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科技創新 >

制造業轉型升級成效評估與發展對策

來源:未知 日期:2016-11-28 點擊:

  目前,我國制造業正處在從產業鏈低端向高端“爬坡過坎”的關鍵性階段,既有前所未遇的挑戰,也有前所未見的機遇。在新一輪的全球產業鏈重組過程中,我國制造業面臨來自歐美發達國家與周邊國家的雙重競爭壓力。“十三五”時期,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需要在“十二五”時期成效的基礎上,按照《中國制造2025》規劃提出的發展路徑持之以恒地繼續推進,以最終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質變。
  
  “十二五”期間,我國制造業在復雜嚴峻的形勢下實現了中高速增長。自2010年超過美國之后,我國一直保持著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的地位。目前我國制造業占全球制造業的比重已近1/4。在500余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制造業體量上的大國。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船舶、高速列車、機器人、隧道、橋梁、高速公路、化纖、機械設備、計算機和手機的生產國。我國擁有世界上最為完整的制造業體系,包括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和525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同時,我國的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噸乙烯成套裝備、風力發電設備和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等裝備產品技術水平已躍居世界前列。
  
  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成效評估

  
  從產業經濟學角度看,產業結構是一個復雜而具有密切內在聯系的復合有機體。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從橫向看,首先是指自身的發展;從縱向看,則涉及制造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協調。動態地看,既需要衡量轉型升級的過程,也需要考察轉型升級的效果。以結構指標衡量,“十二五”時期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成效體現在六個方面:
  
  1.發展提質增速
  
  一是工業單位勞動產出上升較快,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人均主營業務收入達117.4萬元,與2012年相比,提高了18.9%。二是高技術產業快速增長,2013-2015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4%,增速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3.4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年均分別增長9.9%和14.4%,增速分別高出全部規模以上工業3.6個和10.2個百分點,體現出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高技術產業帶動作用明顯增強。
  
  2.產業結構呈現積極變化
  
  高技術產業比重連年上升,且上升幅度逐年遞增,2013-2015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依次為9.9%、10.6%和11.8%;裝備制造業成為工業比重最大的行業,2015年在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中的比重為31.8%;消費品制造業比重不斷上升,2013-2015年增加值比重依次為24.5%、25.1%和26.1%;高耗能行業及上游采礦業比重逐年下降,2013-2015年,六大高耗能行業比重依次為28.9%、28.4%和27.8%,采礦業比重依次為12.4%、11%和8.6%,顯示出工業經濟發展過度依賴資源的狀況正在得到改善。
  
  3.智能制造成為創新驅動的新引擎
  
  2015年,新型、智能化、自動化設備和高端信息電子產品成為新增長點。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智能電視和智能手機的產量分別比2014年增長161.2%、21.7%、14.9%和11.3%,自動售貨機、售票機產量成倍增長,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光纖、光纜、光電子器件、動車組、城市軌道車輛、安全自動化監控設備和電子工業專用設備等產品產量均實現兩位數快速增長。
  
  4.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節能降耗成效顯著
  
  2011-2015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分別比上年降低2.0%、3.6%、3.7%、4.8%和5.6%,降幅一年比一年擴大,累計降低18.2%,超額完成“十二五”節能減排16%的規劃目標。
  
  5.從產業之間的關系看,服務業躍升為第一大產業
  
  2012年,服務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為45.5%,躍升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2013-2015年,服務業年均增長8.1%,比GDP年均增長高出0.8個百分點,同時,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4.9%,服務貿易總額已躍居世界第二。
  
  6.創新驅動作用顯著
  
  一是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再創歷史新高。2015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4萬億元,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2.10%,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居發展中國家前列。二是創新資源進一步向企業集聚,企業創新活力競相迸發。2015年,我國企業研發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的比重為77.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首次突破1萬億元。三是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結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開發為改善產品的市場結構奠定了基礎。在我國經濟增速換擋期,以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和醫藥制造為代表的高技術制造業總體呈現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為優化我國工業產業結構奠定了基礎。
  
  制造業持續轉型升級的對策
  
  1.把智能制造作為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

  
  (1)把握五大發展方向試點推進。根據智能制造特點,分類開展流程制造、離散制造、智能裝備和產品、智能制造新業態新模式、智能化管理和智能服務等重點行動。一是針對生產方式的現代化、智能化。在以智能工廠為代表的流程制造、以數字化車間為代表的離散制造領域分別選取5個以上的試點示范項目。二是針對產品的智能化,體現在以信息技術深度嵌入為代表的智能裝備和產品試點示范,即把芯片、傳感器、儀表和軟件系統等智能化產品嵌入到智能裝備中去,使產品具備動態存儲、感知和通信能力,實現產品的可追溯、可識別和可定位。三是針對制造業中的新業態新模式予以智能化,即工業互聯網方向。在以個性化定制、網絡協同開發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業態新模式中推進。如在家用電器、汽車等與消費相關的行業,開展個性化定制試點;在鋼鐵、食品和稀土等行業開展電子商務及產品信息追溯試點示范。四是針對管理的智能化。在物流信息化、能源管理智慧化上推進智能化管理試點,將信息技術與現代管理理念融入企業管理。五是針對服務的智能化。以在線監測、遠程診斷和云服務為代表的智能服務試點示范。服務的智能化,既體現為企業如何高效、準確和及時挖掘客戶的潛在需求并實時響應,也體現為產品交付后對產品實現線上線下服務,實現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上述五個方面,縱向來看,貫穿于制造業生產的全周期;橫向來看,基本囊括了我國制造業中的傳統和優勢項目。
  
  (2)從機器人智能裝備開始突破。智能制造涵蓋智能制造裝備、智能制造系統和智能制造服務,智能制造裝備是智能制造發展的核心突破點。發達國家制造升級的過程中,是以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裝備作為抓手,我國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也不例外。機器人不是簡單代替人工作業,實際上是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幫助各行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實現節能增效的現代化生產及管理。一方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與國家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型相契合。繼2013年我國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后,國際機器人協會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5.6萬臺左右,增長54%,遠高于全球工業機器人27%的銷量增速。在“十二五”期間,國家針對機器人產業出臺多項政策,在智能制造的大勢下,政策紅利有望繼續釋放。另一方面,90%尚未實現智能制造的中小企業,將是機器人應用的潛力市場,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目前,我國機器人的主要應用在汽車、電子電氣、食品飲料和塑料橡膠等細分行業,但我國作為制造業第一大國,自動化升級所衍生的需求也應實現供給多元化。這一判斷是基于對中小企業在智能化升級過程中的比較優勢。對于用戶個性化和定制化需求,中小型企業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其能對產品設計、生產過程和服務流程進行再設計,根據市場靈活動態調整方向,貼近客戶需求,從而實現智能化生產的目標。
  
  2.用先進標準倒逼“中國制造”升級
  
  (1)提升標準水平,建立先進標準體系。一方面,提升國際標準轉化率,使得大多數領域的標準最低要求達到國際“及格”線;另一方面,應當加快關鍵技術標準研制,加快標準更新,促進技術和產品創新,涌現出大量高于國際標準的國內標準,形成一個引領世界發展的中國標準群,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用中國標準走出去帶動中國制造走出去,促進中國制造從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
  
  (2)加大標準化改革力度。一是改進政府管理方式。采取負面清單的管理辦法,除在危害人身安全、國家安全和生命健康等方面設置強制性標準,需要強制執行、嚴格管住外,其他方面要讓市場發揮更多作用。用先進標準倒逼“中國制造”升級,加快實現標準化改革的目標任務,讓標準成為質量的“硬約束”,最終實現倒逼制造業提質升級。二是大力培育工業文化,使行業所有的參與者都能認真嚴格、善始善終地做好每一個細節,快速提高裝備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
  
  3.充分發揮服務業對制造業升級的提振作用
  
  (1)深化分工和合作。我國正處在工業化中后期加速發展階段。從國際經驗看,這個階段基本是走現代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雙輪驅動”和融合發展的道路。這意味著我國既不能沿用傳統制造業和重化工業的老路,也不能脫離工業孤立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而要在分工與互動中選擇現代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雙輪驅動”的戰略,特別要圍繞制造業這個“實體經濟”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把高端服務元素堅實地嵌入制造業之中,通過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競爭力提升。
  
  (2)加強產業融合。強化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的滲透與支撐。在現代產業體系之中,物質生產需要有相關生產性服務業的投入,其發展壯大亦將生產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作為先導,通過運用及研發、物流和營銷等各環節的協調互動,才能轉化為物質財富。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全球制造業正在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生產性服務業已經成為制成品最重要的投入之一。同樣的,服務方式的實現、服務行為的完成也離不開制造業、制成品這個物質載體。我國正致力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產業升級,最重要的出路就在于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并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與互動發展。
  
  (3)推動產業集聚。打造一批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或功能園區,以服務業集聚策動制造業升級。集聚發展是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特點和趨勢,縱觀國內外制造業發展經驗,凡是生產性服務業發達、集群程度高的地區,其制造業也相對發達。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相比,并無資源上的優勢,但其制造業發達程度遠超過中西部地區,就在于它有比較完善的生產性服務業體系和專業化水平較高的生產性集聚區和功能區。正是這種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發展,通過規模化的知識密集型生產服務要素的嵌入,推動了制造業的升級。
  
  4.繼續有效化解產能過剩
  
  (1)不斷提升調控政策的科學性和預見性。一是建立產能利用率評估和預警制度。首先,提升宏觀經濟走勢的預測水平,減少對微觀經濟的直接管制和干預,將現行企業統計、景氣指數分析與產能利用率評價結合起來,逐步建立起統一的行業產能過剩評估指標體系和預警系統,讓企業和投資者及時準確地了解行業產能及相關信息,理智決策進入或退出市場行為,商業銀行據此控制信貸投向和規模,防止投資過度,規避金融風險。其次,改革“總量控制”的產業政策思路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項目審批準入制度,最終改審批制為核準制,并且以能源資源、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作為前置性條件,監管方式也應該從前置性審批,轉變為事中和事后的過程監管,提高調控水平。二是差異化不同性質過剩產能的調控方法。對于不同性質的產能過剩,需要分業施策、多管齊下。對技術落后產能的企業,依照法律法規關停、淘汰,防止這類企業在市場出現短期需求趨旺、價格上漲時“死灰復燃”。對結構性缺陷導致的“低水平”過剩產能實行“有保有壓”的調控措施,利用信貸、財稅和價格等經濟政策杠桿“扶優汰劣”,引導行業內部結構調整。對因購買力水平低、有效需求不足產生的相對性產能過剩和部分行業出現的階段性產能過剩,加強規劃引導,提高企業集中度,引導企業站在技術進步前沿、順應產品更新換代趨勢進行結構調整。
  
  (2)加大政策執法的力度和權威性。一是建立巡視檢查制度,由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組成檢查組,定期巡視檢查。二是強調行政問責制的使用。從長期看,行政手段與市場調節兩種工具的運用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關系,市場手段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育過程,現行的體制環境決定了行政手段還不可缺少。
  
  3.加快配套政策的改革速度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包括重塑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以及改革地方官員的評價和升遷體系。伴隨新預算法的實施,公眾支出應該更加透明和更好地得到社會監督以避免地方政府之間通過各種形式的補貼開展投資和經濟增長方面的攀比。二是完善財稅支持政策。各級財政加大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實施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支持力度,完善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稅收政策。三是繼續落實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對整合過剩產能的企業,積極穩妥開展并購貸款業務。大力發展各類機構投資,鼓勵創新基金品種,開拓企業兼并重組融資渠道。四是完善和規范價格政策,深化資源型產品價格改革。按照體現資源稀缺性和環境成本的原則,深化水、電、油、氣和礦等資源價格改革。對鋼鐵、水泥、電解鋁和平板玻璃等高耗能行業,能耗、電耗和水耗達不到行業標準的產能,實施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水價。五是落實職工安置政策。各級政府要將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中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納入就業扶持政策體系。落實各項自主創業、就業安置政策,切實做好下崗失業人員社會保險關系接續和轉移。
  

  (作者單位: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


主頁 > 新聞中心 > 科技創新 >

制造業轉型升級成效評估與發展對策

2016-11-28 來源:未知 點擊:

  目前,我國制造業正處在從產業鏈低端向高端“爬坡過坎”的關鍵性階段,既有前所未遇的挑戰,也有前所未見的機遇。在新一輪的全球產業鏈重組過程中,我國制造業面臨來自歐美發達國家與周邊國家的雙重競爭壓力。“十三五”時期,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需要在“十二五”時期成效的基礎上,按照《中國制造2025》規劃提出的發展路徑持之以恒地繼續推進,以最終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質變。
  
  “十二五”期間,我國制造業在復雜嚴峻的形勢下實現了中高速增長。自2010年超過美國之后,我國一直保持著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的地位。目前我國制造業占全球制造業的比重已近1/4。在500余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制造業體量上的大國。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船舶、高速列車、機器人、隧道、橋梁、高速公路、化纖、機械設備、計算機和手機的生產國。我國擁有世界上最為完整的制造業體系,包括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和525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同時,我國的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噸乙烯成套裝備、風力發電設備和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等裝備產品技術水平已躍居世界前列。
  
  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成效評估

  
  從產業經濟學角度看,產業結構是一個復雜而具有密切內在聯系的復合有機體。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從橫向看,首先是指自身的發展;從縱向看,則涉及制造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協調。動態地看,既需要衡量轉型升級的過程,也需要考察轉型升級的效果。以結構指標衡量,“十二五”時期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成效體現在六個方面:
  
  1.發展提質增速
  
  一是工業單位勞動產出上升較快,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人均主營業務收入達117.4萬元,與2012年相比,提高了18.9%。二是高技術產業快速增長,2013-2015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4%,增速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3.4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年均分別增長9.9%和14.4%,增速分別高出全部規模以上工業3.6個和10.2個百分點,體現出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高技術產業帶動作用明顯增強。
  
  2.產業結構呈現積極變化
  
  高技術產業比重連年上升,且上升幅度逐年遞增,2013-2015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依次為9.9%、10.6%和11.8%;裝備制造業成為工業比重最大的行業,2015年在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中的比重為31.8%;消費品制造業比重不斷上升,2013-2015年增加值比重依次為24.5%、25.1%和26.1%;高耗能行業及上游采礦業比重逐年下降,2013-2015年,六大高耗能行業比重依次為28.9%、28.4%和27.8%,采礦業比重依次為12.4%、11%和8.6%,顯示出工業經濟發展過度依賴資源的狀況正在得到改善。
  
  3.智能制造成為創新驅動的新引擎
  
  2015年,新型、智能化、自動化設備和高端信息電子產品成為新增長點。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智能電視和智能手機的產量分別比2014年增長161.2%、21.7%、14.9%和11.3%,自動售貨機、售票機產量成倍增長,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光纖、光纜、光電子器件、動車組、城市軌道車輛、安全自動化監控設備和電子工業專用設備等產品產量均實現兩位數快速增長。
  
  4.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節能降耗成效顯著
  
  2011-2015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分別比上年降低2.0%、3.6%、3.7%、4.8%和5.6%,降幅一年比一年擴大,累計降低18.2%,超額完成“十二五”節能減排16%的規劃目標。
  
  5.從產業之間的關系看,服務業躍升為第一大產業
  
  2012年,服務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為45.5%,躍升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2013-2015年,服務業年均增長8.1%,比GDP年均增長高出0.8個百分點,同時,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4.9%,服務貿易總額已躍居世界第二。
  
  6.創新驅動作用顯著
  
  一是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再創歷史新高。2015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4萬億元,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2.10%,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居發展中國家前列。二是創新資源進一步向企業集聚,企業創新活力競相迸發。2015年,我國企業研發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的比重為77.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首次突破1萬億元。三是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結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開發為改善產品的市場結構奠定了基礎。在我國經濟增速換擋期,以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和醫藥制造為代表的高技術制造業總體呈現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為優化我國工業產業結構奠定了基礎。
  
  制造業持續轉型升級的對策
  
  1.把智能制造作為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

  
  (1)把握五大發展方向試點推進。根據智能制造特點,分類開展流程制造、離散制造、智能裝備和產品、智能制造新業態新模式、智能化管理和智能服務等重點行動。一是針對生產方式的現代化、智能化。在以智能工廠為代表的流程制造、以數字化車間為代表的離散制造領域分別選取5個以上的試點示范項目。二是針對產品的智能化,體現在以信息技術深度嵌入為代表的智能裝備和產品試點示范,即把芯片、傳感器、儀表和軟件系統等智能化產品嵌入到智能裝備中去,使產品具備動態存儲、感知和通信能力,實現產品的可追溯、可識別和可定位。三是針對制造業中的新業態新模式予以智能化,即工業互聯網方向。在以個性化定制、網絡協同開發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業態新模式中推進。如在家用電器、汽車等與消費相關的行業,開展個性化定制試點;在鋼鐵、食品和稀土等行業開展電子商務及產品信息追溯試點示范。四是針對管理的智能化。在物流信息化、能源管理智慧化上推進智能化管理試點,將信息技術與現代管理理念融入企業管理。五是針對服務的智能化。以在線監測、遠程診斷和云服務為代表的智能服務試點示范。服務的智能化,既體現為企業如何高效、準確和及時挖掘客戶的潛在需求并實時響應,也體現為產品交付后對產品實現線上線下服務,實現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上述五個方面,縱向來看,貫穿于制造業生產的全周期;橫向來看,基本囊括了我國制造業中的傳統和優勢項目。
  
  (2)從機器人智能裝備開始突破。智能制造涵蓋智能制造裝備、智能制造系統和智能制造服務,智能制造裝備是智能制造發展的核心突破點。發達國家制造升級的過程中,是以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裝備作為抓手,我國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也不例外。機器人不是簡單代替人工作業,實際上是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幫助各行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實現節能增效的現代化生產及管理。一方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與國家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型相契合。繼2013年我國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后,國際機器人協會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5.6萬臺左右,增長54%,遠高于全球工業機器人27%的銷量增速。在“十二五”期間,國家針對機器人產業出臺多項政策,在智能制造的大勢下,政策紅利有望繼續釋放。另一方面,90%尚未實現智能制造的中小企業,將是機器人應用的潛力市場,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目前,我國機器人的主要應用在汽車、電子電氣、食品飲料和塑料橡膠等細分行業,但我國作為制造業第一大國,自動化升級所衍生的需求也應實現供給多元化。這一判斷是基于對中小企業在智能化升級過程中的比較優勢。對于用戶個性化和定制化需求,中小型企業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其能對產品設計、生產過程和服務流程進行再設計,根據市場靈活動態調整方向,貼近客戶需求,從而實現智能化生產的目標。
  
  2.用先進標準倒逼“中國制造”升級
  
  (1)提升標準水平,建立先進標準體系。一方面,提升國際標準轉化率,使得大多數領域的標準最低要求達到國際“及格”線;另一方面,應當加快關鍵技術標準研制,加快標準更新,促進技術和產品創新,涌現出大量高于國際標準的國內標準,形成一個引領世界發展的中國標準群,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用中國標準走出去帶動中國制造走出去,促進中國制造從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
  
  (2)加大標準化改革力度。一是改進政府管理方式。采取負面清單的管理辦法,除在危害人身安全、國家安全和生命健康等方面設置強制性標準,需要強制執行、嚴格管住外,其他方面要讓市場發揮更多作用。用先進標準倒逼“中國制造”升級,加快實現標準化改革的目標任務,讓標準成為質量的“硬約束”,最終實現倒逼制造業提質升級。二是大力培育工業文化,使行業所有的參與者都能認真嚴格、善始善終地做好每一個細節,快速提高裝備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
  
  3.充分發揮服務業對制造業升級的提振作用
  
  (1)深化分工和合作。我國正處在工業化中后期加速發展階段。從國際經驗看,這個階段基本是走現代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雙輪驅動”和融合發展的道路。這意味著我國既不能沿用傳統制造業和重化工業的老路,也不能脫離工業孤立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而要在分工與互動中選擇現代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雙輪驅動”的戰略,特別要圍繞制造業這個“實體經濟”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把高端服務元素堅實地嵌入制造業之中,通過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競爭力提升。
  
  (2)加強產業融合。強化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的滲透與支撐。在現代產業體系之中,物質生產需要有相關生產性服務業的投入,其發展壯大亦將生產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作為先導,通過運用及研發、物流和營銷等各環節的協調互動,才能轉化為物質財富。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全球制造業正在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生產性服務業已經成為制成品最重要的投入之一。同樣的,服務方式的實現、服務行為的完成也離不開制造業、制成品這個物質載體。我國正致力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產業升級,最重要的出路就在于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并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與互動發展。
  
  (3)推動產業集聚。打造一批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或功能園區,以服務業集聚策動制造業升級。集聚發展是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特點和趨勢,縱觀國內外制造業發展經驗,凡是生產性服務業發達、集群程度高的地區,其制造業也相對發達。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相比,并無資源上的優勢,但其制造業發達程度遠超過中西部地區,就在于它有比較完善的生產性服務業體系和專業化水平較高的生產性集聚區和功能區。正是這種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發展,通過規模化的知識密集型生產服務要素的嵌入,推動了制造業的升級。
  
  4.繼續有效化解產能過剩
  
  (1)不斷提升調控政策的科學性和預見性。一是建立產能利用率評估和預警制度。首先,提升宏觀經濟走勢的預測水平,減少對微觀經濟的直接管制和干預,將現行企業統計、景氣指數分析與產能利用率評價結合起來,逐步建立起統一的行業產能過剩評估指標體系和預警系統,讓企業和投資者及時準確地了解行業產能及相關信息,理智決策進入或退出市場行為,商業銀行據此控制信貸投向和規模,防止投資過度,規避金融風險。其次,改革“總量控制”的產業政策思路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項目審批準入制度,最終改審批制為核準制,并且以能源資源、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作為前置性條件,監管方式也應該從前置性審批,轉變為事中和事后的過程監管,提高調控水平。二是差異化不同性質過剩產能的調控方法。對于不同性質的產能過剩,需要分業施策、多管齊下。對技術落后產能的企業,依照法律法規關停、淘汰,防止這類企業在市場出現短期需求趨旺、價格上漲時“死灰復燃”。對結構性缺陷導致的“低水平”過剩產能實行“有保有壓”的調控措施,利用信貸、財稅和價格等經濟政策杠桿“扶優汰劣”,引導行業內部結構調整。對因購買力水平低、有效需求不足產生的相對性產能過剩和部分行業出現的階段性產能過剩,加強規劃引導,提高企業集中度,引導企業站在技術進步前沿、順應產品更新換代趨勢進行結構調整。
  
  (2)加大政策執法的力度和權威性。一是建立巡視檢查制度,由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組成檢查組,定期巡視檢查。二是強調行政問責制的使用。從長期看,行政手段與市場調節兩種工具的運用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關系,市場手段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育過程,現行的體制環境決定了行政手段還不可缺少。
  
  3.加快配套政策的改革速度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包括重塑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以及改革地方官員的評價和升遷體系。伴隨新預算法的實施,公眾支出應該更加透明和更好地得到社會監督以避免地方政府之間通過各種形式的補貼開展投資和經濟增長方面的攀比。二是完善財稅支持政策。各級財政加大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實施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支持力度,完善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稅收政策。三是繼續落實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對整合過剩產能的企業,積極穩妥開展并購貸款業務。大力發展各類機構投資,鼓勵創新基金品種,開拓企業兼并重組融資渠道。四是完善和規范價格政策,深化資源型產品價格改革。按照體現資源稀缺性和環境成本的原則,深化水、電、油、氣和礦等資源價格改革。對鋼鐵、水泥、電解鋁和平板玻璃等高耗能行業,能耗、電耗和水耗達不到行業標準的產能,實施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水價。五是落實職工安置政策。各級政府要將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中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納入就業扶持政策體系。落實各項自主創業、就業安置政策,切實做好下崗失業人員社會保險關系接續和轉移。
  
  (作者單位: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一本一道|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8蜜芽 |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 日本强好片久久久久久aaa|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里番本子纯肉侵犯肉全彩无码|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新版| 北条麻妃在线一区二区| 粗了大了 整进去好爽视频| 波多野结衣在线精品视频| 日本va欧美va精品发布| 国产av无码国产av毛片|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一本一本| 少妇性俱乐部纵欲狂欢少妇| 吃奶摸下的激烈视频|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一区| 蜜桃无码av一区二区| 内射合集对白在线|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亚洲色拍拍噜噜噜最新网站| 肥臀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无码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电影|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日本丰满熟妇bbxbbxhd| 亚洲av无码国产丝袜在线观看| 九九精品99久久久香蕉| 国产精品爆乳奶水无码视频免费| 欧美又大粗又爽又黄大片视频| 久久97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 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ppx人交| 最好免费观看高清视频大全| 国产男小鲜肉同志免费|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人妻少妇无码精品视频区| 国产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乱偷无码av先锋| 久久久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 狠狠综合亚洲综合亚洲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