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園區規劃 >

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發展規劃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3-06 點擊:

  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發展規劃
 
  前言
 
  贛州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的主體和核心區域,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搖籃和蘇區精神的主要發源地,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關心贛州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后2次親臨贛州視察指導,多次對贛南蘇區振興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時強調指出,要“在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范、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上勇爭先”,為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出臺《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1號),開啟了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嶄新篇章。2021年1月24日,國務院出臺《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國發〔2021〕3號),革命老區振興發展邁上新征程。2021年以來,國家層面形成了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1+N+X”政策體系。2022年3月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建設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江西的一項重大歷史使命,是新時代支持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系列重要講話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實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1+N+X”政策體系,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的通知》(發改振興〔2022〕423號)要求,科學謀劃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特制定本規劃。
 
  本規劃是贛州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綜合性、指導性文件。規劃范圍為贛州市全域,規劃期至2025年,遠期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發展基礎
 
  贛州革命老區地處珠江三角洲、閩東南三角區的腹地,是內地通向東南沿海的重要通道,區位優勢突出、自然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較好。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和關心關懷下,在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的鼎力支持下,贛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如期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全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中發揮了引領作用,為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一節發展成就
 
  經濟實力大步跨越。經過十年振興發展(2012-2022年),贛州市經濟發展邁入快車道,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經濟總量與發展速度在全國革命老區主要城市中位居前列。地區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9.2%,2022年總量達4524億元,在全國城市排位由第108位躍升至第62位。
 
  特色產業揚優成勢。現代家居、有色金屬和新材料、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醫藥食品等“1+5+N”產業集群迅速發展,千億產業集群達到4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781家增至2478家,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中國稀土集團落戶贛州,填補了江西無國家級大院大所和央企總部的空白。贛南臍橙品牌價值穩居水果類區域品牌全國榜首。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穩定在50%左右,金融機構由73家增至191家,旅游總收入突破1500億元,躋身全國12大重點紅色旅游區。
 
  民生福祉明顯改善。盡銳出戰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114.33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個貧困縣、1023個貧困村全部摘帽,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改造農村危舊房土坯房69.52萬戶,解決農村安全飲水近300萬人,新建改造農村公路2.7萬公里,新(改、擴)建學校3827所,全市每千常住人口醫療床位數達6.7張、增長147%。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連續9年領跑全省、較2011年增長2.1倍。
 
  動力活力顯著增強。國資國企、農業農村、財政金融、開發區管理體制等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等一大批改革經驗成為全國全省典型。獲批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國家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昌贛高鐵、贛深高鐵相繼通車,黃金機場改造升級,瑞金機場開工建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728.8公里,實現縣縣通國道。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邁出堅實步伐,與深圳建立對口合作關系。2022年,實際利用外資3.73億美元、進出口總額1033.1億元,在全國革命老區重點城市中位居前列。
 
  生態屏障持續筑牢。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試點、低質低效林改造,開展兩輪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廢棄稀土礦山治理全面完成,水土保持生態治理“贛州模式”、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尋烏經驗”在全國推廣。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空氣質量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國考斷面水質全部優良。先后獲評國家森林城市、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典范城市、中國綠色發展優秀城市、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走在全國前列。
 
  紅色精神傳承弘揚。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和蘇區干部好作風,高質量開展主題教育,創作了《八子參軍》《一個人的長征》等一批紅色文藝精品。大力弘揚尋烏調查唯實求真精神,持續掀起“效能革命”“作風革新”,爭創新時代“第一等工作”。贛南人民堅定執著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紅色基因薪火相傳,煥發新的時代榮光。
 
  第二節發展環境
 
  立足新起點,奮進新征程,贛州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從國家層面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工作,構建了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1+N+X”政策體系,科學謀劃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路線圖”“施工圖”,特別是黨的二十大明確強調“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國務院批復同意建設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贛州執行西部大開發政策等重大核心政策得到延續,贛州與深圳對口合作關系確立,為示范區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國家動力”。從省級層面看,江西舉全省之力支持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制定推動贛州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為示范區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贛州堅持國家支持與自力更生相結合,“輸血”與“造血”并重,不等不靠,主動作為,經濟總量實現倍增,質量效益不斷提高,戰略政策集成疊加,創造了一批在全省、全國有影響的“贛州經驗”,為示范區建設積蓄了強大動能。
 
  經過十年振興發展,贛州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加快、城鄉面貌煥然一新、老百姓受益不斷增加,但由于種種原因,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主要表現在: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仍然相對落后,主要經濟指標人均水平分別只有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的四到五成、六到七成左右;主導產業競爭力不強,產業鏈條不夠完善,創新能力不足;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存在不少短板弱項,對外開放合作總體仍處于較低水平;民生領域欠賬多,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較低,人均教育、社保、醫療支出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八成左右,要在全國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范仍需付出巨大努力。
 
  綜合判斷,未來5-10年是贛州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發展前景廣闊,必須牢記囑托、勇擔使命,把握機遇、乘勢而上,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堅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探索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新路徑,把好傳統帶進新征程,將好作風弘揚在新時代,用好經驗推動新發展,努力在全國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范、勇爭先。
 
  第二章總體要求
 
  第一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和贛州的重要講話精神,聚焦“作示范、勇爭先”目標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繼承發揚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支持贛州發揮比較優勢,激發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把贛州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積極探索中國式現代化老區實踐,打造新時代全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樣板。
 
  第二節戰略定位
 
  現代產業聚集區。堅持以創新引領產業升級,建強用好國家級創新平臺,提升現代家居、有色金屬和新材料、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醫藥食品等特色產業集群的層次和能級,做優做強數字經濟,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和現代產業聚集區。
 
  鄉村振興示范區。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糧食生產基礎,推動臍橙、蔬菜、油茶等特色農業提檔升級,打造享譽國內外的知名農業品牌,加快農業與第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為全國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積累經驗、提供示范。
 
  生態文明建設典范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拓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推進生產生活方式全面綠色轉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筑牢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生態屏障,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示范區,高標準建設美麗中國“贛州樣板”。
 
  革命老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深入推進改革創新,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堵點痛點和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提升治理能力和效能。全面擴大高水平開放,全方位、全要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深化實化贛深對口合作,加快完善交通、水利等對外開放基礎支撐,著力建設內陸與大灣區雙向開放先行區,打造革命老區與大灣區合作典范。
 
  革命老區共同富裕試驗區。堅持人民至上,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促進就業、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事業全面發展,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著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探索具有贛州特色的革命老區共同富裕路徑。
 
  傳承紅色基因樣板區。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培育壯大紅色文化品牌,大力發展紅色教育、紅色研學、紅色旅游,用紅色基因強基健體,營造更加風清氣正、更加健康向上的政治生態,打造全國著名的紅色旅游目的地和新時代紅色基因傳承高地。
 
  第三節發展目標
 
  到2025年,示范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經濟發展主要指標位居全國革命老區前列,經濟總量跨越5500億元大關,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在全國百強城市位次持續前移,脫貧攻堅成果全面鞏固拓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在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內陸開放合作、共同富裕、紅色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典型經驗做法。
 
  展望到2035年,示范區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基本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形成特色產業興旺、生態美麗宜居、人民生活富庶、紅色文化繁榮的發展新局面。
 
  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主要發展指標
 
  第三章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產業創新發展先行示范
 
  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強國戰略,著力提升創新能力,推動特色優勢產業倍增升級,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構建具有贛州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一節建設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
 
  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圍繞現代家居、有色金屬和新材料、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醫藥食品等重點領域,積極與“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共建高端研發機構。高質量推進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建設,推動建成集創新研究、成果應用、人才培養于一體的新型研發機構。積極創建稀土領域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實施一批稀土新材料國家重大攻關項目。加強省級及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創新平臺培育、整合和創建。積極創建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全國創業孵化示范基地,推進創新型城市和創新型縣(市)試點建設,依托贛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雙創示范基地。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科技型企業培育體系,鼓勵和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建設研發機構,加強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建設,鼓勵創新型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實施以需求和目標為導向的科技成果工程化研發項目。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高成長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發展鏈條,打造梯次遞進的企業培育體系,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等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營造一流創新創業生態。加快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城市、中國(贛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設,開展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推動政產學研用金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支持推動相關高校、科研院所與贛州建立成果轉化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在職或離崗創新創業和科技成果轉化。完善贛州科技大市場,構建線上線下科技成果對接機制,提高創新成果屬地轉化率。
 
  第二節壯大更具影響力的現代產業集群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新型工業化,著力提升制造業水平,積極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快建設現代家居城,做強“南康家具”區域品牌,加快產業智能化、品牌化、個性化定制轉型,支持申報創建家居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江西省家具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現代家居研發生產基地、進口木材和家居交易集散中心,推動傳統家具向家裝、電器及相關設備制造等領域拓展,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家居制造之都。推動紡織服裝產業轉型,以品牌化、智能化、數字化為主攻方向,推廣數字化研發設計,促進產品迭代更新,推動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爭取設立紡織服裝國家級檢驗檢測中心,打造知名的紡織服裝優質智造基地。加快發展醫藥食品產業,做強“藥品+醫療器械”雙鏈條,做大糧油、畜禽等特色食品深加工,積極創建國家藥品抽檢承檢機構。大力推進國家醫藥科創中心建設,打造醫藥及大健康產業基地。積極推進各縣(市、區)首位產業發展,做大做強氟鹽化工、玻璃纖維、通用設備等特色產業集群。深入實施企業技術改造專項行動,加快特色產業技術改造、提質增效。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工程,重點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有色金屬和新材料、高端裝備、無人機等新興產業,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深度融合,打造全省新興產業培育發展高地。做大做強稀土和鎢產業,充分發揮中國稀土集團引領作用,高標準打造“中國稀金谷”,重點發展稀土永磁電機、鎢硬質合金及刀鉆具等深加工及應用產品延伸,拓展延伸銅、鈷、錫等精深加工產業鏈條,推動建設永磁電機及硬質合金生產基地,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稀有金屬產業集群。提升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能級,重點發展智能光電、智能終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及物聯網應用等,推動新型電子材料及元器件、新型光電顯示、智能終端制造、汽車電子、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等產業集聚發展,推動“芯屏器核端”融合發展,積極承接粵港澳大灣區電子信息產業轉移,建設泛珠三角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地。推動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全鏈條發展,引進動力電池、正負極材料、電機電控、光伏組件等領域龍頭企業,打造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基地。推廣“光伏+”應用,大力推進光伏發電開發建設,鼓勵引導光伏發電項目按要求配置儲能,探索推進氫能發展。
 
  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提質升級現代金融業,加快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高標準建設國家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開展金融創新試點,發起設立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發行信用債券。支持申領企業征信牌照,打造全牌照經營地方金融平臺、類投行平臺。做優做強現代物流業,加快建設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推進贛州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引進大型物流企業設立分撥中心,建設區域性大型綜合物流基地。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建設區域性進口冷凍食品集散地。發展服務型制造,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商務服務、高技術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首店經濟、會展經濟。
 
  繁榮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實施新時代贛南文化傳承創新工程,豐富“紅色、宋城、客家、陽明”等贛南優秀傳統文化品牌內涵。加快建設區域性文化旅游中心,積極創建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推進贛州全域旅游發展,推動石城溫泉、會昌漢仙巖、江南宋城、陽明湖、上堡梯田等創建國家高等級旅游品牌。大力培育紅色研學游、歷史文化游、森林(溫泉)康養游、娛樂體驗游、鄉村休閑游等特色文化旅游業態,加快重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高品質旅游線路,培育形成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旅游景區。建設中國健康城市,培育一批特色康養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打造知名的康養基地。
 
  第三節做優做強數字經濟
 
  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加快5G網絡建設和5G融合應用協調創新,優化提升互聯網協議第6版(IPv6)網絡性能和服務能力,建設對接大灣區、打通長三角的先進光網絡。建設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加快大型綠色數據中心建設,開展“5G+邊緣計算”試點,對接粵港澳樞紐韶關數據中心集群。積極探索數據要素價值實現路徑。加快數字政府建設,推進政府履職和政務服務數字化轉型。
 
  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培育壯大區塊鏈、信創產業,推進5G規模商用和應用示范,加快建設數字經濟集聚區、信息安全產業園、區塊鏈技術產業園、大數據產業園等數字產業發展平臺(載體),建設國家特色型信息消費示范城市。培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移動物聯網等特色前沿數字化產業。創建數字產業轉移承接示范區。建設北斗產業研究院、時空大數據應用研究院等平臺,推進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贛州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打造北斗時空大數據產業園。
 
  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重點圍繞“1+5+N”特色產業打造“產業大腦”,培育轉型支撐服務生態。深入實施企業“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建設一批智能工廠、智能車間、智能生產線。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體系,加快“工業互聯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發展。實施共享制造培育工程,鼓勵制造業龍頭企業探索建設專業化、跨區域、綜合性共享制造平臺。推動農業數字化融合創新,開展數字鄉村試點建設。推動服務業數字提質擴容,創新發展智慧文旅新模式,加快智慧景區建設。大力發展新型消費,培育數字消費生態,打造一批智慧商圈、智慧街區。
 
  第四章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先行示范
 
  堅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穩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建設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示范區,提升城鄉融合發展水平,構建新型城鄉關系。
 
  第一節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全面推進脫貧人口后續幫扶。嚴格落實脫貧攻堅5年過渡期和“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鞏固提升“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成果。統籌中央、省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等資金支持示范區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地方申報創建省級及以上鄉村振興示范縣、示范鄉鎮、示范村。扎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加大以工代賑支持力度。加強產業和就業幫扶,促進弱勞力、半勞力等家庭就近就地解決就業。
 
  完善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建立健全多部門參與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建設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做好低收入人口救助幫扶。加強基層社會救助經辦服務能力建設,適當提高困難群眾保障標準,落實符合條件的“三紅”人員、烈士老年子女、年滿60周歲農村籍退役士兵等人群的優撫待遇。
 
  暢通農產品產銷幫扶渠道。建立健全扶貧項目資產長效運行管理機制,推動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大力開展消費幫扶,加快推進贛州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建設,鼓勵各大快遞企業下沉鄉村布點,推進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促進群眾穩定增收。實施贛州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廣泛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形成以臍橙、茶油、白蓮、蜂蜜、桔柚、茶葉等為主體的電商扶貧產業帶。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實施“贛南鄉村建筑風貌特色保護與傳承”“贛南客家民俗文化傳承”工程,加強歷史文化民村、傳統村落、歷史建筑、傳統建筑、客家圍屋等傳統風貌保護。持續做好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因地制宜推廣裝配式鋼結構等新型建造方式。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支持力度,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系統推進美麗宜居示范縣(鄉鎮、村莊、庭院)創建。推進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快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全面提升鄉村公路技術等級標準,實施安全生命防護工程,支持創建全國“四好農村路”建設市域突出單位。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維修養護,支持符合條件的縣創建國家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實施電網鞏固提升工程。
 
  第二節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強市
 
  發展特色農林產業。推進整區域建設高標準農田,支持開展綠色農田示范創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因地制宜建設特色現代農業,支持符合條件的地方創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響贛南農業品牌。實施贛南臍橙綠色發展、品質品牌提升工程,完善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專業批發市場和大數據產業中心,打造世界級優質臍橙產業基地。推動油茶產業提質增效,支持創建省級及以上油茶產業示范縣,實施低產油茶林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建設油茶產業園、良種繁育科技園區,建設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推進贛南柑橘、油茶實施水肥一體化建設,爭取“贛南油茶”生產和加工設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建設設施蔬菜基地,加快綠色有機蔬菜產品認證,打造設施蔬菜優勢主產區和中部地區蔬菜產業發展中心、南方重要蔬菜集散地。實施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工程,加快特色家禽養殖、特色水果、茶葉、白蓮、中藥材、煙葉等產業發展。
 
  打響贛南富硒品牌。加快構建富硒食品工業體系,積極申報設立國家富硒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江西),大力推進高標準富硒種養基地和富硒農業產業園建設,加快富硒農產品開發和品牌培育,重點打造臍橙、蔬菜、水稻、高山茶等富硒農產品,建設全國重要的富硒農產品供應基地。大力培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推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
 
  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發展一批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支持創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大力發展預制菜產業,支持鼓勵供銷社、郵政快遞企業等延伸鄉村物流服務網絡,推動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建設一批省級田園綜合體、休閑農業精品園區,創建一批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和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做好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示范工程,支持發展農業保險和融資擔保,降低現代農業發展融資成本。
 
  第三節完善城鎮功能布局
 
  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圍繞打造全國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六個區域性中心”建設,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推動優質產業、要素、人才向贛州集聚。加快五區一體化聯動發展,增強中心城區輻射帶動力。加強與吉安電子信息、撫州生物醫藥等特色產業協作,深化與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合作。強化與粵港澳大灣區、海西經濟區等區域經貿合作,打造四省邊際經濟中心。深入開展城市更新行動,有序推進棚戶區改造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增強城市綜合服務輻射帶動能力。加快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創建國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實現中心城區“半小時出行交通圈”。
 
  統籌推進縣域協調發展。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因地制宜支持縣城補短板強弱項,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優化完善開發區管理體制,推動開發區跨區域協作整合,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申報國家級開發區,推動贛州符合條件的縣(市、區)開發區擴區調區,打造1個兩千億級園區、5個千億級園區。大力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加速形成“一縣一主業”的產業發展格局。推動縣城公共服務設施提檔升級,提升產業園區和特色小鎮等產業集聚區配套設施。
 
  著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等體制機制,創建一批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先行區,推動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推動城鎮管網向農村地區延伸,加快城鄉供水一體化先行示范縣建設。推動城市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建立健全農村社區教育辦學網絡。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渠道,加速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鼓勵引導各類人才入鄉創新創業,促進更多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鄉村流動。
 
  第五章打造美麗中國“贛州樣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化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統籌產業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打造美麗中國“贛州樣板”。
 
  第一節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樣板
 
  強化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加大山水林田湖草沙保護修復支持力度,推進南嶺、武夷山脈等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贛江源區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建設,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實施天然林保護和修復、森林質量提升、公益林撫育工程,推進重點防護林和重點區域森林綠化、美化、彩化、珍貴化建設,加大松材線蟲病防治力度。加大贛州低質低效林改造力度。與廣東省簽訂新一輪東江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建立東江流域跨省生態補償長效機制,選擇有條件的重點跨界流域(跨市、跨縣)、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重要濕地探索生態補償試點,建立流域生態補償與污染賠償雙向機制。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和森林防火工作,全面提升森林火災綜合治理和應急防控水平。
 
  扎實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加快廢棄礦山環境綜合治理,開展鎢礦、煤礦等重點礦區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實施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開展尾礦庫綜合治理,完成現有514座、面積1417.42公頃的廢棄露天礦山治理任務。實施采煤沉陷區土地復墾治理,推動稀土原礦綠色開采,提升稀土廢料回收綜合利用水平,建設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實施獨立工礦區改造提升工程,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申報國家工業遺產。
 
  推進水土保持先行示范。加快贛州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和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建設全國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加快實施崩崗綜合治理、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等示范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00平方公里。加強水土流失監測,開展水土流失治理技術研究和科技推廣,完善水土保持綜合管護體系。
 
  加強地質災害預防治理。做好地質災害風險預警,加強重大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整治。加強源頭防控,減少切坡建房引發的地質災害風險。支持有條件地區推進地質災害全域綜合整治試點,加快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
 
  第二節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
 
  持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全面推進控煤、治企、管車、抑塵、禁燃等“五氣”同治,鼓勵工業企業生產工藝改進和煙氣排放設施提標改造,加快化工、有色金屬冶煉、水泥、家具等重點行業廢棄污染治理。強化工業源污染防治和移動源排放控制,推進機動車排放污染治理,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開展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強化與周邊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合作,推動區域內統一產業準入和排放標準。
 
  強化水環境污染治理和修復。強化源頭治理與防控,加強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推進城鎮污水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規范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飲用水水源地建設。完善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快開發區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梯級治理農村污水,推動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覆蓋全部建制鄉鎮。統籌推進流域開發保護,實施章江、桃江等流域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系統推進河道水系治理及生態保護修復,實施贛江及主要河流岸線美化亮化工程。
 
  加強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開展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試點,實施污染地塊源頭防控、風險管控和修復治理。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監管,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加強白色污染治理、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安全處置,推進歷史遺留重金屬污染地塊修復治理,開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加強地下水源污染源頭預防,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建立和完善地下水型飲用水源補給區內優先管控污染源清單,開展污染地塊地下水修復試點。
 
  第三節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開展節能降碳行動。建設贛州區域性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推進企業和園區開展綠色高質量轉型升級和循環化改造。開展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試點,推進各領域低碳試點示范,創建零碳園區、零碳工廠。積極穩妥開展碳達峰試點縣(園區)建設。執行《江西省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落實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開展限塑行動,健全城鄉廢棄物回收循環利用體系。加快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引導發展綠色建筑、智能建筑。推動交通運輸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形成綠色交通運輸體系。開展重點用能單位節能降碳行動,實施重點產業能效提升計劃。積極推進縣域節水型社會創建工作。
 
  優化能源供給結構。積極穩妥發展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等。加快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開展“新能源+儲能”模式試點示范。加快園區清潔能源替代工程建設,實施省級及以上開發區(工業園區)屋頂光伏發電整區推進三年行動計劃。積極推動鄉村用能轉變,鼓勵以分布式能源滿足農業農村綜合用能需求,建立滿足鄉村振興清潔高效用能長效機制。
 
  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積極參與全省生態產品信息數據共享平臺搭建。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權益交易制度,探索碳匯交易試點,鼓勵建設生態資源資產經營管理平臺,支持贛州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EOD)項目申報列入國家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儲備庫。發揮贛州森林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開發林業碳匯項目。探索“生態+”發展模式,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鼓勵和引導村民參與生態項目建設、發展生態農業。
 
  第六章深化改革開放,推進內陸雙向開放合作先行示范
 
  深入推進改革攻堅,實行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推進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打造新時代“老區+灣區”合作示范標桿,構建內外并舉的全域開放新格局。
 
  第一節激發改革開放動力活力
 
  推進營商環境優化升級。支持創建全省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對標粵港澳大灣區,打響“干就贛好”營商環境品牌。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推進審批流程再造,推動更多高頻事項“跨省通辦”“省內通辦”“全市通辦”。搭建市縣聯動審批平臺,全面推行“市縣同權”改革,深化工程建設項目“一站式集成”審批改革、“一網通辦”數字化改革、“全產業一鏈辦”改革,推行企業辦理“一照通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健全透明規范的市場主體準入退出機制,探索企業生產經營高頻辦理的許可證件、資質資格等贛粵互認通用,推進客貨運輸電子證照贛粵互認與核驗。
 
  提高投融資便利化水平。完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投融資體制,健全民間投資準入、審批、事中事后監管、信用約束等機制。進一步推進放權賦能,依法向贛州市及所轄縣(市、區)下放一批省級行政許可事項。全面推廣投資項目“容缺審批+承諾制”改革。健全完善鼓勵社會投資政策體系,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各類重大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推動符合條件的基礎設施領域項目發行公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加快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型增長機制。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在產業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現代化治理體系等方面優先將贛州作為探索改革試點城市,支持開展新型工業用地(MO)、點狀供地改革試點。推進國企改革創新攻堅行動,健全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制度,加快建立按業績貢獻決定薪酬的分配機制。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鼓勵贛州國有企業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支持贛州在醫療健康、科技教育、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放寬市場準入試點。探索土地綜合開發和混合利用試點,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探索。
 
  推進內陸開放先行先試。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等經貿合作,加快建設“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和國際貨物集散地。加快重大開放平臺建設,支持申報設立中國(江西)自由貿易試驗區贛州片區,建設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復制推廣自貿區制度創新成果。推動中國(贛州)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做大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做大做強贛州國際陸港,完善口岸配套功能,支持開展二手車出口試點,持續推進港區集疏運體系建設,深化與長三角、東南沿海、大灣區港口群開放合作,推動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贛州國際陸港、黃金機場航空口岸與贛州綜合保稅區聯動發展。推進贛州國際陸港綜合保稅區建設,加快發展進境糧食等大宗商品精深加工與離岸貿易、保稅物流、保稅加工維修,打造產業依托型保稅區。推動黃金機場航空口岸正式開放,打造對接港臺和東盟地區的航空口岸和贛粵閩湘四省交界地區區域性門戶樞紐機場、重要的旅游中心機場。推進龍南保稅物流中心建設。
 
  第二節完善對外開放基礎支撐
 
  完善鐵路運輸網絡。加快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積極推進贛州革命老區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試點。加快建成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周邊的區域性鐵路樞紐,構成連通南昌、長沙、廣州、深圳、廈門等方向高鐵網。加快與相鄰城市及周邊省份鐵路運輸通道建設,重點建設長贛高鐵、瑞梅鐵路,進一步提升快速鐵路、普速鐵路覆蓋率。
 
  完善現代公路網絡。優化高速公路網,加快繁忙路段擴容改造,形成“四縱四橫九聯”高速公路網。加強對外通道連接,提升普通國省道技術等級和服務水平,加快城區過境路建設,形成“五縱五橫”干線公路網。提升農村公路路網通達水平和通行能力,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推進農村交通民生工程建設。持續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支持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創建。
 
  加快航空、水運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贛州機場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實施黃金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和配套設施完善項目,建成瑞金機場,有序推進通用機場建設。加快贛粵運河規劃研究,爭取盡快開工先導性工程,打通江西水路出海新通道,推進國家高等級航道、旅游航道和現代化港口體系建設。支持贛州申報創建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城市。完善碼頭港口等基礎設施,加快贛州港五云千噸級貨運碼頭建設。
 
  補齊能源、水利設施短板。完善支撐性電源建設,統籌推進抽水蓄能等調峰電源建設。規劃建設華能秦煤瑞金電廠煤炭儲備基地、天然氣應急儲備基地,建設完善省級天然氣管道項目。大力推進光伏發電開發建設,加快建設存量風電項目,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發電。推動贛州革命老區水利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加快完善防洪、供水、生態三大安全保障體系。加大對中小型水庫建設、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洪患村鎮治理、城市防洪工程建設支持力度,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強重點水源工程、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實施水庫、山塘整治和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工程。
 
  第三節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
 
  強化贛深對口合作。全面落實《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深圳市與贛州市對口合作實施方案(2023-2027年)》,推動贛州與深圳對口合作深化實化,推動建立深贛對口合作聯席會議制度,支持部門、縣(市、區)、園區間開展結對幫扶和交流合作,積極探索對口合作新經驗新模式。加強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文旅康養、醫療衛生、重點平臺建設等方面合作,推進對口合作重點園區和重大項目建設。支持贛州運用合作共建、托管建設等多種模式,與深圳合作建設“飛地”產業園,探索共建“科創飛地”。
 
  加強與大灣區產業協作。以贛深高鐵沿線為主要承載區,積極承接珠三角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紡織服裝、現代家居等產業轉移。探索承接產業轉移新模式,創新園區管理模式和收益分享機制,鼓勵組團式、鏈條式、集群式轉移,建設特色鮮明的集群式產業鏈合作園區。加快推進深贛港產城一體化合作區、贛粵邊區域產業合作試驗區建設。鼓勵粵港澳大灣區科研院所、龍頭企業設立技術轉移中心贛州分中心,規劃建設贛粵科技合作試驗區。
 
  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推動贛深醫院開展對口合作,合作共建一批臨床診療中心、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推動兩地醫療機構結對合作,加強知名醫院專家團隊在重癥、腫瘤等領域合作,開展遠程醫療等服務。支持大灣區優質院校到贛州開展合作辦學,支持建立深(圳)贛(州)職業教育聯盟,深化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大灣區職業院校與贛州職業技術學院等職業院校合作。持續推動政務服務跨省通辦,支持深贛探索開展政務服務“全域通辦”機制,開設“跨省通辦”專窗。
 
  增強消費市場保障支撐。深化與大灣區農業合作交流,大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建設,建立農業和綠色食品長期產銷對接機制,建設供應大灣區的優質農產品基地及農副產品深加工基地,推動更多綠色農產品通過“圳品”認證。依托贛州獨特文化資源、優良生態環境,打造一批面向大灣區游客的精品線路與優質旅游產品,推進與大灣區線路互通、客源互補。對接大灣區健康養老市場需求,推動深贛醫療養老服務一體化,建設大灣區生態康養后花園。
 
  第七章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增進人民福祉先行示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增強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全面提升蘇區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節加快教育高質量發展
 
  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優化基礎教育資源結構布局,合理規劃學校網點和辦學規模,補齊城鄉基礎教育設施短板。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優質發展,加強標準化建設,落實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享受當地教育用地、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引導和支持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服務。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申報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試驗區。擴充和優化高中教育資源,推進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推動“八一愛民學校”援建項目向示范區傾斜,進一步增加學校數量。建設贛州智慧教育云平臺,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
 
  促進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實施省部共建職業教育試點項目,重點建設一批引領改革、對接產業、支撐發展的職業院校和專業群。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改善教學、宿舍、實訓場地等基礎設施,打造優勢特色職業教育品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設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擴大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覆蓋面,打造國家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示范工程。加強職業院校縱向、橫向合作交流,鼓勵職業院校與龍頭企業、產業園區合作
 
  推動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推進部省共建贛州市教育改革發展試驗區,支持市屬、駐市高校發展,推進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建設,引導市屬高校圍繞贛州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調整和優化專業設置,創建一流大學、一流學科。推進高校與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產學研合作,支持高校聯合企業、科研院所等打造科技創新聯合體。申報設立省級及以上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擴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創新實踐基地)規模,推動國家級人才工程和引智項目向贛州傾斜。鼓勵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到示范區合作辦學,創辦特色學院或實驗室。
 
  第二節推動文化傳承創新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加大贛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力度,完善對重點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和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實施歷史文化街區修復,支持客家圍屋、福壽溝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建設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支持承辦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推進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建設。推進七里窯址省級考古遺址公園、陽明文化公園建設。實施贛南采茶戲振興工程,建設戲劇小鎮,推進數字文創產業發展。
 
  加快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發展,高質量建設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提檔升級,推進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及城市書房建設,支持宋城文化、客家文化、紅色文化、陽明文化、鄉村民俗等專題和地方特色場館發展,全面實現市有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縣有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完善縣、鄉、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加快廣播電視無線發射臺站建設,構建數字廣電網絡和應急廣播體系。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深化市縣兩級融媒體中心建設。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提升公共文化場館數字化服務水平,支持和鼓勵民辦文化場館、經營性文化設施等提供優惠或免費的公益性文化服務。加強基層文化陣地融合,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鄉村旅游服務中心融合發展。引導國有文化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運營,推動制定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相關政策。加大公共文化服務多元投入,健全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建立和優化文化志愿服務平臺,促進文化志愿服務特色化發展。
 
  第三節推進健康贛州建設
 
  促進醫療服務高地建設。加快建設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贛州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贛州醫院2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以贛州市人民醫院、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為重點,打造省級及以上臨床重點專科、領先學科。推進國內一流醫院對口幫扶贛州重點醫院提質增效,合作共建專科聯盟和遠程醫療協作網。加強醫院能力建設,推進人口規模較大的縣(市、區)建設三級綜合醫院。
 
  提升醫療應急服務能力。加快建立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深化縣域醫共體和城市醫療集團建設,推動遠程醫療向鄉村覆蓋。加快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健全完善分級診療體系,引導省、市、縣級醫院醫生定期到基層醫療機構坐診。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推動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工作常態化制度化開展,建立健全以病種為基本單元、以結果為導向的醫療服務付費體系。完善重大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推動市、縣級疾控中心改革發展,推進緊急醫學救援基地、救援隊伍、衛生應急物資儲備中心、區域性創傷急救中心建設。
 
  加快中醫藥傳承發展。依托市域內中醫醫療機構、中醫藥科研院所和相關科研平臺,發揮中西醫結合在疫情防控救治、腫瘤、慢性病等領域特色優勢,依托贛州市中醫院建設中醫特色重點醫院、打造中西醫協同發展機構。探索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推動二級以上公立中醫院設立國醫堂、治未病中心,推動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和醫療機構中藥制劑室建設。
 
  推進健康城市建設。加大城鄉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力度,提高健身步道等便民健身場所覆蓋面,因地制宜發展體育公園,打造“十五分鐘健身圈”。創建全國足球改革試驗區、全國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積極承辦省級及以上體育賽事。強化社區慢性病管理,推進健康性環境創建,引導居民加強自我健康管理。推進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支持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設國家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綜合試驗區。
 
  第四節完善社會保障服務體系
 
  著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就業促進機制,完善就業保障措施,統籌做好重點群體就業,筑牢新就業形態“蓄水池”,健全覆蓋城鄉的全方位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努力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實施居民人均收入倍增計劃,積極優化收入分配結構,健全收入合理增長機制,拓寬居民勞動收入渠道,支持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推動更多低收入群體邁入中等收入群體行列。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落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提高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適當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強化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與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功能,落實社保轉移接續、異地就醫結算。健全住房保障體系,推動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健全應急保障體系,全面提升應急救援專業化隊伍建設和裝備水平。
 
  完善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及福利體系。健全救助對象及時精準識別機制,加強部門間信息共享。有序推進城鄉特困對象救助供養標準一體化,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結合本地實際按規定合理制定并適時調整城鄉低保標準。統一醫療救助對象范圍和標準,提高年度醫療救助限額,合理控制困難群體政策范圍內自付費用比例。完善老年人福利補貼制度。加強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和區域性兒童福利院建設,扎實做好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支持創建一批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示范縣(市、區)。完善殘疾人福利制度,推動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擴大補貼對象范圍。
 
  提升養老托育服務能力水平。支持“一老一小”事業發展,建立具有贛州特色的養老托育服務體系。推進示范區基本養老服務均等化,深化國家醫養結合和安寧療護試點,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打造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縣。發展社區養老服務,加快建設具備綜合功能的街道養老服務機構和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等設施,推進“15分鐘養老服務圈”建設。實施農村養老服務提質計劃,提升縣級福利院、鄉鎮敬老院護理能力,構建縣、鄉、村三級相銜接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落實落細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積極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嬰幼兒照護服務,健全支持嬰幼兒照護服務和早期教育政策體系,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發展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鼓勵幼兒園發展托幼一體化服務。
 
  第八章賡續紅色血脈,推進紅色基因傳承先行示范
 
  充分發揮贛南豐富的紅色資源優勢,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繁榮發展紅色文旅產業,推動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具體化、時代化、標志化,打造全國紅色教育培訓和紅色旅游的“一線城市”,建設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示范區。
 
  第一節加強紅色資源保護
 
  高標準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贛州段)。建設提升長征主題紅色旅游景區,實施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教育培訓等長征文化重點工程,著力唱響“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長征出發地”等紅色品牌,打造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全國樣板。完善長征文化保護體系,加強對長征文物、長征歷史遺存的調查認定和價值評估工作,依法提升保護級別。建設長征主題革命文物保護展示示范基地,支持瑞金、于都、尋烏、興國創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文物保護利用示范縣。支持贛州與長征沿線優質文化旅游資源一體化開發,合力打造跨省長征主題線路。
 
  加強革命遺址保護修復。推進革命文化保護利用片區建設,加大對瑞金中央蘇區舊址等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遺址的保護修繕,對瀕危損毀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對重點文物進行預防性主動性保護。支持符合條件的遺址、遺跡申報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英雄烈士紀念設施。支持贛州建設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和創建一批省級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范縣。
 
  推進紅色基因保護傳承。開展贛州紅色資源調研普查,建立“紅色基因庫”,推進紅色資源數據庫系統建設,打造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高地。支持設立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研究中心贛州分中心。推進紅色名村提升改造工程,加強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遺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管理。支持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改陳布展,建設大余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及新四軍歷史研究中心。
 
  第二節弘揚革命歷史文化
 
  推動紅色文化產業發展。依托國家長征文化公園(贛州段)建設的極核引領效應,加快發展贛南紅色文化產業,建設紅色文化廊道、文旅融合發展帶。實施紅色主題文藝精品創作行動,重點提升《長征第一渡》《長征組歌》《閃閃的紅星》《大道薪火》《向死而生》等紅色文藝作品影響力。大力推進瑞金紅色文化影視創作生產基地、紅色文化創意園建設。實施紅色經典出版文化工程,支持舉辦“紅軍長征論壇”等紅色文化高端論壇,拓展與遵義、延安、桂林、龍巖等長征沿線城市合作,促進紅色文化傳承交流。
 
  廣泛開展紅色教育培訓。支持將紅色經典、革命故事納入中小學教材和干部學習培訓教材。依托贛南蘇區革命舊址、紅色景區。拓展紅色文化傳承教育領域,打造若干個全國中小學紅色研學實踐基地,建設全國知名紅色研學基地。探索“紅色文化+生態養生”“紅色文化+客家風情”“紅色文化+鄉村振興”“紅色文化+基層治理”等發展模式。
 
  加快構建新時代文明實踐體系。通過創作展示贛南紅色文藝作品、提升紅色文化體驗、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等方式,打造具有贛南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加強紅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加強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水平。完善縣、鄉、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積極打造“黨群服務+紅色資源+文明實踐”綜合體。
 
  第三節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
 
  提升改造紅色旅游景區。支持瑞金共和國搖籃旅游區、于都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景區、尋烏調查紀念園、寧都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紀念館、石城阻擊戰紀念園等紅色旅游重點景區提質升級。推動完善紅色旅游景區內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實現4A級及以上景區智慧旅游全覆蓋。
 
  推動紅色旅游融合發展。支持贛州有條件的縣(市、區)創建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積極推動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研學旅游、生態旅游等業態融合發展。以長征精神、蘇區精神等為主題,打造“紅色搖籃·革命贛南”“重走長征路”等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推進紅色餐飲、住宿特色化發展,打造贛州紅色旅游特色服務品牌。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加強紅色旅游區域合作,實施“引客入贛”工程,打造全國知名的紅色旅游目的地。
 
  第九章保障措施
 
  第一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把黨的領導始終貫穿于示范區建設的全過程和各領域各環節,統籌發展與安全,以高質量黨建促進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壓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以好作風落實好政策,持續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打造最講黨性、最講政治、最講忠誠、最講擔當的紅土圣地。堅持真抓實干,鍛造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激發全社會干事創業活力,讓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
 
  第二節強化政策支持
 
  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在安排革命老區轉移支付、省預算內基建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等資金時,對贛州統籌予以支持。支持通過專項債券、國企出資等方式解決贛州新建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資本金缺口問題。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公司)債券、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和上市融資。支持申領企業征信牌照,對贛州新增再擔保業務應備盡備,提高擔保業務代償補償額度。支持申報設立瑞京證券、瑞京基金等地方法人金融機構。
 
  強化人才支持。在省“雙千計劃”評選時對贛州申報人選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推薦,博士服務團、“西部之光”人才計劃名額向贛州傾斜,推進“贛才回歸”工程,實施“蘇區之光”人才計劃。支持贛州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產業園入選省級服務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示范基地,開設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或特殊急需、緊缺人才綠色通道。對長期在贛州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農業、水利等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加強業務培訓。加大職稱評審權限下放力度,支持贛州在稀土等特色行業(產業)開展職稱評審。建立健全贛州與深圳干部雙向交流機制,選派優秀干部到中央、省直單位及沿海發達地區掛職鍛煉。
 
  加強用地保障。加大鄉村振興專項用地計劃支持力度,對列入國家、省有關規劃和政策文件的建設項目,在用地計劃指標方面予以分類保障。支持贛州在省域內優先統籌調劑耕地占補平衡指標,加大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支持力度,支持開展優勢礦產資源、戰略性新興礦產資源勘查。
 
  第三節完善實施機制
 
  建立健全“省級統籌、市抓落實”的工作體系和職責清晰、各負其責、合力攻堅的責任體系。全面對接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部際聯席會機制,充分發揮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會和省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工作推進會等機制作用,協調解決示范區有關重大問題。拓展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政策效應,有效整合資源力量支持示范區建設。探索建立央地產業合作機制,爭取中央企業在贛州開展“央企援贛促振興”活動,推動央企進駐、項目落地。贛州市要切實擔起主體責任,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積極探索、敢于創新,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全力推動示范區改革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確保本規劃明確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省有關單位要發揮職能優勢,加強溝通協調和督促指導,在項目布局、資金和土地安排以及試點示范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深化省直機關及有關單位、省內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對口支援。省發展改革委(省蘇區辦)要加強對示范區建設各項工作的統籌指導,適時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建立規劃動態調整機制,重大事項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

 

主頁 > 新聞中心 > 園區規劃 >

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發展規劃

2023-03-06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發展規劃
 
  前言
 
  贛州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的主體和核心區域,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搖籃和蘇區精神的主要發源地,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關心贛州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后2次親臨贛州視察指導,多次對贛南蘇區振興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時強調指出,要“在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范、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上勇爭先”,為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出臺《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1號),開啟了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嶄新篇章。2021年1月24日,國務院出臺《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國發〔2021〕3號),革命老區振興發展邁上新征程。2021年以來,國家層面形成了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1+N+X”政策體系。2022年3月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建設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江西的一項重大歷史使命,是新時代支持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系列重要講話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實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1+N+X”政策體系,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的通知》(發改振興〔2022〕423號)要求,科學謀劃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特制定本規劃。
 
  本規劃是贛州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綜合性、指導性文件。規劃范圍為贛州市全域,規劃期至2025年,遠期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發展基礎
 
  贛州革命老區地處珠江三角洲、閩東南三角區的腹地,是內地通向東南沿海的重要通道,區位優勢突出、自然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較好。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和關心關懷下,在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的鼎力支持下,贛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如期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全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中發揮了引領作用,為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一節發展成就
 
  經濟實力大步跨越。經過十年振興發展(2012-2022年),贛州市經濟發展邁入快車道,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經濟總量與發展速度在全國革命老區主要城市中位居前列。地區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9.2%,2022年總量達4524億元,在全國城市排位由第108位躍升至第62位。
 
  特色產業揚優成勢。現代家居、有色金屬和新材料、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醫藥食品等“1+5+N”產業集群迅速發展,千億產業集群達到4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781家增至2478家,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中國稀土集團落戶贛州,填補了江西無國家級大院大所和央企總部的空白。贛南臍橙品牌價值穩居水果類區域品牌全國榜首。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穩定在50%左右,金融機構由73家增至191家,旅游總收入突破1500億元,躋身全國12大重點紅色旅游區。
 
  民生福祉明顯改善。盡銳出戰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114.33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個貧困縣、1023個貧困村全部摘帽,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改造農村危舊房土坯房69.52萬戶,解決農村安全飲水近300萬人,新建改造農村公路2.7萬公里,新(改、擴)建學校3827所,全市每千常住人口醫療床位數達6.7張、增長147%。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連續9年領跑全省、較2011年增長2.1倍。
 
  動力活力顯著增強。國資國企、農業農村、財政金融、開發區管理體制等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等一大批改革經驗成為全國全省典型。獲批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國家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昌贛高鐵、贛深高鐵相繼通車,黃金機場改造升級,瑞金機場開工建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728.8公里,實現縣縣通國道。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邁出堅實步伐,與深圳建立對口合作關系。2022年,實際利用外資3.73億美元、進出口總額1033.1億元,在全國革命老區重點城市中位居前列。
 
  生態屏障持續筑牢。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試點、低質低效林改造,開展兩輪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廢棄稀土礦山治理全面完成,水土保持生態治理“贛州模式”、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尋烏經驗”在全國推廣。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空氣質量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國考斷面水質全部優良。先后獲評國家森林城市、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典范城市、中國綠色發展優秀城市、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走在全國前列。
 
  紅色精神傳承弘揚。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和蘇區干部好作風,高質量開展主題教育,創作了《八子參軍》《一個人的長征》等一批紅色文藝精品。大力弘揚尋烏調查唯實求真精神,持續掀起“效能革命”“作風革新”,爭創新時代“第一等工作”。贛南人民堅定執著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紅色基因薪火相傳,煥發新的時代榮光。
 
  第二節發展環境
 
  立足新起點,奮進新征程,贛州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從國家層面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工作,構建了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1+N+X”政策體系,科學謀劃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路線圖”“施工圖”,特別是黨的二十大明確強調“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國務院批復同意建設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贛州執行西部大開發政策等重大核心政策得到延續,贛州與深圳對口合作關系確立,為示范區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國家動力”。從省級層面看,江西舉全省之力支持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制定推動贛州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為示范區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贛州堅持國家支持與自力更生相結合,“輸血”與“造血”并重,不等不靠,主動作為,經濟總量實現倍增,質量效益不斷提高,戰略政策集成疊加,創造了一批在全省、全國有影響的“贛州經驗”,為示范區建設積蓄了強大動能。
 
  經過十年振興發展,贛州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加快、城鄉面貌煥然一新、老百姓受益不斷增加,但由于種種原因,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主要表現在: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仍然相對落后,主要經濟指標人均水平分別只有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的四到五成、六到七成左右;主導產業競爭力不強,產業鏈條不夠完善,創新能力不足;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存在不少短板弱項,對外開放合作總體仍處于較低水平;民生領域欠賬多,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較低,人均教育、社保、醫療支出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八成左右,要在全國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范仍需付出巨大努力。
 
  綜合判斷,未來5-10年是贛州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發展前景廣闊,必須牢記囑托、勇擔使命,把握機遇、乘勢而上,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堅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探索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新路徑,把好傳統帶進新征程,將好作風弘揚在新時代,用好經驗推動新發展,努力在全國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范、勇爭先。
 
  第二章總體要求
 
  第一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和贛州的重要講話精神,聚焦“作示范、勇爭先”目標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繼承發揚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支持贛州發揮比較優勢,激發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把贛州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積極探索中國式現代化老區實踐,打造新時代全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樣板。
 
  第二節戰略定位
 
  現代產業聚集區。堅持以創新引領產業升級,建強用好國家級創新平臺,提升現代家居、有色金屬和新材料、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醫藥食品等特色產業集群的層次和能級,做優做強數字經濟,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和現代產業聚集區。
 
  鄉村振興示范區。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糧食生產基礎,推動臍橙、蔬菜、油茶等特色農業提檔升級,打造享譽國內外的知名農業品牌,加快農業與第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為全國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積累經驗、提供示范。
 
  生態文明建設典范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拓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實現生態產品價值,推進生產生活方式全面綠色轉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筑牢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生態屏障,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示范區,高標準建設美麗中國“贛州樣板”。
 
  革命老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深入推進改革創新,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堵點痛點和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提升治理能力和效能。全面擴大高水平開放,全方位、全要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深化實化贛深對口合作,加快完善交通、水利等對外開放基礎支撐,著力建設內陸與大灣區雙向開放先行區,打造革命老區與大灣區合作典范。
 
  革命老區共同富裕試驗區。堅持人民至上,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促進就業、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事業全面發展,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著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探索具有贛州特色的革命老區共同富裕路徑。
 
  傳承紅色基因樣板區。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培育壯大紅色文化品牌,大力發展紅色教育、紅色研學、紅色旅游,用紅色基因強基健體,營造更加風清氣正、更加健康向上的政治生態,打造全國著名的紅色旅游目的地和新時代紅色基因傳承高地。
 
  第三節發展目標
 
  到2025年,示范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經濟發展主要指標位居全國革命老區前列,經濟總量跨越5500億元大關,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在全國百強城市位次持續前移,脫貧攻堅成果全面鞏固拓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在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內陸開放合作、共同富裕、紅色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典型經驗做法。
 
  展望到2035年,示范區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基本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形成特色產業興旺、生態美麗宜居、人民生活富庶、紅色文化繁榮的發展新局面。
 
  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主要發展指標
 
  第三章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產業創新發展先行示范
 
  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強國戰略,著力提升創新能力,推動特色優勢產業倍增升級,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構建具有贛州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一節建設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
 
  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圍繞現代家居、有色金屬和新材料、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醫藥食品等重點領域,積極與“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共建高端研發機構。高質量推進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建設,推動建成集創新研究、成果應用、人才培養于一體的新型研發機構。積極創建稀土領域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實施一批稀土新材料國家重大攻關項目。加強省級及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創新平臺培育、整合和創建。積極創建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全國創業孵化示范基地,推進創新型城市和創新型縣(市)試點建設,依托贛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雙創示范基地。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科技型企業培育體系,鼓勵和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建設研發機構,加強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建設,鼓勵創新型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實施以需求和目標為導向的科技成果工程化研發項目。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高成長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發展鏈條,打造梯次遞進的企業培育體系,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等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營造一流創新創業生態。加快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城市、中國(贛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設,開展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推動政產學研用金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支持推動相關高校、科研院所與贛州建立成果轉化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在職或離崗創新創業和科技成果轉化。完善贛州科技大市場,構建線上線下科技成果對接機制,提高創新成果屬地轉化率。
 
  第二節壯大更具影響力的現代產業集群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新型工業化,著力提升制造業水平,積極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快建設現代家居城,做強“南康家具”區域品牌,加快產業智能化、品牌化、個性化定制轉型,支持申報創建家居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江西省家具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現代家居研發生產基地、進口木材和家居交易集散中心,推動傳統家具向家裝、電器及相關設備制造等領域拓展,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家居制造之都。推動紡織服裝產業轉型,以品牌化、智能化、數字化為主攻方向,推廣數字化研發設計,促進產品迭代更新,推動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爭取設立紡織服裝國家級檢驗檢測中心,打造知名的紡織服裝優質智造基地。加快發展醫藥食品產業,做強“藥品+醫療器械”雙鏈條,做大糧油、畜禽等特色食品深加工,積極創建國家藥品抽檢承檢機構。大力推進國家醫藥科創中心建設,打造醫藥及大健康產業基地。積極推進各縣(市、區)首位產業發展,做大做強氟鹽化工、玻璃纖維、通用設備等特色產業集群。深入實施企業技術改造專項行動,加快特色產業技術改造、提質增效。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工程,重點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有色金屬和新材料、高端裝備、無人機等新興產業,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深度融合,打造全省新興產業培育發展高地。做大做強稀土和鎢產業,充分發揮中國稀土集團引領作用,高標準打造“中國稀金谷”,重點發展稀土永磁電機、鎢硬質合金及刀鉆具等深加工及應用產品延伸,拓展延伸銅、鈷、錫等精深加工產業鏈條,推動建設永磁電機及硬質合金生產基地,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稀有金屬產業集群。提升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能級,重點發展智能光電、智能終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及物聯網應用等,推動新型電子材料及元器件、新型光電顯示、智能終端制造、汽車電子、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等產業集聚發展,推動“芯屏器核端”融合發展,積極承接粵港澳大灣區電子信息產業轉移,建設泛珠三角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地。推動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全鏈條發展,引進動力電池、正負極材料、電機電控、光伏組件等領域龍頭企業,打造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基地。推廣“光伏+”應用,大力推進光伏發電開發建設,鼓勵引導光伏發電項目按要求配置儲能,探索推進氫能發展。
 
  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提質升級現代金融業,加快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高標準建設國家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開展金融創新試點,發起設立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發行信用債券。支持申領企業征信牌照,打造全牌照經營地方金融平臺、類投行平臺。做優做強現代物流業,加快建設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推進贛州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引進大型物流企業設立分撥中心,建設區域性大型綜合物流基地。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建設區域性進口冷凍食品集散地。發展服務型制造,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商務服務、高技術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首店經濟、會展經濟。
 
  繁榮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實施新時代贛南文化傳承創新工程,豐富“紅色、宋城、客家、陽明”等贛南優秀傳統文化品牌內涵。加快建設區域性文化旅游中心,積極創建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推進贛州全域旅游發展,推動石城溫泉、會昌漢仙巖、江南宋城、陽明湖、上堡梯田等創建國家高等級旅游品牌。大力培育紅色研學游、歷史文化游、森林(溫泉)康養游、娛樂體驗游、鄉村休閑游等特色文化旅游業態,加快重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高品質旅游線路,培育形成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旅游景區。建設中國健康城市,培育一批特色康養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打造知名的康養基地。
 
  第三節做優做強數字經濟
 
  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加快5G網絡建設和5G融合應用協調創新,優化提升互聯網協議第6版(IPv6)網絡性能和服務能力,建設對接大灣區、打通長三角的先進光網絡。建設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加快大型綠色數據中心建設,開展“5G+邊緣計算”試點,對接粵港澳樞紐韶關數據中心集群。積極探索數據要素價值實現路徑。加快數字政府建設,推進政府履職和政務服務數字化轉型。
 
  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培育壯大區塊鏈、信創產業,推進5G規模商用和應用示范,加快建設數字經濟集聚區、信息安全產業園、區塊鏈技術產業園、大數據產業園等數字產業發展平臺(載體),建設國家特色型信息消費示范城市。培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移動物聯網等特色前沿數字化產業。創建數字產業轉移承接示范區。建設北斗產業研究院、時空大數據應用研究院等平臺,推進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贛州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打造北斗時空大數據產業園。
 
  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重點圍繞“1+5+N”特色產業打造“產業大腦”,培育轉型支撐服務生態。深入實施企業“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建設一批智能工廠、智能車間、智能生產線。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體系,加快“工業互聯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發展。實施共享制造培育工程,鼓勵制造業龍頭企業探索建設專業化、跨區域、綜合性共享制造平臺。推動農業數字化融合創新,開展數字鄉村試點建設。推動服務業數字提質擴容,創新發展智慧文旅新模式,加快智慧景區建設。大力發展新型消費,培育數字消費生態,打造一批智慧商圈、智慧街區。
 
  第四章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先行示范
 
  堅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穩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建設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示范區,提升城鄉融合發展水平,構建新型城鄉關系。
 
  第一節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全面推進脫貧人口后續幫扶。嚴格落實脫貧攻堅5年過渡期和“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鞏固提升“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成果。統籌中央、省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等資金支持示范區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地方申報創建省級及以上鄉村振興示范縣、示范鄉鎮、示范村。扎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加大以工代賑支持力度。加強產業和就業幫扶,促進弱勞力、半勞力等家庭就近就地解決就業。
 
  完善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建立健全多部門參與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建設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做好低收入人口救助幫扶。加強基層社會救助經辦服務能力建設,適當提高困難群眾保障標準,落實符合條件的“三紅”人員、烈士老年子女、年滿60周歲農村籍退役士兵等人群的優撫待遇。
 
  暢通農產品產銷幫扶渠道。建立健全扶貧項目資產長效運行管理機制,推動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大力開展消費幫扶,加快推進贛州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建設,鼓勵各大快遞企業下沉鄉村布點,推進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促進群眾穩定增收。實施贛州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廣泛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形成以臍橙、茶油、白蓮、蜂蜜、桔柚、茶葉等為主體的電商扶貧產業帶。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實施“贛南鄉村建筑風貌特色保護與傳承”“贛南客家民俗文化傳承”工程,加強歷史文化民村、傳統村落、歷史建筑、傳統建筑、客家圍屋等傳統風貌保護。持續做好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因地制宜推廣裝配式鋼結構等新型建造方式。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支持力度,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系統推進美麗宜居示范縣(鄉鎮、村莊、庭院)創建。推進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快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全面提升鄉村公路技術等級標準,實施安全生命防護工程,支持創建全國“四好農村路”建設市域突出單位。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維修養護,支持符合條件的縣創建國家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實施電網鞏固提升工程。
 
  第二節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強市
 
  發展特色農林產業。推進整區域建設高標準農田,支持開展綠色農田示范創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因地制宜建設特色現代農業,支持符合條件的地方創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響贛南農業品牌。實施贛南臍橙綠色發展、品質品牌提升工程,完善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專業批發市場和大數據產業中心,打造世界級優質臍橙產業基地。推動油茶產業提質增效,支持創建省級及以上油茶產業示范縣,實施低產油茶林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建設油茶產業園、良種繁育科技園區,建設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推進贛南柑橘、油茶實施水肥一體化建設,爭取“贛南油茶”生產和加工設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建設設施蔬菜基地,加快綠色有機蔬菜產品認證,打造設施蔬菜優勢主產區和中部地區蔬菜產業發展中心、南方重要蔬菜集散地。實施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工程,加快特色家禽養殖、特色水果、茶葉、白蓮、中藥材、煙葉等產業發展。
 
  打響贛南富硒品牌。加快構建富硒食品工業體系,積極申報設立國家富硒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江西),大力推進高標準富硒種養基地和富硒農業產業園建設,加快富硒農產品開發和品牌培育,重點打造臍橙、蔬菜、水稻、高山茶等富硒農產品,建設全國重要的富硒農產品供應基地。大力培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推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
 
  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發展一批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支持創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大力發展預制菜產業,支持鼓勵供銷社、郵政快遞企業等延伸鄉村物流服務網絡,推動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建設一批省級田園綜合體、休閑農業精品園區,創建一批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和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做好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示范工程,支持發展農業保險和融資擔保,降低現代農業發展融資成本。
 
  第三節完善城鎮功能布局
 
  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圍繞打造全國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六個區域性中心”建設,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推動優質產業、要素、人才向贛州集聚。加快五區一體化聯動發展,增強中心城區輻射帶動力。加強與吉安電子信息、撫州生物醫藥等特色產業協作,深化與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合作。強化與粵港澳大灣區、海西經濟區等區域經貿合作,打造四省邊際經濟中心。深入開展城市更新行動,有序推進棚戶區改造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增強城市綜合服務輻射帶動能力。加快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創建國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實現中心城區“半小時出行交通圈”。
 
  統籌推進縣域協調發展。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因地制宜支持縣城補短板強弱項,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優化完善開發區管理體制,推動開發區跨區域協作整合,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申報國家級開發區,推動贛州符合條件的縣(市、區)開發區擴區調區,打造1個兩千億級園區、5個千億級園區。大力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加速形成“一縣一主業”的產業發展格局。推動縣城公共服務設施提檔升級,提升產業園區和特色小鎮等產業集聚區配套設施。
 
  著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等體制機制,創建一批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先行區,推動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推動城鎮管網向農村地區延伸,加快城鄉供水一體化先行示范縣建設。推動城市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建立健全農村社區教育辦學網絡。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渠道,加速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鼓勵引導各類人才入鄉創新創業,促進更多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鄉村流動。
 
  第五章打造美麗中國“贛州樣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化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統籌產業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打造美麗中國“贛州樣板”。
 
  第一節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樣板
 
  強化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加大山水林田湖草沙保護修復支持力度,推進南嶺、武夷山脈等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贛江源區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建設,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實施天然林保護和修復、森林質量提升、公益林撫育工程,推進重點防護林和重點區域森林綠化、美化、彩化、珍貴化建設,加大松材線蟲病防治力度。加大贛州低質低效林改造力度。與廣東省簽訂新一輪東江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建立東江流域跨省生態補償長效機制,選擇有條件的重點跨界流域(跨市、跨縣)、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重要濕地探索生態補償試點,建立流域生態補償與污染賠償雙向機制。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和森林防火工作,全面提升森林火災綜合治理和應急防控水平。
 
  扎實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加快廢棄礦山環境綜合治理,開展鎢礦、煤礦等重點礦區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實施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開展尾礦庫綜合治理,完成現有514座、面積1417.42公頃的廢棄露天礦山治理任務。實施采煤沉陷區土地復墾治理,推動稀土原礦綠色開采,提升稀土廢料回收綜合利用水平,建設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實施獨立工礦區改造提升工程,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申報國家工業遺產。
 
  推進水土保持先行示范。加快贛州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和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建設全國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加快實施崩崗綜合治理、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等示范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00平方公里。加強水土流失監測,開展水土流失治理技術研究和科技推廣,完善水土保持綜合管護體系。
 
  加強地質災害預防治理。做好地質災害風險預警,加強重大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整治。加強源頭防控,減少切坡建房引發的地質災害風險。支持有條件地區推進地質災害全域綜合整治試點,加快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
 
  第二節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
 
  持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全面推進控煤、治企、管車、抑塵、禁燃等“五氣”同治,鼓勵工業企業生產工藝改進和煙氣排放設施提標改造,加快化工、有色金屬冶煉、水泥、家具等重點行業廢棄污染治理。強化工業源污染防治和移動源排放控制,推進機動車排放污染治理,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開展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強化與周邊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合作,推動區域內統一產業準入和排放標準。
 
  強化水環境污染治理和修復。強化源頭治理與防控,加強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推進城鎮污水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規范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飲用水水源地建設。完善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快開發區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梯級治理農村污水,推動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覆蓋全部建制鄉鎮。統籌推進流域開發保護,實施章江、桃江等流域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系統推進河道水系治理及生態保護修復,實施贛江及主要河流岸線美化亮化工程。
 
  加強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開展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試點,實施污染地塊源頭防控、風險管控和修復治理。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監管,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加強白色污染治理、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安全處置,推進歷史遺留重金屬污染地塊修復治理,開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加強地下水源污染源頭預防,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建立和完善地下水型飲用水源補給區內優先管控污染源清單,開展污染地塊地下水修復試點。
 
  第三節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開展節能降碳行動。建設贛州區域性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推進企業和園區開展綠色高質量轉型升級和循環化改造。開展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試點,推進各領域低碳試點示范,創建零碳園區、零碳工廠。積極穩妥開展碳達峰試點縣(園區)建設。執行《江西省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落實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開展限塑行動,健全城鄉廢棄物回收循環利用體系。加快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引導發展綠色建筑、智能建筑。推動交通運輸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形成綠色交通運輸體系。開展重點用能單位節能降碳行動,實施重點產業能效提升計劃。積極推進縣域節水型社會創建工作。
 
  優化能源供給結構。積極穩妥發展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等。加快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開展“新能源+儲能”模式試點示范。加快園區清潔能源替代工程建設,實施省級及以上開發區(工業園區)屋頂光伏發電整區推進三年行動計劃。積極推動鄉村用能轉變,鼓勵以分布式能源滿足農業農村綜合用能需求,建立滿足鄉村振興清潔高效用能長效機制。
 
  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積極參與全省生態產品信息數據共享平臺搭建。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權益交易制度,探索碳匯交易試點,鼓勵建設生態資源資產經營管理平臺,支持贛州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EOD)項目申報列入國家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儲備庫。發揮贛州森林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開發林業碳匯項目。探索“生態+”發展模式,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鼓勵和引導村民參與生態項目建設、發展生態農業。
 
  第六章深化改革開放,推進內陸雙向開放合作先行示范
 
  深入推進改革攻堅,實行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推進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打造新時代“老區+灣區”合作示范標桿,構建內外并舉的全域開放新格局。
 
  第一節激發改革開放動力活力
 
  推進營商環境優化升級。支持創建全省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對標粵港澳大灣區,打響“干就贛好”營商環境品牌。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推進審批流程再造,推動更多高頻事項“跨省通辦”“省內通辦”“全市通辦”。搭建市縣聯動審批平臺,全面推行“市縣同權”改革,深化工程建設項目“一站式集成”審批改革、“一網通辦”數字化改革、“全產業一鏈辦”改革,推行企業辦理“一照通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健全透明規范的市場主體準入退出機制,探索企業生產經營高頻辦理的許可證件、資質資格等贛粵互認通用,推進客貨運輸電子證照贛粵互認與核驗。
 
  提高投融資便利化水平。完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投融資體制,健全民間投資準入、審批、事中事后監管、信用約束等機制。進一步推進放權賦能,依法向贛州市及所轄縣(市、區)下放一批省級行政許可事項。全面推廣投資項目“容缺審批+承諾制”改革。健全完善鼓勵社會投資政策體系,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各類重大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推動符合條件的基礎設施領域項目發行公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加快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型增長機制。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在產業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現代化治理體系等方面優先將贛州作為探索改革試點城市,支持開展新型工業用地(MO)、點狀供地改革試點。推進國企改革創新攻堅行動,健全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制度,加快建立按業績貢獻決定薪酬的分配機制。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鼓勵贛州國有企業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支持贛州在醫療健康、科技教育、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放寬市場準入試點。探索土地綜合開發和混合利用試點,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探索。
 
  推進內陸開放先行先試。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等經貿合作,加快建設“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和國際貨物集散地。加快重大開放平臺建設,支持申報設立中國(江西)自由貿易試驗區贛州片區,建設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復制推廣自貿區制度創新成果。推動中國(贛州)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做大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做大做強贛州國際陸港,完善口岸配套功能,支持開展二手車出口試點,持續推進港區集疏運體系建設,深化與長三角、東南沿海、大灣區港口群開放合作,推動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贛州國際陸港、黃金機場航空口岸與贛州綜合保稅區聯動發展。推進贛州國際陸港綜合保稅區建設,加快發展進境糧食等大宗商品精深加工與離岸貿易、保稅物流、保稅加工維修,打造產業依托型保稅區。推動黃金機場航空口岸正式開放,打造對接港臺和東盟地區的航空口岸和贛粵閩湘四省交界地區區域性門戶樞紐機場、重要的旅游中心機場。推進龍南保稅物流中心建設。
 
  第二節完善對外開放基礎支撐
 
  完善鐵路運輸網絡。加快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積極推進贛州革命老區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試點。加快建成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周邊的區域性鐵路樞紐,構成連通南昌、長沙、廣州、深圳、廈門等方向高鐵網。加快與相鄰城市及周邊省份鐵路運輸通道建設,重點建設長贛高鐵、瑞梅鐵路,進一步提升快速鐵路、普速鐵路覆蓋率。
 
  完善現代公路網絡。優化高速公路網,加快繁忙路段擴容改造,形成“四縱四橫九聯”高速公路網。加強對外通道連接,提升普通國省道技術等級和服務水平,加快城區過境路建設,形成“五縱五橫”干線公路網。提升農村公路路網通達水平和通行能力,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推進農村交通民生工程建設。持續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支持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創建。
 
  加快航空、水運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贛州機場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實施黃金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和配套設施完善項目,建成瑞金機場,有序推進通用機場建設。加快贛粵運河規劃研究,爭取盡快開工先導性工程,打通江西水路出海新通道,推進國家高等級航道、旅游航道和現代化港口體系建設。支持贛州申報創建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城市。完善碼頭港口等基礎設施,加快贛州港五云千噸級貨運碼頭建設。
 
  補齊能源、水利設施短板。完善支撐性電源建設,統籌推進抽水蓄能等調峰電源建設。規劃建設華能秦煤瑞金電廠煤炭儲備基地、天然氣應急儲備基地,建設完善省級天然氣管道項目。大力推進光伏發電開發建設,加快建設存量風電項目,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發電。推動贛州革命老區水利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加快完善防洪、供水、生態三大安全保障體系。加大對中小型水庫建設、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洪患村鎮治理、城市防洪工程建設支持力度,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強重點水源工程、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實施水庫、山塘整治和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工程。
 
  第三節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
 
  強化贛深對口合作。全面落實《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深圳市與贛州市對口合作實施方案(2023-2027年)》,推動贛州與深圳對口合作深化實化,推動建立深贛對口合作聯席會議制度,支持部門、縣(市、區)、園區間開展結對幫扶和交流合作,積極探索對口合作新經驗新模式。加強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文旅康養、醫療衛生、重點平臺建設等方面合作,推進對口合作重點園區和重大項目建設。支持贛州運用合作共建、托管建設等多種模式,與深圳合作建設“飛地”產業園,探索共建“科創飛地”。
 
  加強與大灣區產業協作。以贛深高鐵沿線為主要承載區,積極承接珠三角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紡織服裝、現代家居等產業轉移。探索承接產業轉移新模式,創新園區管理模式和收益分享機制,鼓勵組團式、鏈條式、集群式轉移,建設特色鮮明的集群式產業鏈合作園區。加快推進深贛港產城一體化合作區、贛粵邊區域產業合作試驗區建設。鼓勵粵港澳大灣區科研院所、龍頭企業設立技術轉移中心贛州分中心,規劃建設贛粵科技合作試驗區。
 
  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推動贛深醫院開展對口合作,合作共建一批臨床診療中心、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推動兩地醫療機構結對合作,加強知名醫院專家團隊在重癥、腫瘤等領域合作,開展遠程醫療等服務。支持大灣區優質院校到贛州開展合作辦學,支持建立深(圳)贛(州)職業教育聯盟,深化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大灣區職業院校與贛州職業技術學院等職業院校合作。持續推動政務服務跨省通辦,支持深贛探索開展政務服務“全域通辦”機制,開設“跨省通辦”專窗。
 
  增強消費市場保障支撐。深化與大灣區農業合作交流,大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建設,建立農業和綠色食品長期產銷對接機制,建設供應大灣區的優質農產品基地及農副產品深加工基地,推動更多綠色農產品通過“圳品”認證。依托贛州獨特文化資源、優良生態環境,打造一批面向大灣區游客的精品線路與優質旅游產品,推進與大灣區線路互通、客源互補。對接大灣區健康養老市場需求,推動深贛醫療養老服務一體化,建設大灣區生態康養后花園。
 
  第七章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增進人民福祉先行示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增強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全面提升蘇區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節加快教育高質量發展
 
  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優化基礎教育資源結構布局,合理規劃學校網點和辦學規模,補齊城鄉基礎教育設施短板。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優質發展,加強標準化建設,落實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享受當地教育用地、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引導和支持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服務。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申報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試驗區。擴充和優化高中教育資源,推進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推動“八一愛民學校”援建項目向示范區傾斜,進一步增加學校數量。建設贛州智慧教育云平臺,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
 
  促進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實施省部共建職業教育試點項目,重點建設一批引領改革、對接產業、支撐發展的職業院校和專業群。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改善教學、宿舍、實訓場地等基礎設施,打造優勢特色職業教育品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設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擴大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覆蓋面,打造國家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示范工程。加強職業院校縱向、橫向合作交流,鼓勵職業院校與龍頭企業、產業園區合作
 
  推動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推進部省共建贛州市教育改革發展試驗區,支持市屬、駐市高校發展,推進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建設,引導市屬高校圍繞贛州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調整和優化專業設置,創建一流大學、一流學科。推進高校與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產學研合作,支持高校聯合企業、科研院所等打造科技創新聯合體。申報設立省級及以上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擴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創新實踐基地)規模,推動國家級人才工程和引智項目向贛州傾斜。鼓勵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到示范區合作辦學,創辦特色學院或實驗室。
 
  第二節推動文化傳承創新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加大贛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力度,完善對重點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和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實施歷史文化街區修復,支持客家圍屋、福壽溝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建設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支持承辦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推進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建設。推進七里窯址省級考古遺址公園、陽明文化公園建設。實施贛南采茶戲振興工程,建設戲劇小鎮,推進數字文創產業發展。
 
  加快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發展,高質量建設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提檔升級,推進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及城市書房建設,支持宋城文化、客家文化、紅色文化、陽明文化、鄉村民俗等專題和地方特色場館發展,全面實現市有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縣有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完善縣、鄉、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加快廣播電視無線發射臺站建設,構建數字廣電網絡和應急廣播體系。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深化市縣兩級融媒體中心建設。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提升公共文化場館數字化服務水平,支持和鼓勵民辦文化場館、經營性文化設施等提供優惠或免費的公益性文化服務。加強基層文化陣地融合,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鄉村旅游服務中心融合發展。引導國有文化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運營,推動制定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相關政策。加大公共文化服務多元投入,健全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建立和優化文化志愿服務平臺,促進文化志愿服務特色化發展。
 
  第三節推進健康贛州建設
 
  促進醫療服務高地建設。加快建設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贛州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贛州醫院2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以贛州市人民醫院、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為重點,打造省級及以上臨床重點專科、領先學科。推進國內一流醫院對口幫扶贛州重點醫院提質增效,合作共建專科聯盟和遠程醫療協作網。加強醫院能力建設,推進人口規模較大的縣(市、區)建設三級綜合醫院。
 
  提升醫療應急服務能力。加快建立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深化縣域醫共體和城市醫療集團建設,推動遠程醫療向鄉村覆蓋。加快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健全完善分級診療體系,引導省、市、縣級醫院醫生定期到基層醫療機構坐診。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推動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工作常態化制度化開展,建立健全以病種為基本單元、以結果為導向的醫療服務付費體系。完善重大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推動市、縣級疾控中心改革發展,推進緊急醫學救援基地、救援隊伍、衛生應急物資儲備中心、區域性創傷急救中心建設。
 
  加快中醫藥傳承發展。依托市域內中醫醫療機構、中醫藥科研院所和相關科研平臺,發揮中西醫結合在疫情防控救治、腫瘤、慢性病等領域特色優勢,依托贛州市中醫院建設中醫特色重點醫院、打造中西醫協同發展機構。探索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推動二級以上公立中醫院設立國醫堂、治未病中心,推動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和醫療機構中藥制劑室建設。
 
  推進健康城市建設。加大城鄉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力度,提高健身步道等便民健身場所覆蓋面,因地制宜發展體育公園,打造“十五分鐘健身圈”。創建全國足球改革試驗區、全國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積極承辦省級及以上體育賽事。強化社區慢性病管理,推進健康性環境創建,引導居民加強自我健康管理。推進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支持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設國家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綜合試驗區。
 
  第四節完善社會保障服務體系
 
  著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就業促進機制,完善就業保障措施,統籌做好重點群體就業,筑牢新就業形態“蓄水池”,健全覆蓋城鄉的全方位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努力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實施居民人均收入倍增計劃,積極優化收入分配結構,健全收入合理增長機制,拓寬居民勞動收入渠道,支持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推動更多低收入群體邁入中等收入群體行列。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落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提高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適當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強化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與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功能,落實社保轉移接續、異地就醫結算。健全住房保障體系,推動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健全應急保障體系,全面提升應急救援專業化隊伍建設和裝備水平。
 
  完善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及福利體系。健全救助對象及時精準識別機制,加強部門間信息共享。有序推進城鄉特困對象救助供養標準一體化,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結合本地實際按規定合理制定并適時調整城鄉低保標準。統一醫療救助對象范圍和標準,提高年度醫療救助限額,合理控制困難群體政策范圍內自付費用比例。完善老年人福利補貼制度。加強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和區域性兒童福利院建設,扎實做好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支持創建一批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示范縣(市、區)。完善殘疾人福利制度,推動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擴大補貼對象范圍。
 
  提升養老托育服務能力水平。支持“一老一小”事業發展,建立具有贛州特色的養老托育服務體系。推進示范區基本養老服務均等化,深化國家醫養結合和安寧療護試點,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打造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縣。發展社區養老服務,加快建設具備綜合功能的街道養老服務機構和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等設施,推進“15分鐘養老服務圈”建設。實施農村養老服務提質計劃,提升縣級福利院、鄉鎮敬老院護理能力,構建縣、鄉、村三級相銜接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落實落細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積極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嬰幼兒照護服務,健全支持嬰幼兒照護服務和早期教育政策體系,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發展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鼓勵幼兒園發展托幼一體化服務。
 
  第八章賡續紅色血脈,推進紅色基因傳承先行示范
 
  充分發揮贛南豐富的紅色資源優勢,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繁榮發展紅色文旅產業,推動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具體化、時代化、標志化,打造全國紅色教育培訓和紅色旅游的“一線城市”,建設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示范區。
 
  第一節加強紅色資源保護
 
  高標準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贛州段)。建設提升長征主題紅色旅游景區,實施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教育培訓等長征文化重點工程,著力唱響“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長征出發地”等紅色品牌,打造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全國樣板。完善長征文化保護體系,加強對長征文物、長征歷史遺存的調查認定和價值評估工作,依法提升保護級別。建設長征主題革命文物保護展示示范基地,支持瑞金、于都、尋烏、興國創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文物保護利用示范縣。支持贛州與長征沿線優質文化旅游資源一體化開發,合力打造跨省長征主題線路。
 
  加強革命遺址保護修復。推進革命文化保護利用片區建設,加大對瑞金中央蘇區舊址等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遺址的保護修繕,對瀕危損毀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對重點文物進行預防性主動性保護。支持符合條件的遺址、遺跡申報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英雄烈士紀念設施。支持贛州建設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和創建一批省級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范縣。
 
  推進紅色基因保護傳承。開展贛州紅色資源調研普查,建立“紅色基因庫”,推進紅色資源數據庫系統建設,打造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高地。支持設立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研究中心贛州分中心。推進紅色名村提升改造工程,加強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遺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管理。支持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改陳布展,建設大余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及新四軍歷史研究中心。
 
  第二節弘揚革命歷史文化
 
  推動紅色文化產業發展。依托國家長征文化公園(贛州段)建設的極核引領效應,加快發展贛南紅色文化產業,建設紅色文化廊道、文旅融合發展帶。實施紅色主題文藝精品創作行動,重點提升《長征第一渡》《長征組歌》《閃閃的紅星》《大道薪火》《向死而生》等紅色文藝作品影響力。大力推進瑞金紅色文化影視創作生產基地、紅色文化創意園建設。實施紅色經典出版文化工程,支持舉辦“紅軍長征論壇”等紅色文化高端論壇,拓展與遵義、延安、桂林、龍巖等長征沿線城市合作,促進紅色文化傳承交流。
 
  廣泛開展紅色教育培訓。支持將紅色經典、革命故事納入中小學教材和干部學習培訓教材。依托贛南蘇區革命舊址、紅色景區。拓展紅色文化傳承教育領域,打造若干個全國中小學紅色研學實踐基地,建設全國知名紅色研學基地。探索“紅色文化+生態養生”“紅色文化+客家風情”“紅色文化+鄉村振興”“紅色文化+基層治理”等發展模式。
 
  加快構建新時代文明實踐體系。通過創作展示贛南紅色文藝作品、提升紅色文化體驗、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等方式,打造具有贛南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加強紅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加強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水平。完善縣、鄉、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積極打造“黨群服務+紅色資源+文明實踐”綜合體。
 
  第三節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
 
  提升改造紅色旅游景區。支持瑞金共和國搖籃旅游區、于都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景區、尋烏調查紀念園、寧都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紀念館、石城阻擊戰紀念園等紅色旅游重點景區提質升級。推動完善紅色旅游景區內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實現4A級及以上景區智慧旅游全覆蓋。
 
  推動紅色旅游融合發展。支持贛州有條件的縣(市、區)創建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積極推動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研學旅游、生態旅游等業態融合發展。以長征精神、蘇區精神等為主題,打造“紅色搖籃·革命贛南”“重走長征路”等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推進紅色餐飲、住宿特色化發展,打造贛州紅色旅游特色服務品牌。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加強紅色旅游區域合作,實施“引客入贛”工程,打造全國知名的紅色旅游目的地。
 
  第九章保障措施
 
  第一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把黨的領導始終貫穿于示范區建設的全過程和各領域各環節,統籌發展與安全,以高質量黨建促進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壓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以好作風落實好政策,持續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打造最講黨性、最講政治、最講忠誠、最講擔當的紅土圣地。堅持真抓實干,鍛造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激發全社會干事創業活力,讓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
 
  第二節強化政策支持
 
  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在安排革命老區轉移支付、省預算內基建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等資金時,對贛州統籌予以支持。支持通過專項債券、國企出資等方式解決贛州新建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資本金缺口問題。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公司)債券、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和上市融資。支持申領企業征信牌照,對贛州新增再擔保業務應備盡備,提高擔保業務代償補償額度。支持申報設立瑞京證券、瑞京基金等地方法人金融機構。
 
  強化人才支持。在省“雙千計劃”評選時對贛州申報人選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推薦,博士服務團、“西部之光”人才計劃名額向贛州傾斜,推進“贛才回歸”工程,實施“蘇區之光”人才計劃。支持贛州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產業園入選省級服務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示范基地,開設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或特殊急需、緊缺人才綠色通道。對長期在贛州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農業、水利等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加強業務培訓。加大職稱評審權限下放力度,支持贛州在稀土等特色行業(產業)開展職稱評審。建立健全贛州與深圳干部雙向交流機制,選派優秀干部到中央、省直單位及沿海發達地區掛職鍛煉。
 
  加強用地保障。加大鄉村振興專項用地計劃支持力度,對列入國家、省有關規劃和政策文件的建設項目,在用地計劃指標方面予以分類保障。支持贛州在省域內優先統籌調劑耕地占補平衡指標,加大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支持力度,支持開展優勢礦產資源、戰略性新興礦產資源勘查。
 
  第三節完善實施機制
 
  建立健全“省級統籌、市抓落實”的工作體系和職責清晰、各負其責、合力攻堅的責任體系。全面對接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部際聯席會機制,充分發揮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會和省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工作推進會等機制作用,協調解決示范區有關重大問題。拓展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政策效應,有效整合資源力量支持示范區建設。探索建立央地產業合作機制,爭取中央企業在贛州開展“央企援贛促振興”活動,推動央企進駐、項目落地。贛州市要切實擔起主體責任,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積極探索、敢于創新,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全力推動示范區改革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確保本規劃明確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省有關單位要發揮職能優勢,加強溝通協調和督促指導,在項目布局、資金和土地安排以及試點示范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深化省直機關及有關單位、省內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對口支援。省發展改革委(省蘇區辦)要加強對示范區建設各項工作的統籌指導,適時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建立規劃動態調整機制,重大事項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爽夜夜爽夜夜爽|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麻豆| 一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在线喷浆|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抽搐一进一出gif日本|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蜜臀av| 小sao货水好多真紧h视频|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 www夜插内射视频网站| 999久久久国产精品消防器材 | 欧洲熟妇色xxxxx欧美老妇伦|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少妇系列之白嫩人妻|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电影|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 丁香五香天堂网| 无码天堂亚洲国产av| 麻花豆传媒剧国产mv的特点|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 午夜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av综合影院| 久久国产色av| 麻豆人妻无码性色av专区|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 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牲色| 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频道毛片 |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 欧美老妇疯狂xxxxbbbb| 国产裸模视频免费区无码|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无码|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专区首页| 国产动作大片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