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農牧業機械化發展規劃》發布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12-13 點擊:次
各盟市農牧局,廳有關處室局:
為貫徹落實《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推進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發展規劃》和《“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的有關部署,我廳編制了《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農牧業機械化發展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貫徹執行。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
2022年12月7日
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農牧業機械化發展規劃
目錄
引言
第一章規劃背景
一、發展成效
二、機遇挑戰
第二章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原則
三、發展目標
第三章加快實施全程全面機械化推進行動
一、著力補齊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短板
二、推進糧食機械化生產關鍵環節減損提質
三、構建糧食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體系
四、推進畜禽水產養殖全程機械化
五、推廣應用綠色高效農畜產品初加工機械裝備
第四章加快推進農機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一、推動智能農機裝備示范引領
二、推進機械化生產數字化管理
三、推進農機節能減排
第五章做大做強農牧業機械化服務產業鏈
一、壯大農機作業社會化服務
二、推進作業服務模式創新
三、推進農機技能培訓和專業農機手培育
第六章切實加強農機安全管理
一、嚴格落實安全監管責任
二、不斷提升安全監管能力
三、推進駕駛培訓制度改革
第七章強化支持發展政策舉措
一、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計劃
二、強化政策支持投入
三、加強人才隊伍支撐
四、提升法治保障能力
第八章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保障
二、加強監督指導
三、動員社會參與
引言
農牧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牧區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根據《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推進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發展規劃》和《“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規劃背景
一、發展成效
“十三五”期間,我區農牧業機械化邁入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升級的新階段,順利完成“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為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畜產品供給、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實支撐。一是農機裝備結構不斷優化。全區農機總動力達到4056.6萬千瓦,較“十二五”期末增長6.6%;拖拉機擁有量達到122.5萬臺,其中30馬力以上拖拉機達到39.1萬臺,8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達到3.4萬臺。谷物聯合收割機保有量達到4.2萬臺,增長40%;植保無人機達到1207臺,畜牧養殖、設施農業等產業農機裝備穩步發展。二是農機作業水平顯著提升。全區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6.1%,較“十二五”期末提高4.7個百分點。小麥、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定在95%以上;玉米、馬鈴薯機收率分別達到87.7%和88.8%,較“十二五”期末分別提高28.2個和13.4個百分點。創建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區)30個,呼倫貝爾市整建制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飼草料收獲加工基本實現機械化,畜牧養殖機械化率達到40.1%。三是重大政策實施取得明顯成效。“十三五”期間,我區積極實施農機購置補貼、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補助、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等重大政策,落實農機購置補貼資金62.8億元,補貼各類農牧業機械36.9萬臺(套),受益農牧戶31.6萬戶。落實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補助資金8.29億元,帶動全區適宜區域完成深松整地面積7606.9萬畝,落實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補助資金2.8億元,帶動東部四盟市3.2萬戶農戶參與秸稈覆蓋免少耕播種作業。依托重大政策實施,農機裝備轉型升級加快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及生態效益逐步顯現。四是農機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十三五”期間,我區大力推廣綠色高效新機具新技術,聚焦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推動物聯網、大數據、北斗導航等新技術在農機作業上的應用。通過應用北斗終端等信息化技術,累計監測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深松整地作業面積分別為758.9萬畝和1629.5萬畝。基于作業過程無人駕駛、植保無人機等智能農機技術應用得到推廣。五是農機服務組織不斷壯大。通過政策牽引、項目帶動,扶持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快發展。“十三五”期末,全區農機專業合作社達到3095個,固定資產20萬元以上農機大戶達到3.39萬戶,較“十二五”期末分別增長64.7%和68%。農機服務收入達到175億元,其中農機作業服務收入138億元,農機專業合作社作業服務面積3691.5萬畝,農機社會化服務比重逐年提高。六是農機安全形勢穩定向好。扎實推進“放管服”改革,實施農機安全監理免費政策和便民舉措。啟動農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狠抓源頭管理,強化宣傳教育,深入開展農機安全隱患風險排查整治,堅決守住農機安全生產底線。“十三五”期間,創建國家級“平安農機”示范縣(市)4個,自治區級“平安農機”示范縣(市)6個。
二、機遇挑戰
(一)發展機遇
“十四五”時期是內蒙古自治區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的關鍵時期,農牧業機械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一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推進農牧業機械化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我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牧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明確系列推進農牧業機械化的舉措。二是保障糧食安全迫切需要農牧業機械化支撐。農牧業機械化程度和裝備水平直接影響糧食生產安全,如何破解農牧業勞動力短缺和農牧業用工成本上升,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問題,農牧業機械化發展肩負了新的使命責任。三是推進轉型升級有力激發農牧業機械化內需。近年來各項惠農政策極大調動了農牧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農機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不斷涌現,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加快普及應用,為推進農牧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和高質量發展,充分滿足農牧業生產各領域對機械化的需求注入了內生動力。
(二)面臨挑戰
一是農牧業機械化全程全面發展不夠充分。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發展較快,但部分作物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存在短板,高端、復式、智能農機產品供給不足。經濟、特色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不高。畜牧業機械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畜牧飼養配套機械化體系還不完整。設施農業、農畜產品初加工、漁業等領域機械化水平較低。二是農機農藝融合和機械化信息化融合亟待加強。一些產業品種、農藝制度、種養方式及產后加工等與機械化生產不協調的問題較為明顯,影響制約農機研發、推廣應用效果及作業質量與效益。機械化信息化集成配套的生產體系尚未滿足現代農牧業生產需要。三是農牧業機械化政策支持和管理服務有待提升。相對周邊省份,我區在財政、金融等方面對農牧業機械化支持力度不足。農牧業機械化管理服務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農機安全監管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機構改革后農牧業機械化管理人員調整較大,基層人才隊伍出現斷層,農機試驗示范、推廣、鑒定、監理、培訓等不能充分滿足現代農牧業發展需求。
第二章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牢固樹立大食物觀,強化裝備支撐,以滿足農牧業生產對機械化的需要為目標,著力補短板、強弱項、促協調,大力推動機械化與農藝制度、智能信息技術、農牧業經營方式、農田建設相融合相適應,引領推動農機裝備創新發展,延伸強化農牧業機械化產業鏈,加快推進農牧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助力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優質高效轉型,為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畜產品有效供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發揮機械化增產減損作用,為糧食安全和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推動提高農牧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發揮機械化引領作用,促進小農牧戶和現代農牧業發展有機銜接;發揮機械化驅動作用,拓寬農牧民就業增收空間。
——堅持政策扶持、市場主導。尊重農牧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科學制定和組織實施農牧業機械化扶持政策,增強公共服務供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開展高端先進機具推廣應用,充分調動農牧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
——堅持創新驅動、協調發展。整合產學研推用各方優勢資源,提升先進農機裝備的有效供給,推動運用新型農機裝備,提升農機研發制造水平和推廣應用效率效益,加快補上農作物全程機械化薄弱環節和畜牧養殖機械化主要生產環節短板。
——堅持系統謀劃、協同推進。著眼于主要作物、重要養殖品種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農機、農藝、農田、農牧業經營方式協同協調,因地制宜推動產前產中產后機具配套,技術、主體、規模、機制統籌,構建高質高效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推動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區農機總動力穩定在5000萬千瓦左右,農機具配置結構趨于合理。農機作業條件顯著改善,覆蓋農牧業產前產中產后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農機裝備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效果,農機對農牧業綠色發展支撐明顯增強,機械化與信息化、智能化進一步融合,農牧業機械化防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農機數據安全和農機安全生產進一步強化。具體指標為:全區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8%以上,主要農作物主產旗縣(市、區)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經濟特色作物主要生產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畜牧養殖機械化率達到50%左右,設施農業、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水平進一提升。農牧業機械化產業鏈更加穩固,農機服務總收入持續增長,農牧業機械化進入全程全面和高質量發展時期。
展望2035年,全區農作物生產實現全過程機械化,畜禽養殖機械化水平大幅躍升,設施種植、水產養殖、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促進農畜產品增值能力顯著增強,“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應用于農牧業機械化生產管理、作業監測與服務,農牧業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全覆蓋,機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質量支撐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章加快實施全程全面機械化推進行動
一、著力補齊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短板
圍繞玉米籽粒直收、馬鈴薯聯合收獲和撿拾裝袋、免耕播種、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水稻工廠化育秧和高速插秧等機械化生產薄弱環節,重點推廣大型、高端、智能化作業機械,促進機械、栽培、品種、植保技術集成配套,推進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緊盯向日葵、甜菜、果蔬、中藥材及雜糧雜豆機收短板,積極開展機械化技術與裝備試驗示范,提高機具適應性、可靠性,推進特色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推廣微耕微灌、增施氣肥、智能溫控、果實采收、冷藏運輸等機械化技術,提高設施裝備水平,穩步提升設施種植機械化水平。加強先進制種機械裝備應用。加強中小型適用農機裝備示范推廣,加快發展丘陵山區機械化。
到2025年,玉米、馬鈴薯收獲機械化率達到90%左右,玉米籽粒直收、馬鈴薯聯合收獲和機械撿拾、水稻工廠化育秧和高速插秧占比明顯提高;保護性耕作技術進一步規范應用、作業質量顯著提升;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主要環節機械化配套支撐能力和應用水平不斷拓展;主要特色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
二、推進糧食機械化生產關鍵環節減損提質
牢固樹立“減損就是增產”意識,切實將減少農作物機收損耗浪費工作常態化,加快構建標準化、區域化、規模化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以糧食作物為重點,制修訂農作物機械精量播種、收獲減損作業標準和操作規范,推動降低生產各環節損耗浪費。加強在用播種機、收獲機質量調查,引領企業提升播種、收獲機械產品作業性能。多形式開展機收操作技能培訓、作業能手評選,提高機手規范化操作、標準化作業的意識、能力和水平。精心組織重要農時機械化生產,注重提高機具技術狀態,促進農機有序高效低損作業。
三、構建糧食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體系
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促進農作物生產機械化與耕地保護有效統籌、耕地用養合理兼顧。加快選育宜機化糧食品種,提升育種機械化水平,推進良種良機協同。深入推進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探索適合不同作物、不同區域、不同規模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形成高效機械化技術路線和解決方案。加快種子處理、高效植保、產地烘干、秸稈綜合利用等環節與耕種收環節機械化集成配套,推動建立健全區域化、標準化和高質量的機械化生產體系。
四、推進畜禽水產養殖全程機械化
完善主要畜種養殖機械化技術標準體系,制定奶牛、肉牛、肉羊等主要畜種規模化養殖設施裝備配套技術規范。推動構建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打造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信息化的畜禽養殖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重點推廣高效飼草料生產與加工裝備技術,鞏固提高飼草料生產與加工等環節機械化水平。推進機械裝備與養殖工藝融合,示范推廣精準飼喂、智能環控、疫病防控、糞污資源化利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等專用技術裝備,提升畜牧養殖主要品種、重點環節、規模養殖場(戶)機械化水平。推廣畜牧綠色智能養殖機械化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模式,積極解決疫病防控、畜產品采集加工、糞污收集處理與利用等薄弱環節機械裝備應用難題,推廣先進適用畜禽養殖機械裝備技術。穩步開展水產養殖工藝、設施與機械裝備協同示范,探索綠色養殖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到2025年,飼草料生產與加工基本實現機械化,畜牧養殖機械化率達到50%左右。
五、推廣應用綠色高效農畜產品初加工機械裝備
以玉米、小麥、馬鈴薯、大豆、水稻等作物和奶牛、肉牛、肉羊等主要畜種為主,兼顧向日葵、雜糧雜豆、蔬菜等經濟、特色作物的農產品初加工關鍵環節,推動快速預冷、節能干燥、綠色儲藏、低溫壓榨、高效去皮脫殼、清潔分等分級及畜禽屠宰、冷鏈物流等關鍵技術與裝備推廣應用。探索發展“互聯網+初加工機械化”,推動農畜產品初加工重點環節機械化與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加快制定健全農畜產品初加工機械化推廣鑒定技術標準。推進主要糧食作物低損失的農產品初加工機械裝備成套化,提升農畜產品初加工工程化水平。
專欄2全程全面機械化重點工作和重要項目
1.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創建:以糧食作物為重點,以補短板、強全程、提水平為核心,創建10個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
2.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在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峰市適宜區域全面推廣保護性耕作,2025年實施面積達到2950萬畝。
3.實施耕地深松:以打破犁底層,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為目標,在適宜地區開展耕地深松作業,年均完成耕地深松作業不少于1000萬畝。
4.經濟、特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典型案例遴選發布:以向日葵、甜菜及雜糧為重點,開展全程機械化技術試驗示范,遴選適宜機具,總結技術路線,提煉生產模式,發布全程機械化典型案例3個。
5.設施農業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創建:以優勢區域為重點,推動蔬菜、花卉、中藥材、食用菌等設施種植品種全程機械化技術裝備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創建設施農業全程機械化示范縣2個。
6.規模養殖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創建:突破主要養殖品種重點環節的機械化生產,推進畜禽水產養殖機械裝備與養殖工藝融合,創建3個規模養殖全程機械化示范縣。
7.主要畜禽規模化養殖裝備技術推廣應用:加快示范推廣精準飼喂、智能環控、疫病防控、糞污資源化利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等專用技術裝備,總結形成不同品種的畜禽規模化養殖關鍵環節的機械化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