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發展報告:青島海洋經濟的成功關鍵詞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3-09 點擊:次
中國的城市化已經成為了區域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并成為中國奇跡最重要的支撐。鳳凰國際智庫推出《“城市改變中國”——中國城市發展報告》,將中國城市的發展概括為:經濟活力、宜居城市、智慧城市、開放城市、一帶一路、城市化水平、創新水平等關鍵詞,并依據關鍵詞盤整城市發展的典型案例,樹立新的標準,為中國新型城市的發展提供必要參考。
對于處在城市化發展中期的中國來說,城市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不斷改革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城市的經濟活力直接決定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態勢。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大力推進城市經濟發展,深入挖掘并不斷提升城市消費需求水平,深化改革城市經濟中不利于市場經濟的體制和機制,使得城市經濟在總量規模、產業結構和改革創新上不斷提升,涌現了北京、上海、廣州等一大批國際化大都市,營造了中國的繁榮富強,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上升。與此同時,高速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城市功能失調、結構失衡,不僅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城市病,而且也日益嚴重地反作用于經濟之上,并最終影響了城市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
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的困境主要表現在三個結構失衡:一是三次產業結構失衡,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后于工業發展,降低了城市居民生活體驗和滿意度,也不利于城市工業轉型升級;二是工業發展結構失衡,傳統制造業轉型困難,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緩慢,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動力不足;三是服務業發展結構失衡,目前主要以高勞動密集、低技術投入、生存型的服務業為主,高技術、個性化、發展型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明顯不足,阻礙了城市經濟創新突圍和城市形象整體提升。
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未來的城市經濟發展不可避免地要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隨著城市土地、環境、能源、勞動力資本等約束越來越強,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數量擴張的傳統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我國亟需加快城市經濟以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為核心的供給側改革。誰能做好轉型升級的工作,誰就能在城市的競爭與發展之中處于領先的位置。
為什么“區域中心城市”最具有經濟活力?
城市經濟活力主要體現在城市的經濟可持續成長性,其構成主要體現在經濟成長能力、創業創新能力、要素集聚能力三個方面。在當前我國城鎮化發展快而不優的粗放大背景下,特大城市由于超負荷發展,其土地價格、人力價格日益高昂,生產要素過度集中,已經對創新創業產生了顯著的不利影響。與此同時,區域中心城市則處于相對的發展滯后狀態。隨著基礎設施、電子商務的完善,這種相對滯后的現狀反而為大城市富余的人、財、智的分流提供了最佳的歷史機遇。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和《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特大城市要適當疏散經濟功能和其他功能,而區域重要節點城市則要完善城市功能,壯大經濟實力,加強協作對接。特別是沿海中心城市,更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參與全球產業分工的層次,延伸面向腹地的產業和服務鏈,加快提升國際化程度和國際競爭力。這其中長三角、珠三角與渤海經濟區的區域中心城市,更是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長江經濟帶是我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轉型中實施的區域開放開發新戰略。《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大力發展二級中心城市和地區中心城市,形成長江經濟帶城市群,成為世界級沿海沿江對內對外開放集聚區。另一方面,《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要求沿海城市加強港口建設,強化國際樞紐機場功能,利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經濟區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加大改革創新,加快對外開放。而《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圍繞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和重點領域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并將“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作為十大戰略領域之一。
除此之外,中央工作會議、政府工作報告均多次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2013年以來國家密集出臺了養老服務業、健康服務業、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文化貿易、資本市場、生產性服務業等促進服務業發展政策意見。這種深化服務業改革開放的政策思路,正在有力推動這區域中心城市中的服務業經濟的發展。
在我國新型城鎮化、區域重大戰略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戰略的大背景下,“十三五”時期及更長遠的未來,中國城市經濟最具活力的亮點將從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轉移到深圳、杭州、青島等為代表的區域中心城市,而城市經濟活力的競爭,則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結構特征和改革開放等方面。坦率而言,對于相當部分的大城市、老城市而言,由于在經濟發展初期缺乏遠見,其歷史包袱、城市病狀已經相當嚴重,其結構調整、經濟發展的轉型之路將會痛苦而曲折。在未來10-20年里,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將注定由那些可以成功升級、轉型的現代城市來承擔。可以說基于粗放發展之上的大城市、超大城市的時代正在過去,更具有開放精神、創新精神的區域中心正在成為“供給側改革”、“智慧城市”、“創新城市”時代的主角。
哪些“區域中心城市”更值得看好?
在未來的10-20年內,長三角、珠三角、渤海灣經濟圈的區域中心城市更可能在城市經濟發展上取得優異的成績。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它們毗鄰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超大城市,更能吸引富余的人、財、物、智;另一方面,它們長時期內將仍處于中國對外開放的最前沿,與全球化浪潮具有更直接的聯系,更能夠開拓全球市場尤其是發達國家市場。換句話說,這三個經濟圈的區域中心城市可以算是既有政策扶持之力,也有改革開放之利。就渤海經濟圈、長三角、珠三角的具體情況而言,青島、杭州、深圳無疑更加具備從城市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條件。
以改革開放和創新驅動為內涵的深圳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建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經濟總量長期位列中國大陸城市前列,是中國大陸經濟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2015年GDP達1.75萬億元,同比增長8.9%,經濟成長性強。深圳經濟的飛速成長,主要得益于通過不斷改革開放和創新驅動兩大核心競爭力,完善政策供給、項目供給和產品供給:
一方面,改革開放始終是深圳的核心競爭力。深圳地處珠江三角洲前沿,是連接香港和中國內地的紐帶和橋梁,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 “十二五”以來,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深圳不斷深入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主動承接國家、省242項改革任務,加大改革攻堅力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突破,繼續擔當全國改革先鋒角色。深圳海陸空鐵口岸俱全,是中國擁有口岸數量最多、出入境人員最多、車流量最大的口岸城市,進出口規模和出口總額都穩居大陸城市首位,2015年全市進出口總額2.75萬億元,其中出口1.64萬億元。另一方面,深圳通過打造創新高地,以創新驅動作為其城市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深圳是我國創新高地,是我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先進制造業、生物產業、互聯網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等戰略性產業在全國具有極大的競爭優勢。“十二五”期間,在“深圳速度”的基礎上,提出“深圳質量”、“深圳標準”的新理念和新要求,質量高、結構優、創新強、速度穩成為深圳經濟特區發展的新常態。“十二五”期間,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長20%以上,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3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50%。全市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742家,五年新增3698家。2014年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1.16萬件,是五年前的3倍,占全國的48.5%。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65.7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4倍。
以供給側改革、創業創新為支撐的杭州
杭州是浙江省省會城市,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以杭州為核心的杭州都市圈是全國首個以都市圈經濟轉型升級的綜合改革試點。2015年杭州GDP達10053.58億元,成為全國第十個總量超萬億元的城市,同比增長10.2%,增幅居全國副省級以上城市第二。飛速發展的現代服務業和創業創新的戰略產業為杭州經濟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一方面,現代服務業從供給側推動杭州經濟轉型升級。“十二五”以來,依托西湖景區資源豐富、浙營經濟發達和互聯網產業基礎扎實等優勢,杭州大力發展以休閑旅游、現代金融、電子商務、現代物流、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高達58.2%,服務業成為名副其實的主導產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升了杭州城市生活質量,通過舉辦西博會、動漫節、文博會、電商博覽會、國際快遞業大會等大事件,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為高科技人才集聚、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創造了優越的環境,從供給側推動了杭州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
另一方面,創業創新為杭州的經濟升級注入了強大動力。“十二五”期間,杭州高度大力扶持創業創新,從高端要素供給和政策供給兩個方面改革發力,先后出臺多項鼓勵支持創客經濟、創新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從高端人才引進、財稅政策優惠、土地扶持等多方面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助力經濟轉型升級。2015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達301.6億元;五年累計引進海外留學人員2.3萬人;累計自主申報入選國家“千人計劃”94名,居副省級城市第一;專利授權累計19.12萬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88萬項,連續11年位居省會城市第一;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到4044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提升到41.8%。
以海洋經濟、創新經濟、深化改革為內涵的青島
青島作為山東省省轄市、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是山東省經濟中心城市,也是渤海灣經濟圈最為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青島擁有國際性海港和區域性樞紐空港,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規劃核心區域的龍頭城市,下轄的國家級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經濟總量僅次于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十二五”期間,青島以藍色經濟引領結構調整,以創新驅動強化競爭優勢,以改革開放營造優越環境,從而不斷從供給側發力推動經濟發展,激發經濟活力,年均增長高達9.7%,2015實現GDP9300億元。
一方面,青島市市政府緊扣藍色經濟引領城市產業結構升級。“十二五”以來,青島充分依托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優勢,緊緊圍繞環渤海灣海洋經濟區建設,突出藍色高端新興導向,加大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力度,著力打造經濟升級版。實施“藍色跨越三年行動計劃”,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材料、海洋工程等產業蓬勃發展,海洋生產總值達到2093.4億元,占GDP的22.5%;遠洋漁業產量增加到14萬噸,增幅居全國第一。在海洋經濟的全面引領下,全市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2.8%;十條工業千億級產業鏈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5%。
另一方面,“十二五”以來,青島始終堅持創新驅動,人才優先,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建設創新之城、創業之都、創客之島。先后獲批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科技金融結合試點城市、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和科技服務業區域試點城市等。2015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達2.81%;高新技術企業達到964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投入使用,中科院等17個國字號科研產業基地建成運營,清華大學等10所重點高校先后建立研發機構,阿斯圖中俄科技園、中烏特種船舶研究設計院等8個國際高端研發平臺加快建設。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十二五”以來,青島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經濟社會發展煥發新活力。完成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穩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縣域行政綜合執法改革試點取得明顯成效。實施市區兩級行政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推進并聯審批、網上審批、一站式辦理,初步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創新財政專項資金運作方式,釋放社會投資活力,民間投資比重達到75.7%。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升。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成為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擁有6個國家級經濟園區、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在全國開放大局中的地位更加凸顯。東亞海洋合作平臺永久性會址落戶青島,成為首批中美地方經貿合作試點城市、中英地方投資貿易合作重點城市。
“區域中心城市”的成功關鍵詞
從深圳、杭州、青島的成功經驗來看,區域中心城市的強勁發展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所謂天時,指的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歷史機遇。在“十三五”時期,深圳將全面推進改革開放,深入實施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杭州緊抓G20峰會、世界游泳錦標賽和亞運會等大事件的契機,以實現城市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青島則將率先全面建成較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建設宜居幸福現代化國際城市。所謂地利,指的是深圳、杭州、青島各自處于珠三角、長三角、渤海灣經濟圈的龍頭位置。既毗鄰廣州、上海、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又處于與香港、新加坡、韓國等發達地區對接的改革開放最前沿。所謂人和,指的則是這三所城市在城市環境、生活品質、經濟發展上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因此也能夠最大限度地吸引高端外來人才,打造創新基地。
就這三個城市的成功經驗來看,未來中國的區域中心城市成功的關鍵在于將自身的特色與創新相結合,通過深化改革開放、推動城市供給側改革來提升城市經濟質量,優化城市經濟結構。在這其中,城市管理者對于改革開放的決心,無疑是城市成功的關鍵。通過改革來為創新提供最佳的制度環境;通過改革來為城市產業升級換代、優化結構提供持續的動力;通過改革來讓城市的宜居程度、文明程度、廉潔程度持續地得到提升,恰恰是深圳、杭州與青島市在“十二五”期間走在了全國城市發展前列的決定性內因。
所以,一座城市成功的關鍵詞是什么?大概就是以下五個:改革、創新、轉型、環保與高效卓越的城市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