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成都高新區創新發展強勁引擎
來源:未知 日期:2017-10-25 點擊:次
“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01.1億元,同比增長9.0%,高于四川省以及成都市的同期增速。新登記各類型企業16563戶,同比增長7.64%;新增注冊資本(金)1684.75億元,同比增長63.98%;新增商標申請件數11943件,有效注冊商標數累計40960件,均居成都第一。”在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看來,這一系列成績的背后,均得益于成都高新區打造政策“高地”,推動發展以新經濟、生物醫藥產業、電子信息產業“三位一體”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這些只是成都高新區發展的一個“縮影”。事實上,自十八大成都高新區被國務院批準為中國西部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的嚴峻形勢,成都高新區“逆風而上”,從金融創新、簡政放權等多個領域著手,在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等方面,探索出一些新模式、新經驗,促進了區域創新創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搶抓新機遇,培育新經濟創新主體
近年來,我國經濟新舊動能正在加速“換擋”,新經濟正成為提檔加速的那一腳“油門”。7月2日,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召開,布局支持新經濟發展。會議明確,要支持培育分享經濟、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綠色經濟、智造經濟、創意經濟,為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城市轉型發展注入新動能,營造獨角獸企業發展生態圈。
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新經濟產業是成都高新區最具創新的產業,對搶抓成都高新區未來發展機遇有重大意義。
“成都高新區產業基礎雄厚、創新體系完善,具有良好的新經濟產業基礎,這是新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和窗口期。機遇稍縱即逝,只有見勢早、動作快、發力準,才能搶占新經濟發展的先機。”上述負責人稱。
因此,為了打造新經濟產業生態圈,成都高新區今年先后引進了新華三集團成都研究院、西門子工業軟件全球研發中心和智能制造創新中心、美敦力高端醫療創新中心、畢曉普癌癥研究所、騰訊國際電競中心、卡耐基梅隆成都研究院等項目。據悉,目前成都高新區已聚集大數據相關企業超過150家,平臺經濟領域醫療、體育、互聯網金融等行業存在著一批潛在獨角獸企業。
數據顯示,1—5月,成都高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勢迅猛,實現產業增加值209.8億元,同比增長23.6%。
近日,《中國企業報》記者從成都高新區獲悉,為打造新經濟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成都高新區正式出臺中西部首個促進新經濟發展政策——《成都高新區關于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若干政策》(以下簡稱《新經濟政策》)。
據悉,《新經濟政策》共含十條,明確了新經濟企業創辦,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價值、新型組織,新經濟企業開展國際成果轉移轉化,新經濟企業拓展市場等將獲得支持。
“新經濟的發展對現有的法規政策、監管方式勢必將提出新的要求。與此同時,新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制度供給、政策供給、技術供給、資金供給、人才供給等支撐保障,需要營造良好的供給環境,引導更多的資源向新經濟領域配置。”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成都高新區將聚焦供給側的關鍵環節,制定出臺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促進科技創新、人才優先發展等政策文件,通過精準化、組合型的政策供給,釋放新經濟發展活力,促進新經濟快速發展,打造形成特色突出、競爭力強的新經濟產業體系。
打造新引擎,生物醫藥產業生態圈初見雛形
生物產業是全球技術創新最為活躍、影響最為深遠的新興產業,也是我國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被《“十三五”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確定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而成都市同樣將生物產業列為重點支持發展的戰略性產業。今年7月,成都高新區對外發布《關于促進生物醫藥及生物醫學工程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簡稱《生物醫藥政策》)。該《生物醫藥政策》共4項17條,明確對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智慧健康等領域的研發、生產、銷售類企業給予支持,并設立100億元的生物產業專項基金,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助推生物類企業發展壯大。
“作為省市生物產業核心區,成都高新區著力完善產業生態,加快要素聚集,設立百億基金,以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為主要載體,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助推生物類企業發展壯大,力爭在2022年,將其打造為千億級產業集群。”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經過近幾年的持續發力,目前成都高新區已逐步形成了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智慧健康等生物產業特色領域,生物服務、生物環保、生物制造等輔助產業也正在加快聚集。
今年以來,成都藥物產業技術研究院、綠葉生命科學產業園項目、四川省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等項目相繼落戶,并先后引進京東方(成都)健康產業園、綠色醫藥數字醫療中心等項目。今年5月,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總投資115億元的11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為生物產業項目聚集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在成都高新區與雙流區實施共建的一年多時間里,生物城共簽約項目62個、協議總投資788億元。
記者從成都高新區獲悉,目前成都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增勢平穩,今年上半年實現產值79.6億元,同比增長27.2%,增加值增長28%,預計生物醫藥產業全年增速有望維持在15%以上,高于去年整體水平。
上述負責人表示,“作為四川省、成都市生物產業核心區,成都高新區瞄準打造1000億生物產業集群目標,確定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服務、智慧健康四大方向,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建設‘西部領先、全國一流的生物產業集群’。”
記者了解到,為加速構建生物產業生態圈,成都高新區還將大力培育藥物篩選、藥理毒理、安全評價等領域的配套企業和中介服務機構,大力拓展適合GMP生產的標準廠房、公共車間等。
把握新趨勢,加快構建電子信息現代產業體系
作為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的重要集聚區,7月10日,成都高新區對外發布《關于支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簡稱《電子信息政策》),加快打造7000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特色產業基地。
為加快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發展,結合成都市最新確定的空間和產業布局,該《電子信息政策》明確,成都高新區將由財政出資50億元建立產業發展母基金,吸納國內外知名專業資本設立聚焦重點領域的專業基金,合計總規模不低于500億元,重點支持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信息終端、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四大特色優勢領域以及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發展。
《中國企業報》記者從成都高新區方面了解到,目前,在全國電子信息產業版圖上,成都高新區已成為重要一極。近年來,成都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大事件”更是頻頻引發行業聚焦。今年2月,總投資逾100億美元的格羅方德12英寸晶圓生產線落戶成都高新區,項目建成投產后,將使成都實現集成電路全產業鏈合璧,深度參與國際產業分工。5月,隨著第一片柔性AMOLED高分辨率觸控顯示屏在成都高新區點亮,中國首條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BOE(京東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正式投入生產。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5月,成都高新區122家規上新一代信息技術工業企業實現產值913.8億元,同比增長13.0%,實現增加值134.4億元,同比增長46.9%。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52.7億元、軟件業務收入271億元;401家規上軟件及信息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收155.5億元,同比增長27.4%。
此外,成都高新區還形成了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信息終端、高端軟件和信息服務四大重點領域,除了格羅方德,還聚集了英特爾、戴爾、聯想、德州儀器、富士康、華為、京東方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擁有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國家軟件出口基地等12個國家級基地授牌,是成都市建設世界軟件名城的核心聚集區。
不久之前,在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高新區分會場,業內人士曾提及,集成電路涉及的上下游企業較多,希望上游的供應鏈企業、提供維修等相關配套服務的企業能在成都更多地集聚發展,形成更加完善的產業生態。
而成都高新區將如何“加長”“拉粗”電子信息產業鏈,培育產業生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集群競爭力?
《電子信息政策》提出,將鼓勵公共平臺建設,進一步完善電子信息產業鏈、創新鏈。據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此次出臺的《電子信息政策》基礎上,成都高新區下一步還將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鼓勵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等細分領域的專項政策。
“作為成都市電子信息產業的主要支撐,成都高新區確定了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目標:到2022年,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力爭達到7000億元以上。”高新區相關負責人如是表示。
集合創業要素,企業落地現井噴
7月,西門子公司在成都高新區追加投資,建立西門子工業軟件全球研發(成都)中心和西門子智能制造(成都)創新中心;9月,全球IT領軍企業蘋果公司和成都高新區簽署協議,落戶蘋果中國服務中心;10月,世界醫療巨頭美敦力三度投資成都高新區,啟動建設醫療創新中心。包括接連落地的世界500強企業項目在內,今年1—9月,成都高新區累計推動總投資3486.6億元的89個項目落地。
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給《中國企業報》記者算了一筆賬,“2016年全年,成都高新區共新登記市場主體36253戶,按工作日計算日均新增市場主體144個,這意味著平均3分多鐘就會有一個市場主體誕生在這片1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在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看來,成都高新區之所以能夠持續吸引眾多龍頭企業的青睞,主要得益于成都高新區建立的高效的創新服務體系。
據悉,為了投資環境的比較優勢更加突出,成都高新區圍繞政策、要素、服務、保障等領域全面提升服務水平,打造了從項目入駐、政策咨詢、電信商務、生活配套到創業輔導、技術平臺、科技金融、企業培育等一應俱全的全產業鏈服務體系,并開啟了多個方面的綠色通道。
具體到實際,在政府服務方面,成都高新區深入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政務服務”,制定了機器人政務服務標準。而在用新技術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的同時,成都高新區還打出了政府“放、管、服”三張牌,積極推動放寬企業登記條件,加強對市場主體“寬進”后的過程監督和后續管理,打造“放得開、管得好”的監管格局。
據了解,今年9月正式上線的人工智能政策輔助申報平臺,大大便利了企業申請相關優惠政策。該平臺的最大亮點在于政府部門換位思考,轉變服務方式,將原來的政務服務時間從“5天×8小時”變為“7天×24小時”,延長了政務服務時間,減少了企業辦事的額外工作量。
技術平臺方面,成都高新區已形成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的較為完善的全產業鏈公共技術平臺。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僅2016年一年,成都高新區就新認定公共技術平臺11家,累計認定的公共技術平臺達67家,其中電子信息類42家,生物醫藥類25家。
在配套服務方面,成都高新區還全面完善了政務服務、商務服務、中介服務、平臺服務、國際服務五大服務體系,通過設立工商服務站等方式支持以菁蓉國際廣場為代表的眾創空間、孵化器等載體建設,促進產業鏈資源與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創新創業模式緊密對接,推動創新創業與產業抱團發展。
在企業培育方面,成都高新區陸續出臺了《成都高新區關于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若干政策》、《關于促進生物醫藥及生物醫學工程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關于支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等多個政策,真金白銀地支持各類社會主體創新創業,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成都高新區將會繼續打造與國際接軌的政務服務環境、一流營商環境和產業發展環境,形成良好的產業發展預期。
招“金”引資,擴大金融產業對實體經濟的帶動效應
日前,記者獲悉,作為成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陣地的成都高新區,先行先試,打造了“盈創動力科技金融服務模式”,成為全國推廣的科技金融改革創新經驗之一。
成都高投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新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型中小企因“技術密集、資金密集”、“高風險、快發展”和“重成長、輕資產”的特點,沒有足額價值的抵押物作擔保,面臨融資難的窘境。另一方面,傳統的金融服務模式融資審批流程過長、過慢,難以跟上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擴張的業務需求。而盈創動力科技金融服務平臺的出現,能將這些中小企業解救于“水火”。
據了解,該模式通過政府引導、民間資金參與、市場化運作,同步建設物理和信息“兩個服務載體”,依托“互聯網+”延伸服務觸角,實現了對資本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快速精確匹配,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投融資服務。目前盈創動力累計為超過4900家中小企業提供債權融資逾400億元;累計為逾1.6萬余家中小企業提供投融資增值服務。
“作為全國首批促進科技與金融試點地區,成都高新區走在發展金融科技產業的前列。”成都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陳洪濤介紹,近年來,成都高新區建立了“一個風險資金池、一個企業庫、一個產品辦公室、一個專家評議會”的“四個一”政策性貸款產品融資模式,引導科技支行、科技擔保、科技小貸等加大科技信貸產品創新。
記者從成都高新區方面了解到,在積極推動新模式、新業態同時,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也緊抓自貿區機遇,擴大金融開放、深化金融改革。半年來,成都高新區通過財政直接出資和國有企業參股設立13只產業引導基金,基本構建起多層次股權融資服務體系;成立高新區金控集團,利用金融產業對實體經濟的帶動放大效應,更好地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
陳洪濤表示,在資本加速聚集的同時,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不斷創新金融產品,成功發放全國首單銀行間市場“雙創”債,引導科技支行、科技擔保、科技小貸等加大科技信貸產品創新,以金融助推產業發展。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區“成長貸”、“壯大貸”、“統貸統還”平臺等三類政策性貸款產品共發放金額近3億元。
招才引智,匯聚全球創新創業要素
“來蓉工作,住得上房、安得了家。”這是最近流傳于四川青年口中的常用語。在近期出爐的成都產業新政50條中,明確提出,外地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應屆畢業生來蓉應聘,可提供青年人才驛站,7天內免費入住。
近日,記者從成都高新區黨群工作部獲悉,作為全市首批建成并投入使用的22個青年人才驛站之一,成都高新區也響應號召,沿用酒店標準間的所有配套設施和服務,為“蓉漂”們提供了更為舒適的居住環境和便利的交通路線。
據悉,目前,成都高新區內各類人才總量達25.6萬人,其中國家“千人計劃”人才85人,占全省38%;四川省“千人計劃”人才219人,占全省37%;“成都人才計劃”人才213人,占全市61%;2016年成都高新區共撥付人才專項資金3.1億元。
在面向國內延攬創新創業人才的同時,成都高新區海外人才引進頻頻發力。
據成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范毅介紹,為了打造國際性創新創業合作服務平臺,成都高新區去年出臺了“菁蓉·高新人才計劃”,確定設立總規模達50億元的人才資金面向全球引才,并在國際人才城和菁蓉國際廣場劃定3000平方米樓宇。其中,國際人才城作為綜合服務功能區,致力于為海外人才在蓉離岸創新創業提供全程代理服務;菁蓉國際廣場作為項目孵化功能區,重點引進優質海外離岸人才創新創業團隊進行孵化培育。
此外,為了加快人才的走出去與引進來,成都高新區還在英國、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地設立了16個海外人才離岸基地。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區已“柔性”引進諾獎得主5人,聚集院士13人,國家“千人計劃”105人、四川省“千人計劃”281人。
范毅表示,下一步成都高新區將以國際化、柔性化、市場化、專業化、品牌化為工作方向,提供與國際接軌的政務服務、國際品質的人才生活環境,發揮離岸基地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引導國際高端人才、世界先進科技、國際新興產業項目等國際創新創業要素加快聚集,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