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規劃對產業新城營造的七點啟示
雄安新區規劃對產業新城營造的七點啟示
來源:未知 日期:2019-08-12 點擊:次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河北設立雄安新區。
隨后,2018年4月和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分別批復發布了《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和《河北雄安新區總體規劃(2018—2035年)》,標志著雄安新區的頂層設計初步完成。
在我們看來,雄安新區的規劃可謂是中國新的城市化背景下規劃成果的集大成者,對包括產業新城在內的中國新一輪城鎮化發展有導向意義和價值。基于此,我們嘗試提出七點啟示。
第一,生態優先的空間格局。雄安新區規劃綱要中將生態優先放在了空間布局的第一位,將淀水林田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強調有邊界的規劃與開發,并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剛性約束條件,直接提出了“藍綠空間占比穩定在70%”的明確要求。
這是少有的將生態保護放在了新城開發的第一位,重點突出了綠色發展理念。這是因為,對于當今中國尤其是華北地區而言,生態環境壓力巨大,發展理念由“先開發,后治理”向“先保護,后開發”轉變是時代要求,可以說,中國未來的新城建設都要將生態保護作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于產業新城而言,同樣如此,生態屬性將直接影響一個產業新城的壽命與承載力上限。在我們看來,一個和諧的生命共同體不僅要有淀水林田草,還要有城,即淀水林田草城。也就是說,應將產業新城建設融入環境作為區域生態鏈的一部分,而不是傳統的占據和控制生態環境。所以,在未來的產業新城的規劃中,生態保護應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甚至是與產業導入、城市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具體的執行層面,厘定生態空間與建設空間的比例、區位是一項必要任務,也是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第二,西方文化與在地文化相結合。無論舊城還是新城,文化都是一座城市的靈魂。經過幾十年的城市化發展,中國崛起了相當多數量的一批大城市,但一個共同的問題是,在如火如荼的經濟建設中,文化建設一直相對滯后很多,千城一面成為普遍性問題。雄安新區的規劃中將文化作為很重要的一個抓手,這也是中國未來城鎮化的一個導向。
“堅持中西合璧、以中為主、古今交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留中華文化基因,彰顯地域文化特色,加強城市設計,塑造城市特色,保護歷史文化”。這是少有的在一個新城建設規劃中將中華文化、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說明中國的城市規劃與建設在重視功能與經濟的同時,不但更加注重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而且,還將以更加包容的心態來對待西方文化、中華文化、地域文化的交融。
產業新城同樣,在產業新城的建設中,新城設計和建筑風貌透露出的文化理念與屬性將使其更具市場競爭力,正如雄安新區規劃所倡導的“傳承中華營城理念和文化基因的對稱、軸線格局”。發揚中國傳統的優秀造城理念,來劃分新城功能區。
與此同時,產業新城多位于縣域,所以在新城建設過程中,對于在地文化和遺跡的使用與保護同等重要。以保護性開發為指導,用產業化思維使得在地文化得以發掘和激活,如文創產業、博物館、陳列館、遺址公園、歷史村落保護等等。
第三,營造創新創業優質環境。若說雄安新區規劃中的最大亮點,當數對于創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雄安新區在作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要承載地的同時,還以打造世界級創新高地為己任,大力度集聚創新要素,構建適合創新的開放政策環境,在土地、財稅、金融、人才、對外開放等方面,制定實施一攬子政策措施。
比如,推動世界級的硬件設施環境建設,包括先進教育、醫療等生活服務體系;大力引智與引資的開放政策,加大創新資金投入,力圖構建國際一流的創新服務體系和全鏈條孵化服務體系。
規劃指出,到2035年,雄安新區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占地區GDP比重達到6%。以世界范圍來推算,這都是一個相當高的數字,中國2018年R&D支出達到19657億元,占GDP比重為2.18%,已經超過歐盟15國的平均水平,可見雄安新區對于創新研發投入的重視。
其實在過往許多產業新城的打造案例中,創新孵化體系都是其中一環,但對其的重視和投入還需進一步提高。在我們看來,在未來的產業新城打造乃至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應是招商引資與創新創業雙輪驅動,從“彎道超車”向“彎道超車”和“換道超車”并舉轉變。當然,產業新城作為一項超大重資產項目,對于創新的投入應該是有序的,是要符合投入產出邏輯的,在加大投入的同時還要注重提升成功率。
第四,高端與傳統相結合的產業布局。雄安新區的產業格局,首先是高點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必然包括一部分從北京疏解而來的產業,另外,雄安新區自身也明確了產業發展重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產業、新材料產業、高端現代服務業、綠色生態農業,堪稱是大而全的高端高新產業。不僅如此,雄安新區規劃還提到,對符合發展方向的傳統產業實施現代化改造提升,推進產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在我們看來,這也為未來產業新城的產業選擇與布局提供了發展思路,那就是,高端產業與傳統產業相結合。毫無疑問,高污染、高能耗、低產出的產業是必將轉型甚至是淘汰的,因為這些不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但是,一些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傳統產業應該得到改造升級的機會,而不是不由分說的全部被疏解出去。
一個產業新城甚至所有的城市,其產業應該是多樣性的,應該是高端產業與傳統產業相結合的。城市在確立以高端產業為主的產業布局的同時,不應盲目的把所有傳統產業都轉移出去。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合理調控高端產業與傳統產業之間的比例與結構。
第五,租購并舉的新型住房保障體系。在雄安新區的規劃中,雄安新區將是第一個在建城伊始就采取全新住房保障體系的城市,以職住均衡為目標,改革創新住房制度,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從源頭上遏制房地產投機,嚴控房地產開發。
過往產業新城也面臨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地方政府擔心產業新城運營商是打著產業新城的幌子,來拿地大搞房地產開發,不避諱的說,也確實存在這樣的項目。
但雄安新區的這種新型住房保障體系為解決產業新城面臨的房地產開發問題提供了解決思路。誠然,一個產業新城項目的持續運營離不了必要的房地產開發,但需要避免的是整個項目都淪為房地產開發。所以,在未來產業新城的運營過程中,房地產開發的控制比例與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是必要手段,另外,產業新城運營商適當增持物業自己來運營也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這樣既避免了項目房地產化,也避免了因投機行為導致的大量物業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進而造成空城。當然,這樣的一種房地產供給體系,對產業新城營造過程中的金融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是未來觀察雄安新區發展實踐的關鍵點之一。
第六,基于綠色、共享理念的智能交通系統。按照雄安新區的規劃,提高綠色交通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起步區達到90%;公共交通覆蓋人口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80%,這都是相當高的數字。此外還有,以物聯感應、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為技術支撐的新型智能交通體系框架;以交通網、信息網、能源網“三網合一”為基礎的智能駕駛汽車等智能交通服務;以共享化智能運載工具的示范應用,定制化探索建立智能駕駛和智能物流系統。
在現代新城建設中,基于綠色、共享理念的智能交通將成為標配。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等,這既滿足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對于我們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產業新城亦然,在未來的產業新城規劃尤其是道路和交通規劃中,綠色智能出行將成為標配。比如,在道路建設中,在機動車行駛道路的旁邊規劃一條智能交通道路;大量采用新能源汽車和能源站,減少傳統能源站,等等。
第七,建設以數字城市為核心的綠色智慧新城。雄安新區規劃指出,堅持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適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礎設施,推動全域智能化應用服務實時可控,建立健全大數據資產管理體系,打造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全球領先的數字城市。
其中還有這樣三個數據,雄安新區規劃在2035年,數字經濟占城市GDP比重超過80%;大數據在城市精細化治理和應急管理中的貢獻率超過90%;基礎設施智慧化水平超過90%。這都顯示了雄安新區建設全國乃至世界級數字智慧城市標桿的決心。同時也傳達出,數字技術與智慧化將成為未來中國城市建設的標配。
產業新城作為未來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時候重新思考在未來的產業新城項目營造中如何實現數字化與智慧化的問題了。而且,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產業新城在做產業選擇時一般都以高端高新產業和制造業為主,數字技術和智慧城市帶來的信息優勢、自動化優勢、物聯優勢,與高端高新產業和制造業天然契合,所以,無論是從未來城市發展方向出發,還是從自身利益出發,數字智慧城市建設都必不可少。不僅如此,智慧城市建設對于人民安居樂業也將起到不可估量的助推作用。在我們看來,產業新城的數字智慧城市建設應以智慧基礎設施和智能社區為主,一為服務人,二為服務產業,是為產城融合的智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