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開發區多引擎發力 驅動高質量發展
來源:未知 日期:2018-08-27 點擊:次
今年1-7月,占海安經濟半壁江山的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已開工建設億元以上項目29個,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達50億元;全區工業開票銷售341.89億元,同比增幅2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1.15%;各項重點工作持續走在全市前列。
“以創新促轉型、以轉型促發展,加速經濟高質量發展。”海安市委書記顧國標表示,海安緊緊圍繞建設“產業高地、幸福之城”,全力支持開發區創新發展、差異化發展,厚植產業發展優勢,不斷刷新發展高度,努力推動海安高質量發展走在全省前列。
項目為王,主攻“高大上”
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以特色產業集聚發展為導向,確立“一主一新”錯位發展戰略,即圍繞現代紡織業和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主攻高端項目招引,助推產業結構優化和提檔升級,構筑園區核心競爭優勢。2017年,“一主一新”應稅銷售額占全區工業應稅銷售額43.2%,同比增長7.8%。其中,現代紡織產業對全區GDP的貢獻占比達26.56%,顯現旺盛活力和發展潛力。
“立足大發展,主攻大項目,始終是開發區發展的‘頭版頭條’,也是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開發區向現代產業園區轉型升級的先手棋。”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王榮貴說,開發區發揚“爭第一、創唯一,第二就是末位”的拼搏精神,著眼10億元、50億元,乃至百億元大項目,提升招引項目能級。
站在常安紡織園一棟廠房樓頂遠眺,到處都是火熱的工地。園區負責人張小飛告訴記者,紡織園建園之初就鎖定綠色、生態、高端,打造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的千億級現代生態紡織產業基地。今年初新開工的潤騰紡織高檔絨類面料項目,僅設備投入就高達2億元,建成后年銷售額有望實現11億元。開園5年來,已有15家企業落戶,10億元算起步,最大投資額達50億元。
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是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崛起極具爆發力的產業,凸顯集成創新優勢,先后吸引了蘇州世紀福、蘇州河海、南京克洛斯、上海頂欣、晟馳電子等一批高質量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項目落戶。江蘇弘琪工業自動化有限公司專注于芯片等半導體自動化裝備研發,研制并量產的高端半導體晶圓級芯片封裝裝備——WMB型晶圓級微球植球機,扭轉了國內半導體封測企業對國外晶圓級微球植球機的長期依賴,填補國內空白,入選國家工信部“獻禮十九大”20個重大裝備成果之一。根據規劃,未來這里將建成國家級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形成百億級的產業規模。
科技驅動,力推“智能化”
走進樂達紡織的生產車間,100多臺經編機飛速運轉,偌大車間不到10個工人。“企業要想保持競爭優勢,智能化是唯一出路。”公司總經理王柏江坦言,每年用于技改及設備投入達3000多萬元。江蘇聯發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染色車間采用“機器換人”,一舉解決了人工染織容易出現的計量誤差、調料不均勻、搬運途中染料污染等問題,同時用工節省四分之三,生產效率提高20%。該車間今年入選首批江蘇“面料織造智能生產車間”。
構建多層次、高效率的協同創新體系,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有力增強了產業創新發展能力。近年來,上海交大、蘇州大學等創辦的5家機器人產業研究院,北京機電研究所、常州大學等創建的新材料產業研究院,與當地上百家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促進了產業換擋提速、提質增效;全區建立市級以上技術中心88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工作中心18家、企業研究院9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省級研究生工作站14家,規模以上工業制造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為項目發展和產業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設立了機器人、軟件業、招才引智、科研成果轉化等專項獎勵和扶持基金,僅機器人產業發展獎勵基金就達1億元,每年用于人才招引的獎勵1000萬元以上。每年有10多場產學研對接活動,僅去年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70個,新引進成果轉化項目16個;引進“千人計劃”專家2人、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12人。2017年,全區完成技改設備投入同比4.4%,專利申請總量2000件,新增認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中心數量居蘇中蘇北前列。5月27日,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入選國家標準委全國26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試點。
目前,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形成高端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新能源材料、現代紡織、高檔家具、軟件及服務外包、現代商貿物流、現代都市農業等八大產業集群,建成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3個、省級特色產業園5個,集聚了1100多家企業,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00多個、上市企業項目20多個。
集約發展,以畝均產出論英雄
南通益穎機械科技有限公司,一個28人的小廠創造了年銷售1800萬元的業績,而車間加辦公面積加起來僅2200平方米。在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科創園,有小微企業87家,去年實現產值2.6億元,而人員加起來不足400人。這是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集約發展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凡入駐科創園的項目或企業,在簽訂廠房租賃合同時均須簽訂目標責任書,3年內,若企業平均每年每平方米開票銷售達到1萬元,廠房租金則由園區承擔。去年,這里誕生了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4家民營科技型企業。
“簽訂投資協議時,就將約定的優惠與土地開發利用時間和產出指標掛鉤,倒逼企業轉變發展方式。”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任永峰說,企業不開發或無力開發的,將由園區招引其他項目落戶,杜絕圈而不建、圈而不用的現象。有一個機床項目,占地100畝,而項目只用了50畝,還有50畝短期內用不了,于是開發區就要求其釋放出來,去年招引了一個臺資項目落戶這里,光設備投資就近億元。
不同的產業類型規劃用地集約率有不同標準。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鼓勵建設多層廠房,增加土地容積率。亞太輕合金二期廠房8.7萬平方米包含了辦公用房,減少非生產性用地;投資10億元的海盟紡織占地80余畝,辦公和廠房連成一片。“以往要雙倍土地,現在投資者減少了單體分割。”開發區重大項目辦主任孫寶軍介紹,2017年落戶50多個項目,總投資120多億元,其中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有6個,用地總規模3000畝左右,每畝投資強度達400萬元,比3年前翻了一番。在2017年全國380家國家級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綜合排名中,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位列全國第58位,江蘇省第20位,南通市第二。
軟件業方興未艾。去年落戶的東華軟件技術研發人員只有40余人,但當年開票銷售卻高達4000多萬元,納稅107萬元,今年銷售目標將達1億元。“工業企業產出是按畝算的,而軟件企業則是按平方米算的。”海安軟件園負責人楊軍自豪地說,落戶園區軟件企業已達到135家,軟件技術人才2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