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規劃的重要性及方法
來源:未知 日期:2018-11-26 點擊:次
產業園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和升級的重要空間聚集形式,擔負著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城市化建設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園區的具體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高新區、開發區、科技園、工業區、產業基地、特色產業園等以及近來各地陸續提出的產業新城、科技新城等。
產業園區能夠有效集聚產業,通過資源共享,克服外部負效應,帶動關聯產業,從而有效地推動產業集群的形成,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產業園區具有以下幾個屬性特征:
以發展經濟為目標
各國家和地區建設發展產業園區的初衷都是以發展經濟為目標的。盡管大部分園區對園區內的企業實施土地優惠、稅費減免等政策,但是從全局來看,收益遠遠大于支出。
特定的地域范圍實施大量的優惠條件
產業園區是在一定地域空間內集群大量企業、吸納生產要素集中投入而產生的經濟體系,是一種地域空間的實體經濟,有一定的邊界范圍,其特殊的優惠政策、產業布局、管理制度等都只適用于這一特定的區域范圍,即產業園區內。
為了鼓勵企業入駐產業園區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加快園區的建設發展,國家和地方政府為園區制定大量的優惠政策,因此產業園區內的企業可以享受到價格相對低廉的基礎設施和政府轉移支出給企業帶來的利潤,如園區內的企業可以以相對較低的價格使用標準化廠房等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獲取一定的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
集群效應和生態效益明顯
產業園區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吸引產業關聯的大量企業入駐園區,使得企業集聚,最終形成產業集群,并在此基礎上通過產業關聯各環節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協作關系的關聯企業,進一步壯大產業集群。另一方面,園區內的企業之間相互競爭、合作,進而實現知識、信息的共享,從而實現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帶動地方經濟快速發展。
產業園區把分散的企業集中到園區,讓企業擺脫狹窄產業化空間束縛的同時提高了區域的產業聯系度,下游企業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有效利用上游企業的生產殘余物,有效利用資源、降低企業部分成本,同時也更好地保護了生態環境為區域產業機構的升級創造良好的條件。
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產業園遍地開花,其中,國家級產業園區共計626家,省級產業園區1166家,而市級產業園區數量更是不勝枚舉。據同濟大學發布的《2017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2016年,全國共計365家國家經開區和高新區,兩類國家級園區的合計GDP超出全國GDP的1/5,合計出口創匯約占全國出口創匯的2/5。
產業園區顯然已成為各地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強力引擎。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不同的發展階段,經濟環境的變化對產業園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挑戰。我國產業園區的發展經歷了以下為四個階段:
以上四類園區既是我國產業園在不同時期的迭代成果,也是當前國內共存的四種園區形態,且以第二代、第三代產業園區模式居多。第一代、第二代產業園區產業定位同質化、產業招商盲目化的現象越發明顯,很多產業園區都存在著“有企業無產業”、“產業點高面低”的產業困境,園區的產業集群效應并不顯著。第三代、第四代產業園區也存在主業不夠突出、創新能力不強、服務功能發展滯后、關鍵資源不足、缺乏人本思維等問題。這些問題成為產業園區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優做強的嚴重掣肘
此外,“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環境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面臨速度換擋節點、結構調整節點、動力轉換節點、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節點。在這樣的形勢下,產業發展呈現政策趨緊、新舊產業斷檔式交替、企業投資意愿下降、招商困難加劇的局面。
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面對“新常態”和內部掣肘,成為產業園區轉型升級的重要課題。
現有園區
現有園區因其發展情況不同,產業提升的方向也有所差異。產業園區需結合自身條件對產業進行“整理、優化、升級”,確立園區的主導產業,圍繞主導產業找到轉型升級的路徑。以產業定位精準化、產業發展生態化、招商體系專業化、園區政策個性化、基礎配套社區化、園區競爭平臺化等策略整合園區資源、提升園區競爭力、引導園區轉型升級。
新建園區
新建園區應順應經濟環境和產業發展變遷,總結產業園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堅持以“規劃先行”為指導原則,制定科學、可操作強、具有前瞻性的比較全面的產業園區長遠發展計劃。對園區發展戰略、發展定位、產業定位、產業布局、產業升級、運營管理等全局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制定指導產業園區健康發展的行動綱領。規劃思路具體如圖下圖所示:
產業園區規劃是園區建設的龍頭,規劃決定園區的發展高度、方向和品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