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幾點建議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4-22 點擊:次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國經濟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2016年區域經濟增長格局將呈現如下態勢:東部發達地區經濟增速將繼續維持相對穩態,經濟增幅與2015年基本相當。中部地區經濟增速將有望企穩,經濟增速略與東部地區相差無幾。西部地區經濟增速繼續領先,但與東中部地區增速差將進一步縮小。東北地區增速將有所回升,但與其他地區相比仍是洼地。
建立有效的跨行政區協調機制。目前中國跨地區的協調機制難以建立,一方面是缺乏有權威的協調組織機構,另一方面也缺乏“區域治理”的意識和方法創新。當前,針對區域城市間普遍存在的行政分割和區域壁壘,要考慮制定一體化法律法規,明確提出一體化發展任務清單,將其直接與政績考核指標掛鉤,形成區域一體化發展的考核體系。同時,健全區域協調機構,考慮設立由上一級政府牽頭組織的有權威的區域協調委員會,并重視發揮政府、協會與企業的不同作用,促進區域主體參與多元化。
合理劃分基本公共服務方面中央與地方的財權事權。現有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方面,地方事權過大,財權過小,尤其是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環境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的事權集中由地方承擔,但沒有相對應的財權。建議中央政府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擔負更主要的支出責任。一是明確界定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并隨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高而相應調整。二是明確全國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標準,由中央政府平衡各地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水平,并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三是明確劃分各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權責,保證責任歸屬清晰、合理。四是完善財稅制度,合理調整政府間財權配置,擴大地方稅收來源,并且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五是鼓勵發達地區吸納欠發達地區的人口,促其融入當地社區,成為穩定的遷徙者。
加大對特殊類型地區的分類指導和支持力度。更加關注空間布局分散、共性問題突出的特殊類型區域,進一步明確政策支持單元,完善差別化政策支持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生態保護和修復,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逐步緩解問題區域的突出矛盾。切實改善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扶持貧困地區與扶持貧困人口相結合,提高義務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保障貧困人口獲得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落實好對滯緩衰退型城市和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相關政策和措施。加強對農產品主產區的支持政策。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要繼續加大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建立橫向和縱向相結合的生態補償機制。特別是對山西、東北等過去對我國經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資源型地區,需要在轉型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政策、資金支持。
統籌區域空間布局,建立區際利益平衡機制。國家基于各地的具體情況,統籌進行區域空間布局,特別是產業布局。但現實區域協作實踐中,不同主體身份、角色、行為方面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利益訴求更是千差萬別。區域協作主體互動協同需要照顧不同主體的群體利益或者個人利益、政治利益或者經濟利益。對于愿意將資源、信息、知識、機會進行區域共享的協作主體給予物質性補償和表揚、名望、友情和信任等形式的獎勵性報酬,對那些按照國家統一空間布局發展附加值相對較低的產業的地區給予合理的補償和必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