質專用糧食。實施大豆產業振興計劃,擴大大豆種植面積。優化玉米種植結構,推動籽粒、青貯和鮮食玉米協調發展?;謴突春右阅嫌筒松a,擴大花生、芝麻等油料種植。抓好蔬菜穩產保供,統籌推進城市郊區和優勢產區協調發展,構建品種互補、檔期合理、區域協調發展的供應格局。優化種植業品種結構,提升質量和效益。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完善、品種結構合理、良種繁育配套、標準化管理的綠色生態高效的種植業基地。
二、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
按照“穩生豬、擴家禽、增牛羊”的發展方向,毫不松懈抓好生豬生產,引導生豬生產向糧食主產區和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建立健全疫病常態化防控機制,積極發展草食畜禽,推行“規模養殖、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冰鮮上市”養殖新模式。加快奶業轉型升級,建設一批優質奶源基地。加強地方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開發,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畜禽。
三、促進漁業持續健康發展
以保護資源和減量增收為重點,推進漁業結構調整。開展漁業綠色健康養殖模式攻關,合理確定湖泊和水庫等公共水域養殖規模,穩定池塘養殖,規范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提高優質特色養殖比重。加強以池塘標準化改造為核心的漁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休閑漁業。加強漁業資源保護和利用,嚴格落實長江流域“十年禁漁”政策,有序推進沿淮湖泊、山區水庫、“兩淮”采煤沉陷區拆網還湖(庫)。深入開展“平安漁業示范縣”創建。
四、大力發展特色農林產品生產
挖掘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加快茶葉、水果、中藥材等優勢農產品發展。扎實開展特色農業綠色增長模式攻關,推進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推廣名優品種和配套適用技術。推進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加快打造一批種植規?;?、設施現代化、生產標準化的道地藥材特色生產基地。促進水果、蠶桑等特色產業提檔升級,提高生產效益。實施木本油料建設工程和林業特色產業工程,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第二節優化農產品加工產業結構
堅持“三加共進”,統籌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推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
一、拓展農產品初加工
鼓勵和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減少產后損失,提高質量效益。一是發展延長銷售時間類初加工。糧食等耐儲農產品,重點發展烘干、儲藏、脫殼、去雜、磨制等初加工,實現保值增值。果蔬、奶類、畜禽及水產品等鮮活農產品,重點發展預冷、保鮮、冷凍、清洗、分級、分割、包裝等倉儲設施和商品化處理,實現減損增效。二是發展終端消費需求類初加工。食用類初級農產品,重點發展發酵、壓榨、灌制、炸制、干制、腌制、熟制等初加工,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棉麻絲、木竹藤棕草等非食用類農產品,重點發展整理、切割、粉碎、打磨、烘干、拉絲、編織等初加工,開發多種用途。
二、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
深度對接滬蘇浙人才、技術、資本等先進要素,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一是促進糧食等食用產品的精適加工。引導糧食加工企業合理確定小麥、稻谷等口糧品種加工精度,減少精面、精米等過度加工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營養流失,提高出粉和出米率。在糧食主產縣積極推進專用小麥、優質水稻精深加工,生產專用粉、全麥粉、專用米、糙米、雜糧等新型健康產品,以及中央廚房食品等主食產品;在畜禽、水產養殖大縣,大力推進熟食加工;在蔬菜瓜果產地,大力發展凈菜配送、罐裝食品,增加營養成分,減少加工損失。二是促進綠色食品和功能性農產品開發。大力推進綠色食品開發,鼓勵大型農業企業和農業科技型企業,挖掘玉米、大豆和中藥材、茶葉等特色農產品,以及具有硒、鋅等特定營養元素的地方特有農產品的多種功能價值,開發營養均衡、養生保健、食藥同源的加工食品和飲品,以及質優價廉、物美實用的非食用加工產品。三是促進農產品多次加工。引導大型農業企業加快生物、工程、環保、信息等技術集成應用,促進多次加工,實現多次增值。發展精細加工,推進新型非熱加工、新型殺菌、高效分離、清潔生產、智能控制、形態識別、自動分選等技術升級,利用專用原料,配套專用設備,研制專用配方,開發類別多樣、營養健康、方便快捷的系列化產品;推進深度開發,創新超臨界萃取、超微粉碎、生物發酵、蛋白質改性等技術,提取營養因子、功能成分和活性物質,開發系列化的加工制品。
三、推進綜合利用加工
鼓勵大型農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園區推進加工副產物循環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實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一是推進糧油類副產物綜合利用加工。引導糧油加工企業應用低碳低耗、循環高效的綠色加工技術,綜合利用碎米、米糠、稻殼、麥麩、胚芽、玉米芯、餅粕、油腳等副產物,開發米粉、米線、米糠油、胚芽油、膳食纖維、功能物質、多糖多肽等食品或食品配料,生產白炭黑、活性炭、助濾劑等產品,提高糧油綜合利用效率。二是推進果蔬類副產物綜合利用加工。引導果蔬加工企業應用生物發酵、高效提取、分離和制備等先進技術,綜合利用果皮果渣、菜葉菜幫等副產物,開發飼料、肥料、基料以及果膠、精油、色素等產品,實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三是推進畜禽水產類副產物綜合利用加工。引導畜禽水產加工企業應用酶解、發酵等先進適用技術,綜合利用皮毛、骨血、內臟等副產物,開發血漿蛋白、膠原蛋白腸衣、血粉、多肽、有機鈣、魚油等產品,提升加工層次。依托規模家禽養殖,推進羽毛羽絨加工加快發展。
第三節優化農產品加工空間布局
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要求,統籌產地、銷區和園區布局,形成生產與加工、產品與市場、企業與農戶協調發展的格局。
一、推進農產品加工向產地下沉
1.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向產地聚焦。(1)向優勢區域聚集。引導大型農業企業重心下沉,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水產品主產區,建設加工專用原料基地,布局加工產能,改變加工在城市、原料在鄉村的狀況。(2)向中心鎮(鄉)和物流節點聚集。在農業產業強鎮、商貿集鎮和物流節點布局勞動密集型加工業,促進農產品就地增值,帶動農民就近就業,促進產鎮融合。(3)向重點專業村聚集。依托工貿村、“一村一品”示范村發展小眾類的農產品初加工,促進產村融合。
2.優先發展一批農產品加工強縣。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強縣”培育計劃,加大指導支持力度,力爭到2025年農產品加工業強縣(市、區)主營業務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對農產品加工業前30強縣(市、區)實行動態管理、優勝劣汰,引領帶動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加快30強縣(市、區)農產品精深加工高質量發展,統籌推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進一步科學合理布局,優化鄉村產業結構,打造鄉村產業發展高地,建成一批產業規模大、創新能力強、示范帶動好的農產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二、推進農產品加工與銷區對接
1.豐富加工產品。在產區和大中城市郊區布局中央廚房、主食加工、休閑食品、方便食品、凈菜加工和餐飲外賣等加工,滿足城市多樣化、便捷化需求。
2.培育加工業態。發展“中央廚房+冷鏈配送+物流終端”“中央廚房+快餐門店”“健康數據+營養配餐+私人訂制”等新型加工業態。
三、推進農產品加工向園區集中
推進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業集中、功能集合,整合鏈接區域內外資源,建設一批產加銷貫通、貿工農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產品加工園區,培育鄉村產業“增長極”。
1.提升農產品加工園。強化科技研發、融資擔保、檢驗檢測等服務,完善倉儲物流、供能供熱、廢污處理等設施,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園區聚集發展。發揮園區主體功能,創建集標準化原料基地、集約化加工、便利化網絡服務于一體的產業集群,融合發展一二三產業。在每個農業大縣(市、區)提升或建立1個農產品加工園,重點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強園。加強對現有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農業示范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產業強鎮等園區的整合,優化園區規劃布局。規范加工示范園區建設,引導農產品加工業明確功能定位、合理布局,促進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研發、服務等相互融合和全產業鏈開發。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在公共性、公益性領域加強服務支撐能力建設,打造一批科技研發、質量檢測、品牌建設、信息咨詢等公共服務平臺,推動農產品加工強園高質量發展。
?。?打造長三角優質農產品加工集聚區。依托實施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158”行動計劃,充分利用滬蘇浙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引進一批滬蘇浙知名食品加工企業,共建一批全國領先的農產品加工聯合體和農產品加工區,依托“一地六縣”長三角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集中合作區建設,在毗鄰地區謀劃啟動一批跨區域現代農業合作園區試點,著力打造長三角優質農產品加工集聚區。
3.建設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發揮合肥等市區位優良、產業基礎好、帶動作用強的優勢,選擇適宜地點建設規模適度、成長性好、示范作用強的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對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產業分工。
第四節促進農產品加工業提檔升級
壯大主體、按標生產、技術創新和品牌振興是農產品加工業提檔升級的關鍵。加大“雙招雙引”力度,加快引培農產品加工及商貿物流領軍企業,提升各類農產品加工主體檔次、生產經營檔次和產品檔次,加快技術創新,提升裝備水平,打造高端農產品品牌,促進農產品加工業跨越發展。
一、壯大農產品加工業生產經營主體
大力培育農產品加工及商貿物流領軍企業,引進世界、全國知名企業,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打造高質量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跨越提升各類農產品加工業生產經營主體的規模和檔次。
1.培育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鼓勵本土大型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鼓勵和引導具備條件的成長型企業上市融資。實施“百億元企業”培育計劃,形成一批產值過50億元、100億元的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
2.引進世界、全國知名企業。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充分挖掘和發揮自身優勢,儲備遴選一批農產品加工招商引資重大項目,面向世界、全國知名企業,引導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航母注冊地落戶安徽,發展“總部經濟”。
3.打造高質量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繼續推進省級以上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家庭農場創建,鼓勵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向農產品加工和休閑農業延伸,有效提升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檔次和效益。到2025年,全省高質量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20000家,高質量家庭農場達到30000家。
4.引培農產品商貿物流領軍企業。扶持本土農產品商貿、冷鏈物流企業做大做強,引導一些世界、全國農產品商貿物流企業航母落地安徽,形成“買安徽、賣全國、賣世界”的良好市場格局,切實解決加工農產品銷路問題。到2025年,營業收入過500億元的農產品商貿物流領軍企業達到10家。
二、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生產經營主體按標生產
1.加快建立健全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立健全農產品等級規格、品質評價、產地初加工、農產品包裝標識、田間地頭冷庫、冷鏈物流與農產品儲藏標準體系。加快與國內外標準全面接軌,實施“一帶一路”農業標準互認協同工程,在適宜地區全面轉化推廣國際先進農業標準,推動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加快推動全省農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強化國際標準專業化技術專家隊伍建設,支持企業申請國際通行的農產品認證。
2.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生產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培育農產品加工及商貿物流企業標準“領跑者”,加快推進規模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實施農產品質量全程控制生產基地創建工程,促進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包裝標識等全流程標準化。引導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建立追溯管理與風險預警、應急召回聯動機制。到2025年,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規模以上主體,以及高質量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本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
三、推進綠色食品加工業加快發展
優化綠色食品產業整體布局,加快建設綠色食品原料基地,完善綠色食品加工體系、流通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加大投入,強化政策支持,加快發展營養健康食品、個性化食品和定制食品等潛力新興食品,提高綠色食品精深加工和副產品綜合利用比重,打造生態安全的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到2025年,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農產品等系列認定登記農產品達到8000個以上并全部實現質量可追溯,綠色食品加工業產值顯著提升。
四、推進技術創新和裝備創制
1.推進加工技術創新。充分發揮安徽省農產品加工產業技術體系的作用,組織全省農產品加工專業技術力量,開展農產品加工關鍵和瓶頸技術的協同攻關研究,圍繞安徽省優勢、特色農產品,加強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產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形成一批關鍵技術成果。組建農產品加工、貯藏與物流技術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及農產品品質評價研究中心,積極爭取國家、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科研基地等平臺。創新機制,鼓勵和吸納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參加產業集群、產業強鎮等重大項目的技術支撐和服務。設立安徽省農產品加工技術成果轉化專項基金,支持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技術團隊與企業建立長期緊密科技合作關系。
2.推進加工裝備創制。扶持一批農產品加工裝備研發機構和生產創制企業,開展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加工裝備研發,提高關鍵裝備國產化水平。運用智能制造、生物合成、3D打印等新技術,集成組裝一批科技含量高、適用性廣的加工工藝及配套裝備,提升農產品加工層次水平。
3.推進企業自主創新。引導農業企業加大科研投入,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大力提升技術裝備創新能力,加強企業原始創新和引進吸收再創新。強化企業家隊伍建設,完善股權等激勵機制,引進職業經理人和技術領頭人。到2025年,建有專門研發機構的企業1000家以上,其中獲得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認證的500家以上。
五、打造高端農業品牌
堅持“三品聯動”,實施高端農業品牌培育行動。按照“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要求,以質量信譽為基礎,創響一批具有全國乃至國際影響力的高端農業品牌,擴大市場影響力。
1.培育高端區域公用品牌。根據特定自然生態環境、歷史人文因素,明確生產地域范圍,強化品種品質管理,保護地理標志農產品,開發地域特色突出、功能屬性獨特的區域公用品牌。建立“一個公共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標準體系、多個經營主體”的公用品牌管控體系,規范品牌授權管理,加大品牌營銷推介,加快提升“綠色皖農”品牌公信力、影響力和帶動力,打響“生態安徽、綠色品牌”農產品的知名度。
2.培育高端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將經營理念、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念等注入品牌,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強責任主體逆向溯源、產品流向正向追蹤,推動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對接、信息共享。
專欄1農產品加工業跨越提升行動
1.實施農產品加工業“五個一批”工程提升。見專欄2。
2.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十四五”期間,每個農業大縣(市、區)建成1個農產品加工園,每個加工園產值力爭達到50億元。
3.打造長三角優質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十四五”期間,引進一批滬蘇浙知名食品加工企業,共建一批全國領先的農產品加工聯合體和農產品加工區,在“一地六縣”等毗鄰地區謀劃啟動一批跨區域現代農業合作園區試點,著力打造年產值超500億元的長三角優質農產品加工集聚區。
4.建設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到2025年,建成1個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對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年產值超500億元。
5.打造高質量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鼓勵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向農產品加工和休閑農業延伸,“十四五”期間,建成高質量農民專業合作社20000家,高質量家庭農場30000家。
6.推進農產品加工業標準化。加快建立健全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生產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到2025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經營主體及高質量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本實現安標生產。
7.建設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平臺。“十四五”期間,建設5個以上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1個以上省級農產品品質評價研究中心。爭取1項以上國家、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科研基地、農產品品質評價研究中心。
8.強化重大產業發展項目技術支撐。以安徽省農產品加工產業技術為紐帶,組織省內研究團隊全程參加產業集群、產業強鎮等重點項目的技術支撐工作。
9.設立農產品加工技術成果轉化專項。在省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中設立成果轉化專項,每年支持農產品加工技術成果30項以上,將成果轉化到企業中。
專欄2農產品加工業“五個一批”工程
1.優先發展一批農產品加工強縣。加大對農產品加工強縣的指導支持力度,引導農產品加工強縣立足本地資源優勢,集中力量建設產業規模大、創新能力強、示范帶動好的農產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到2025年,發展農產品加工主營業務收入超300億元的強縣10個以上,部分強縣突破500億元。
2.集聚建成一批農產品加工強園。加大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現代農業示范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產業強鎮等整合力度,強化園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配套等支撐能力建設,吸引各類加工主體進園集聚發展。到2025年,建設農產品加工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的強園10個以上,其中超200億元的3個以上,部分強園突破300億元。
3.加速打造一批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整合資源要素,鼓勵和引導經營業績好、科技含量高、擴張要求強,且符合上市基本條件的成長性企業上市融資,逐步發展成為整體競爭力強的行業領軍企業。到2025年,打造農產品加工主營業務收入超50億元的企業15個以上,其中超100億元的3個以上。
4.著力引進一批農產品加工重大項目。充分發揮中國安徽名優農產品暨農業產業化交易會等展會平臺作用,面向世界和全國知名企業開展農產品加工重大招商項目信息發布,加強項目跟蹤服務,抓好項目落地和開工建設。到2025年,引進投資額累計超100億元的農產品加工項目20個以上。
5.重點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制定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建立完善的品牌培育、發展、保護體系,強化商標和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進一步推進“二品一標”認證和特色農產品品質評價,加快提升安徽農產品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公信力。到2025年,培育“皖”字號農產品品牌50個以上,其中在全國行業市場占有率、影響力位居前列的品牌10個以上。
專欄3高端農業品牌培育行動
深入挖掘農業文化內涵,著力打造高端農業品牌。積極打造“徽派”綠色食品區域公用品牌,精準總結提煉“徽派”綠色食品的口感、材質、工藝等特點,加強品牌宣傳營銷,通過系統謀劃、整體設計、科學管理,進一步提升安徽綠色食品品牌價值。塑造茶產業綠色品牌,多渠道多方式加大茶葉綠色種植、綠色防控技術等方面宣傳力度,講好徽茶綠色發展故事。強化品牌效應,加快打造我省高端農產品生產基地。
“十四五”期間,建設50個高端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100個高端企業品牌,500個高端農產品品牌。在央視、省衛視等重點媒體開展宣傳。
第五章拓展鄉土特色產業
鄉土特色產業是鄉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域特征鮮明、鄉土氣息濃厚、根植于農業農村特定資源環境,由當地農民主辦,彰顯地域特色、開發鄉村價值、具有獨特品質和小眾類消費群體的產業,涵蓋特色種養、特色加工、特色食品、特色制造和特色手工業等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十四五”期間,重點實施鄉土特色產業提升工程,構建鄉土特色產業全產業鏈、推進脫貧地區鄉土特色產業加快發展,拓展鄉土產業規模,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第一節構建鄉土特色產業全產業鏈
以拓展二三產業為重點,延伸產業鏈條,開發特色化、多樣化產品,提升鄉土特色產業的附加值,促進農業多環節增效、農民多渠道增收。
一、以特色資源增強競爭力
加強地方小品種種質資源等特色農業資源保護,根據消費結構升級的新變化,開發特殊地域、特殊品種等專屬性特色產品,以特性和品質贏得市場。加快發展小宗類、多品種特色農業,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農產品品牌,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一是發展特色種養。根據種質資源、地理成分、物候特點等獨特資源稟賦,在最適宜的地區培植最適宜的產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糧油、豆、薯、果、菜、茶、菌、中藥材、麻、林特、苗木花卉、蠶桑、畜禽、水產等特色種養。二是開發特色食品。重點開發鄉土鹵制品、醬制品、豆制品、臘味、風味咸菜、臭鱖魚等傳統食品。三是開發適宜特殊人群的功能性食品。開發一批具有健康保健價值的功能食品和用品,建設一批集生產、加工、研發、體驗、康養于一體的富硒、含鋅等功能農業示范基地。四是傳承特色技藝,弘揚特色文化。改造提升竹編、木雕、剪紙、油紙茶、刺繡、銀飾、假發等傳統工藝;發展鄉村戲劇曲藝、雜技雜耍等鄉村文化產業。
二、以加工流通延伸產業鏈
堅持前向延伸和后向帶動并重,特色種養“接二連三”、商貿旅游“連二帶一”,拓展完善特色產業鏈。一是做強特色產品加工。鼓勵大型龍頭企業建設標準化、清潔化、智能化加工廠,引導農戶、家庭農場建設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用標準化技術改造提升特色鄉土產品。二是做活特色農產品商貿物流。鼓勵地方在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布局產地批發市場、物流配送中心、商品采購中心、大型特產超市,支持新型經營主體、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建設產地倉儲保鮮設施,發展網上商店、連鎖門店。三是做精鄉村旅游后備箱工程。加強農特產品的主題化、系列化開發,強化創意包裝,體現地方特色。
三、以信息技術打造供應鏈
對接終端市場,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促進農戶生產、企業加工、客戶營銷和終端消費連成一體、協同運作,增強供給側對需求側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完善適應農產品網絡銷售的供應鏈體系、運營服務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創新營銷模式,健全綠色智能農產品供應鏈,培育農商直供、直播直銷、會員制、個人定制等模式,推進農商互聯、產銷銜接,再造業務流程、降低交易成本。
四、以業態豐富提升價值鏈
一是提升品質價值。推進品種和技術創新,提升特色產品的內在品質和外在品相,以品質贏得市場、實現增值。二是提升生態價值。開發綠色生態、養生保健等新功能新價值,增強對消費者的吸附力。三是提升人文價值。更多融入科技、人文元素,發掘民俗風情、歷史傳說和民間戲劇等文化價值,賦予鄉土特色產品文化標識。
第二節推進脫貧地區鄉土特色產業發展
發展鄉土特色產業是脫貧地區接續減貧的重要路徑。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推動鄉土特色產業加快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一、推進特色資源與企業對接
發掘脫貧地區優勢特色資源,引導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向脫貧地區的特色優勢區聚集,特別是要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脫貧地區合作創建綠色優質農產品原料基地,布局加工產能,深度開發特色資源,帶動農民共建鏈條、共享品牌,讓農民在發展特色產業中穩定就業、持續增收。
二、推進特色產品與市場對接
拓展脫貧地區產品流通和銷售渠道。引導貧困地區與產地批發市場、物流配送中心、商品采購中心、大型特產超市、電商平臺對接,支持脫貧地區組織特色產品參加各類展示展銷會,擴大產品影響,讓脫貧地區的特色產品走出農村、進入城市、拓展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