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省級經濟開發區改革創新譜新篇
來源:未知 日期:2018-01-15 點擊:次
1984年,國家批準興建了大連、秦皇島等14個經濟技術開發區,標志著中國開發區的正式誕生。2014年,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陣地,開發區也進入了而立之年。站在新起點上,開發區面臨的形勢和肩負的責任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獲得新發展,如何與時具進,保持優勢,解決問題,消除制約,全面提升開發區建設的質量和水平,成為各經開區主管部門和開發區相關人士深入思考的課題。
這也是濟南市商務局副局長梁旭斌當年最掛心的工作立項,沒有之一。一直處于招商引資崗位的梁旭斌有很多與外資企業交流的機會,也聽到過不少外資企業對開發區的“抱怨”。“頂著開發區的帽子,卻體制機制僵化,責權利不統一,這不僅是造成濟南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發展滯后揮之不去的陰影,也是全國大多經開區存在的問題。”
要啃硬骨頭,在經濟開發區發展的關鍵節點,濟南市商務局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決定為濟南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動動手術”。從問題導向出發,按照中央“五大發展理念”、“以人民為中心”圍繞“企業和員工”的需求制定改革方案,推進涉及體制機制、產業和環境三方面的二十二大項改革,至2017年年底,濟南市8個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的面貌煥然一新,其中濟南新材料產業園區、濟北經濟開發區等對改革模式的探索更是頗具亮點和示范效應,并已帶來顯著的經濟成效。
切入并解決切實問題
為了“問診”濟南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的發展痛點,梁旭斌親自設計了一份針對濟南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企業和員工的調查問卷,200家企業填寫了問卷,回收率達到90%。“制作調查問卷主要是希望能從開發區的主體——企業和員工著手設計改革方案,從他們的角度出發給開發區的發展提意見,這樣更切實也更有效。”梁旭斌說。
而這份在梁旭斌看來凝聚了真知灼見的調查問卷,最終匯總了126個問題,均探入肌理,十分尖銳。主要涉及八個方面:即行政管理體制機制待理順,組織架構比較僵化,責權利不統一,行政效率低;財稅自主支配權缺失,財稅分享機制不健全;缺乏人員任免權,用人機制僵化,分配制度固化,沒有建立起底薪加績效考核的企業化和市場化薪酬激勵制度;招商機構和人員規模小,專業化和市場化不足;缺乏企業創業發展的支撐體系;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缺乏居住生活等配套設施;生態環保意識薄弱,缺乏招商吸引力;動態考核管理機制不完善。“切入這126個問題,解決這126個問題是濟南市商務局進行經濟開發區改革的奮斗目標。”梁旭斌表示,盡管改革難度大,但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濟南市商務局和相關部門通力推動下,濟南省級以上開發區的改革“手術”已上臺面。
經過2015年12月28日濟南市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和2016年濟南市政府第105次常務會議通過,2016年12月以濟南市委、市政府名義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動省級以上開發區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濟發〔2016〕37號)及《濟南市省級以上開發區改革發展2017-2018年行動計劃》(濟廳字〔2016〕50號)。在這兩個文件指導下,2017年濟南8個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的全面改革正式推開。
聚焦“人”“財”“權”
“空中樓閣”“鐵飯碗”“拍腦袋規劃”“環境不宜居”……是梁旭斌在問卷中看到濟南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發展癥結,同時也是濟南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改革的重點指向。“我們根據126個問題,確定了三大方面22項的改革創新內容,圍繞企業及員工需求和新舊動能轉換,注重改革的系統性、徹底性和可操作性。”
在體制機制方面,管轄權、機構設置權、人事權、財政權、行政審批權或下放、或拓寬、或推翻、或理順,給予開發區更多的權利,讓開發區發展更有底氣。“此前很多開發區很像空中樓閣,雖然有管委會,但地面上的事兒都是當地辦事處管理,讓開發區束手束腳。同時,財政不獨立,讓開發區投融資體系不健全,無法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此外,行政審批權的分散,讓開發區招商引資、項目落地都沒有主動權。”梁旭斌說,為此,濟南對經開區的“手術”首先從革新各種權限開始。
如今,濟南各省級以上開發區大多突破了機構編制束縛,賦予了開發區機構設置權。由各開發區自主決定內部機構的設置與調整,不納入編制管理,構建起大部門制的規劃建設、經濟發展、市場監管、行政執法等工作格局;除國家、省政府明確規定的外,其他行政審批和經濟管理權限以及行政執法權由市直部門和縣區依法下放到開發區。并要求到2018年,企業設立和項目建設審批權限下放90%以上;開發區財政實行獨立核算,自主支配,單獨編制預算,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管理;賦予開發區完整的人事權,對中層及以下人員的招聘、任免、晉升、聘用等由開發區全權自主決定。打破身份限制和編制約束,面向社會和國內外招聘各類人才,提高開發區隊伍整體素質和水平。
在產業方面,改革則堅持“以產興城,就業優先,產城融合,宜居宜業”;堅持“策劃引領,先策劃后規劃”理念。“我們打破了此前規劃多是靠‘一拍腦袋’的弊端,以產業定位策劃為依據,進行功能定位研究,以此再進行‘量身定做’的規劃,保障規劃的科學性、系統性、長遠性、精準性。并積極推廣‘新自然人文主義’等規劃新理論、新技術,消除‘城市病’的重復產生。”梁旭斌說,這樣進行開發區產業定位和規劃更科學,更有操作性。“每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均已進行了重新定位,在充分調研、論證、策劃、驗證的基礎上,拿出了比較科學精準的第三級細分產業定位、目標企業清單、招商策略與方案。”
在環境方面,節能環保和服務保障是梁旭斌眼中濟南經開區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與核心競爭力所在,也是貫徹注重發展質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人民為中心”的關鍵所在。據他介紹,濟南省級以上開發區的改革不僅要求在市政和基礎設施建設上,全面推廣海綿城市、地下公共綜合管廊、雙電源供電、國際一級寬帶出口、防災防洪設施等;在建筑和節能上,大力推行裝配式建筑、超低能耗“被動房”等新技術以及地源熱泵、分布式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并采用BOT、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模式。三年內,裝配式建筑普及率不低于20%,“被動房”普及率達到5%以上,分布式太陽能達到10%以上,打造“近零能耗”園區。同時,在環保治理上,推廣普及能“除臭、除污泥、除重金屬、除化學污染物”的污水處理新技術,推廣煙塵霧霾凝聚處理新技術,實行固體物垃圾分類收集和焚燒。要求企業空氣顆粒物(粒徑小于等于2.5μm)排放年平均值低于15μg/m3,達到發達國家標準,打造“近零排放”園區。此外,在居住和生活設施配套上,要建設足量的公租房,至少達到員工總數的30%以上,同時配套醫療、學校、商業、娛樂、文體、交通等設施。在服務體系建設上,要聘請第三方新型服務公司,為企業和員工提供全新的、細致入微的、人性化的貼心服務,包括但不限于工作服務、生活服務、文體服務、健康保健服務、安全食品(無農殘無激素)供應等。
八大措施顯成效
今年1月初,在走訪濟南省級以上開發區的過程中,梁旭斌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通過濟南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一年來的改革實踐,突出解決了長期制約開發區發展的“人”“財”“權”三大要素,增強了內生動力,激發了發展活力,形成“有權干事、有錢干事、有人干事”的新局面,這主要歸功于濟南采取了八個方面的有效措施。
一是優化管理體制,提高行政效率。如濟陽縣將濟北街道等3個片區劃歸開發區管委會代管,實行政區合一的管理模式。商河經濟開發區按照“一區多園”模式,由縣政府會同開發區共同對有關鎮辦進行考核,提高了各鎮辦配合園區推動項目落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平陰縣建立全縣協調議事機構,強化園區管委會主任在全縣招商引資、工業經濟發展中的統籌作用。同時,各開發區以“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專業化服務”為目標,按照“大招商、大審批、大服務”的大部制行政管理架構,優化園區職能部門設置,部門設置不納入編制管理,增加了開發區內部機構的靈活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二是改革創新用人分配制度,充分調動積極性。新材料產業園、商河經濟開發區、濟北經濟開發區、槐蔭工業園區、臨港經濟開發區通過崗位競聘,大部分人員已到崗到位。通過用人分配機制創新改革,大大激發了開發區人員積極性,由過去的派活干,轉變為找活干、要活干,各級干部士氣高漲,干勁十足。
三是理順財政管理體制,加大對開發區財力支持。各縣區按照“多予少取”“舉全區域之力支持開發區發展”和開發區占大頭的原則,確定與開發區的財稅分享比例。槐蔭區明確省市對園區的各項專項扶持以及政策性返還(包括土地出讓金、城市建設配套費和行政事業性收費等),除按規定上繳外全部用于園區建設發展。歷城區將政府采購權限下放給臨港開發區。濟陽縣實行新的開發區財政體制,縣政府財政不再與街道進行財政核算,統一到開發區一體核算。
四是下放審批權限,提高項目建設效率。目前,市直部門行政權力下放開發區工作正在由市職能辦牽頭推進。商河縣出臺了《關于下放山東商河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縣級行政審批權限實施方案》,通過直接下放、設置窗口、委托受理等方式,首批下放行政審批權限55項。濟陽縣首批52項縣級行政審批管理權限納入開發區管理,實行一枚印章管審批。從涉及審批事項的4個部門調入14人辦理審批事項,創造出濟北智造小鎮項目3天拿到土地證、簽約到開工57天的“濟北速度”。平陰縣首批下放38項行政權力,列出46項全程代辦審批事項清單,后續將進一步下放。
五是創新招商體制機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新材料產業園制定出臺了《濟南新材料產業園區購地項目優惠辦法》等4項優惠政策。濟北經濟開發區設立4個招商局并實行外派招商,在發達地區設5個專業招商站長期駐點招商,分別與6家專業招商中介合作,實行委托代理招商,已獲得有效信息百余條。商河經濟開發區新簽約項目25家,其中過億元項目20個,實現突破性進展。
六是科學修訂產業定位和園區規劃。如新材料產業園明確了構建以新材料、光電通信、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為主導的戰略性主導產業和以現代物流、文旅健康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兩大產業發展體系。槐蔭工業園區規劃“一城兩區三園”發展模式,推動園區健康持續發展。
七是加大產業扶持,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商河縣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入園企業發展壯大的扶持辦法》,每年設立工業經濟發展專項資金1000萬元,采取PPP模式完善道路、管網、綠化等基礎設施。槐蔭工業園區設立每年3500萬元專項產業扶持資金,推動現有企業轉型升級。新材料產業園區、槐蔭工業園區分別投入2.4億元、1.5億元用于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完善水、電、氣、暖等配套設施建設。濟北經濟開發區總投資50億元,占地818畝,建筑面積120萬平方米的濟北智造小鎮項目開工建設。商河經濟開發區特色裝備制造工業園一期標準廠房簽約入駐率達到80%,高端原料藥產業基地簽約入駐率達到90%。明水經濟技術開發區16個10億元以上新建項目中,10個項目開工,14個續建項目中,8個項目投產。
八是加強節能環保生態建設,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濟北經濟開發區與第三方合作加快推進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供水、污水處理、中水回用、固定廢物處置和廢氣治理等。槐蔭工業園大力推進公共綠地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提高園區綠化率。商河經濟開發區與第三方簽訂園區分布式能源框架協議,實施園區集中供蒸汽、供冷項目,用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和集中供熱替代取締高污染燃料鍋爐等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