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侖推出“綠島”模式 探索小微園區“雙碳”新路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12-02 點擊:次
“過去需要4個月,現在只要1個月。這樣的環評速度,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一項創新改革,讓小微園區——北侖萬洋眾創城招商部負責人顏乾慶再也不用擔心“交房后企業因環評原因無法早點投產”了。
消除顏乾慶憂慮的這項創新改革就是“打捆”環評審批。顧名思義,就是將多家企業的環評打包在一起進行審批,提高審批效率,為項目引進和投產提速增效。
在加快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作為塊狀經濟和產業集聚的重要載體,小微園區如何另辟蹊徑,加快能耗排放“瘦身”,走出“雙碳”新路?
“我們從要素保障到污染治理再到服務監管,全方位360度推進小微園區‘綠色’蝶變。”寧波市生態環境局北侖分局副局長林良寬介紹。今年以來,針對工業集聚區在環保管理中存在的“自覺性不高、投入不足、管理不強”以及“入駐企業量大面廣、環保監管疲于應付”等問題,北侖推出了“綠島”模式,探索小微園區“雙碳”新路。
所謂“綠島”模式,是針對工業集聚區(小微園區)及入駐企業,在生態環境領域全面實施準入政策簡化優化、產污工段集約集成、治污工程共建共享、環保監管統合統一、產業鏈條融化融合的系統集成改革試點。此項改革被列為省級年度生態環境領域改革試點,并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01
四大園區112家企業
省下環評編制費89.6萬元
臨近年末,浙江仁欣環科院有限公司副部長邱紀俠忙碌依舊。“四個人一組,每天不停地在各家企業間奔波,少則四五家,多則七八家。”邱紀俠口中的企業,是來自北侖4個新建的小微園區。
他笑言,“打捆”環評審批,著實為企業減了負,但是卻為自己“增負”了。這項在小微園區開啟的環評創新改革,是“綠島”模式的一大亮點。“過去單家企業做環評,從提出申請,到編制環評報告,再到審批完成,至少需要三四個月。”邱紀俠表示,現在,企業通過“打捆”環評審批,只需要一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這意味著,新項目可以上馬投產了。
要把小微園區打造成為“綠島”,首先要在要素保障上做文章。寧波市生態環境局北侖分局局長王濤說,今年北侖制定出臺了有關指導意見,明確了小微園區環境準入要求,實現“免審批不免責任、免審批不免要求”,同時實行園區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
也就是說,入園企業項目環評直接引用園區環評結論,簡化環評內容。園區內同類型、同地址或同行業的企業項目可以“打捆”開展環評審批,單個項目不再單獨開展環評。采用“綠島”環境治理模式,建設共享環保公共基礎設施或集中工藝設施的,僅需明確一個責任主體依法開展環評,其余依托共享設施的企業,項目環評類別判定無需考慮依托的“綠島”設施內容。此外,優化審批許可程序,開展環評與排污許可融合試點,創新兩個審批事項一次性辦理形式,同步予以審批和排污許可。
一場生態環境領域的審批改革在北侖啟動。今年,由北侖區政府出資130萬元,為28個納入“綠島”方案的小微園區編制園區(規劃)環評,將近千家企業納入簡化審批范圍。
在此基礎上,針對萬洋眾創城、大碶模具創業園、濱江裝備園區(二期)和霞浦汽配園區(三期)等4個新建小微園區,分別按照同行業、同地址和同產業鏈項目開展“打捆”環評。到今年年底,全部112家企業將通過8本打包環評報告完成審批,環評編制數量和環評報告內容大幅度簡化。
據測算,首批10家參與“打捆”環評的企業,從開始委托編制環評到獲取批復不足20個工作日,單家企業環評編制費用4000元,較改革前節省三分之二以上。112家企業全部完成環評后,可節省環評編制費89.6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企業環評費用大幅減少,依托園區管理機構的牽頭對接和環評中介單位的代辦代跑,小微企業負責人全程均未到園區和區行政服務審批中心進行政策咨詢或環評審批資料報送等,真正實現了“跑零次”。過去這半年,23家小微企業在完成環評審批時同步進行了排污許可證申領,企業環保審批中“最多跑一次”的獲得感進一步增強。
02
廢氣廢水固廢集中共治
千家企業成本減一半
正午時分,在北侖大港工業園區康中企業生產車間外面,各類汽配民用件堆得滿滿當當,車來車往應接不暇。“原來我們只有3條生產線,現在擴至9條,已經在滿負荷運行了。”企業經理方水蘭說。
康中企業生產線的“一擴再擴”,正是源于小微園區的“綠島”創建。針對量大面廣的涂裝工序,北侖在每個新建小微園區設置不多于一個涂裝車間或企業。方水蘭告訴記者,康中企業承接了包括小微園區企業在內的近300家企業的涂裝業務,每天處理10萬件左右,到今年10月就完成了去年全年的銷售額。
集中噴涂也為小微企業大大節省了生產成本。方水蘭說,小企業自己上馬一套噴涂設施至少得上百萬元,如果產量不大,根本上不起。通過集中噴涂,可以為小企業節省近四成的生產成本。此外,市生態環境局北侖分局有關負責人也表示,集中噴涂帶來的環保效益更不可估量。
對于已建成小微園區的改擴建項目,北侖全面啟動現有企業整治,規范形成19家集中噴涂中心,為區內企業提供綠色高效的共享服務。持續創新的源頭管控,更是消除了老百姓的“心肺之患”,有利于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的進一步改善。截至今年8月底,北侖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7.9%,同比提高6.1個百分點,其中臭氧濃度同比減少11%以上。
除了廢氣,北侖在小微園區“綠島”創建中,對廢水、固廢也實現了集中治理。
今年,該區投資14.7億元,新批用地220畝,按照“全省領先”標準建設北侖表面處理中心園區,形成10個專門從事酸洗、磷化、鋁氧化和電鍍的專業表面處理企業集群。目前,入園企業正在進行搬遷前的車間裝修和設備安裝等,其中廢水處理站采用國有資本統一建設、專業第三方運維,廢氣擬采用統一標準建設、環保公司專業化運維。預計年底開園投運后,廢水在分質分流處理后將穩定達到國標表3排放標準,每年中水回用量超10萬噸,重金屬較入園前減少三分之一以上。
固廢方面,北侖今年建成3個小微企業危廢集中收集儲存中心和5個街道一般工業固廢分揀點,為全區4000余家中小微企業的危險廢物和一般工業固廢提供“一站式”服務。
據寧波市生態環境局北侖分局有關負責人保守估計,共享污染治理“綠島”企業治污成本將減少一半以上。
03
“碼”上監管
打破污染源信息孤島
在北侖臺塑園區和青峙園區企業門口,用手機輕掃上面的環保碼牌,企業大氣、水污染排放信息一覽無遺。
“這相當于給企業裝上了‘環保健康碼’。如果企業出現輕微或潛在環境違法行為,環保碼牌將變成黃色或紅色,屆時,政府部門將給企業輸出問題清單,在督促整改的同時,企業在銀行信貸等方面或將受到限制。”北侖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該區在全國率先開啟的“區塊鏈+環保碼”的創新改革,也是為了打破污染源信息孤島,實現小微園區科學、精準和依法監管。按照計劃,今年年底前,北侖首批數百家企業將陸續亮出“環保健康碼”。
為了加快推進小微園區“綠島”模式,北侖將現行的環保部門單一監管轉變為園區、屬地和行業等主管部門聯合監管;將針對所有企業“一刀切”的執法式監管轉變為面向小微企業的服務式監管;將政府部門參與為主的監管模式轉變為商業伙伴、社會組織、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攜手聯合、齊抓共管。
除了建設區塊鏈賦能環保綠碼應用模塊,北侖還進一步拓展綠色供應鏈改革試點,海天、吉利、德業等8家當地龍頭企業,將下游1000余家供應鏈企業的環境行為列入驗廠制度,商業伙伴的義務“連帶監管”效力在環保領域進一步增強。同時,該區建立健全綠色保險配套制度,完善“保險+服務+補償”為一體的綠色保險管理長效機制,推動5個園區保險試點,累計參保企業140余家。
“綠島”模式在小微園區的實施,讓北侖持續“產”出新動能。過去這半年,北侖靈峰現代產業園區重點拓展智能裝備及服務、5G+工業互聯網、工業關鍵基礎件、高端汽配零部件等四大產業領域,累計入駐格拉默、敏實等13個產業項目。在“芯港小鎮”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園區,為助力芯片制造、封裝測試、關鍵材料、平臺、設計、應用等全產業鏈加速成型,維凱集團乘鷹新材料項目正式開工,錦越新材料、福至新材料項目陸續投產,以重大項目為支撐的新動能優勢進一步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