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高新區3年內制造業 將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60億元
鄭州高新區3年內制造業 將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60億元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0-09-02 點擊:次
近日,鄭州高新區召開領導干部會議,會上總結了2019年高新區制造業發展現狀,并對高新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做出相關安排部署,到2022年,高新區制造業將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60億元。
2019年共有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233家
實現增加值126.5億元
據了解,高新區目前共有規模以上企業243家,其中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233家,占規模以上工業的95%。2019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3.2億元(快報數據),同比增長8.3%,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35%(核算數據),其中規模以上制造業實現增加值126.5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78.6%,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區規模以上增加值比重為20.2%。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47.8%,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耗下降23.9%,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6%左右。
穩增長 調結構 高質量
三年實現制造業大變革
據悉,2020~2022年,要立足創新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制造業做實做強做優,聚焦智慧產業、布局新興領域,推動先進制造業與互聯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加快構建技術、人才、資本、項目等要素齊備的高新技術制造業發展體系。
到2022年,高新區制造業將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60億元。制造業規模總量持續壯大,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區國內生產總值比重36%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0%;新增百億元以上企業1家,新增50億元以上企業3家。創新能力持續增強,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8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區規模以上增加值比重25%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9%以上。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現有主導產業占全區工業的比重88%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全區工業的比重5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耗下降20%。要素供給持續發力,建立集成服務、流程再造、信息共享、上下聯動的聯審聯批機制,實現項目拿地即開工。新增MO、MIA等工業用地3000畝,打造全省一流的要素供給“高新品牌”。
2022年,以“高質量”為目標,經過3年的增量經濟引進培育和存量經濟技術改造,依托信大、鄭大、輕工業、浙大、固高等研究院的科研實力,在智慧計算機終端、通信安全芯片、印刷光電子材料、智能機器人、MEMS芯片等新興領域形成一批新技術、新產品,天健湖大數據產業園、賽微云計算產業園、紫荊網絡信息安全科技園等重點投資園區建成并投入使用,持續吸引增量經濟落戶,新增工業投資與新增制造業研發投入并進,高新技術制造業競爭力持續提升,增量經濟貢獻度達三成以上。
大力發展新興產業 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
會議指出,2020~2022年要依靠科創資源優勢及扎實的產業基礎,堅持“系統性打造創新創業生態、市場化配置創新創業資源”的工作理念,聚焦“智能傳感器、網絡空間安全、大數據及智聯網、北斗及應用”等四大產業的生態建設,按照“一產業、一規劃、一展會、一學院、一政策、一基金”的產業發展模式,梳理“政、產、學、研、用、金”等環節在產業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初步搭建覆蓋數據感知-數據處理-數據服務-網絡安全的數字經濟生態鏈,全力構建高端現代化產業體系。
在以傳感器為重點的物聯網產業,謀劃3至4平方公里的智能傳感器產業小鎮,小鎮建設包括產業空間布局、產業生態布局、職住平衡布局等方面的內容。力爭到2022年,實現400億元級產業集群,年均增長40%。
在以網絡安全為重點的電子信息產業,以現代信息通信網絡樞紐為核心,基本建成高速、移動、安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全區一體化“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全面建成,政務數據開放共享能力全市領先。力爭到2022年,實現110億元級產業集群,年均增長30%。
在以大數據為重點的人工智能產業,依托鄭州市天健湖大數據產業園,積極引進與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產業相關的國內外領先企業。以工業互聯網為基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推進制造業創新發展,推動工業向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融合升級,建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示范應用項目。到2022年,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應用支柱型產業集聚關聯骨干企業100家,實現200億元級產業集群,年均增長25%。
在以精密測繪為重點的北斗及衛星導航應用產業,重點發展終端集成、系統集成及運營服務、基礎構件領域,推動“北斗+”與裝備制造業的跨界融合,發展智能移動設備、無人駕駛車輛、無人機等新業態。力爭到2022年,實現110億元級產業集群,年均增長30%。
提升創新能力 建設高層次創新體系
未來三年,將加大培育創新引領型企業,爭取到2022年,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500家,科技型企業突破4000家。引育創新引領型人才。優化人才環境,全面落實創新引領型人才各項政策,力爭到2022年,引進培育80名創新發展領軍人才。搭建創新引領型平臺,在重點行業建成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力爭到2022年,全區各類國家級創新引領型平臺突破23個。引進創新引領型機構,力爭到2022年,全區新型研發機構達到25家,其中,引進中科院系統、“雙一流”高校和世界500強企業在鄭設立新型研發機構(區域研發中心)10家以上。
強化數字賦能 促進高水平融合發展
會議獲悉,未來三年將加快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力爭到2022年,完成貫標企業50家,對標企業1000家;全區制造業管理過程數字化應用率、裝備數控化率均達75%以上,建成7個以上智能工廠、15個以上智能車間、30條以上智能生產線。持續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大力實施“新技改”工程,力爭到2022年,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50%以上,工業投資占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20%。
深入推進制造業綠色化改造。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結合污染防治攻堅戰,以綠色標準為引領,以綠色化改造為重點建設一批綠色園區、綠色工廠。力爭到2022年,每年爭創2家省級以上綠色工廠。
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加快制造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建設,力爭到2022年,建成1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5個左右“工業大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上云覆蓋率達到100%,中小工業企業上云覆蓋率達到90%,推動2000家企業上鏈。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
促進制造業企業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打造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平臺載體。力爭到2022年,創建國家、省級各類試點示范50家以上,不斷提升全產業價值鏈的競爭力。
創新招商模式 形成高成長增量引領
2020~2022年,鄭州高新區將實施新興產業發展“四個聚焦”和創新能力提升“四個一批”等兩大能力建設,推動數字化轉型升級、深化融合發展、加強招商引資等重點任務,著力形成“規模總量持續壯大、增長速度穩中求進、創新能力持續增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質量效益持續提升、要素供給持續發力”的新格局,將鄭州高新區打造成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引領區、高質量新興產業示范區、高效益科技創新核心區、高效率要素供給典范區,通過“院校+賽事展會+產業”模式,重點推進智能傳感器與信息安全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成規模、上水平,有力支撐國家中心城市高質量建設,引領帶動鄭州“西美”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