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變發展”:長沙經開區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2-25 點擊:197次
今年以來,受宏觀形勢、政策調整、股市變動等影響,國內外企業投資意愿降低,不少地區招商引資面臨“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長沙經開區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聚焦本土優勢企業,服務轉型創新發展,助推了以廣汽菲克、三一重工、北汽福田、鐵建重工、藍思科技、千山藥機、博世汽車等一大批本土企業增資擴股、“二次招商”,其中投資過50億元的項目5個,呈現出重大項目紛至沓來、集中發力的喜人局面,長沙經開區也在本土企業“裂變發展”中步入了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快車道。

長沙經開區為什么會密集爆發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重大項目?究其原因,創新催生“裂變發展”是根源。“裂變發展”是指企業自身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順應新形勢,搶抓新機遇,通過品牌、技術、管理、市場等原始積累,聚合各類要素和資源,企業在市場戰略、產品研發、管理模式等方面“裂變成長”,開展“再次創業”,不斷衍生出新產品、新業態、新服務,并以新項目開拓市場、占有市場,形成企業發展新動能,是企業轉型創新發展模式的重要探索。目前,長沙經開區鐵建重工、三一重工、千山藥機、博世汽車、北汽福田、長豐汽車等本土企業依托自身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等措施,主動順應大勢,謀求“裂變發展”,顯示出園區轉型創新發展的勃勃生機和強大動力。
概括起來,長沙經開區本土企業“裂變成長”主要有以下四種創新模式:
一是以鐵建重工為代表的技術創新模式。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企業依托技術創新,提高新產品技術附加值是企業轉型升級的原動力。鐵建重工是園區一家以生產掘進機、特種裝備、軌道設備為主要產品的工程機械企業,該企業充分發揮央企在人才、資金、市場等方面的獨特優勢,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協同創新和持續創新”的自主創新模式,掌握了多項具有世界領先水平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一舉打破了國際巨頭的壟斷地位。隨著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該企業敏銳地意識到在地鐵、輕軌、水利建設過程中地下掘進設備擁有廣闊的市場。為實現高端特種施工裝備產業化,鐵建重工擬投資50億元,著力打造以地下工程裝備為主的“高端裝備制造基地”,涉足高端地下工程裝備的設計研發、生產和技術維護服務等,這是鐵建重工多年來自主創新基礎上的高端化轉型項目。
二是以千山藥機、三一集團為代表的經營創新模式。積極對接“雙創”、“互聯網+”等戰略,緊扣轉型發展,整合自身資源,創造商業新模式,催生市場新需求,是本土企業“裂變發展”的重要趨勢。作為我國制藥專用設備領軍企業,千山藥機依托醫療器械裝備技術優勢,運用“互聯網+”理念,擬投資50億元,著力打造千山慢病精準管理與服務中心項目(千山藥機大健康產業園)。該項目依托“個性化用藥基因檢測中心、遠程醫療及大數據中心、可穿戴醫療器械及藥品配送中心”三大平臺,為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集“基因檢測+實時監測+私人定制健康管理”綜合解決方案為一體的個性化服務,開創了在線醫療健康服務新模式,實現企業由“賣設備”到“賣服務”的融合發展。
作為我省民營企業的“領頭羊”,三一集團通過整合品牌、技術、市場、智力、資金等優勢資源,從工程機械領域起家,啟動多元化發展戰略,近年來先后涉足建筑新材料、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等領域,實現工程機械業向服務型制造轉變。三一眾智新城項目就是目前三一集團“裂變發展”的重要載體。該項目依托三一現有資源,著力構建一個具有全球視野、品牌影響力和快速孵化能力的國際化眾創基地,爭取在3-5年時間內培育10-15家在新三板或創業板掛牌上市的企業,傾力打造互聯網+智能制造產業鏈和企業成長全周期服務模式。
三是以長豐汽車、北汽福田為代表的轉型創模式。隨著石化能源的日益匱乏以及人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追求,以長豐汽車、北汽福田等為代表的傳統整車企業,搶抓新能源汽車發展機遇。長豐集團加大新能源汽車研發力度,擬投資約53億元,新建新能源汽車研發制造基地。。北汽福田在繼續維持現有輕卡業務的基礎上,投資50億元建設長沙環境裝備產業項目,打造覆蓋汽車底盤、環衛汽車、環衛裝備、其它專用車等多種業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純電動卡車環境裝備產業園區。
四是以博世汽車為代表的管理創新模式。隨著互聯技術和物聯網的發展,制造業正在進入全新的工業4.0時代。作為德國工業4.0戰略的重要發起者,博世汽車(長沙)第四期建設項目便是“裂變發展”的重要試點項目。該項目將融合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等最先進的制造技術和管理理念,實現人(供應商、客戶)、機、物等無縫對接、互聯互通,開啟汽車零配件個性化定制、批量化生產新時代,實現以大規模、低成本、智能化、高效率為主要特征的企業管理大變革。
要素從哪里來?——向供給側要推力
從鐵建重工集團高端地下裝備項目到三一眾智新城,從千山慢病精準管理與服務中心到博世汽車第四期建設項目,從廣汽菲克jeep自由光到藍思科技藍寶石項目,無論是企業產品創新,還是戰略轉型,抑或管理變革,長沙經開區這場井噴式“裂變發展”現象,都是本土企業踐行“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舉措,為長沙轉型創新發展留下了生動注腳。那么,是什么要素資源支撐了這場以本土企業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創新驅動為動力的裂變現象?
1.“錢從哪里來?”一是依托本土優勢骨干企業自身融資能力,強化金融資本服務企業力度,廣泛集聚股權投資、風險投資、銀行機構、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加速本土優勢企業“裂變發展”。二是依托長沙經開區集團公司等投資主體,通過股權投資市場化,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本土企業“裂變發展”。三是積極鼓勵和引導本土優勢企業通過兼并、收購、重組、參股等多種形式,引導企業以存量引增量,以股權換投資。四是整合招才引智、創新驅動等政策,用好用活工業發展資金、科技扶持資金、產業引導資金,支持本土優勢企業“裂變發展”,支持本土支柱產業做大做強,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服務轉型升級的導向作用。
2.“地從哪里來?”一是爭取省市國土部門大力支持,對園區用地指標優先安排,對重大項目用地指標給予重點保障。二是對重大項目用地實行整體規劃,分期供地、分批發證,為企業發展預留用地空間。三是堅持定期清理企業閑置用地、低效利用土地,依法收回閑置土地,引導停工停產企業“騰籠換鳥”。比如LG曙光依法破產后,迅速引進了藍思科技,確保了新引進項目快速投產。四是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品質配套,堅持“熟地招商”,總體性推進“七通一平”基礎設施建設,一次性建成生活商業配套設施,讓“項目等地”變成“地等項目”,加快項目落地開建。五是積極發展工業地產,鼓勵為骨干企業配套的中小企業進入標準廠房集中孵化,促進了集約用地、高效投產。六是通過托管園區和“飛地園區”拓展空間,堅持市場導向,推進星沙、黃花、榔梨等托管園區;深化區域產業協作,加快汨羅、鄯善等“飛地園區”建設,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園區還投資參與組建全省工程機械產業聯盟、電力工程產業聯盟,形成企業全產業鏈出海開拓埃塞俄比亞為代表的非洲市場。
3.“人從哪里來?”園區出臺了《招才引智三年行動計劃》,3年投入2億元,為主導產業轉型升級、為本土企業“裂變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一是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主動融入國家、省、市海外人才項目工程計劃,依托“留學人員歸國創業園”、“海外引才工作站”,加快與海外高層次人才聯誼會、華人組織等機構的合作,組織企業與高等院校開展項目對接,促進產學研結合及成果轉化。二是搭建平臺,促進人才聚集。定期開展“成就夢想·才聚星沙”的人才招聘活動。依托職業院校,推進校企合作。開創“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打造“星沙大講堂”等服務品牌,免費組織園區企業集中培訓。積極創建“技能大師工作室”和“高技能人力資源培訓基地”。三是堅持市場導向激活園區人力資源市場。出臺了《鼓勵人力資源中介機構發展辦法》,鼓勵和引進一批市場化招聘機構入區發展,吸引一批國內外高端獵頭公司、人力資源第三方服務機構入駐園區,充分發揮中介服務機構招才引智的作用。
效率從哪里來?——向改革要活力
近年來,長沙經開區把改革創新作為提升服務效能的內在動力,大膽探索,深化改革,讓企業創新創業更快捷、更高效、更舒暢,讓入區企業引得進、留得住、長得大。
1、堅持區縣共贏發展。長沙經開區是長沙縣舉全縣之力建立起來的。多年來,長沙經開區與長沙縣分工合作,長沙縣承擔了長沙經開區范圍內的大部分社會事務和社會管理工作,使長沙經開區能輕裝上陣,集中精力、心無旁騖抓好招商引資、基礎建設、產業聚集、項目建設和企業服務。“區縣一體、共謀發展、合作共贏”已成為區縣領導干部的共識。在長沙縣支持下,區縣構建了財稅共享體制,推動了“以區帶園”戰略,創建了區縣領導交叉任職、交流任職的機制,為園區發展提供多方位、全要素保障,形成了區縣轉型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
2、轉變觀念改進服務。在政策優勢日益弱化的背景下,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軟環境已經成為吸引投資的生命線。多年來,園區管委會始終堅持“企業是園區的主人”、“從骨子里尊重納稅人”等理念,杜絕“越辦越像政府”的衙門作用,努力減少衙門作風,減少審批層次,堅持主動服務、上門服務、跟蹤服務,持續開展“兩幫兩促”、“學習與服務”等活動,深入企業堅持“三不要”:即不要負責人陪同、不要匯報材料、一般不進會議室,下大力氣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深受企業好評。
3、深化行政審批改革。實行“封閉管理、獨立運作”模式。長沙經開區享受市、縣授予的行政審批職能與管理權限,確保入區企業基本可以在區內完成大部分項目審批(備案),免去了企業奔波往返之苦。加大簡政放權力度,不斷優化、精簡審批流程,開辟了臨時施工許可、常年施工隊伍捆綁招標等“綠色通道”,實現了行政審批再精簡、再提速。創新“全程代辦”服務模式,為入區項目免費提供行政審批協調服務,由“項目業主跑審批”變為“代辦員跑審批”,由“被動服務”變為“主動服務”,有效解決了“審批難”、“審批煩”等問題。
4、創新機制推進項目。堅持招大引強選優,創新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隊招商、定點定向上門招商等招商方式,推進重大“裂變”項目對接。發揚上海大眾項目征地拆遷優良傳統,創新區縣聯動、板塊拆遷、大兵團作戰、集中攻堅等機制,高效保障了重大項目開建前期工作順利推進。為解決項目建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管委會堅持召開每天早餐會、周一碰頭會、月度調度會、季度講評會,會議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注重實效,重在落實。建立重大項目領導聯點機制,一個項目明確一名專員、一套班子、一套方案。領導干部踐行“一線工作法”,將項目協調會、調度會、督查會開到項目建設工地,現場梳理、交辦工作任務,全方位幫扶、服務企業。創新“機關黨支部+企業黨組織”互聯共建的工作模式,采取“1+N”的聯組模式,以聯點交流形式服務項目(企業)黨組織。實行領導干部“股份零持有、投標零參與、工程零干預”公開承諾機制,從源頭上保障風清氣正的投資創業環境。管委會每年度發布企業年度發展報告,不單純以產值、稅收等經濟貢獻論英雄,倡導企業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誠信發展,對集約用地、保護環境、安全生產、科技研發、誠實守信、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企業予以表彰獎勵,營造轉型創新發展的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