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發布重磅產業規劃!力爭產業規模實現翻番、產值突破千億級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12-27 點擊:次
日前,安陽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安陽市“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規劃》。規劃明確,“十四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實現翻番,到2025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力爭突破千億級。每年滾動實施30個重大項目建設,培育年產值超10~20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干企業2~3家和一批成長型企業。
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產業
努力將安陽市打造成為“三區三基地”
規劃提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堅持戰略導向和市場需求相結合,積極承接新興產業布局和轉移,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產業,努力將安陽市打造成為“三區三基地”。
我國重要的高端裝備制造示范區。充分發揮安陽市裝備制造產業基礎和資源條件,依托安陽全豐植保、安陽市鐵路器材、方快鍋爐、鑫盛機床、河南翔宇醫療設備等企業,重點聚焦通用航空、軌道交通、智能裝備、康復醫療設備等優勢領域,持續提升高端和終端產品比重,努力將高端裝備制造業打造成為創新引領、智能高效、綠色低碳的千億級產業集群。
河南知名的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搶抓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機遇,依托林州光遠電子新材料、林州致遠覆銅板、河南旭陽光電、安陽嵩陽光電、河南曲顯光電、河南鼎新、安陽比亞迪電子等產業基礎,重點發展電子玻纖、電子布、覆銅板、線路板、智能終端、高端顯示蓋板玻璃、高端柔性玻璃等領域,大力提升電子信息產業規模。
中部地區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區。圍繞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設,加快拓展新能源產業發展空間,以技術創新為引領,做大做強風電、光伏、氫能源三大重點產業,延伸帶動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集聚,促進能源結構轉型與培育綠色動能協調發展。
河南省創新型生物醫藥生產基地。依托湯陰縣生物醫藥產業園的集聚優勢和基礎條件,圍繞化學合成藥、化學創新藥、現代中藥、生物技術藥、原料藥、健康服務等領域,加速生物制藥產業關鍵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積極承接引進京津冀醫藥轉移企業入駐。
區域性具有競爭力的新材料產業基地。依托安陽市產業集聚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大力培育和發展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先進基礎材料,積極布局前沿新材料,加快構建特色優勢明顯、附加價值高、創新能力顯著的新材料產業體系。
中部地區重要的節能環保裝備研發生產和服務基地。依托安西循環經濟實驗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重點發展節能環保裝備和資源綜合利用裝備,推動節能環保服務業發展,著力形成特色鮮明、優勢明顯、布局合理的節能環保“裝備+制造”產業體系。
發展壯大先進裝備制造產業
到2025年,實現產值500億元
順應裝備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發展趨勢,聚焦智能裝備、通用航空、軌道交通、康復醫療等優勢領域,利用我市裝備制造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面向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發揮大企業、大項目帶動作用,全面提升先進裝備制造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高端和終端產品比重,打造創新引領、智能高效、綠色低碳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到2025年,力爭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實現產值500億元。
其中提到,要重點發展無人機、直升機等整機和臨近空間飛行器、輕型飛機及精密零部件、航空物流系統及設備。積極發展通用航空整機平臺、配套產品、航空服務、通用機場,努力構建完整的通用航空產業體系。重點支持安陽全豐航空植保科技有限公司、河南貫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等航模公司,依靠各自優勢,開展多種多樣的通航服務,不斷擴大全市通用航空產業規模。
同時,瞄準國內優勢地區和新能源商用整車龍頭制造企業,著力加強與比亞迪、中通客車、宇通客車等企業對接溝通力度,爭取在技術研發、整車生產、市場服務體系建立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優中培精、有中育新、無中生有”
三大路徑加快布局未來產業
以“現有產業未來化”和“未來技術產業化”為重點,圍繞“優中培精、有中育新、無中生有”三大路徑,積極開辟大數據融合創新、人工智能、氫能和儲能、前沿新材料、生命健康、未來網絡等產業發展“新賽道”,加快構建具有安陽特色、持續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關于無中生有潛力型產業,提到要打造生命健康科學產業。重點圍繞惡性腫瘤、重大傳染性疾病等領域防治需求,推動細胞技術臨床應用、細胞工廠建設和合成生物學技術工業應用,加快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藥物等開發和應用。加快建設湯(湯陰縣)內(內黃縣)滑(滑縣)生命健康產業集群。同時,要著力發展智能仿生材料、第三代半導體材料、超導復合材料等高性能材料制品,推動形成新一代技術裝備;大力培育林(林州市)高(高新區)示(示范區)前沿新材料產業集群。
安陽市“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和
未來產業發展規劃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培育發展新動能,贏得未來的關鍵之舉,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動力加速轉換,實現“一個強市、八個領先”的發展目標,加快建設新時代區域性中心強市的重要支撐。根據《河南省“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規劃》、《安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精神,制定本規劃。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安陽市全面落實河南省戰略部署,高度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強化創新驅動、突出改革引領,將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加快經濟方式轉變、推動全市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突破口,戰略性新興產業邁上新臺階。
產業規模不斷增大。“十三五”時期,安陽市積極實施“新興產業倍增”行動計劃,堅持以項目帶動、創新引領、環境改善為總抓手,大力培育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子信息等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20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43.7億元,年均增長14.2%,遠高于同期經濟增長速度。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全市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主引擎。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2020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0.7%,較“十二五”期末提高了5.7個百分點;全市四大千億級主導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7%,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46.9%。
戰新企業加速集聚。2020年全市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范疇的規模以上企業219家,較2010年增加了116家。累計建成院士工作站11家,國家級、省市級研發平臺328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64家,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326家。以安鋼集團冷軋有限公司、安陽復星合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安陽凱地電磁技術有限公司、佳友非晶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立德節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安陽前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為核心,以上海復星集團、寧波銀億集團有限公司、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的戰略性新興企業加速向安陽集聚,高新區成為河南省重要的千億級新材料產業園。
營商環境日益改善。“十三五”期間,我市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痛點和難點,推出多項改革措施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發展活力。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推動簡政放權,大幅度降低投資準入門檻。完善政務服務、數據管理、業務監管、安全運維和技術應用等標準規范,推進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互聯網+監管平臺、金融服務共享平臺迭代升級,推進政務云互聯互通及業務協同。
(二)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安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仍處于重要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從國際看,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非經濟因素沖擊,戰略性新興產業開放發展不確定性增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等前沿技術持續涌現,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面臨新的機遇。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調整產業鏈供應鏈布局,全力保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推進產業基礎高端化、產業鏈現代化,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全產業鏈優化升級。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催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啟新一輪快速增長。
從全市看,我國把創新放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有利于安陽發揮科技創新資源比較集中、新興產業集聚等優勢,吸引國內外龍頭企業來安陽興業,持續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也應該意識到安陽市位于京津冀城市群與中原城市群之間,既受益于國家戰略的疊加輻射帶動,也面臨日益加劇的區域競爭。山東、河北、安徽以及周邊城市都在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優惠力度較大,加之土地、勞動力成本較低,削弱了安陽市的制造業比較優勢。
(三)存在問題
當前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規模總量偏小,產業關聯度較低,集聚集群程度水平不高。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的比重不足四分之一,新上項目規模偏小,缺乏龍頭帶動,尚未形成布局集中、特色鮮明、配套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發展層次和水平有待提升。二是平臺數量不足,創新能力水平不高,產學研開放程度不夠。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平臺較少,特別是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臺數量明顯不足,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創新投入產出率較低,創新能力不高,產學研開放程度也有待大幅度提升。三是要素制約矛盾加劇,發展活力明顯不足。現有高新技術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處于起步階段,可抵押資產及優質資源少,融資能力弱、成本高,間接和直接融資均較困難。同時還存在著管理機制有待完善、高端人才緊缺等問題,影響了企業的快速發展壯大。
總體上看,我市要從根本上解決發展動力轉換問題,一方面,傳統產業“換道”發展;另一方面,必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跨入新興與未來產業“新賽道”,培育、引進、建設一批重大產業化項目,做大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集群,著力打造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新引擎,建設以先進制造業為基礎的新型工業城市。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緊扣安陽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際,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應用需求為主攻方向,以產業數字化、集群化、生態化、融合化為主線,以特色產業園區、創新平臺、示范基地建設為載體,以培育4個百億級新興產業集群為目標,全力打造高端裝備制造和新能源汽車兩大地標產業,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五大特色產業,布局一批未來產業,構建特色突出、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安陽答卷”,在服務全省的發展大局中彰顯安陽擔當、作出更大貢獻。
(二)基本原則
產業布局優化。圍繞優勢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構建,加快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推進產業關聯、鏈式發展,建成一批優勢特色突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鏈。根據各個區域發展實際和產業基礎,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區建設,形成一批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輻射帶動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產業規模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實現翻番,在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領域形成一批支柱產業,成為拉動全市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主導產業明晰。緊貼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部署創新鏈,加快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裝備、核心器件、先進材料等高端產品,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躍升。順應轉型趨勢,切實做好與政策、市場、資本的三個對接,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強做大。
產業引轉結合。堅持引進技術、引進產品、引進項目、引進人才;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型,企業產品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轉產,裝備制造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化。加快推進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用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產業創新引領。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建立完善技術創新平臺、金融支撐平臺、營銷網絡平臺、政策引導平臺、公共服務平臺,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多層次、多形式創新戰略聯盟,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三)發展定位
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堅持戰略導向和市場需求相結合,積極承接新興產業布局和轉移,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產業,努力將安陽市打造成為“三區三基地”。
我國重要的高端裝備制造示范區。充分發揮安陽市裝備制造產業基礎和資源條件,依托安陽全豐植保、安陽市鐵路器材、方快鍋爐、鑫盛機床、河南翔宇醫療設備等企業,重點聚焦通用航空、軌道交通、智能裝備、康復醫療設備等優勢領域,持續提升高端和終端產品比重,努力將高端裝備制造業打造成為創新引領、智能高效、綠色低碳的千億級產業集群,使安陽市成為我國重要的高端裝備制造示范區。
河南知名的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搶抓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機遇,依托林州光遠電子新材料、林州致遠覆銅板、河南旭陽光電、安陽嵩陽光電、河南曲顯光電、河南鼎新、安陽比亞迪電子等產業基礎,重點發展電子玻纖、電子布、覆銅板、線路板、智能終端、高端顯示蓋板玻璃、高端柔性玻璃等領域,大力提升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努力將安陽市打造成為河南省知名的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
中部地區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區。圍繞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設,加快拓展新能源產業發展空間,以技術創新為引領,做大做強風電、光伏、氫能源三大重點產業,延伸帶動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集聚,促進能源結構轉型與培育綠色動能協調發展,加快將安陽市打造成為中部地區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區。
河南省創新型生物醫藥生產基地。依托湯陰縣生物醫藥產業園的集聚優勢和基礎條件,圍繞化學合成藥、化學創新藥、現代中藥、生物技術藥、原料藥、健康服務等領域,加速生物制藥產業關鍵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積極承接引進京津冀醫藥轉移企業入駐,持續將安陽市打造成為河南省創新型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區域性具有競爭力的新材料產業基地。依托安陽市產業集聚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大力培育和發展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先進基礎材料,積極布局前沿新材料,加快構建特色優勢明顯、附加價值高、創新能力顯著的新材料產業體系,努力將安陽市打造成為區域性具有競爭力和重要的新材料產業基地。
中部地區重要的節能環保裝備研發生產和服務基地。依托安西循環經濟實驗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重點發展節能環保裝備和資源綜合利用裝備,推動節能環保服務業發展,著力形成特色鮮明、優勢明顯、布局合理的節能環保“裝備+制造”產業體系,建成區域節能環保裝備研發生產和服務基地。
(四)發展目標
產業規模持續壯大。“十四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實現翻番,到2025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力爭突破千億級,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0%,未來產業磅礴起勢,在技術、產業和應用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努力將我市打造成為河南省轉型升級示范區和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先行區。
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引領作用持續提升。創新要素進一步集聚,研發投入規模和強度不斷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重要骨干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力爭達到3.5%,在新興產業等領域建成一批國家級、省級和市級創新研發平臺,全市研發平臺數量力爭達到500個。
集群效應顯著增強。推進產業集聚發展,積極爭取智能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新型顯示和智能終端等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每年滾動實施30個重大項目建設,培育年產值超10—20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干企業2—3家和一批成長型企業。
創業環境更加優化。積極落實“洹泉涌流”政策,大力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準入與競爭機制、財稅激勵和投融資機制、知識產權保護政策、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鼓勵社會資金和民營資本參與投資,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三、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
(一)發展壯大先進裝備制造產業
順應裝備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發展趨勢,聚焦智能裝備、通用航空、軌道交通、康復醫療等優勢領域,利用我市裝備制造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面向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發揮大企業、大項目帶動作用,全面提升先進裝備制造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高端和終端產品比重,打造創新引領、智能高效、綠色低碳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到2025年,力爭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實現產值500億元。
1.智能裝備制造。以數控智能裝備研發生產為特色,強化基礎配套能力,大力發展高精密數控機床、組合機床、高精密電主軸、數控鍛壓設備、數控鍋爐、自適應控制、高精度運動控制等功能的金屬冶煉成套裝備、工業機器人、智能康復機器人。積極推進以數字化、柔性化及系統集成技術為核心的裝備關鍵功能部件的研發制造,大力發展智能設備、智能控制系統、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船舶控制系統等產品。強力推進高檔精密數控機床、新型鍛壓、數控旋壓類設備研發及產業化、3D打印、數控鍋爐、智能康復機器人、智能儀器儀表等重點項目建設,努力打造河南省先進裝備制造產業示范園區,使先進裝備制造業成為我市戰略性支柱產業。
2.通用航空制造。充分利用安陽市作為全國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和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試驗區)的有利條件,抓住國家、省支持通用航空產業發展帶來的人才交流、政策利用、產業壯大的新機遇,重點發展無人機、直升機等整機和臨近空間飛行器、輕型飛機及精密零部件、航空物流系統及設備。積極發展通用航空整機平臺、配套產品、航空服務、通用機場,努力構建完整的通用航空產業體系。重點支持安陽全豐航空植保科技有限公司、河南貫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安陽蜂巢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等企業及豪克航空、攬羽模型等航模公司,依靠各自優勢,開展多種多樣的通航服務,不斷擴大全市通用航空產業規模。構建無人機產業集研發、孵化、生產、測試和技術檢測、維修保障、應用于一體的通用航空制造全產業鏈,打造成具有全國示范作用的區域通航產業創新中心。
3.軌道交通制造。以“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城際客運專線、城市軌道交通等重點工程建設為契機,加快發展高速鐵路線路維修設備、鐵路專用設備及器材、配件制造等,整合提升現有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企業水平,向產品的高端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建設高速鐵路功能部件試驗檢測中心,進一步提升軌道交通產品的質量和水平。重點支持安陽鐵路器材、中博軌道裝備、復興合力等企業,加快推進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園建設,集聚相關制造企業,打造全國軌道交通零部件產業基地。
4.新能源裝備制造。發揮現有產業優勢,加強技術引進和轉讓,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產品,重點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產業裝備制造。光伏產業:突出新能源開發轉化和裝備制造兩大重點,加快新能源產業化發展,促進新能源推廣應用與產業發展互動,推動能源結構清潔化和產業結構低碳化,建成國家重要的新能源產業基地。重點發展太陽能光伏電池關鍵材料、依托滑縣盛達光伏晶硅及非晶硅等新型太陽能電池組件,積極發展太陽跟蹤裝置及控制系統、逆變器、高效儲能電池等光伏系統及相關配套產品。培育太陽能電池制造產業化龍頭企業,努力形成太陽能發電裝備完整的產業鏈條。風能產業:以整機產品配套為重點,積極發展系列風機、變頻裝置、控制器、齒輪箱、雙饋式與直驅式發電機、各類軸承、液壓控制系統、潤滑成套設備、主軸、輪轂、風力發電機組控制系統、風力發電機轉子葉片、并網逆轉變控系統、輸配電設備等。重點支持金風科技、中復聯眾、中車永電等企業,努力實現風機整機制造規模化和系列化。生物質能:積極研制推廣亞臨界萃取設備、安陽吉姆克生物質能源成套裝置,生物天然氣全套裝備、分布式生物質固化氣化聯合循環發電、可再生生物質鍋爐、生物質氣化爐熱解新技術成套設備。
5.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制造。充分利用國家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我市汽車零部件制造業優勢,準確把握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趨勢,堅持順勢而為、搶抓機遇、突出特色、形成優勢的總體思路,實施重點突破。以安陽縣(示范區)為主平臺,全力推動德力新能源商用車項目建設,集聚全市優勢產業資源和要素保障,大力培育發展“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汽車產業,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端化發展”。瞄準國內優勢地區和新能源商用整車龍頭制造企業,著力加強與比亞迪、中通客車、宇通客車等企業對接溝通力度,爭取在技術研發、整車生產、市場服務體系建立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加快推進安陽高晶高端汽車鋁合金車輪和鼎鑫鎂業鎂合金汽車輪轂等項目建設,統籌全市制造業資源,加強本地冷軋板材、汽車輪轂、車橋、電池、汽車輕量化用材、電子電器等產品與新能源骨干企業技術對接,提升新能源汽車制造用材本地配套比重。
加快培育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以新型化工產業園為主平臺,重點推進焦化企業利用工業副產氫能,積極引導整車企業開發氫燃料電池汽車,引進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氫燃料電池整車企業,培育發展高可靠性氫燃料電池物流車、卡車、客車等專用車和商用車,推進加氫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建設國家級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
加快充電配套設施建設。將充電設施建設納入城鄉規劃,根據能源供應和土地資源情況,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總體規劃,構建支持充電設施加快發展的政策體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規模適中的新能源汽車充電服務系統。支持“互聯網+充電基礎設施”等新模式與新業態在全市范圍內發展,鼓勵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應用,提高充電服務智能化水平,助力智慧城市建設,提高運營效率與用戶體驗,形成充電服務領域“安陽模式”。
專欄1: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集群重點項目
通航裝備制造。北關區無人機產業園項目、安陽5G泛在低空測試基地項目、無人機孵化器項目、海直通航無人機運營服務總部項目、安陽縣通航制造產業中心二期項目、通航產業研發孵化中心項目、獵鷹消防無人機及配套設備項目、中航智重型無人機項目、邁杰航空項目、河南以電新能源飛機項目。
軌道交通裝備制造。龍安區福斯羅高鐵配件基地項目、林州市宏陽機械年產25000噸軌道交通裝備項目、湯陰縣安陽振動器技改擴建和退城入園項目。
智能裝備制造。文峰區安陽鍛壓年產30條數控電動螺旋壓力機自動化生產線技改項目、凱地電磁鐵智能工廠項目、林州市華意隆智能化裝備及電子產業園項目、安陽縣哈工徽遠成電氣生產項目、滑縣年產4萬噸特高壓鐵塔及智能鋼管塔項目、華牧機械年產300臺液壓設備升降機和礦山通風設備擴建項目、志林礦山設備年產10萬套礦山安全裝備及凈化機械加工項目、華泰糧機年產1.5萬臺環保設備智能化生產線項目。
康復醫療設備制造。內黃縣翔宇醫療安陽中醫康復產業園年產10090臺(套)養老及產后康復醫療設備項目、智能康復醫療設備生產技術改造項目、安陽縣新松機器人智能康養裝備制造產業園項目、滑縣紅太陽醫療器械二期項目、貝萊(貝科爾)高新技術醫療器械項目、三強醫械年產20000臺二類醫療器械10000套醫療廢物處理設備和感控類耗材項目、湯陰縣高端醫療康復器械產業園項目。
圖片
(二)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
緊跟國際新材料發展新趨勢,重點發展我市具有一定基礎優勢的先進金屬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化工新材料、電子信息材料等新型材料。盡快形成特色鮮明、技術先進、附加值高、拉動力大的新材料產業體系。重點建設高性能金屬材料、電子級玻璃纖維材料、聚酯新材料研發生產基地。積極引進發展石墨烯、納米等新型材料,推動電子功能材料產業集聚,建成國家重要的新材料產業基地。到2025年,力爭新材料產業實現產值500億元。
1.先進金屬材料。以行業重點骨干企業為龍頭,重點發展以高性能鋼鐵、鋁合金、鎂合金為主的先進金屬材料產業,特種鋼材重點發展超高強鋼、模具鋼、不銹鋼、高強度輕量化汽車零部件制造用鋼、高性能船板用鋼、齒輪鋼、螺栓鋼、高溫合金、超高硬韌性耐磨合金鑄鋼等新型特種鋼的應用開發。同時配套發展鑄造、焊接等先進制造工藝技術,做好關鍵技術的引進開發和重點項目的建設工作,加強科研平臺建設和技術支撐,加快培育和引進上下游產品關聯和配套企業,力爭把我市打造成產業特色、集聚和輻射效應明顯的先進金屬材料生產基地。
2.新型功能材料。重點發展稀土研磨材料、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功能性離子液、功能陶瓷、功能性纖維、石墨烯、新型炭纖維材料、極碳晶納米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
3.化工新材料。重點發展聚酯新材料、表面活性劑、超高分子材料、絕熱材料、合成洗滌劑、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藥用化工材料、各類助劑等新型化工材料,支持安陽市精細化工產業園等新型化工園區建設,建成聚酯新材料研發生產基地和化工新材料生產基地。
4.電子新材料。重點發展電子級玻璃纖維、電子覆銅板等電子信息材料,積極引進和培育納米電子材料、新型電子陶瓷等新型電子信息材料、新型顯示材料的研發生產,積極開展新型顯示器件發光材料的研究和產業化工作。加快推進新材料重點項目建設,持續壯大新材料產業發展規模,建成電子級玻璃纖維材料研發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