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行動方案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8-10 點擊:次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和《湖南省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十四五”發展規劃-湖南省制造強省建設“十四五”發展規劃》《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湖南省工業綠色“十四五”發展規劃》等文件精神,為加快推動我省制造業全面綠色低碳轉型,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制定本方案,實施期限為2022-2025年。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統籌發展與綠色低碳轉型,加快促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全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
二、基本原則
——總體部署、分類施策。堅持全省一盤棋,強化頂層設計和各方統籌。各地區、各領域、各行業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明確既符合自身實際又滿足總體要求的目標任務。
——系統推進、重點突破。全面準確認識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加強政策的系統性、協同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著力解決重點行業、區域和企業發展中存在的資源環境瓶頸約束問題。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發揮政府指導和政策引導作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深化相關領域改革,形成有效激勵約束機制。
——節約優先、綠色低碳。堅持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推進能源資源科學配置和高效利用,促進節約資源、降低能耗、減污降碳和提質增效。
三、總體目標
“十四五”期間,全省制造業結構明顯優化,碳排放強度持續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顯著下降,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綠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為2030年前工業領域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到2025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清潔生產審核深入推進,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降低14.5%,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57%,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2%,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達到3000萬噸,綠色制造體系基本形成。
四、主要任務
將綠色低碳轉型貫穿于制造業發展全過程和各方面,重點實施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制造業重點領域碳達峰、能源消費低碳轉型、資源綜合利用、工業清潔生產、生產方式數字化轉型、綠色制造標桿引領、產品供給綠色化轉型、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綠色發展服務能力提升等“十大工程”。
(一)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工程
1、加快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嚴格落實產能置換辦法,堅決遏制“兩高”項目低水平盲目發展。在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啟動一批綠色低碳技術改造項目。深入推進沿江化工企業搬遷改造,全面完成沿江岸線1公里范圍內化工生產企業搬遷改造任務。大力推行綠色制造,實現“十四五”新增創建省級及以上綠色工廠500家以上、綠色園區50家、綠色設計產品500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50家。
2、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瞄準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目標,抓實“五好”園區建設,聚焦“3+3+2”產業領域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專項行動,積極推進產業發展“萬千百”工程,到2025年,在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培育4個萬億級產業、5個千億級企業,實施55個百億級項目,不斷做大產業,做強企業,做實項目,做優生態,持續增強制造業發展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3、持續優化產業布局。加強全省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統籌布局,支持各地區差異化特色發展,推進長株潭區域共建世界級產業集群和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洞庭湖區域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湘南地區打造新興產業承接帶和科技產業配套基地,湘西地區建成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集聚區。
(二)制造業重點領域碳達峰工程
4、編制碳達峰行動方案。編制湖南省工業領域和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碳達峰行動方案。推動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等重點行業實施超低排放并制定碳排放達峰路線圖。明確工業降碳實施路徑,加快降碳基礎能力建設,開展降碳重大工程示范,鼓勵低碳技術研發應用,推進各行業落實碳達峰目標任務。
5、推進鋼鐵行業碳達峰。加快推進低碳冶煉技術研發應用,大力推進非高爐煉鐵技術示范,探索開展氫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體化等試點示范。嚴格控制粗鋼產能,推動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推進鋼鐵與建材、電力、化工、有色等產業耦合發展,加強廢鋼資源回收利用,推動鋼鐵企業數字賦能轉型升級。
6、推進有色金屬行業碳達峰。加快先進適用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應用,推進節能低碳技術改造,積極推動有色金屬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完善廢棄有色金屬資源回收、分選和加工網絡,提高再生有色金屬產量。提升有色金屬生產過程余熱回收水平,推動單位產品能耗持續下降。
7、推進石化化工行業碳達峰。有序推進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拓展富氫原料進口來源,推動石化原料輕質化提質。鼓勵石化化工企業向下延伸產業鏈,推進“油頭化尾”,深度拓展精細化工、生物化工、特種高分子材料等新型化工產品。鼓勵企業開展節能升級改造,推動能量梯級利用、物料循環利用。
8、推進建材行業碳達峰。嚴格落實水泥玻璃產能置換政策,加快低效產能退出,引導建材行業輕型化、集約化、制品化轉型。水泥行業禁止新建、擴建不符合國家產能置換要求的項目,實施水泥行業科學錯峰生產。鼓勵建材企業使用粉煤灰、工業廢渣、尾礦渣等作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和應用推廣,加快發展新型墻體材料、大摻量混合材及專用水泥、高性能混凝土、裝配式建筑構件部品等綠色低碳建材產品。
(三)能源消費低碳轉型工程
9、推進能源消費結構低碳轉型。堅持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優化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加快煤炭消費減量步伐,鼓勵氫能、地熱、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對化石能源消費替代,推進工業領域電能替代,有序引導天然氣消費。支持以園區為核心開發建設熱電冷三聯供、新能源分布式能源站和區域智能微電網項目。
10、推進工業節能提效。鼓勵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業重點企業對標能效標桿水平開展節能技術改造,推廣先進適用節能低碳新技術、新裝備和新工藝,支持企業實施先進通用設備改造、長流程工業系統改造、中低品位余熱余壓利用等節能技術改造項目,深入開展能效“領跑者”行動,培育一批“能效之星”產品,鼓勵企業、園區建設能源綜合管理系統。
11、實施節能監察執法和診斷服務“雙輪驅動”。繼續開展強制性能耗、能效標準貫標及落后用能設備淘汰等核查及監察工作,深入開展數據中心能效專項監察。加強重點用能工業企業節能監督,拓展節能監察執法領域,強化監察結果運用。推進全省工業企業節能減碳監測智慧云平臺建設。聚焦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以年綜合能源消費量5000噸標準煤以上的工業企業及能源管理基礎相對薄弱的中小工業企業為重點,全面實施節能診斷進企業活動,推動產業園區內企業節能診斷全覆蓋,針對重點用能設備開展專項節能診斷。
(四)資源綜合利用工程
12、推進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推進粉煤灰、煤矸石、工業副產石膏、爐渣等大宗固廢綜合利用重點項目建設,認定一批省級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示范企業和示范項目,加快郴州、耒陽、湘鄉3個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步伐。在工程機械、汽車零部件、機電產品、高端裝備等重點領域打造再制造專業產業園區。
13、推進再生資源高值循環利用。規范發展再生資源行業,培育一批再生資源骨干企業,推進有色金屬資源綜合循環利用,到2025年,全省有色金屬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產業年產量突破2000萬噸。深入推進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全面加強動力電池溯源管理,完善推廣“互聯網+回收”等模式,推動獲認證梯次產品在儲能、備電、充換電等領域規?;荽螒?。加快廢棄飲料瓶、塑料快遞包裝等產生量大的主要塑料品種循環利用。探索光伏組件、風電葉片等新品種固廢綜合利用路徑。
14、推進水資源節約利用。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推廣高效冷卻、洗滌、循環用水、廢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產工藝替代等節水工藝和技術,實施企業節水改造。加強高耗水行業用水定額管理,開展工業節水標準制修訂,實施水效對標達標。重點圍繞火電、石化化工、造紙、冶金、紡織印染、鋼鐵、食品等高耗水行業,建設節水型企業和園區,創建培育節水標桿。到2025年,年耗水量較大的重點用水工業企業全部建成省級節水型企業,創建100個省級節水標桿,申報一批國家“水效領跑者”企業。
(五)工業清潔生產工程
15、推行工業產品綠色設計。健全工業產品綠色設計推行機制,引導企業改進和優化產品及包裝物的設計方案。鼓勵工業企業使用綠色、可循環包裝材料,減少包裝廢棄物的產生。支持創建30家以上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構建全生命周期管理綠色設計平臺,拓寬綠色設計應用。積極推動綠色設計標準制定工作,引導企業開展綠色設計評價。
16、加快燃料原材料清潔替代。加大清潔能源和清潔能源技術推廣應用力度,提高工業領域非化石能源利用比重,推進原輔材料無害化替代,引導企業自我約束有毒有害物質使用,繼續實施高風險污染物削減行動計劃,在重點行業開展減污降碳綜合治理。
17、推進重點行業清潔低碳改造。制定全省清潔生產審核實施方案,深入推進能源、冶金、焦化、建材、有色、化工、印染、造紙、原料藥、電鍍、農副食品加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行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到2025年全部落實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方案要求,鼓勵工業企業開展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積極開展園區和產業集群整體清潔生產審核試點。
18、實施高效治理裝備升級改造。在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建材、輕工、紡織等重點行業,升級改造末端治理設施,加快實現超低排放運行,強化重點行業VOCs科學治理,提升有色金屬、印染、造紙、化學原料藥等行業廢水治理水平。
(六)生產方式數字化轉型工程
19、推進數字基礎設施低碳升級。加快綠色數據中心建設,支持采用高效IT設備、制冷系統、供配電系統以及相關輔助系統等。推進數據中心和基站節能,將年綜合能耗超過1萬噸標準煤的數據中心全部納入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達5000噸標準煤及以上的新建、擴建數據中心項目建設能耗在線監測系統,開展能源計量審查。逐步對電能利用效率超過1.5的數據中心進行節能降碳改造,新建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電能利用率不高于1.3。加快節能5G基站推廣應用,推進5G基站設備級、站點級和網絡級節能。
20、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推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深化產品設計、生產制造、使用、回收利用等環節數字化應用。采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對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重點工藝流程和設備升級改造,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加快綠色制造體系數字化建設,培育一批數字化、模塊化綠色制造解決方案,推動綠色制造技術創新應用。
21、實施“工業互聯網+綠色制造”。鼓勵企業、園區開展能源資源信息化管控、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地下管網漏水檢測等系統建設。深入推進工業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開展中小企業“兩上三化”行動,到2025年全省重點創建50家左右智能制造標桿企業、200個左右智能制造標桿車間、20家左右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園區。
(七)綠色制造標桿引領工程
22、創建綠色工廠。每年優先在“3+3+2”產業領域和22條產業鏈群選擇100家以上工作基礎好、代表性強的企業開展綠色工廠創建,通過采用綠色建筑技術建設改造廠房,合理布局廠區內能量流、物質流路徑,推廣綠色設計和綠色采購,開發生產綠色產品,采用先進適用的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和高效末端治理裝備,淘汰落后設備,建立資源回收循環利用機制,推動用能結構優化,實現工廠綠色發展。
23、建設綠色園區。每年優先從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中選擇10家以上工業基礎好、基礎設施完善、綠色水平高的園區開展綠色園區創建,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化利用,推動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在園區層級加強余熱余壓廢熱資源的回收利用和水資源循環利用,建設園區智能微電網,促進園區內企業廢物資源交換利用,補全完善園區內產業綠色鏈條,推進園區信息、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園區內企業開發綠色產品、主導產業創建綠色工廠,龍頭企業建設綠色供應鏈,實現園區整體綠色發展。
24、開發綠色產品。鼓勵企業選擇量大面廣、與消費者緊密相關、條件成熟的產品,應用產品輕量化、模塊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綠色設計共性技術,采用高性能、輕量化、綠色環保的新材料,開發具有無害化、節能、環保、高可靠性、長壽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綠色產品。每年爭取遴選50個以上制造業產品申報國家綠色設計產品,制定30個以上省級綠色設計產品標準,認定100個以上省級及以上綠色設計產品。
25、打造綠色供應鏈。每年優先從“3+3+2”產業領域和22條產業鏈群選擇10家以上代表性強、行業影響力大、經營實力雄厚、管理水平高的龍頭企業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創建,按照產品全生命周期理念,加強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協作,發揮核心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確立企業可持續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實施綠色伙伴式供應商管理,優先納入綠色工廠為合格供應商和采購綠色產品,強化綠色生產,建設綠色回收體系,搭建供應鏈綠色信息管理平臺,帶動上下游企業實現綠色發展。
(八)產品供給綠色化轉型工程
26、擴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鼓勵和支持重點領域企業開發無害化、節能、環保、高可靠性的綠色產品,豐富綠色湖湘精品供給。擴大新能源汽車、光伏光熱產品、綠色消費類電器電子產品、綠色建材等消費。繼續推廣高效照明、節能空調、節能冰箱、節水洗衣機等綠色智能家電產品。
27、推廣應用綠色環保裝備。支持企業研發和推廣應用高效加熱、節能動力、余熱余壓回收利用等工業節能裝備,低能耗、模塊化、智能化污水、煙氣、固廢處理等工業環保裝備,源頭分類、過程管控、末端治理等工藝技術裝備,加快農村節能環保裝備推廣應用,發展工程機械、通信設備、軌道交通裝備等再制造裝備。
28、創新綠色服務供給。積極培育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依托高校、科研機構、企業智力資源和研究平臺,成立湖南工業綠色發展專家咨詢庫和咨詢委員會。因地制宜加快推行園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進省級以上園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全覆蓋。
(九)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工程
29、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成體系推進以制造業創新中心為核心節點,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和創新聯合體為支撐的多層次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在工程機械、中小航空發動機、生物醫藥等重點新興優勢領域布局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聚焦“3+3+2”產業領域,推動重點骨干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支持在戰略性稀有金屬領域創建國家級研發平臺。
30、強化應用基礎研究。主動對接國家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部署低碳前沿技術研究,實施零碳工業流程再造項目,布局“減碳去碳”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低碳顛覆性技術研究。深化化石能源清潔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利用、智能電網、設備節能、氫能、新型儲能、燃料電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領域應用基礎研究。
31、加大綠色低碳技術推廣力度。落實國家綠色制造產業指導目錄、綠色技術推廣目錄、技術與裝備淘汰目錄,發布重點節能低碳技術產品推廣目錄。推動工業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工業低碳技術推廣應用。聚焦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實施生產工藝深度脫碳、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等綠色低碳技術示范。
(十)綠色發展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32、加快標準制修訂及提檔升級。扎實推進標準化戰略,鼓勵企業牽頭或參與制修訂國家能效、低碳標準,組織制定能耗限額、資源綜合利用、產品設備能效、節能技術規范等地方標準,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制定綠色制造等相關行業和團體標準,組織企業參與新興重點產業標準類項目建設。強化先進適用標準貫徹落實,推動建立綠色低碳標準采信機制。
33、搭建綠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省市兩級工業綠色發展監測信息平臺。建設和布局一批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面向重點領域提供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試驗驗證等公共服務。每年培育認定一批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發布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推薦目錄,獎勵一批優秀供應商。
34、打造綠色低碳人才隊伍。依托“芙蓉人才行動計劃”等引才引智計劃,重點支持“領域專精、層次高端、梯隊有序”高水平創新團隊引育。推進相關專業學科與產業學院建設。構建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三位一體的多層次人才合作培養機制。建立多元化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
35、完善綠色政策和市場機制。嚴格執行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相關法律法規,完善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政策。落實國家扶持環境保護、節能節水、綜合利用等稅收優惠政策、優惠目錄。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和用能權交易市場建設,參與推進全省工業領域重點行業碳市場交易機制建設。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地、各部門深入落實節能、節水、綜合利用等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責任制,統籌協調處理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根據實際制定推進措施,明確目標任務,落實責任分工,強化要素保障,加強工作推進和調度,確保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各項任務目標、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二)加強監測督促
推動制定科學合理的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探索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綠色產業統計制度,完善綠色產業發展監測評估機制。強化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指標完成情況跟蹤統計監測,開展獨立的第三方評價。加強各級節能監察機構能力建設,嚴格節能監察執法,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嚴厲懲處各類用能違法違規行為。
(三)落實支持政策
積極爭取國家對我省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資金和政策支持。統籌用好中央和省綠色低碳轉型財稅金融政策,加強綠色金融支持和資金支持。鼓勵有條件的市(州)、縣(區)政府及產業園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鼓勵支持綠色制造示范企業申請“瀟湘財銀貸”,引導合作銀行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信貸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將符合條件的企業納入綠色信貸范疇,給予綠色金融支持。
(四)強化宣傳引導
通過舉辦節能宣傳周、節水宣傳周、全國低碳日、世界環境日等活動,加強輿論宣傳引導,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教育,廣泛傳播綠色發展理念。利用主流媒體、網絡平臺對綠色制造典型企業和模式進行專題報道,加強綠色制造和碳減排示范標桿宣傳。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科研院校的作用,宣傳綠色制造政策、展示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成果、推廣綠色設計產品、倡導綠色消費,為綠色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