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4-08-19 點擊:次
新興產業發展戰略研究(2035)
導 讀: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面臨長期挑戰,應對復雜國際環境,在“十四五”時期筑牢產業安全體系、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聚焦重點領域的產業共性技術、產業瓶頸技術、前沿跨領域技術等,構建新興產業創新發展體系,實現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到2035年,我國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發展驅動力實現根本性轉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我國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對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本文圍繞“十四五”和203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系統分析了國際環境、發展趨勢、國內產業現狀、發展經驗以及存在問題,提出未來新興產業總體發展思路及重點方向,并從加強統籌協調、進一步優化頂層設計和強化戰略引領,強化創新基礎、加快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體系,激發市場活力、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加大開放融合、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4個方面提出相關措施建議,以期為推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新興產業;特征定位;發展方向;十四五;2035
一、前言
201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提出,將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我國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經過十年發展,新興產業的引領帶動作用越發明顯,已經成為構建我國現代產業體系的新支柱。
為推動新形勢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2018年中國工程院啟動了“新興產業發展戰略研究(2035)”咨詢項目,旨在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帶一路”倡議為指引,研判國際新興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梳理各個重點領域的系統性技術、產業瓶頸突破技術、跨領域技術,凝練“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開展面向2035年的新興產業技術預見及產業體系前瞻研究。項目注重強化頂層設計、組織協調及方法創新,按照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綠色低碳產業、數字創意產業6個專題組,以及政策組、綜合組的組織結構開展深化研究,提出了“十四五”及中長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思路、重點方向及對策建議。
本文作為“新興產業發展戰略研究(2035)”項目成果的學術性展示,分析產業發展趨勢、現狀及存在問題,提煉產業發展特征及定位,提出“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原則,就產業重點領域的“十四五”和2035年主要發展方向、政策措施建議等開展論述,以期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學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二、國際環境與國內情況
(一)國際環境變化及發展趨勢
1.國際宏觀環境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將長期面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復雜國際環境。一方面,新興產業發展直接面臨先進國家與后發國家之間的激烈競爭,尤其是2018年以來,隨著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美國加大了對中國新興產業發展的遏制力度,搶奪技術主導權。另一方面,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新興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空間,自2013年以來,我國與沿線國家的新興產業國際合作不斷加強,多元化投資、三方市場合作、國際產能合作穩步增長,未來將在創新合作、政策溝通與資金融通等方面繼續深化。
2.產業發展趨勢
新一代信息技術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方面。技術演進并與傳統產業融合,賦予人工智能(AI)以巨大能量,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尤其是第五代移動通信(5G)+AI將開啟重大產業周期。
生物產業正處于生物技術大規模產業化的起始階段,2020年前后將進入快速發展期,有望逐步成為世界經濟新的主導產業之一。
智能制造培育新動能是全球產業變革的重要方向。發達國家在高端制造裝備和高技術裝備領域的激烈競爭態勢將繼續維持,傳統工業強國仍是智能制造的領軍者。
關鍵材料產品日新月異,產業升級換代步伐加快,信息基礎材料的需求不斷攀升,高端裝備制造的支撐材料已經成為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
煤炭依然是很多國家的主體能源,天然氣水合物未來將持續受到關注,核電技術已經從第二代核電為主進入到第三代核電升級轉型、第四代核電技術研發與堆型示范應用的階段。
國際節能環保產業已經步入技術成熟期,產業發展重點由最初的末端治理轉為當前的源頭削減,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
新能源汽車實現逆市增長,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加速融合發展。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高度活躍,配套基礎設施及服務平臺快速發展,新型充電技術成為研究熱點。
移動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驅動了數字創意產業的爆發式增長。AI、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超級感知等新一代科技革命將數字創意產業推升至新高度。
(二)國內發展現狀
《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提出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概念,確定的培育和發展重點方向為: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
“十二五”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夯實發展基礎、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時期?!?ldquo;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到8%。“十二五”期間,產業規模持續穩定增長,產業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十二五”末,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了8%,這為“十三五”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2015年,產業涉及的27個重點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收入達16.9萬億元,占工業總體收入的比重達15.3%。
《“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意5個產值規模達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產業。“十三五”期間,在我國經濟增速逐步放緩的背景下,戰略性新興產業仍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整體發展保持強勁勢頭,重點產業穩步提升。2016年和2017年,產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0.5%和11.0%,高于同期規模以上全國工業增加值增速的40%以上。2018年,產業延續快速增長態勢,其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比同期規模以上工業快兩個百分點。
(三)我國發展經驗
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提高發展質量、壯大新型產業集群、推進產業開放融合,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多年發展過程中積累形成的發展經驗[8]。
(1)加快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是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既是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要求,也是新興產業邁向產業價值鏈中高端、加快打造產業發展策源地的關鍵特征。
(2)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發展質量是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還不平衡,產業高質量發展所需關鍵核心技術、原材料在相當比例上依賴進口。積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和新供給。
(3)新型產業集群加快引領新興產業的發展。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突出新興產業的先導性、支柱性,提升產業集群持續創新發展能力和競爭力。協同發展產業鏈和創新鏈,培育特色新型產業集群,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轉型,體現創新經濟集聚發展的格局。
(4)堅持開放融合發展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客觀要求。契合國家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要求,以更加開放的發展理念、更加包容的發展方式,加快國際創新與合作平臺建設、全球創新資源高效利用、優勢技術及標準的推廣和國際化應用,面向全球配置產業鏈、創新鏈與價值鏈。
(四)存在問題
“十三五”以來,盡管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效顯著,但對比全球產業同期發展態勢、對照國內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仍然存在著制約產業發展與升級的一些問題。
(1)部分產業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現象未能得到根本性消除。基礎元器件、原材料、核心裝備、高檔工業軟件等對外技術依存度較高,價值鏈的高端有所缺位,“卡脖子”問題依然存在。
(2)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有待完善。產業區域布局沒有體現出差異化分工,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不足,產業趨同現象明顯,產業鏈的協調配套不齊備。
(3)相關法規和標準體系不健全。國家和行業標準、設計規范、質量控制規范等不成體系,部分細分領域的行業準入制度尚未建立。例如,節能環保相關立法仍屬空白,重點用能產品能效標準、重點行業能耗限額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等明顯滯后。
(4)產業創新環境和市場機制有待完善。“產學研用”有效結合的產業創新機制未能形成,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效率不高;部分行業存在創新產品進入市場難的問題,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市場性問題未能有效解決。
三、“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思路
針對2020年到2035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十四五”時期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堅持開放融合發展為發展方向,以筑牢產業安全體系、破解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為核心任務,以集中優勢資源實施重大攻關、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為主導路徑。
(一)發展定位
面向“十四五”以及更為長遠的周期,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我國現代經濟體系建設的新支柱,是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的關鍵產業。
“十四五”時期,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基礎,推動新興產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引導互聯網、大數據、AI等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在更深層面上融合,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長江三角洲區域、京津冀等國家重點區域內的世界級產業集群發展。通過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支撐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發展邁向更高質量階段。
著眼未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可能面臨長期挑戰。夯實產業基礎,壯大產業規模,確保產業安全及未來領先優勢,這是新興產業發展的優先方向和著力點。加大培育發展力度,集中資源與力量,積極引導企業把握產業技術的制高點,利用好全球范圍內的創新資源,全面提升國際合作水平。
(二)發展路徑
當期形勢折射出,破解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是我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刻不容緩。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指引下,努力夯實產業發展的安全基礎,力爭到2025年實現產業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擺脫產業發展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助力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1.集中優勢資源,實施攻關計劃
瞄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重點產業進行定向突破。加強國內資源整合,加大優秀人才集聚,突出集成電路(IC)、AI、生物醫藥等領域亟需,采取重大工程的聯合攻關形式,精準實施“卡脖子”攻關計劃。同步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找準并開展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研究突破,逐步緩解并最終根治產業發展受制于人的問題。
不斷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的創新機制。注重發展前沿技術與產品,如無人駕駛汽車、增材制造、生物技術、量子計算與通信等。加強高鐵、5G、電力等裝備的創新發展,獲取并保持領先優勢。推動部分領域邁向技術領先,如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機器人等。加快關鍵性基礎性裝備的發展,如大飛機及航空發動機、高檔數控機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追趕并縮小與強國的差距。
2.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加強國際競爭力
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9]。為應對這一戰略部署,準確認識新興產業集群的發展規律,把握其階段特征并推動創新網絡形成;變革發展動力,優化資源配置,科學營造產業集群的創新發展環境;積極參與國際產業合作與競爭,正向提升我國新興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注重進一步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對外開放力度,加強與世界科技及產業的合作交流并力爭協同發展,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推動實施并進一步深化“走出去”戰略,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引導新興產業的跨國合作,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以開放、合作、共贏來謀取我國新興產業層級的提升。
四、面向2035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面臨長期挑戰,應對復雜國際環境,“十四五”時期筑牢產業安全體系、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聚焦重點領域的產業共性技術、產業瓶頸技術、前沿跨領域技術等,構建新興產業創新發展體系,實現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到2035年,我國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發展驅動力實現根本性轉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抓住科技爆發與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著眼前沿領域、顛覆性技術進行全方位布局,產業主體進入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梳理六大產業發展方向(見圖1),聚焦IC、AI、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打造先進技術體系,引領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在產業核心技術突破層面與世界同步,構建多類別、寬覆蓋、有機聯絡的新興產業集群。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十四五”時期,在云計算、AI、大數據、智能聯網汽車、工業互聯網等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引領產業中高端發展,帶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預計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銷售收入為35萬億元,信息消費規模為9.5萬億元;建成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綜合發展體系,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融合程度顯著加深,對實體經濟的拉動效應顯著提升;產業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在部分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十四五”時期的重點發展方向為:物聯網、通信設備、智能聯網汽車(車聯網)、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IC、操作系統與工業軟件、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設備。
面向2035年的重點發展方向為: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網絡技術、信息安全、半導體、新型顯示、電子元器件、云計算、邊緣計算、操作系統與軟件、AI、大數據。
(二)生物產業
“十四五”時期,在新藥創制領域,形成并壯大從科研到成藥的全產業鏈能力,奠定持續產生新藥物和新療法的基礎。圍繞構建創新藥物研發技術體系的能力目標,以精準藥物設計為核心,綜合現代生物學、信息技術和材料科學,建立原創新藥發現體系;加強基因治療、細胞治療、免疫治療、代謝調控等技術的深度研發與通用化應用。重視出原創新藥、出引領技術的階段性發展目標,盡快推動我國從醫藥生產大國轉為醫藥創新強國。
“十四五”時期的重點發展方向為:疾病預防、早期診斷、治療技術與藥物、康復及再造、中醫藥,能源生物煉制、化工與材料生物制造、生物反應器及裝備技術。
到2035年,力爭成為世界生物科學技術中心和生物產業創新高地,多個領域涌現出重大原創性的科學成果、國際頂尖的科學大師,成為生物技術高端人才創新創業的重要聚集地。
(三)高端裝備制造產業
應對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大飛機、海洋工程、民生領域重大裝備的能力提升和對高檔制造裝備的亟需,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匯集各類創新資源開展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前沿布局和應用示范。
(1)航空裝備領域,重點發展大型運輸機、大型客機、軍用無人機等制式裝備,兼顧小型、低成本的通用航空裝備。
(2)航天裝備領域,統籌空間系統和地面系統建設,構建衛星遙感、通信廣播和導航定位功能有機結合的一體化系統。
(3)海洋裝備領域,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應對海洋油氣開發和高技術船舶的工程亟需,前瞻布局新型海洋資源開發裝備,完善海洋環境立體觀測裝備與技術體系。
(4)智能制造裝備領域,加快發展國家重點領域亟需裝備,如航天航空飛行器及航空發動機制造工藝裝備、新型艦船及深海探測等海工關鍵制造工藝裝備、新能源汽車變速箱關鍵零部件加工成套裝備及生產線。
(5)民生高端裝備領域,推進新一代智能農業裝備科技創新,加快推進農機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聚焦紡織工業未來智能制造與綠色制造,突破新材料與產業用紡織品領域生產裝備瓶頸;食品裝備發展強調柔性自動化、集成化、綜合化、系統化、敏捷化和智能化方向;醫療裝備注重基礎、對標應用,加快高端國產醫療裝備的產業化。
(四)新材料產業
瞄準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目標,新材料產業系統建設創新體系,推行大規模綠色制造使役和循環利用,保障國民經濟、國家安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需求,實現由材料大國向材料強國的重大轉變。
“十四五”時期的重點發展方向為: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先進金屬材料、高分子及復合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材料、信息功能材料、高端生物醫用材料、前沿新材料與材料基因工程。
面向2035年的重點發展目標為:電子信息材料創新體系完善,支撐新能源大規模利用與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無機非金屬材料產業由大變強,金屬材料工程技術達到國際領先,碳纖維材料技術體系與產品系列符合軍民需求;以可再生組織器官的生物醫用材料為主體的現代生物醫用材料產業體系基本建成;稀土材料及制備的核心專利群取得有效突破。
(五)綠色低碳產業
1.能源新技術產業
立足能源發展規律、能源國情現狀、能源新技術發展趨勢,在“十四五”時期及面向2035年的發展階段,聚焦能源資源清潔高效利用、碳約束下的能源安全、能源新技術及關聯產業有效支撐經濟增長等突出問題,重點發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產業、非常規天然氣產業、綜合能源服務產業、核能產業、風電產業、太陽能光電產業、生物質能產業、地熱產業。
2.節能環保產業
“十四五”時期,突出提高環境質量這一節能環保產業的核心需求,加強大氣、水、土壤的污染防治,倚重和發揮科技創新在源頭削減、過程控制和循環利用等污染防治全過程中的關鍵作用。突破主要污染要素、主要污染點源、主要生態破壞類型、污染物監測等方面的關鍵技術,形成促進中國生態環境治理取得根本好轉的環境工程科技體系。
面向2035年,產業發展重點在于突破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固體廢物資源化等關鍵技術,實現普遍性應用并取得良好的環境質量收益。
3.新能源汽車產業
“十四五”時期,加強核心技術創新,推進基礎設施規模化建設、市場化發展,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形成自主、完整的產業鏈。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年銷量達到700萬輛,保有量超過2000萬輛;燃料電池汽車推廣規模累計達到5萬輛。
面向2035年,全面實現產業商業化與高質量發展,汽車技術的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取得重大進展,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新能源汽車占汽車總銷量的70%以上,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及產業全面成熟,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
(六)數字創意產業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及相關產業的融合應用,為數字創意產業帶來新機遇、形成新模式。通過10~15年的發展,數字創意產業將在以下5個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創新設計體系、數字內容生產體系、數字內容傳播體系、泛信息消費體系、泛溝通交互體系。
“十四五”時期的重點發展方向為:超高清產業、VR/AR產業、數字內容生產和創新設計軟件,數字文化內容創作、智能內容生產平臺、文化資源轉換,制造業創新設計、服務業創新設計、人居環境創新設計。
面向2035年的重點發展方向為:萬物互聯的無障礙信息獲取、1Gbps級速率的數字內容有線/無線端傳播、數字內容精準分發,具有真實體驗的視音頻內容、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混合體驗、全息影像和沉浸式體驗,無障礙創意創新協同、無障礙想法設計傳遞、無障礙設計生產聯動,定制化的數字內容消費、內容生產智能化與個性化定制,世界先進水平的制造業創新設計、服務業創新設計、人居環境創新設計。
五、對策建議
(一)加強統籌協調,優化頂層設計,強化戰略引領
針對新興產業發展瓶頸,設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持續攻關;加強國家各類計劃的有效銜接,消除各類信息隔離、以鄰為壑、部門爭利的不良現象,提高國家資源的使用效率。統籌并完善生物技術產業、民生裝備領域的扶持政策,建立重點行業部際聯席會議協調機制和國家戰略咨詢委員會。例如,建立生物技術部際聯席會議協調機制,成立國家生物技術戰略咨詢委員會。
(二)完善創新基礎,強化產業創新體系
加強應用基礎研究,促進群體性技術的涌現;組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創新中心,探索全產業鏈協同創新模式。加快推進共性技術平臺建設,完善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共享機制。加快建立健全新興產業行業標準體系,使新興產業的發展過程“有法可依”“執法有據”。
(三)激發市場活力,發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
依據競爭性原則,布局建設一批依托龍頭骨干企業運作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合理加大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采用市場化的方式提供穩定和必要的資金支持。完善產業發展的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鼓勵和規范產業并購投資,培育行業龍頭企業。推行“產學研用”合作和市場化的技術轉移機制,對創新成果的評價轉向實際產出和拓展應用。
(四)加大開放融合,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并重
鞏固產業鏈條的核心“長板”,面向全球布局產業鏈。鼓勵產業平臺技術的國際合作研發與應用,建立與國際規則接軌的創新政策體系,根據行業技術特點推行差別化的政策管理。利用好全球科技成果、智力資源和高端人才,鼓勵雙向有序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