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奮進路 闊步新征程 成都高質量推進制造強市建設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10-09 點擊:次
十年間,成都工業經濟規模大幅提升。2016年,規上工業營業收入跨過萬億,邁上了新的臺階,2021年達1.65萬億元,是2012年的2.1倍。
十年間,成都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7.4%,居全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第4,年均增幅位列第1。
十年間,成都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帶動生產性服務業高速發展,促進生活性服務業能級提升,為全市GDP邁向2萬億元貢獻關鍵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中央、省、市統一部署,成都工業和信息化系統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厚植先進制造業新優勢,加快形成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制造業發展實現了新跨越,邁上了新臺階,為高質量發展積蓄力量、奠定基礎。
——成都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開放型現代產業體系加速構建
成都堅持把新型工業化作為制造業發展的重要路徑。十年間,成都大膽探索、勇于實踐,主動融入全球產業體系,探索了一條內陸城市開放型工業發展道路。
2014年,成都實施“1313”發展戰略,確定“突出發展、加快發展、優化發展”3個發展層級,重點發展13個產業。
2017年以來,成都確定“5+5+1”現代工業體系,集中出臺了電子信息等五大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隨即,成都電子信息、汽車產業快速切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形成快速聚集發展態勢。
目前,五大產業在全市工業經濟中占比達到74%。電子信息成為成都市首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在全球占據一席之地。成都躋身全國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軟件和信息服務、成德高端能源裝備入圍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產業體系加快構建
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支柱產業,鞏固提升高端芯片、新型顯示、關鍵戰略材料等15個優勢細分產業領域,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綠色氫能等新興產業,前瞻布局區塊鏈、6G網絡等未來產業,“支柱+新興+未來”產業新體系逐步形成。
產業轉化成果豐碩
“成都制造”關鍵技術、材料、精密部件等應用于神州號載人飛船;自主研發高端可編程網絡處理器芯片啟動量產;一汽豐田“亞洲龍”“神龍汽車”“凡爾賽”等重要車型在成都下線,437個新藥品種國內申報,成都制造影響力、競爭力不斷增強。
突出特色建圈強鏈
產業競爭優勢不斷增強
成都堅持把工業園區作為發展的主要載體平臺。十年間,成都順應城市發展變遷和產業發展需要,以工業園區為抓手,持續提升載體品質,保障了全市工業經濟持續良好發展。
實施重點產業“建圈強鏈”行動,聚焦15個先進制造業,實施“鏈長制”,以龍頭企業、重大項目為核心,推動產業鏈補前端強中端延后端,柔性顯示、航空整機等重點產業鏈不斷完善。搭建全球工業互聯網供需對接平臺,配套企業圍繞頭部企業和鏈主企業聚集發展,消費電子、汽車、軌道交通裝備等重點產品本地化配套率不斷提高。
近年來,成都按照“1個發展規劃、1張產業圖譜、1套專項政策、1個創新平臺、1份企業名錄、1個品牌會展”工作機制,加快完善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生態圈,實施產業鏈鏈長制,產業生態圈協同發展效應逐步提升。
產業生態加快構建
實施重點產業“建圈強鏈”行動,組織編制10個制造業產業發展規劃、專項政策和產業圖譜,加快構建龍頭引領、成龍配套的發展格局,汽車產業本地配套率提升至40%。
區域協作更加緊密
研究編制了成都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專項行動計劃和龍泉山東側現代產業帶建設規劃,落實成德眉資同城化暨成都都市圈產業協同發展三年實施方案,成都醫學城與重慶國際生物城簽訂了合作協議。
產業園區效能提升
調整優化工業空間布局,大力推進產業園區建設,不斷增強空間載體承載能力。全市34個先進制造業類產業園區聚集了85%的規上企業、95%以上的新上工業項目,區內規上工業增加值占比達到90%。累計建成3個國家級、24個省級開發區,獲批6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其中“綠色建材·成都青白江區”“節能環保·四川金堂”入選五星級示范基地。園區運行管理效能提升,成都高新區、經開區入選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推進綠色產業加快發展,7家綠色工廠、3項綠色設計產品和1個綠色園區入選國家級綠色制造名單。
創新驅動轉型升級
產業發展質量顯著提升
成都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推動制造業發展的關鍵動力,敢于沖破思維定式、走在時代前列。
十年間,成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創新投入力度,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促進“成都制造”向“成都創造”轉變。累計培育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21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54戶,省制造業創新中心9戶。磁懸浮軌交、大飛機、超高清顯示等領域研制能力國內領先,高端通用芯片、柔性顯示等突破國際封鎖,兩家企業(項目)獲“中國工業大獎”。
順應產業數字化趨勢,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制造業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獲批了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和全國首個5G雙千兆+全面商用城市,落戶西部唯一國家級工業軟件協同攻關平臺。
高能級新基建全面推進
累計建成5G基站5萬余個,落地國家工業互聯網頂級節點(成都托管與災備節點),成為“東數西算”樞紐城市,初步構建起“超算中心+數據中心+邊緣計算+工業互聯網解析節點”的支撐體系,數字基建和信息聚集等綜合能力位居全國前列,獲批成為全國首批“信息基礎設施和推進產業數字化成效明顯市”。
信息技術賦能數字經濟
5G產業和應用走在全國前列,“5G+北斗”率先在汽車智能網聯領域應用示范。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獲批“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工業互聯網提速升級,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節點(成都)注冊量突破30.5億條、解析量突破42.7億次,5萬余家企業“上云用數賦智”,獲批建設“成渝地區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國家示范區”。
加快數智化服務轉型
推進1160戶企業開展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開工建設100戶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成為西部地區首個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
2021年,成都“兩化融合”水平達到65.3,5年時間從副省級城市的12位提升至5位;通威、中電十所等48家企業入選國家工業互聯網示范項目,9家企業入選國家智能制造示范項目,2家企業入選全球“燈塔工廠”。
優化服務梯度培育
市場主體活力加速迸發
成都堅持把民營企業作為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堅持把培育企業家和人才隊伍作為發展的關鍵要素,堅持把營商環境作為發展的重要抓手。
堅持梯度培育思路,連續14年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培育工程,“一企一策”扶持優質民營企業,推動企業以資本運作、供應鏈整合等方式開展重組,本土世界500強實現零的突破。連續16年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建立“隱形冠軍”培育庫和成長型企業培育庫,支持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穩住了發展的主動權和基本盤。
精準政策供給
建設“天府蓉易享政策找企業”智能服務平臺,推動規上企業全部上線,小微工業企業50%上線,政策智能推送全覆蓋,政策兌現由企業申報變為政策主動找企業,獲評“2021營商環境高質量發展優秀案例”。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12條改革創新舉措在全國推廣,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市50%的GDP、65%的稅收、70%的創新成果和80%的勞動就業。
創新要素供給
堅持增存并重、量質齊升,大力推進工業用地“標準地”供給制度,實施彈性供地機制、差異化供地方式,開展規上工業企業“畝均論英雄”評價,建設一批標準化廠房、專業化樓宇、科創型空間,筑巢引鳳,確保好項目不缺用地,好產業不缺空間。充分發揮四川清潔能源大省優勢,支持企業申報享受戰略長協、電能替代、留存電量、富余電量等特殊電價,把能源優勢充分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一批高載能產業加快發展。
營商環境政策從1.0版到4.0版,助力成都蟬聯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桿城市。促進“壯大貸”政金產品惠及企業,累計為758戶中小企業放款151.9億元,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全年新增上市及過會企業20戶,占全市的80%。
加強服務供給
規上工業企業實行“一對一”服務專員制度,規下企業實行“一行業一專班”制度,民營企業構建“1+23+N”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一企一策”精準匹配資源,成都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在全國36個主要城市中位列第8。
龍頭企業實現跨越發展
新希望成為全省首個本土世界500強企業,通威集團等9戶企業入選“中國企業500強”,科倫實業等5戶企業入選“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
專精特新企業創新發展
引導企業聚焦細分領域、關鍵環節、核心產品,推進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打造了一批“隱形冠軍”,十年間,累計202戶企業入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位居副省級城市第5、全國主要城市第7;358戶企業入圍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占全省的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