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園區規劃 >

《山西省“十四五”低碳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公開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12-13 點擊:

  
 
  山西省“十四五”低碳環保產業發展規劃
 
  (征求意見稿)
 
  山西省生態環境廳2022年12月
 
  前言
 
  低碳環保產業是指為社會生產和生活提供生態環境產品與服務,為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修復、資源高效利用、減污降碳、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撐的產業,主要包括低碳產業、環保設備(產品)生產與經營、資源綜合利用、生態保護修復、低碳環保服務等,涉及水處理、大氣治理、固體廢棄物處理、土壤修復、綠色低碳等多個細分領域,產業鏈長、市場需求大、社會影響較廣。發展低碳環保產業,是全面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是促進我省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是踐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助力器,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的客觀要求。為發展壯大我省低碳環保產業,特制定本規劃。
 
  《規劃》以“政府引導、聯動發展、創新驅動、開放共贏”為原則,提出我省低碳環保產業的發展思路、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有利于培育我省低碳環保產業市場主體,壯大低碳環保產業規模,推動低碳環保產業健康發展。《規劃》以2020年為基準年,規劃期至2025年,遠期展望至2030年。
 
  第一章發展現狀
 
  第一節產業概況
 
  產業規模不斷提升。近年來,山西省環保產業呈快速增長態勢,2020年全省環保產業增長8.5%,新產品中,環境污染防治專用設備增長22.8%。即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全省環保產業仍有超80%的企業實現盈利,其中營業利潤在千萬以上的企業由2018年的14.1%上升至2020年的20.4%,提高了6.3個百分點,2020年營業利潤率達8.42%,比上年增長5.11個百分點,成為產業轉型新藍海。
 
  產業聚集初具形態。山西省充分利用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實現了部分環保企業的集中布局、資源循環利用,環保產業集群效應初步顯現。目前,全省環保企業主要集中分布在太原和晉中兩市,占比分別為59%和11%。全省已建成朔州市、長治市和晉城市三座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形成了煤矸石發電、煤矸石制建材、粉煤灰制新型建材等固廢利用產業集群。太原市、晉中市、忻州市等市已初步形成環保裝備研制基地,實現了技術、信息互通互享。
 
  創新能力持續增強。通過企業自主創新、產學研聯合、先進技術消化吸收和二次創新,全省環保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模式創新能力持續增強。截止2020年,全省39.81%的環保企業在內部設置了研發中心,61.17%的環保企業與科研機構有研發合作,并取得了多項環保技術專利,部分環保技術已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保障支撐不斷提升。制定出臺《山西省“十四五”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關于實施市場主體倍增工程的意見》等,全面深化環評“放管服”改革,積極探索環境監測市場化服務,促進低碳環保產業發展。建立產業鏈鏈長制,引導“鏈主”企業健康發展。成立低碳環保產業集團,成為促進低碳生態環保產業加快發展的具體實踐。強化科技支撐,將生態環境作為省重大科技創新項目重點支持領域。不斷完善綠色金融體制機制,著力構建多元化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為綠色低碳項目提供資金保障。
 
  第二節主要問題
 
  產業競爭力亟待提高。全省低碳環保產業規模仍以中小企業為主,產值高于5億元的龍頭企業占比不到3%,且無百億級的大型上市環保企業,無法對低碳環保產業鏈形成較強拉動作用,上下游企業之間尚未形成良好的分工協作關系,與周邊地區競爭優勢不明顯。
 
  產學研轉化能力不足。我省低碳環保領域技術交易、轉移和擴散的市場化機制尚未形成,缺乏有效的科研成果轉化平臺。企業研發創新能力偏弱,省內高校、科研機構、骨干企業研發資源未能有效整合。創新資源優勢未能充分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科技人員創新轉化動力不足,成果轉化能力和產業化水平有待提高。
 
  產業市場秩序不規范。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環保服務業等領域惡性競爭問題依然存在,部分地區地方保護現象嚴重,市場競爭不充分,部分落后低效技術裝備對中高端產品形成市場擠壓,合同環境服務、環境第三方治理、特許經營等專業市場化服務模式有待完善。
 
  產業政策機制不完善。我省低碳環保產業發展基礎不牢固,省級層面尚未形成系統性促進低碳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體系,且針對低碳環保產業的優惠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缺少技術咨詢、人才管理、金融服務等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術團隊。
 
  第三節面臨的機遇
 
  國內宏觀環境有利于低碳環保產業發展。“十四五”時期,是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和實施“兩步走”戰略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期,也是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階段性勝利、繼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期,減污降碳、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持續向縱深推進,將有效帶動低碳環保產業快速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低碳環保產業發展將迎來新的機遇。
 
  我省經濟社會轉型為低碳環保產業提供新動能。“十四五”時期,是我省乘勢而上全面開啟美麗山西建設的關鍵時期,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試驗區、中部城市群、太忻一體化等重大戰略,給低碳環保產業提出了新任務和更高要求,也為低碳環保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將帶動低碳環保產業全面升級。
 
  科技創新推動低碳環保產業轉型升級。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演進迭代的速度前所未有,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使用,將使科技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綠色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推動引領作用。重污染天氣成因定量化和精準預報、天地一體化環境監控預警、河湖生態修復、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的突破必將帶動低碳環保產業理念創新、科技和制度創新,為低碳環保產業全面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第二章總體要求
 
  第一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圍繞低碳產業、環保設備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保護修復、低碳環保服務等重點領域,堅持以培育壯大市場主體為導向,以政策扶持和要素供應為保障,引導產業集聚,激發內生動力,增強創新水平,加快形成鏈條完備、布局合理的低碳環保產業發展格局,實現我省低碳環保產業的快速、優質、創新發展,為我省全方位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第二節基本原則
 
  市場主體,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低碳環保產業;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強化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撐,規范市場秩序,為低碳環保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突出重點,聯動發展。對照低碳環保產業細分領域,確定我省發展重點,以重點工程和基地園區建設為著力點,培育龍頭企業,選擇基礎條件好、技術水平優、發展潛力大、上下游關聯度高的細分領域重點錯位發展,實現低碳環保產業聯動發展。
 
  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的引領作用,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圍繞低碳產業、環保設備(產品)生產與經營、資源綜合利用、生態保護修復、低碳環保服務等重點領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著力形成我省低碳環保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特色發展,服務轉型。以服務我省環境治理需求為基礎,堅持分類施策、特色發展,鞏固優勢、提質增效,大力發展先進環保裝備制造,積極推進環境服務創新,全面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不斷加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持續提高生態治理和修復水平。通過發展壯大低碳環保產業,實現低碳環保技術、裝備、人才、項目集聚,服務我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第三節主要目標
 
  到2025年:低碳環保重點領域核心技術取得突破,推廣一批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技術裝備產品,建立一批低碳環保產業示范園區,培育一批具有國內競爭力的低碳環保服務企業,為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全省低碳環保產業實現快速發展,以龍頭引領、集聚發展、創新驅動為核心特征的產業體系基本建成,產業規模顯著提升,創新能力大幅增強,產業鏈條不斷完善,產業集群不斷壯大,服務能力穩步提高,產業發展綜合保障體系更加完備,產業支撐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到2025年,低碳環保產業總產值超過3000億元,建成10個以上規模效益顯著、專業特色鮮明、綜合競爭力較強的特色環保產業基地,營業收入超過50億元的環保企業達到5家,超過20億元的環保企業達到20家。
 
  ——產業布局更加合理。全省低碳環保產業集群不斷壯大,依托省級以上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低碳環保產業園,構建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競爭力強的低碳環保技術研發—設備制造—產品開發—服務提供全鏈條體系。
 
  ——龍頭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集中培育1-2個引領型生態環保集團,牽引示范帶動全省低碳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引進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低碳環保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在協作引導、產品輻射、技術示范等方面的核心帶動引領作用。
 
  ——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明顯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特色鮮明,有較強能力解決行業技術難題的低碳環保企業,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搭建區域低碳環保技術與產業對接平臺,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和科技創新中心。
 
  ——產業發展環境更加優渥。到2025年,全省有利于低碳環保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發展的體制機制基本建立。支持創新、市場、開放、人才等關鍵環節的政策體系基本健全。綠色金融體系更加完善,投融資渠道更加多元,低碳環保產業市場基本規范,形成資源匯聚、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良好發展環境。
 
  到2030年:覆蓋碳減排、污染治理、資源綜合利用、生態保護修復、低碳環保服務的低碳環保產業體系基本健全,支撐水平顯著提高,綜合保障能力全面提升。低碳環保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取得明顯成效,高科技、復合型、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態勢基本確立,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
 
  第三章提升綠色發展水平促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
 
  以實現“雙碳”為目標,構建綠色低碳技術體系,加強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筑等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助推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新經濟增長點。
 
  第一節構建綠色低碳技術體系
 
  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煤層氣開發利用、智能電網、大規模儲能、氫燃料電池等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研究,提升低碳零碳負碳技術裝備研發“山西能力”。深化二氧化碳低能耗大規模捕集、富氧燃燒減排、CO2-N2O催化減排、二氧化碳捕集高性能吸收劑(吸附材料)及工藝、傳統優勢產業節能降碳減污技術等應用基礎研究,提升共性關鍵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和“卡脖子”技術供給能力。開展生態修復與碳負排工程化技術研發和推廣,開展林草等生物固碳技術和各類固碳工程技術研究,研發土壤-植被生態系統增匯-減排技術,提升固碳效果,增強森林碳匯能力。
 
  推廣綠色低碳技術應用。加快先進適用節能低碳技術產業化應用,加強電化學、壓縮空氣等新型儲能技術產業化應用,加強氫能生產、儲存、應用關鍵技術研發、示范和規模化應用,推廣園區能源梯級利用等節能低碳技術,探索創建省級零碳產業創新區。實施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探索應用變溫變壓吸附法碳捕集工藝,開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全流程、集成化、規模化示范項目。推進以太原都市區為核心的山西中部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打造低碳技術研發和低碳產品推廣應用的重要載體。
 
  第二節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構建綠色低碳產業標準體系。圍繞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和產業綠色低碳化改造,結合“雙碳”和節能標準、建立健全綠色低碳重點標準清單。支持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制定修訂,完善低碳產品標準標識。開展綠色低碳產品認證,建立綠色低碳名優特新產品目錄發布機制,并在政府采購中加大綠色低碳認證產品采購力度,引導企業制定執行高于國家強制性標準的企業標準。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和考核評價體系,引導綠色低碳優勢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加強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面向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需求,積極開展碳達峰碳中和關鍵技術研究,設立省級重點專項項目。鼓勵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積極打造國內領先的低碳技術創新型基地,推進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建成國家級新材料產業集群。聚焦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煤層氣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CCUS技術研發、儲能等低碳領域,建設一批綠色低碳領域技術創新中心,打造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科技力量。
 
  推動綠色低碳示范創建。以低碳技術研發孵化、低碳創新平臺搭建、低碳產業發展為導向,打造一批低碳產業園區、低碳企業,積極創建國家級綠色低碳示范園區,探索園區、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路徑,打造低碳創新高地和產業集聚區。支持園區、企業開展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綠色制造示范、能效水效領跑者等示范創建活動。按照用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則推進綠色工廠創建。探索園區智慧化管理模式,開展綠色智慧園區試點建設。
 
  第三節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產業
 
  推動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聚焦鋼鐵、焦化、有色、建材、化工、煤炭等重點行業,推廣源頭減量、清潔生產、末端治理的全過程綠色生產技術和模式。鋼鐵行業重點推廣燒結煙氣脫硫、脫硝技術,高溫高壓干熄焦,低溫軋制技術等煉鋼、軋鋼節能減排技術。有色金屬行業加快新型穩流保溫鋁電解、銅連續熔煉、蓄熱式豎罐煉鎂等低碳工藝裝備和技術的推廣應用。建材行業加強新型膠凝材料、低碳混凝土等低碳建材產品研發應用。鼓勵重點工業企業改造和淘汰落后產能,快速實現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目標。
 
  加快工業園區清潔化改造。以“兩高”項目集聚度高的園區為重點,推動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廣園區資源、能源的梯次循環利用等節能低碳技術,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鼓勵園區生態環境治理企業優化治理工藝,降低能耗物耗,推廣短流程、低能耗、低物耗工藝和高效節能設備。推廣能源替代、工藝優化以及余熱余壓回收、中水回用、廢渣資源化等綠色生產技術。鼓勵園區優先使用清潔能源,打造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節能低碳園區。重點支持晉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園區創建綠色工業園區,推動園區內企業創建綠色工廠,開發綠色設計產品,建設綠色供應鏈,實現園區整體的綠色發展。
 
  推進清潔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大力優化能源供給結構,因地制宜發展光伏、風電、煤層氣等清潔能源產業,加快布局氫能、儲能等新能源項目。依托我省豐富的風能、太陽能資源開發條件,結合可再生能源政策、技術進步趨勢,推動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高比例開發利用。加大煤層氣資源供應,推動非常規天然氣增儲上產。推進氫能產業鏈布局,有序推動氫能在交通、儲能、工業領域示范應用。推進“新能源+儲能”示范,推動儲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納、電力調峰、能源互聯網等領域廣泛應用。
 
  推動建筑業低碳發展。加大綠色建材產品和關鍵技術研發投入,推廣可循環利用建材、高強度高耐久建材、綠色裝飾裝修材料、節水節能建材等綠色建材產品。以離石區、榆社縣、山陰縣、侯馬市等產業園區為基礎,依托當地資源優勢,建設綠色建材基地。鼓勵加強建筑節能改造,推廣成熟可靠的新型綠色建造技術。積極推廣太陽能光伏在城鄉建筑及市政公用設施中分布式、一體化應用,鼓勵太陽能光伏系統與建筑同步設計、施工。加快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積極發展智能建造。
 
  第四章提升行業技術水平做強環保裝備制造產業
 
  緊緊圍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對環保裝備的需求,依托現有基礎,以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為突破口,重點發展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裝備、水污染防治技術裝備、固廢資源利用及處置技術裝備、土壤污染治理技術裝備、環境監測技術裝備、環保材料等,推動我省環保裝備制造業規模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第一節重點發展環境污染防治裝備制造業
 
  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裝備。推進減污降碳協同減排技術裝備研發,重點發展煙氣脫硫脫硝一體化凈化、無組織污染物收集治理及多污染物協同控制、移動源尾氣治理等技術裝備。強化新型碳捕集工藝及設備、二氧化碳規模化轉化利用技術,金屬脫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控制、揮發性有機物控制技術和柴油機排放凈化等方面的技術研發。重點推廣VOCs燃燒氧化治理等先進技術。大力推廣應用低頻、寬頻帶吸聲材料和隔振技術,開展新型低頻寬頻帶減振裝置、新型吸聲、隔聲、減振技術與材料及裝備開發應用。
 
  水污染防治技術裝備。圍繞工業、城鎮、農業農村等領域,重點加強高鹽廢水、干熄焦廢水等廢水零排放技術攻關,發展煤化工、制藥、有色金屬、造紙等行業離子交換、膜分離等廢水資源化利用技術裝備制造,發展油氣開采尤其是煤層氣開采過程中的鉆井液、壓裂液等液體的資源回收、無害化處置等裝備。發展城鎮污水管網排查診斷及智能化改造技術、生活污水處理廠低溫高效脫氮技術及尾水人工濕地水質凈化技術、垃圾滲濾液無害化治理技術。推廣農村生活污水生態化處理和水產養殖尾水綜合治理技術,探索推進化學農藥及化肥減量化新型農業生產技術、農田退水生態化治理技術等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研發。探索研究河流水域生態修復技術裝備、黑臭水體和湖泊底泥綜合治理技術裝備。
 
  土壤污染防治技術裝備。圍繞土壤污染源頭控制、監測、風險評估和治理修復等,開展土壤、地下水與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相關技術和設備研發,重點研發煤化工/煤焦化場地/煤堆場土壤污染防治技術、重金屬污染農田風險防控技術、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控技術等,重點突破污染地塊高效修復技術設備的研發。推廣熱脫附、微生物、化學氧化等多技術耦合的原位修復技術裝備,農藝調控、土壤改良、生物修復等安全利用與治理修復技術應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化肥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等產品。
 
  固廢資源化利用及處置技術裝備。圍繞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處理利用、污泥無害化處置、生活垃圾處置、醫療廢棄物處置、廚余垃圾處置等領域,開展含碳固廢清潔燃燒技術、高鈣灰渣循環高效利用關鍵技術、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生態化填埋技術研究,提升煤炭、電力、焦化等行業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充填或回填利用技術;發展污泥熱解處理、干化和清潔焚燒、一體化污泥高干脫水等技術,開發污泥燒結磚、污泥半干法處理或炭化成套設備等;開展城鎮有機固廢高效利用技術、城市生活污泥多元裂解制備功能材料技術、生活有機垃圾減量無害化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協同處理技術等研究;發展典型危險廢物利用處置技術裝備,研發智能化危險廢物收集系統和清潔焚燒裝置。
 
  第二節加快發展環境監測儀器儀表制造業
 
  污染源監測技術裝備。重點開展鎘等重金屬大氣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工業煙氣綜合監測儀(污染源監測)、土壤氣采樣設備、計量泵、pH計、超聲波液位計、電磁流量計等污染治理過程專用儀器及環保裝置大數據智能化運行維護系統研發。推廣大氣顆粒物監測激光雷達、激光雷達臭氧監測儀、儲油庫及加油站廠區內VOCs在線監控技術裝備。加強新污染物監測、防治技術裝備的研究及推廣。推動研發地下儲罐、管道周邊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隱患快速檢測設備,探索致密氣田等采出水回注地下水污染防治技術。推廣廢水重金屬在線監測儀、水質放射性污染物在線監測系統、農村生活污水在線監測儀、在線水質綜合毒性監測儀。發展VOCs、超低排放煙氣、總磷、總氮和重金屬等固定源自動在線監測檢測技術裝備制造,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等移動源監測檢測技術裝備制造。
 
  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裝備。加快發展四通道總懸浮顆粒物采樣器、紅外煙氣分析儀等裝備產品。加快工業煙氣綜合監測儀、環境空氣分析儀、便攜式VOCs測試分析及快速檢測設備、VOCs多組分在線質譜監測設備、機動車顆粒物數濃度(PN)檢測設備、分形態大氣汞監測儀、溫室氣體監測分析儀、生物多樣性在線監測儀、重金屬在線監測儀、小型化水質多參數自動監測儀器設備、噪聲聲紋識別分析儀等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的自主研發。加強人工智能、5G通信、生物科技、納米科技、超級計算、精密制造等新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示范。
 
  第三節不斷發展環保藥劑與材料制造業
 
  環境污染治理藥劑。開展大氣污染治理用低溫脫硝催化劑、土壤光污染植物修復藥劑、污水治理反滲透、高性能水處理藥劑、金屬負載型分子篩催化劑的深入研究。重點發展水處理化學藥劑、生物菌劑等水污染治理可降解藥劑,除臭藥劑、廢氣凈化催化劑等大氣污染治理可回收、可降解藥劑,環境微生物制劑、固化穩定化劑等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可降解藥劑,固沙、保水、改土新材料等高性能環保藥劑。培育支持固廢處理處置藥劑、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復藥劑的研發生產。
 
  環保功能材料。培育支持低碳環保新材料、多功能材料的研發生產。重點發展綠色包裝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等環保材料。研發低(無)VOCs含量涂料、油墨、膠黏劑、清洗劑等材料和高性能凈化材料。加快發展結構裝飾一體化保溫板材、復合保溫材料、節能自保溫型墻體、超高保溫節能玻璃等綠色建筑材料。
 
  第五章拓展綜合利用途徑做精資源循環利用產業
 
  以“無廢城市”建設為契機,以提高資源產出率、綜合利用率為導向,聚焦大宗固體廢棄物、農林廢棄物、生活垃圾、廢舊物資、再生水資源等領域,加快發展資源化利用技術裝備。突破關鍵技術,創新利用模式,延伸產業鏈,著力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推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推進工業固廢多途徑利用
 
  拓展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途徑。提升煤矸石、粉煤灰、赤泥、脫硫石膏、焦化脫硫灰、金屬冶煉渣等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推進大宗工業固廢高效高值化利用。開展煤矸石多元素、多組分梯級利用,研發日用瓷、煅燒高嶺土等高附加值產品。推進粉煤灰高值化、規模化綜合利用,鼓勵粉煤灰制保溫板、透水磚、新型環保免燒磚等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開展焦化鈉系脫硫灰資源化利用試驗研究,鼓勵脫硫灰制混合鹽產品。加強金屬尾礦、赤泥綜合利用等固廢資源多途徑高質量發展的技術研發力度,支持鋼鐵冶煉渣粉磨超細粉、冶煉渣提取貴金屬和稀土金屬。以呂梁市、陽泉市、忻州市為重點,加快廢鋼、廢銅、廢鋁、煤矸石、粉煤灰等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打造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無廢城市群”。
 
  創新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模式。以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基地為依托,在固廢集中產生區、煤炭主產區、火電集聚區等探索建立基于區域特點的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園區和企業加強資源耦合和循環利用,推動物料閉路循環,創建“無廢園區”和“無廢企業”。推動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實現新增工業固廢能用盡用、存量工業固廢有序減少。推進朔州市、長治市、晉城市國家級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支持懷仁市、潞城區、襄垣縣、高平市等固廢產出和堆存量較大的市(區)、縣建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園區,加大煤矸石、粉煤灰、赤泥、脫硫石膏、冶煉渣綜合利用產業的集聚集群建設。
 
  第二節提升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
 
  推進危險廢物收集處置體系建設。健全危險廢物收集、利用、處置體系,按照“自我消納為主、區域協同為輔”和“立足現狀、適度超前”的原則,統籌合理布局全省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資源,鼓勵忻州市、長治市、運城市等市建設危險廢物利用處置項目,實現利用處置能力與產廢情況總體匹配。鼓勵新建園區和有條件的現有化工園區配套建設危險廢物處置設施。鼓勵從廢礦物油、廢催化劑、廢鉛酸電池、焦油渣等危險廢物中提取有價資源。鼓勵各設區市建設有害垃圾、實驗室危險廢物等社會源危險廢物集中收貯點。
 
  加快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探索建立健全全省醫療廢物監管信息系統,推進醫療廢物收集、運送、貯存、處置等全過程監控和信息化追溯。推動現有處置設施擴能提質,提升污染控制水平與自動化控制水平。各設區城市建成至少1個高標準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鼓勵各地依托縣級醫療集團建立村-鄉-縣醫療廢物分級分類收集體系,鼓勵人口50萬以上的縣(市)因地制宜建設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健全醫療廢棄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提升醫療廢物應急處理能力。
 
  第三節推進農業與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
 
  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開展農作物秸稈、養殖糞便等農業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提高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與裝備水平,推廣秸稈覆蓋還田、腐熟還田、堆漚還田技術,扶持以秸稈為主要原料的秸稈天然氣、沼氣工程、生物質發電和秸稈固化成型燃料加工示范項目,鼓勵發展以秸稈為主要原料的造紙、新型建材、復合材料、降解膜、餐具等加工產業,延伸秸稈原料化利用產業鏈條。加強畜禽糞污處理設施建設,推廣種養結合、農牧循環模式,促進農用有機肥就地就近還田利用。因地制宜鼓勵利用次小薪材、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進行復合板材生產、食用菌栽培和能源化利用。
 
  加強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探索餐廚垃圾深度處理新模式,全面推廣餐廚垃圾生態化處理,重點突破垃圾厭氧消化處理技術、蛋白質飼料處理技術、好氧堆肥處理技術、水熱碳化技術和高效乳酸菌的有效培育等關鍵技術集成應用,打通有機垃圾資源化利用末端產業鏈。加快布局餐廚垃圾處理先進設備制造基地,鼓勵餐廚廢油生產生物柴油、有機肥料、沼氣、化工制品等示范項目實施。
 
  加快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加快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分揀、轉運、處置等處理設施的規劃建設,提升垃圾分類精細化處理處置水平。全面推動生活垃圾焚燒設施、生活垃圾分揀中心及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置中心等的建設,推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等資源化利用方式。鼓勵生活垃圾收集和處理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加快建設生活垃圾分類終端處理利用設施,推廣智能化、精細化分揀設備,促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第四節推動再生資源循環利用
 
  健全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以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廢舊汽車、廢舊輪胎、廢舊塑料、廢鋼鐵等廢舊物資為重點,完善廢舊物資回收、加工、利用循環體系,重點突破廢舊家電柔性拆解、稀貴金屬精細分離提純、塑料改性和混合廢塑料高效分揀等技術。加快資源綜合利用產品推廣,建設廢舊物資分揀加工中心、產業園區、廢舊物資交易中心,建設一批先進適用的建筑垃圾分揀、剔除、粉碎和建筑垃圾制墻地磚項目。大力推廣“互聯網+回收”模式,提高廢舊物資回收利用效率。加快建立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體系,研究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的技術標準,支持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技術和裝備研發。在太原、晉中、忻州等市,重點發展鋰電池、光伏組件回收利用產業。
 
  提升水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城鎮領域重點推廣節水降損技術與裝備,推進城市中水回用管網建設,加強雨水資源化利用技術與裝備研發、管網檢漏和防滲技術應用,以晉城、運城為試點,積極推動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工業領域推動高耗水企業加強廢水深度處理和達標再利用、工業廢水零排放、水循環梯級利用技術,在呂梁市布局建設焦化廢水綜合利用項目。農業領域構建農田退水綜合回用循環體系,推行退水“零直排”加尾水循環利用新模式。
 
  第六章提高生態修復能力做優生態保護修復產業
 
  緊緊圍繞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水生態保護修復、農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等領域,開展生態保護修復關鍵技術設備研發生產,提升生態修復水平。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導向,探索生態修復與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等融合發展策略,加強自然資源保護,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綜合效益,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生態保護修復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提升生態保護修復水平
 
  研發生態保護修復共性和關鍵技術。重點開展控制截污裝備,河流水域生態修復技術裝備,流域礦區生態修復技術裝備及荒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黑臭水體和湖泊底泥綜合治理的成套裝備和技術研究。持續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技術。推廣“環境修復+開發建設”的一體化修復模式,發展多技術協同修復、短周期修復,研發高效低能耗的智能化修復裝備,加快尾礦庫治理技術研發應用。研發環境復雜惡劣、立地條件困難區域的植被生物修復等綜合治理技術和產品。
 
  提高生態保護修復技術標準和評價體系。開展生態健康預警評估,建立生態保護修復標準體系,打造生態保護和修復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生態保護修復智庫隊伍,積極探索適宜黃河中游生態系統“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的相關政策和技術標準。探索并建立適合我省不同類型礦山生態修復的技術標準和評價體系,進一步提升我省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水平。
 
  第二節加快發展生態修復產業
 
  發展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產業。針對受損、退化、功能下降的森林、濕地、河流、湖泊等自然生態系統,開展水土流失治理、河道保護治理、野生動植物種群保護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土綠化、人工商品林建設等。統籌環境污染治理、農村環境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土地復墾、水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等各類資金,推進自然生態保護修復產業發展。
 
  發展水生態修復產業。建立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產業化路徑,完善水生態修復產業標準體系。統籌謀劃主流與支流,市、縣、鄉鎮、自然村一體化水生態修復思路,打破部門利益藩籬,統籌協同,加強聯防聯治聯修力度,構建共防共治共修共享的水生態修復產業化協作機制。系統謀劃水生態治理與修復,全方位、全流域、全過程開展水生態修復產業化。
 
  發展礦山生態修復產業。充分發揮國家和地方財政資金引領帶動作用,廣泛吸引和籌措社會資金,大力探索構建“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的礦山生態修復綜合治理新模式。按照“誰修復、誰受益”原則,通過賦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資源資產使用權等,激勵社會投資主體從事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探索使用一定可利用的治理面積從事相關產業開發,實現礦山生態修復產業化。
 
  發展農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產業。針對不同類型鄉村景觀和農田規模化、生產集約化、面源污染程度,構建差異化農田生態保護修復戰略、內容和技術體系。針對生態功能減弱、生物多樣性減少、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矛盾突出的農田生態系統,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統籌實施農用地整理、鄉村生態保護修復、土地復墾、生物多樣性保護等。
 
  第三節推動“生態修復+”產業融合發展
 
  推動“生態修復+生態旅游”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流域生態廊道建設和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成效,打造生態景區,促進生態治理與文旅融合。建設低碳化旅游基礎設施,開展低碳景區試點和近零碳排放景區示范創建。建立保護與利用融合、空間融合、項目融合和產品融合四大機制,推進區域生態、文化與旅游業有機交融,建設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基地。
 
  推動“生態修復+生態農業”融合發展。統籌農用地整理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各項活動,推進農田保護修復與生態環境建設,加強退化土地修復和耕地修復養護,開展田園生態基礎設施建設與管護技術研發,恢復田間生物群落和生態鏈,發揮農田景觀和生態功能作用。
 
  推動“生態修復+康養產業”融合發展。培育以生態修復為特色的康養產業體系,推動生態修復與生態康養深度融合,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豐富生態康養新業態,建設一批生態健康養生產業基地。
 
  第七章構建創新服務體系做新低碳環保服務產業
 
  將低碳環保服務業作為引領低碳環保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污染防治攻堅和減污降碳提供助力,培育壯大一批高水平低碳環保服務企業,從前期環境風險評估,到中期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再到后期降碳治污產品銷售,實現“一條龍”式低碳環保服務。
 
  第一節創新發展低碳環保服務
 
  提升低碳環保服務能力水平。強化污染治理設施運營管理及操作技能崗位培訓,鼓勵高端人才資源向低碳環保服務領域聚集,提升低碳環保服務從業人員業務素質和業務技能,打造高質量的服務團隊。深化行業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發揮服務行業的媒介作用,圍繞綠色低碳、節能減排及減污降碳協同處置等服務領域,搭建技術“研發-推廣-應用”對接平臺,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建立健全污染治理設施運營監督管理法規和制度,加強社會監督,提高服務質量。

 

主頁 > 新聞中心 > 園區規劃 >

《山西省“十四五”低碳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公開

2022-12-13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山西省“十四五”低碳環保產業發展規劃
 
  (征求意見稿)
 
  山西省生態環境廳2022年12月
 
  前言
 
  低碳環保產業是指為社會生產和生活提供生態環境產品與服務,為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修復、資源高效利用、減污降碳、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撐的產業,主要包括低碳產業、環保設備(產品)生產與經營、資源綜合利用、生態保護修復、低碳環保服務等,涉及水處理、大氣治理、固體廢棄物處理、土壤修復、綠色低碳等多個細分領域,產業鏈長、市場需求大、社會影響較廣。發展低碳環保產業,是全面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是促進我省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是踐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助力器,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的客觀要求。為發展壯大我省低碳環保產業,特制定本規劃。
 
  《規劃》以“政府引導、聯動發展、創新驅動、開放共贏”為原則,提出我省低碳環保產業的發展思路、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有利于培育我省低碳環保產業市場主體,壯大低碳環保產業規模,推動低碳環保產業健康發展。《規劃》以2020年為基準年,規劃期至2025年,遠期展望至2030年。
 
  第一章發展現狀
 
  第一節產業概況
 
  產業規模不斷提升。近年來,山西省環保產業呈快速增長態勢,2020年全省環保產業增長8.5%,新產品中,環境污染防治專用設備增長22.8%。即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全省環保產業仍有超80%的企業實現盈利,其中營業利潤在千萬以上的企業由2018年的14.1%上升至2020年的20.4%,提高了6.3個百分點,2020年營業利潤率達8.42%,比上年增長5.11個百分點,成為產業轉型新藍海。
 
  產業聚集初具形態。山西省充分利用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實現了部分環保企業的集中布局、資源循環利用,環保產業集群效應初步顯現。目前,全省環保企業主要集中分布在太原和晉中兩市,占比分別為59%和11%。全省已建成朔州市、長治市和晉城市三座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形成了煤矸石發電、煤矸石制建材、粉煤灰制新型建材等固廢利用產業集群。太原市、晉中市、忻州市等市已初步形成環保裝備研制基地,實現了技術、信息互通互享。
 
  創新能力持續增強。通過企業自主創新、產學研聯合、先進技術消化吸收和二次創新,全省環保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模式創新能力持續增強。截止2020年,全省39.81%的環保企業在內部設置了研發中心,61.17%的環保企業與科研機構有研發合作,并取得了多項環保技術專利,部分環保技術已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保障支撐不斷提升。制定出臺《山西省“十四五”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關于實施市場主體倍增工程的意見》等,全面深化環評“放管服”改革,積極探索環境監測市場化服務,促進低碳環保產業發展。建立產業鏈鏈長制,引導“鏈主”企業健康發展。成立低碳環保產業集團,成為促進低碳生態環保產業加快發展的具體實踐。強化科技支撐,將生態環境作為省重大科技創新項目重點支持領域。不斷完善綠色金融體制機制,著力構建多元化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為綠色低碳項目提供資金保障。
 
  第二節主要問題
 
  產業競爭力亟待提高。全省低碳環保產業規模仍以中小企業為主,產值高于5億元的龍頭企業占比不到3%,且無百億級的大型上市環保企業,無法對低碳環保產業鏈形成較強拉動作用,上下游企業之間尚未形成良好的分工協作關系,與周邊地區競爭優勢不明顯。
 
  產學研轉化能力不足。我省低碳環保領域技術交易、轉移和擴散的市場化機制尚未形成,缺乏有效的科研成果轉化平臺。企業研發創新能力偏弱,省內高校、科研機構、骨干企業研發資源未能有效整合。創新資源優勢未能充分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科技人員創新轉化動力不足,成果轉化能力和產業化水平有待提高。
 
  產業市場秩序不規范。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環保服務業等領域惡性競爭問題依然存在,部分地區地方保護現象嚴重,市場競爭不充分,部分落后低效技術裝備對中高端產品形成市場擠壓,合同環境服務、環境第三方治理、特許經營等專業市場化服務模式有待完善。
 
  產業政策機制不完善。我省低碳環保產業發展基礎不牢固,省級層面尚未形成系統性促進低碳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體系,且針對低碳環保產業的優惠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缺少技術咨詢、人才管理、金融服務等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術團隊。
 
  第三節面臨的機遇
 
  國內宏觀環境有利于低碳環保產業發展。“十四五”時期,是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和實施“兩步走”戰略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期,也是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階段性勝利、繼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期,減污降碳、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持續向縱深推進,將有效帶動低碳環保產業快速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低碳環保產業發展將迎來新的機遇。
 
  我省經濟社會轉型為低碳環保產業提供新動能。“十四五”時期,是我省乘勢而上全面開啟美麗山西建設的關鍵時期,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試驗區、中部城市群、太忻一體化等重大戰略,給低碳環保產業提出了新任務和更高要求,也為低碳環保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將帶動低碳環保產業全面升級。
 
  科技創新推動低碳環保產業轉型升級。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演進迭代的速度前所未有,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使用,將使科技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綠色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推動引領作用。重污染天氣成因定量化和精準預報、天地一體化環境監控預警、河湖生態修復、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的突破必將帶動低碳環保產業理念創新、科技和制度創新,為低碳環保產業全面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第二章總體要求
 
  第一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圍繞低碳產業、環保設備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保護修復、低碳環保服務等重點領域,堅持以培育壯大市場主體為導向,以政策扶持和要素供應為保障,引導產業集聚,激發內生動力,增強創新水平,加快形成鏈條完備、布局合理的低碳環保產業發展格局,實現我省低碳環保產業的快速、優質、創新發展,為我省全方位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第二節基本原則
 
  市場主體,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低碳環保產業;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強化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撐,規范市場秩序,為低碳環保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突出重點,聯動發展。對照低碳環保產業細分領域,確定我省發展重點,以重點工程和基地園區建設為著力點,培育龍頭企業,選擇基礎條件好、技術水平優、發展潛力大、上下游關聯度高的細分領域重點錯位發展,實現低碳環保產業聯動發展。
 
  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的引領作用,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圍繞低碳產業、環保設備(產品)生產與經營、資源綜合利用、生態保護修復、低碳環保服務等重點領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著力形成我省低碳環保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特色發展,服務轉型。以服務我省環境治理需求為基礎,堅持分類施策、特色發展,鞏固優勢、提質增效,大力發展先進環保裝備制造,積極推進環境服務創新,全面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不斷加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持續提高生態治理和修復水平。通過發展壯大低碳環保產業,實現低碳環保技術、裝備、人才、項目集聚,服務我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第三節主要目標
 
  到2025年:低碳環保重點領域核心技術取得突破,推廣一批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技術裝備產品,建立一批低碳環保產業示范園區,培育一批具有國內競爭力的低碳環保服務企業,為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全省低碳環保產業實現快速發展,以龍頭引領、集聚發展、創新驅動為核心特征的產業體系基本建成,產業規模顯著提升,創新能力大幅增強,產業鏈條不斷完善,產業集群不斷壯大,服務能力穩步提高,產業發展綜合保障體系更加完備,產業支撐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到2025年,低碳環保產業總產值超過3000億元,建成10個以上規模效益顯著、專業特色鮮明、綜合競爭力較強的特色環保產業基地,營業收入超過50億元的環保企業達到5家,超過20億元的環保企業達到20家。
 
  ——產業布局更加合理。全省低碳環保產業集群不斷壯大,依托省級以上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低碳環保產業園,構建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競爭力強的低碳環保技術研發—設備制造—產品開發—服務提供全鏈條體系。
 
  ——龍頭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集中培育1-2個引領型生態環保集團,牽引示范帶動全省低碳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引進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低碳環保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在協作引導、產品輻射、技術示范等方面的核心帶動引領作用。
 
  ——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明顯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特色鮮明,有較強能力解決行業技術難題的低碳環保企業,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搭建區域低碳環保技術與產業對接平臺,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和科技創新中心。
 
  ——產業發展環境更加優渥。到2025年,全省有利于低碳環保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發展的體制機制基本建立。支持創新、市場、開放、人才等關鍵環節的政策體系基本健全。綠色金融體系更加完善,投融資渠道更加多元,低碳環保產業市場基本規范,形成資源匯聚、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良好發展環境。
 
  到2030年:覆蓋碳減排、污染治理、資源綜合利用、生態保護修復、低碳環保服務的低碳環保產業體系基本健全,支撐水平顯著提高,綜合保障能力全面提升。低碳環保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取得明顯成效,高科技、復合型、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態勢基本確立,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
 
  第三章提升綠色發展水平促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
 
  以實現“雙碳”為目標,構建綠色低碳技術體系,加強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筑等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助推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新經濟增長點。
 
  第一節構建綠色低碳技術體系
 
  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煤層氣開發利用、智能電網、大規模儲能、氫燃料電池等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研究,提升低碳零碳負碳技術裝備研發“山西能力”。深化二氧化碳低能耗大規模捕集、富氧燃燒減排、CO2-N2O催化減排、二氧化碳捕集高性能吸收劑(吸附材料)及工藝、傳統優勢產業節能降碳減污技術等應用基礎研究,提升共性關鍵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和“卡脖子”技術供給能力。開展生態修復與碳負排工程化技術研發和推廣,開展林草等生物固碳技術和各類固碳工程技術研究,研發土壤-植被生態系統增匯-減排技術,提升固碳效果,增強森林碳匯能力。
 
  推廣綠色低碳技術應用。加快先進適用節能低碳技術產業化應用,加強電化學、壓縮空氣等新型儲能技術產業化應用,加強氫能生產、儲存、應用關鍵技術研發、示范和規模化應用,推廣園區能源梯級利用等節能低碳技術,探索創建省級零碳產業創新區。實施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探索應用變溫變壓吸附法碳捕集工藝,開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全流程、集成化、規模化示范項目。推進以太原都市區為核心的山西中部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打造低碳技術研發和低碳產品推廣應用的重要載體。
 
  第二節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構建綠色低碳產業標準體系。圍繞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和產業綠色低碳化改造,結合“雙碳”和節能標準、建立健全綠色低碳重點標準清單。支持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制定修訂,完善低碳產品標準標識。開展綠色低碳產品認證,建立綠色低碳名優特新產品目錄發布機制,并在政府采購中加大綠色低碳認證產品采購力度,引導企業制定執行高于國家強制性標準的企業標準。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和考核評價體系,引導綠色低碳優勢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加強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面向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需求,積極開展碳達峰碳中和關鍵技術研究,設立省級重點專項項目。鼓勵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積極打造國內領先的低碳技術創新型基地,推進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建成國家級新材料產業集群。聚焦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煤層氣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CCUS技術研發、儲能等低碳領域,建設一批綠色低碳領域技術創新中心,打造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科技力量。
 
  推動綠色低碳示范創建。以低碳技術研發孵化、低碳創新平臺搭建、低碳產業發展為導向,打造一批低碳產業園區、低碳企業,積極創建國家級綠色低碳示范園區,探索園區、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路徑,打造低碳創新高地和產業集聚區。支持園區、企業開展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綠色制造示范、能效水效領跑者等示范創建活動。按照用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則推進綠色工廠創建。探索園區智慧化管理模式,開展綠色智慧園區試點建設。
 
  第三節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產業
 
  推動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聚焦鋼鐵、焦化、有色、建材、化工、煤炭等重點行業,推廣源頭減量、清潔生產、末端治理的全過程綠色生產技術和模式。鋼鐵行業重點推廣燒結煙氣脫硫、脫硝技術,高溫高壓干熄焦,低溫軋制技術等煉鋼、軋鋼節能減排技術。有色金屬行業加快新型穩流保溫鋁電解、銅連續熔煉、蓄熱式豎罐煉鎂等低碳工藝裝備和技術的推廣應用。建材行業加強新型膠凝材料、低碳混凝土等低碳建材產品研發應用。鼓勵重點工業企業改造和淘汰落后產能,快速實現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目標。
 
  加快工業園區清潔化改造。以“兩高”項目集聚度高的園區為重點,推動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廣園區資源、能源的梯次循環利用等節能低碳技術,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鼓勵園區生態環境治理企業優化治理工藝,降低能耗物耗,推廣短流程、低能耗、低物耗工藝和高效節能設備。推廣能源替代、工藝優化以及余熱余壓回收、中水回用、廢渣資源化等綠色生產技術。鼓勵園區優先使用清潔能源,打造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節能低碳園區。重點支持晉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園區創建綠色工業園區,推動園區內企業創建綠色工廠,開發綠色設計產品,建設綠色供應鏈,實現園區整體的綠色發展。
 
  推進清潔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大力優化能源供給結構,因地制宜發展光伏、風電、煤層氣等清潔能源產業,加快布局氫能、儲能等新能源項目。依托我省豐富的風能、太陽能資源開發條件,結合可再生能源政策、技術進步趨勢,推動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高比例開發利用。加大煤層氣資源供應,推動非常規天然氣增儲上產。推進氫能產業鏈布局,有序推動氫能在交通、儲能、工業領域示范應用。推進“新能源+儲能”示范,推動儲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納、電力調峰、能源互聯網等領域廣泛應用。
 
  推動建筑業低碳發展。加大綠色建材產品和關鍵技術研發投入,推廣可循環利用建材、高強度高耐久建材、綠色裝飾裝修材料、節水節能建材等綠色建材產品。以離石區、榆社縣、山陰縣、侯馬市等產業園區為基礎,依托當地資源優勢,建設綠色建材基地。鼓勵加強建筑節能改造,推廣成熟可靠的新型綠色建造技術。積極推廣太陽能光伏在城鄉建筑及市政公用設施中分布式、一體化應用,鼓勵太陽能光伏系統與建筑同步設計、施工。加快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積極發展智能建造。
 
  第四章提升行業技術水平做強環保裝備制造產業
 
  緊緊圍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對環保裝備的需求,依托現有基礎,以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為突破口,重點發展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裝備、水污染防治技術裝備、固廢資源利用及處置技術裝備、土壤污染治理技術裝備、環境監測技術裝備、環保材料等,推動我省環保裝備制造業規模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第一節重點發展環境污染防治裝備制造業
 
  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裝備。推進減污降碳協同減排技術裝備研發,重點發展煙氣脫硫脫硝一體化凈化、無組織污染物收集治理及多污染物協同控制、移動源尾氣治理等技術裝備。強化新型碳捕集工藝及設備、二氧化碳規模化轉化利用技術,金屬脫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控制、揮發性有機物控制技術和柴油機排放凈化等方面的技術研發。重點推廣VOCs燃燒氧化治理等先進技術。大力推廣應用低頻、寬頻帶吸聲材料和隔振技術,開展新型低頻寬頻帶減振裝置、新型吸聲、隔聲、減振技術與材料及裝備開發應用。
 
  水污染防治技術裝備。圍繞工業、城鎮、農業農村等領域,重點加強高鹽廢水、干熄焦廢水等廢水零排放技術攻關,發展煤化工、制藥、有色金屬、造紙等行業離子交換、膜分離等廢水資源化利用技術裝備制造,發展油氣開采尤其是煤層氣開采過程中的鉆井液、壓裂液等液體的資源回收、無害化處置等裝備。發展城鎮污水管網排查診斷及智能化改造技術、生活污水處理廠低溫高效脫氮技術及尾水人工濕地水質凈化技術、垃圾滲濾液無害化治理技術。推廣農村生活污水生態化處理和水產養殖尾水綜合治理技術,探索推進化學農藥及化肥減量化新型農業生產技術、農田退水生態化治理技術等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研發。探索研究河流水域生態修復技術裝備、黑臭水體和湖泊底泥綜合治理技術裝備。
 
  土壤污染防治技術裝備。圍繞土壤污染源頭控制、監測、風險評估和治理修復等,開展土壤、地下水與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相關技術和設備研發,重點研發煤化工/煤焦化場地/煤堆場土壤污染防治技術、重金屬污染農田風險防控技術、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控技術等,重點突破污染地塊高效修復技術設備的研發。推廣熱脫附、微生物、化學氧化等多技術耦合的原位修復技術裝備,農藝調控、土壤改良、生物修復等安全利用與治理修復技術應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化肥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等產品。
 
  固廢資源化利用及處置技術裝備。圍繞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處理利用、污泥無害化處置、生活垃圾處置、醫療廢棄物處置、廚余垃圾處置等領域,開展含碳固廢清潔燃燒技術、高鈣灰渣循環高效利用關鍵技術、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生態化填埋技術研究,提升煤炭、電力、焦化等行業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充填或回填利用技術;發展污泥熱解處理、干化和清潔焚燒、一體化污泥高干脫水等技術,開發污泥燒結磚、污泥半干法處理或炭化成套設備等;開展城鎮有機固廢高效利用技術、城市生活污泥多元裂解制備功能材料技術、生活有機垃圾減量無害化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協同處理技術等研究;發展典型危險廢物利用處置技術裝備,研發智能化危險廢物收集系統和清潔焚燒裝置。
 
  第二節加快發展環境監測儀器儀表制造業
 
  污染源監測技術裝備。重點開展鎘等重金屬大氣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工業煙氣綜合監測儀(污染源監測)、土壤氣采樣設備、計量泵、pH計、超聲波液位計、電磁流量計等污染治理過程專用儀器及環保裝置大數據智能化運行維護系統研發。推廣大氣顆粒物監測激光雷達、激光雷達臭氧監測儀、儲油庫及加油站廠區內VOCs在線監控技術裝備。加強新污染物監測、防治技術裝備的研究及推廣。推動研發地下儲罐、管道周邊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隱患快速檢測設備,探索致密氣田等采出水回注地下水污染防治技術。推廣廢水重金屬在線監測儀、水質放射性污染物在線監測系統、農村生活污水在線監測儀、在線水質綜合毒性監測儀。發展VOCs、超低排放煙氣、總磷、總氮和重金屬等固定源自動在線監測檢測技術裝備制造,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等移動源監測檢測技術裝備制造。
 
  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裝備。加快發展四通道總懸浮顆粒物采樣器、紅外煙氣分析儀等裝備產品。加快工業煙氣綜合監測儀、環境空氣分析儀、便攜式VOCs測試分析及快速檢測設備、VOCs多組分在線質譜監測設備、機動車顆粒物數濃度(PN)檢測設備、分形態大氣汞監測儀、溫室氣體監測分析儀、生物多樣性在線監測儀、重金屬在線監測儀、小型化水質多參數自動監測儀器設備、噪聲聲紋識別分析儀等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的自主研發。加強人工智能、5G通信、生物科技、納米科技、超級計算、精密制造等新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示范。
 
  第三節不斷發展環保藥劑與材料制造業
 
  環境污染治理藥劑。開展大氣污染治理用低溫脫硝催化劑、土壤光污染植物修復藥劑、污水治理反滲透、高性能水處理藥劑、金屬負載型分子篩催化劑的深入研究。重點發展水處理化學藥劑、生物菌劑等水污染治理可降解藥劑,除臭藥劑、廢氣凈化催化劑等大氣污染治理可回收、可降解藥劑,環境微生物制劑、固化穩定化劑等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可降解藥劑,固沙、保水、改土新材料等高性能環保藥劑。培育支持固廢處理處置藥劑、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復藥劑的研發生產。
 
  環保功能材料。培育支持低碳環保新材料、多功能材料的研發生產。重點發展綠色包裝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等環保材料。研發低(無)VOCs含量涂料、油墨、膠黏劑、清洗劑等材料和高性能凈化材料。加快發展結構裝飾一體化保溫板材、復合保溫材料、節能自保溫型墻體、超高保溫節能玻璃等綠色建筑材料。
 
  第五章拓展綜合利用途徑做精資源循環利用產業
 
  以“無廢城市”建設為契機,以提高資源產出率、綜合利用率為導向,聚焦大宗固體廢棄物、農林廢棄物、生活垃圾、廢舊物資、再生水資源等領域,加快發展資源化利用技術裝備。突破關鍵技術,創新利用模式,延伸產業鏈,著力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推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推進工業固廢多途徑利用
 
  拓展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途徑。提升煤矸石、粉煤灰、赤泥、脫硫石膏、焦化脫硫灰、金屬冶煉渣等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推進大宗工業固廢高效高值化利用。開展煤矸石多元素、多組分梯級利用,研發日用瓷、煅燒高嶺土等高附加值產品。推進粉煤灰高值化、規模化綜合利用,鼓勵粉煤灰制保溫板、透水磚、新型環保免燒磚等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開展焦化鈉系脫硫灰資源化利用試驗研究,鼓勵脫硫灰制混合鹽產品。加強金屬尾礦、赤泥綜合利用等固廢資源多途徑高質量發展的技術研發力度,支持鋼鐵冶煉渣粉磨超細粉、冶煉渣提取貴金屬和稀土金屬。以呂梁市、陽泉市、忻州市為重點,加快廢鋼、廢銅、廢鋁、煤矸石、粉煤灰等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打造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無廢城市群”。
 
  創新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模式。以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基地為依托,在固廢集中產生區、煤炭主產區、火電集聚區等探索建立基于區域特點的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園區和企業加強資源耦合和循環利用,推動物料閉路循環,創建“無廢園區”和“無廢企業”。推動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實現新增工業固廢能用盡用、存量工業固廢有序減少。推進朔州市、長治市、晉城市國家級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支持懷仁市、潞城區、襄垣縣、高平市等固廢產出和堆存量較大的市(區)、縣建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園區,加大煤矸石、粉煤灰、赤泥、脫硫石膏、冶煉渣綜合利用產業的集聚集群建設。
 
  第二節提升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
 
  推進危險廢物收集處置體系建設。健全危險廢物收集、利用、處置體系,按照“自我消納為主、區域協同為輔”和“立足現狀、適度超前”的原則,統籌合理布局全省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資源,鼓勵忻州市、長治市、運城市等市建設危險廢物利用處置項目,實現利用處置能力與產廢情況總體匹配。鼓勵新建園區和有條件的現有化工園區配套建設危險廢物處置設施。鼓勵從廢礦物油、廢催化劑、廢鉛酸電池、焦油渣等危險廢物中提取有價資源。鼓勵各設區市建設有害垃圾、實驗室危險廢物等社會源危險廢物集中收貯點。
 
  加快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探索建立健全全省醫療廢物監管信息系統,推進醫療廢物收集、運送、貯存、處置等全過程監控和信息化追溯。推動現有處置設施擴能提質,提升污染控制水平與自動化控制水平。各設區城市建成至少1個高標準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鼓勵各地依托縣級醫療集團建立村-鄉-縣醫療廢物分級分類收集體系,鼓勵人口50萬以上的縣(市)因地制宜建設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健全醫療廢棄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提升醫療廢物應急處理能力。
 
  第三節推進農業與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
 
  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開展農作物秸稈、養殖糞便等農業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提高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與裝備水平,推廣秸稈覆蓋還田、腐熟還田、堆漚還田技術,扶持以秸稈為主要原料的秸稈天然氣、沼氣工程、生物質發電和秸稈固化成型燃料加工示范項目,鼓勵發展以秸稈為主要原料的造紙、新型建材、復合材料、降解膜、餐具等加工產業,延伸秸稈原料化利用產業鏈條。加強畜禽糞污處理設施建設,推廣種養結合、農牧循環模式,促進農用有機肥就地就近還田利用。因地制宜鼓勵利用次小薪材、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進行復合板材生產、食用菌栽培和能源化利用。
 
  加強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探索餐廚垃圾深度處理新模式,全面推廣餐廚垃圾生態化處理,重點突破垃圾厭氧消化處理技術、蛋白質飼料處理技術、好氧堆肥處理技術、水熱碳化技術和高效乳酸菌的有效培育等關鍵技術集成應用,打通有機垃圾資源化利用末端產業鏈。加快布局餐廚垃圾處理先進設備制造基地,鼓勵餐廚廢油生產生物柴油、有機肥料、沼氣、化工制品等示范項目實施。
 
  加快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加快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分揀、轉運、處置等處理設施的規劃建設,提升垃圾分類精細化處理處置水平。全面推動生活垃圾焚燒設施、生活垃圾分揀中心及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置中心等的建設,推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等資源化利用方式。鼓勵生活垃圾收集和處理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加快建設生活垃圾分類終端處理利用設施,推廣智能化、精細化分揀設備,促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第四節推動再生資源循環利用
 
  健全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以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廢舊汽車、廢舊輪胎、廢舊塑料、廢鋼鐵等廢舊物資為重點,完善廢舊物資回收、加工、利用循環體系,重點突破廢舊家電柔性拆解、稀貴金屬精細分離提純、塑料改性和混合廢塑料高效分揀等技術。加快資源綜合利用產品推廣,建設廢舊物資分揀加工中心、產業園區、廢舊物資交易中心,建設一批先進適用的建筑垃圾分揀、剔除、粉碎和建筑垃圾制墻地磚項目。大力推廣“互聯網+回收”模式,提高廢舊物資回收利用效率。加快建立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體系,研究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的技術標準,支持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技術和裝備研發。在太原、晉中、忻州等市,重點發展鋰電池、光伏組件回收利用產業。
 
  提升水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城鎮領域重點推廣節水降損技術與裝備,推進城市中水回用管網建設,加強雨水資源化利用技術與裝備研發、管網檢漏和防滲技術應用,以晉城、運城為試點,積極推動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工業領域推動高耗水企業加強廢水深度處理和達標再利用、工業廢水零排放、水循環梯級利用技術,在呂梁市布局建設焦化廢水綜合利用項目。農業領域構建農田退水綜合回用循環體系,推行退水“零直排”加尾水循環利用新模式。
 
  第六章提高生態修復能力做優生態保護修復產業
 
  緊緊圍繞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水生態保護修復、農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等領域,開展生態保護修復關鍵技術設備研發生產,提升生態修復水平。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導向,探索生態修復與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等融合發展策略,加強自然資源保護,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綜合效益,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生態保護修復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提升生態保護修復水平
 
  研發生態保護修復共性和關鍵技術。重點開展控制截污裝備,河流水域生態修復技術裝備,流域礦區生態修復技術裝備及荒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黑臭水體和湖泊底泥綜合治理的成套裝備和技術研究。持續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技術。推廣“環境修復+開發建設”的一體化修復模式,發展多技術協同修復、短周期修復,研發高效低能耗的智能化修復裝備,加快尾礦庫治理技術研發應用。研發環境復雜惡劣、立地條件困難區域的植被生物修復等綜合治理技術和產品。
 
  提高生態保護修復技術標準和評價體系。開展生態健康預警評估,建立生態保護修復標準體系,打造生態保護和修復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生態保護修復智庫隊伍,積極探索適宜黃河中游生態系統“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的相關政策和技術標準。探索并建立適合我省不同類型礦山生態修復的技術標準和評價體系,進一步提升我省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水平。
 
  第二節加快發展生態修復產業
 
  發展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產業。針對受損、退化、功能下降的森林、濕地、河流、湖泊等自然生態系統,開展水土流失治理、河道保護治理、野生動植物種群保護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土綠化、人工商品林建設等。統籌環境污染治理、農村環境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土地復墾、水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等各類資金,推進自然生態保護修復產業發展。
 
  發展水生態修復產業。建立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產業化路徑,完善水生態修復產業標準體系。統籌謀劃主流與支流,市、縣、鄉鎮、自然村一體化水生態修復思路,打破部門利益藩籬,統籌協同,加強聯防聯治聯修力度,構建共防共治共修共享的水生態修復產業化協作機制。系統謀劃水生態治理與修復,全方位、全流域、全過程開展水生態修復產業化。
 
  發展礦山生態修復產業。充分發揮國家和地方財政資金引領帶動作用,廣泛吸引和籌措社會資金,大力探索構建“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的礦山生態修復綜合治理新模式。按照“誰修復、誰受益”原則,通過賦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資源資產使用權等,激勵社會投資主體從事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探索使用一定可利用的治理面積從事相關產業開發,實現礦山生態修復產業化。
 
  發展農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產業。針對不同類型鄉村景觀和農田規模化、生產集約化、面源污染程度,構建差異化農田生態保護修復戰略、內容和技術體系。針對生態功能減弱、生物多樣性減少、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矛盾突出的農田生態系統,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統籌實施農用地整理、鄉村生態保護修復、土地復墾、生物多樣性保護等。
 
  第三節推動“生態修復+”產業融合發展
 
  推動“生態修復+生態旅游”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流域生態廊道建設和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成效,打造生態景區,促進生態治理與文旅融合。建設低碳化旅游基礎設施,開展低碳景區試點和近零碳排放景區示范創建。建立保護與利用融合、空間融合、項目融合和產品融合四大機制,推進區域生態、文化與旅游業有機交融,建設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基地。
 
  推動“生態修復+生態農業”融合發展。統籌農用地整理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各項活動,推進農田保護修復與生態環境建設,加強退化土地修復和耕地修復養護,開展田園生態基礎設施建設與管護技術研發,恢復田間生物群落和生態鏈,發揮農田景觀和生態功能作用。
 
  推動“生態修復+康養產業”融合發展。培育以生態修復為特色的康養產業體系,推動生態修復與生態康養深度融合,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豐富生態康養新業態,建設一批生態健康養生產業基地。
 
  第七章構建創新服務體系做新低碳環保服務產業
 
  將低碳環保服務業作為引領低碳環保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污染防治攻堅和減污降碳提供助力,培育壯大一批高水平低碳環保服務企業,從前期環境風險評估,到中期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再到后期降碳治污產品銷售,實現“一條龍”式低碳環保服務。
 
  第一節創新發展低碳環保服務
 
  提升低碳環保服務能力水平。強化污染治理設施運營管理及操作技能崗位培訓,鼓勵高端人才資源向低碳環保服務領域聚集,提升低碳環保服務從業人員業務素質和業務技能,打造高質量的服務團隊。深化行業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發揮服務行業的媒介作用,圍繞綠色低碳、節能減排及減污降碳協同處置等服務領域,搭建技術“研發-推廣-應用”對接平臺,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建立健全污染治理設施運營監督管理法規和制度,加強社會監督,提高服務質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色88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亚洲精品蜜夜内射| 野花大全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中国丰满人妻videoshd| 内射少妇36p九色| а天堂8中文最新版在线官网| 里番本子纯肉侵犯肉全彩无码 | 欧美怡红院免费全部视频| 内射夜晚在线观看|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视频7| 国产午夜精品无码| 伊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ass日本丰满熟妇pics|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85麻豆| 51国偷自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在线| 丰腴饱满的极品熟妇| 欧美熟妇呻吟猛交xx性| aⅴ精品无码无卡在线观看| 国产农村妇女毛片精品久久| 亚洲 欧美 自拍 美腿 卡通| 日本亚洲欧洲色α在线播放| 亚洲三区在线观看内射后入| 国产口爆吞精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 国产内射999视频一区| а√天堂8资源中文在线| 小sao货揉揉你的奶真大电影|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在线播放| 黑色包臀裙秘书啪啪| 成人自慰女黄网站免费大全| 国产精品午睡沙发系列| 国产在线 | 中文| 99热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www | 欧美白人战黑吊| 欧美黑人激情性久久| 天堂中文а√在线官网 | 欧美乱妇狂野欧美在线视频| 老少交欧美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