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模式創新融合發展
來源:未知 日期:2018-07-24 點擊:次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我國經濟創新和發展的重要載體,產業園區的核心特征及經營模式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演進。產業園區在增長中求索、在前進中變革,走出了一條高速、集約、專業成長的道路,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力量。
如今,隨著國內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產業園區發展早已跳出粗放經營階段,向著精細化、專業化、復合化方向迭代更新。
從1.0到3.0 產業園區的模式創新
80年代的工業園區是我國產業園區發展的1.0階段,以低成本為導向,處于土地、勞動力和政策等要素聚集的外力驅動階段。
第一代工業園區,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而出現,以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功能和形態比較單一,以滿足企業的生產制造功能為主。
高新技術產業概念興起,各類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全國鋪開,科技研發、商務辦公等功能開始出現,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得到發展,有效促進了各地產業結構升級。
進入21世紀,產業園區呈精細化發展趨勢,產業園區3.0時代到來。作為功能復合的綜合性園區,物流、金融、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向生產制造企業周邊集聚,形成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走向了功能復合化發展之路。
同時,園區周邊的商業、生活配套也成為規劃的重點。3.0的產業園不僅在功能上全面切合城市發展需要,在環境的打造上也更加宜居,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更加有效,開始向產業新城的方向發展。


IC PARK打造3.0產業園 產業區域融合發展
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IC PARK)由中關村發展集團與首創置業聯手打造,項目位于中關村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地處海淀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新科技產業核心區域內,產業規劃前景優越,打造產業與區域融合發展典范。
據IC PARK董事長苗軍介紹,IC PARK的打造按照新的理念,先確定產業定位,再進行園區的規劃。 針對園區的產業定位,確定這個產業符合產業的生態環境,產業配套,生活配套,后期運營管理的問題,然后搭建空間環境。在規劃上,產業園實行六位一體規劃,包括:產業規劃、生態規劃、空間規劃、投融資規劃、人口規劃以及運營管理規劃,有效的實現了對產業的聚集發展和對區域的繁榮帶動。
IC PARK和相關院校密切對接,與北京市六所微電子學院簽訂了合作協議,在人才、項目、學生分配等方面做了全面的對接,形成了長期的人才供給機制;
跟研發機構聯系,直接關注產業發展趨勢,了解IC設計產業發展的方向和重點;
構建IC產業發展上下游產業鏈條,在招商過程當中不僅對IC設計進行聚集,還以IC設計為主體,留出50%的空間用于招商產業的上下游配套;利用金融手段支持園區發展,與銀行廣泛合作,給企業提供按揭、擔保等服務,通過中關村小貸、中關村創投、中關村租賃等金融平臺和手段,為園區企業搭建好的金融環境;
聚合第三方服務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ARM服務商等,讓園區企業需要專業服務的時候有IC設計服務工具;
面向入園企業生活配套服務需求,園區提供公寓、餐飲、交通、健身、娛樂、教育等配套設施,營造良好的生活配套環境。
通過3.0產業園的生態化服務配套和先進運營管理,IC PARK對集成電路產業的聚集和發展形成強大的助推力,園區向著IC 設計,物聯網、軟件應用、智能硬件等關聯產業融合的國際化"泛集成電路產業園"目標邁進;產業聚集的同時,帶動了人才向區域的集中,促進區域周邊商業、生活配套的不斷完善,在海淀北部構建起一座勢欲騰飛的產業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