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國家高新區發展現狀及發展思路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1-14 點擊:次
鹽城高新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打造新高地,邁上新臺階”戰略定位的總體要求,在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促進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做出很大努力,取得明顯成績。高新區已經成為我國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一面旗幟,成為引領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先導。
緊緊圍繞創建省級、國家級高新區,堅持以創促建,以建保升,主動策應沿海開發、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全方位做好園區產業規劃與國家政策的無縫對接。圍繞風電裝備產業鏈,建成國家能源海上風電研發中心、國家風電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能源風電技術裝備評定中心。中小企業園創成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研發機構覆蓋面達95%以上,建成省級研發平臺19家,共爭取2個國家級、6個省級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和21項省級科技項目,創成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家。順利通過省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復評驗收,完成中小企業園“苗圃—孵化—加速器”科技孵化鏈條建設試點工作,建成柚尊思想家、中恒跨境貿易平臺2家。蔚聯機械、漢印在新三板成功掛牌,東九重工也掛牌在即。以高端化導向、集群化發展的產業特色已初步形成。
二是以改革發展為指引,著力放大體制機制新優勢。
改革發展是破解難題、化解風險、推動發展的關鍵之舉,制定和實施負面清單制度是激發市場活力、改善政府與市場關系、推進改革進程的重要著力點。增強全方位合作開放意識,緊扣高新區產業定位,突出招大引強,鎖定世界500強、大型央企國企和知名民營企業等戰略投資者,著力招引與高新區三大新興產業、四大主導產業產業關聯度高、專業合作性強、經貿關系密切的“龍頭型”項目和附加值高的“旗艦型”項目。積極推進與央企的嫁接重組,植入央企的先進元素,力促園區和園區企業與北大方正、中鋁集團、中航、國信等實質性合作,推進園區企業技術和管理的全面升級。著力主攻重大外資項目招引,按照“提升日韓,突破歐美,拓展港臺東南亞”的思路,精心組織境外重大招商洽談活動,在韓國組建招商辦事處,與韓國金海結為友好城市,將德國茨維考市的友誠合作擴展到經貿領域,確保在智能終端、新能源等項目上取得突破。積極發展服務貿易、跨境電商,引導和支持中恒寵物等有實力的企業通過互聯網參與國際合作,開拓境外市場,強勢推進開放型經濟實現新突破。
三是以“互聯網 +”為路徑,著力激發創新創業新動能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的引領作用,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不斷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抓住資金、人才和體制機制創新三個關鍵環節,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業為依托、產學研金為紐帶、科技平臺建設為基礎、多元投入為保障的區域創新體系。全面融入“互聯網+”,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大中小企業創業園二期高創園建設力度,提升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功能。組建成立國家級機床工具研究院、勝達高檔包裝研發中心,推動中關村發展集團長三角創新中心項目盡快落地,籌建創新工場、創客空間、創業咖啡等一批“眾創空間”。積極發揮園區在創新鏈和產業鏈之間的紐帶作用,以搶占技術制高點和價值鏈高端環節為目標,加快與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吉林大學、東華大學、江南大學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校的深度合作,努力實現產業鏈創新服務平臺全覆蓋。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依托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果轉化中心、產權交易中心,推動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力促余熱鍋爐攜手吉林大學建設國家級余熱研究院,支持康杰機械建立國家級熱交換研發中心和實驗室、全球熱交換數據庫,不斷擴大企業在國家創新決策中的話語權。
四是以全產業鏈為中心,著力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
主動順應經濟發展新態勢、轉型升級新要求、區域競爭新情況,堅持“高輕新綠”導向,推動產業提質增效,加快培育新興業態,全面增強轉型升級接續動力。全面構建新興產業為主導、傳統產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輔翼的現代產業新體系。一要在新興產業上實現倍增。緊扣新興產業總量翻兩番目標,堅持把智能終端、高端裝備、新能源作為最優先突破方向。把提升智能終端產業首位度放在重中之重位置,積極融入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圍繞建成華東地區最具規模產業基地目標,重抓深圳智能終端(手機)產業項目抱團轉移、集群落戶,加快智能終端(手機)產業園建設,補齊鏈條、提升能級,推動項目梯次落戶、集聚發展,力爭3-5年引進智能終端整機及關聯企業100家以上,軟件研發、方案設計等配套企業10家以上,完成投入100億元,到2017年建成百億級新能源主導產業,加快形成一批在省內外處于領先位置、在國內有較強影響力的產業聯盟和企業集群。繼續放大銳畢利等企業龍頭效應,確保智能終端(通訊電子)產業實現開票300億元。對接“中國制造2025”,高端裝備產業瞄準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關鍵領域,推動智能成套裝備的研制和產業化,重點推進西銳3D打印、東九重工、惠普大數據等項目,全力打造百億級高端裝備“智”造基地。新能源產業依托國家級三大平臺,放大華銳風電龍頭優勢,突出海上風電鑄鏈、補鏈項目集聚,提升主機部件地產化率,建成全國知名的風電裝備整機出口和風電場運維服務兩大基地,率先打造新能源產業全服務鏈。二要在傳統產業上實現倍增。實施機床工具、汽車零部件、閥門和輸變電、農產品加工四大傳統產業轉型發展倍增工程,通過“小巨人”企業培植計劃,通過技改擴能、掛大靠強、重組上市,與行業龍頭聯合,與風投資本聯手,與合作伙伴聯動,培育銷售超10億元企業5家、超億元企業50家,稅收超5000萬元企業15家。機床工具產業重點圍繞為新能源產業提供加工母機的高端制造業,全力突破高速高效滾齒機、車銑復合中心等重大項目,推動恒力組合機床、建民機床刀具等具有較強研發制造能力,在國內同行中處于領先水平的企業向智能化、流線化升級,力爭引進機床工具生產及配套項目20個以上。汽車零部件產業要立足產業配套,推進世鐘、真永、福華、方意等成長型企業增資擴產,加速可隆科技特、東風李爾、大興汽配、星宇汽配等在建項目建設進程,切實增強關鍵零部件的自主開發能力,建成華東地區重要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閥門和輸變電產業要立足現有比較優勢,以圣科、威爾德、華盛等企業為龍頭,推動創新政策、創新資源和創新人才向企業集聚,積極促成與央企國企和行業龍頭企業深度合作,推動企業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型,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農產品加工產業要以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為依托,以啤麥、水產、果蔬、畜禽和糧棉特經等五大功能區,力爭招引輻射面廣、帶動力強、市場前景好的農產品加工龍頭項目5個。三要在現代服務業上實現倍增。加快實施服務業提速工程,促進生產服務業集聚化、生活服務業便利化、基礎服務業網絡化、公共服務業均等化。要以支撐先進制造業發展為目標,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現代物流、科技服務、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多種形式的生產性服務業,配套發展區域貿易代理、商業批發零售、餐飲娛樂休閑等群眾必需的生活性服務業。穩步發展樓宇經濟,加快推進已經掛牌實施的金蔚置業、壹翰置業等項目,擴大云溪美地、合瑞新城、西城逸景、綠洲豪庭等在建樓盤銷售規模,力爭年內發售10萬平方米,力爭一批國家級產業聯盟和國家級產業協會總部入駐。堅持以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鹽城中小企業(創業)園為品牌,大力招引成長性好、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科技文化企業,全力打造科技文化企業集聚區,爭取到2020年,現代服務業產值翻2番。
五是以效能提升為抓手,著力強化園區服務新質量。
主動適應國家高新區要求,按照“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原則和扁平化管理模式, “一室七局”組建到位,實行人員分級、工作分類,試行聘用制和年薪制,加強績效考核,為高新區發展注入更多創新元素和“活力因子”。試行清單管理,建立高新區行政管理清單、行政事業性收費清單,探索開展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改革,以“三少一短”為目標,全面精簡和優化審批服務流程,確保市區 “五張清單、一個平臺、七項相關改革”要求在高新區落地生根。堅持工作項目化、項目節點化、節點責任化,探索建立包保重大項目招選、土地指標爭取、資金用工支持、審批手續辦理的目標責任體系,推進從項目跟蹤簽約、開工建設到投產達效的“流水式”、“模板化”“一站式”服務體系,確保明年開建重點項目14個、竣工項目32個以上。
六是以科技金融為手段,著力拓展企業發展新空間。
推動科技金融深度結合,依托市級融資平臺鹽城高新區投資發展集團,組建風投公司、中小企業擔保公司及科技金融服務中心,設立種子基金、天使基金、創投母基金和科技貸款風險補償資金,并對接駐鹽金融機構,在高新區設立分支機構,推動金融資源與科技資源有效對接。
七是以尖端人才為重點,著力開辟人才招引新渠道。
借力我市“515”人才三年行動計劃,在北京、武漢等地舉辦高層次人才專場推介會,全市引進各類專門人才226人,各類高校畢業生1100人。與清華大學、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研究院等國內外近百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引進“兩院”院士3人,“千人計劃”專家8人,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20名,省級各類人才120人,市級創新創業領軍人才63名,風電裝備人才團隊入選省首批十三個科技創新團隊,實現鹽城歷史上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