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產業經濟專家欄 >

李偉: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1-10 點擊:

  作為大國經濟體,中國不能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制造業仍將是中國經濟的活力之源、財富之源、強國之本?!吨袊圃?025》提出了中國通過“三步走”來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如何認識中國制造業所面對的環境?中國制造業的現狀、特點與困境如何?怎樣看待和理解轉型升級?中國制造業競爭力及未來前景如何?中國制造業的路在何方?圍繞相關問題,中國經濟時報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李偉。
  
  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在發生重大變化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認識中國制造業所處的歷史大背景?
  
  李偉: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是我國的必然選擇,因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已經和正在發生巨大變化。
  
  從國內環境看,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其顯著特征是速度變化、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
  
  在我看來,中國經濟新常態符合追趕型后發經濟體的一般發展規律。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尚未完成,正在從上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經濟新常態是工業化進程向后期階段推進的直接體現,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的必經階段。
  
  應當注意到,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過去那種依靠廉價而優質的勞動力、直接引進吸收國外的技術、巨大的內部市場、強有力的政府及其資源動員能力等支撐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已經發生了轉折性變化。在新的發展條件下,供給和需求都發生了明顯變化,約束條件不同以往,這些都意味著原來的增長動力必須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要真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增長向創新驅動增長轉變。新常態下經濟發展能否順利邁向更高階段、更高水平,關鍵在于新舊動力能否順利實現平穩接續。
  
  從全球背景看,全球制造業發展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與貿易環境的變化,制造業正在成為一些大國參與全球產業分工、爭奪全球產業鏈、價值鏈最上游的角力場。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后,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再工業化”戰略,力圖搶占國際競爭的制高點。比如美國制定了先進制造業伙伴關系計劃,德國推出了“工業4.0”戰略,日本發布了制造業競爭策略。另一方面,新興經濟體國家如印度、越南等,也利用其相對更低的勞動力等要素成本,快速推進其工業化進程。
  
  此外,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也深刻影響著全球分工格局。數字信息技術、新材料、3D打印、云計算等新技術正在改變“發達國家技術+發展中國家勞動力+高收入國家市場”這一傳統分工格局,智能制造、制造業服務化、生產的分散化、營銷的全球化成為新的趨勢,處于制造業高端的美、日、德、英、法等國的相對競爭優勢明顯增強。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需要找到一條新的發展之路。形成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梢赃@樣說,推動制造業在調整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對于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實現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都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制造業增速放緩、提質增效空間大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看待當前我國制造業出現的新情況?呈現哪些特點?
  
  李偉:作為當今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中國制造業部門目前正普遍呈現增速不斷放緩、增長動力不足的局面。
  
  一方面,隨著勞動力數量紅利遞減、生產要素成本提升、資源環境約束加強等因素的影響,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等低端制造業增長乏力,并導致了中國工業整體增速下降。國家統計局有關數據顯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從2014年9月的8.0%下降到2015年9月的5.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速從2014年1—9月的7.9%下降到2015年1—9月的-1.7%。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和全球產業變革,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所積累的一些風險和矛盾也逐漸暴露。比如多數制造業部門出現嚴重產能過剩,而化解產能過剩亟待進行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這些不可避免會引發企業倒閉、員工轉崗甚至失業。
  
  當然,盡管增長速度降下來了,但增長質量效益提升的空間仍然巨大。從全要素生產率的來源結構看,制造業高于農業和服務業,投資品制造業高于其他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高于其他服務業,可貿易部門高于不可貿易部門。由于部門間的效率差距大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國具有相對更大的產業升級和生產率提升空間。
  
  可以這樣說,我國制造業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中仍然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新機遇。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只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只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經濟結構調整難免陣痛,但調整成功了就會提升資產質量,提升產業結構,提升全球競爭力,“風雨之后才能見彩虹”。
  
  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猶存
  
  中國經濟時報:當前中國制造業發展面臨哪些困境和挑戰?競爭優勢何在?
  
  李偉:目前,中國雖然已是制造業大國,但產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基礎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依然突出。
  
  不可否認,中國制造業最突出的問題是處于世界制造業產業鏈的中低端,制成品大多為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價格低的“三低”產品,在國際經濟貿易利益分配中處于劣勢。從產品競爭力看,國內市場急需的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技術裝備和產品則長期依賴進口。作為研究開發主體的大型企業或大型企業集團,科研開發能力與國外先進水平有較大的差距,用于制造業研發的投入遠遠落后于英美等發達國家。中國雖然有華為、聯想、中興等創新投入很大和創新能力很強的企業,但整體上中國制造業企業研究開發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僅占銷售額的1%左右。技術落后、創新能力不強已成為影響中國制造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嚴重障礙。
  
  同時必須看到,盡管中國制造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但仍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具體來看,我們至少有以下幾大優勢:
  
  一是中國有著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盡管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但2014年經濟增量達到8000多億美元,根據世界銀行數據,這一增量已經超過中等發達水平的土耳其2014年全年的GDP總量;我國每年貨物進口額為2萬億美元左右,約相當于世界第十大經濟體的經濟總量;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旅游輸出國,2014年出境游超過1億人次,海外消費額達1648億美元。這些數據表明,只要制造業企業能夠開發生產出安全、高質量的產品,我國有足夠的市場潛力。
  
  二是中國勞動者的素質不斷提高。我國每年大學以上學歷的畢業生超過700萬,另有200多萬人在電大和成人高校接受繼續教育。人力資本的質量優勢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人口數量紅利的下降。而且,有相當一部分人能夠滿足跨國公司用人標準,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選擇在我國建立研發總部的一個重要原因。高素質人才隊伍業已成為我國制造業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優勢。
  
  三是中國有全球最完善的工業體系。根據IBM統計,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在聯合國工業大類目錄中,擁有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具有全球最為完備的工業體系和產業配套能力。這是我國實現制造業強國寶貴而難得的堅實基礎。
  
  四是中國在拓展新興市場方面也具有較強的優勢。許多新興經濟體正加快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和城市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園區發展是重點。我國在這些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已經形成了完備的工業體系和較強的產業配套能力。由于處于同一發展階段,消費和技術偏好相似,我國在國際產能合作和拓展新興市場方面具備更強的競爭力,這一優勢有利于我國在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過程中實現平滑轉身。
  
  五是中國制造業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具有良好的政策環境。為了提高制造業競爭力,推動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我國今年5月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這一戰略將通過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完善財政金融支持政策、擴大制造業對外開放、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為傳統產業的升級、新興產業的崛起創造良好的條件。隨著這一規劃的實施,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將有更好的發展環境和政策支撐。與此同時,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也會得到更有力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在制造業獲得更多發展機會的同時,服務于制造業的第三產業,也會獲得新的發展機遇。
  
  轉型升級是中國制造業提升競爭力的不二法門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看待和理解轉型升級?
  
  李偉:轉型升級是中國工業提升競爭力、防止產業空心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從長遠來看,中國需要通過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來較長時期維持中國在全球范圍內的制造業優勢。
  
  推動結構轉型升級,首先必須明確結構調整的目標和方向。我認為,結構調整的目標和方向是建立更加均衡的結構關系,使國內需求和國外需求、投資和消費的關系更加均衡,使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傳統產業的發展更加均衡,使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發展更加均衡,使經濟增長更多依靠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使我國經濟成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優化的階段演化。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代表工業4.0方向的智能制造將是中國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目標,是國家戰略,但同時,我們也要補好工業2.0、工業3.0的課,在技術標準、質量控制等方面全面提升中國制造業的能力。
  
  實現這些目標將是一項艱巨的工程。在“三期疊加”的經濟新常態下,我們同時面臨著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的任務,必須把握好三者之間的關系和平衡,既要在結構調整中實現經濟較快增長,也要在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條件下實現結構調整。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培育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要通過加快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構建起與結構調整的目標和任務相適應的體制機制;要通過加快新一輪對外開放,實現國際分工地位的提升和資源在更大空間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推動中國制造業和中國經濟發展邁向中高端水平。
  
  實現制造強國轉型須有重大戰略政策安排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政策著力點在哪里?
  
  李偉:加快制造強國建設,不僅是時代賦予制造業的歷史使命,更是適應中國國情的戰略抉擇。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必須進行重大戰略和政策安排:
  
  第一,做強傳統優勢產業,提升核心競爭力??梢钥吹剑弦惠?,中國制造業靠的是“大”,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位;下一輪,中國制造業必須靠“強”,打造先進的制造業是做強中國經濟的脊梁。如何理解這個“強”?或者說達到什么標準才算是真正的制造強國呢?重要標志是“三個轉變”: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具體來說,必須做強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由加工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專利、融資、投資、品牌構建、商業模式、物流體系延伸;必須掌握核心技術,促進制造業向產業鏈的高端發展,推動加工貿易實現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發展。中國只有處于價值鏈高端地位和產業鏈核心環節,中國企業核心競爭力變強了,存活下來的制造業更強了,中國才能算是制造強國。
  
  第二,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制造企業和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專、精、特、新”專業化生產企業。在2014年公布的全球十家最賺錢的企業當中,中國有4家企業入榜,全部都是國有商業銀行,沒有一家工業企業。而入榜的另外6家外國企業中有蘋果、三星、微軟三家電子制造企業。這種差別發人深省。對中國來說,工業是中國經濟的基礎,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如果沒有強大的工業體系(尤其是制造業),沒有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很難說中國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強國。現在我們類似華為這樣在國際上叫得響的跨國公司太少,如果能夠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較強國際影響力的企業,那么中國經濟轉型就可以說成功了。
  
  第三,為制造業發展與轉型創造法治、誠信、公平的競爭環境。這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核心,尤其在環境創造中,知識產權保護應該得到極大的加強。今后,制造企業靠“山寨”這種方式已行不通了。在新的發展階段,企業要形成競爭力,必須通過建設更加完善的創新制度體系和市場環境,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顯著提升對知識創新的保護水平,改善企業創新發展的政策環境。真正放開市場準入,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制造業領域,同時政府要提供配套政策和政策引導,鼓勵企業在制造業領域的創新發展。政府只有放手讓企業成為市場化創新的主體,多提供支持,少進行市場干預,才能迸發出強大的經濟活力。
  
  作者:中國經濟時報“經濟轉型背景下的中國制造業”調研組

 

主頁 > 產業經濟專家欄 >

李偉: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

2015-11-10 來源:未知 點擊:

  作為大國經濟體,中國不能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制造業仍將是中國經濟的活力之源、財富之源、強國之本?!吨袊圃?025》提出了中國通過“三步走”來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如何認識中國制造業所面對的環境?中國制造業的現狀、特點與困境如何?怎樣看待和理解轉型升級?中國制造業競爭力及未來前景如何?中國制造業的路在何方?圍繞相關問題,中國經濟時報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李偉。
  
  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在發生重大變化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認識中國制造業所處的歷史大背景?
  
  李偉: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是我國的必然選擇,因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已經和正在發生巨大變化。
  
  從國內環境看,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其顯著特征是速度變化、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
  
  在我看來,中國經濟新常態符合追趕型后發經濟體的一般發展規律。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尚未完成,正在從上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經濟新常態是工業化進程向后期階段推進的直接體現,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的必經階段。
  
  應當注意到,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過去那種依靠廉價而優質的勞動力、直接引進吸收國外的技術、巨大的內部市場、強有力的政府及其資源動員能力等支撐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已經發生了轉折性變化。在新的發展條件下,供給和需求都發生了明顯變化,約束條件不同以往,這些都意味著原來的增長動力必須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要真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增長向創新驅動增長轉變。新常態下經濟發展能否順利邁向更高階段、更高水平,關鍵在于新舊動力能否順利實現平穩接續。
  
  從全球背景看,全球制造業發展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與貿易環境的變化,制造業正在成為一些大國參與全球產業分工、爭奪全球產業鏈、價值鏈最上游的角力場。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后,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再工業化”戰略,力圖搶占國際競爭的制高點。比如美國制定了先進制造業伙伴關系計劃,德國推出了“工業4.0”戰略,日本發布了制造業競爭策略。另一方面,新興經濟體國家如印度、越南等,也利用其相對更低的勞動力等要素成本,快速推進其工業化進程。
  
  此外,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也深刻影響著全球分工格局。數字信息技術、新材料、3D打印、云計算等新技術正在改變“發達國家技術+發展中國家勞動力+高收入國家市場”這一傳統分工格局,智能制造、制造業服務化、生產的分散化、營銷的全球化成為新的趨勢,處于制造業高端的美、日、德、英、法等國的相對競爭優勢明顯增強。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需要找到一條新的發展之路。形成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可以這樣說,推動制造業在調整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對于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實現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都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制造業增速放緩、提質增效空間大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看待當前我國制造業出現的新情況?呈現哪些特點?
  
  李偉:作為當今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中國制造業部門目前正普遍呈現增速不斷放緩、增長動力不足的局面。
  
  一方面,隨著勞動力數量紅利遞減、生產要素成本提升、資源環境約束加強等因素的影響,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等低端制造業增長乏力,并導致了中國工業整體增速下降。國家統計局有關數據顯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從2014年9月的8.0%下降到2015年9月的5.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速從2014年1—9月的7.9%下降到2015年1—9月的-1.7%。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和全球產業變革,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所積累的一些風險和矛盾也逐漸暴露。比如多數制造業部門出現嚴重產能過剩,而化解產能過剩亟待進行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這些不可避免會引發企業倒閉、員工轉崗甚至失業。
  
  當然,盡管增長速度降下來了,但增長質量效益提升的空間仍然巨大。從全要素生產率的來源結構看,制造業高于農業和服務業,投資品制造業高于其他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高于其他服務業,可貿易部門高于不可貿易部門。由于部門間的效率差距大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國具有相對更大的產業升級和生產率提升空間。
  
  可以這樣說,我國制造業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中仍然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新機遇。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只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只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經濟結構調整難免陣痛,但調整成功了就會提升資產質量,提升產業結構,提升全球競爭力,“風雨之后才能見彩虹”。
  
  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猶存
  
  中國經濟時報:當前中國制造業發展面臨哪些困境和挑戰?競爭優勢何在?
  
  李偉:目前,中國雖然已是制造業大國,但產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基礎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依然突出。
  
  不可否認,中國制造業最突出的問題是處于世界制造業產業鏈的中低端,制成品大多為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價格低的“三低”產品,在國際經濟貿易利益分配中處于劣勢。從產品競爭力看,國內市場急需的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技術裝備和產品則長期依賴進口。作為研究開發主體的大型企業或大型企業集團,科研開發能力與國外先進水平有較大的差距,用于制造業研發的投入遠遠落后于英美等發達國家。中國雖然有華為、聯想、中興等創新投入很大和創新能力很強的企業,但整體上中國制造業企業研究開發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僅占銷售額的1%左右。技術落后、創新能力不強已成為影響中國制造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嚴重障礙。
  
  同時必須看到,盡管中國制造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但仍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具體來看,我們至少有以下幾大優勢:
  
  一是中國有著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盡管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但2014年經濟增量達到8000多億美元,根據世界銀行數據,這一增量已經超過中等發達水平的土耳其2014年全年的GDP總量;我國每年貨物進口額為2萬億美元左右,約相當于世界第十大經濟體的經濟總量;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旅游輸出國,2014年出境游超過1億人次,海外消費額達1648億美元。這些數據表明,只要制造業企業能夠開發生產出安全、高質量的產品,我國有足夠的市場潛力。
  
  二是中國勞動者的素質不斷提高。我國每年大學以上學歷的畢業生超過700萬,另有200多萬人在電大和成人高校接受繼續教育。人力資本的質量優勢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人口數量紅利的下降。而且,有相當一部分人能夠滿足跨國公司用人標準,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選擇在我國建立研發總部的一個重要原因。高素質人才隊伍業已成為我國制造業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優勢。
  
  三是中國有全球最完善的工業體系。根據IBM統計,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在聯合國工業大類目錄中,擁有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具有全球最為完備的工業體系和產業配套能力。這是我國實現制造業強國寶貴而難得的堅實基礎。
  
  四是中國在拓展新興市場方面也具有較強的優勢。許多新興經濟體正加快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和城市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園區發展是重點。我國在這些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已經形成了完備的工業體系和較強的產業配套能力。由于處于同一發展階段,消費和技術偏好相似,我國在國際產能合作和拓展新興市場方面具備更強的競爭力,這一優勢有利于我國在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過程中實現平滑轉身。
  
  五是中國制造業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具有良好的政策環境。為了提高制造業競爭力,推動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我國今年5月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這一戰略將通過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完善財政金融支持政策、擴大制造業對外開放、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為傳統產業的升級、新興產業的崛起創造良好的條件。隨著這一規劃的實施,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將有更好的發展環境和政策支撐。與此同時,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也會得到更有力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在制造業獲得更多發展機會的同時,服務于制造業的第三產業,也會獲得新的發展機遇。
  
  轉型升級是中國制造業提升競爭力的不二法門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看待和理解轉型升級?
  
  李偉:轉型升級是中國工業提升競爭力、防止產業空心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從長遠來看,中國需要通過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來較長時期維持中國在全球范圍內的制造業優勢。
  
  推動結構轉型升級,首先必須明確結構調整的目標和方向。我認為,結構調整的目標和方向是建立更加均衡的結構關系,使國內需求和國外需求、投資和消費的關系更加均衡,使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傳統產業的發展更加均衡,使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發展更加均衡,使經濟增長更多依靠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使我國經濟成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優化的階段演化。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代表工業4.0方向的智能制造將是中國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目標,是國家戰略,但同時,我們也要補好工業2.0、工業3.0的課,在技術標準、質量控制等方面全面提升中國制造業的能力。
  
  實現這些目標將是一項艱巨的工程。在“三期疊加”的經濟新常態下,我們同時面臨著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的任務,必須把握好三者之間的關系和平衡,既要在結構調整中實現經濟較快增長,也要在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條件下實現結構調整。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培育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要通過加快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構建起與結構調整的目標和任務相適應的體制機制;要通過加快新一輪對外開放,實現國際分工地位的提升和資源在更大空間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推動中國制造業和中國經濟發展邁向中高端水平。
  
  實現制造強國轉型須有重大戰略政策安排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政策著力點在哪里?
  
  李偉:加快制造強國建設,不僅是時代賦予制造業的歷史使命,更是適應中國國情的戰略抉擇。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必須進行重大戰略和政策安排:
  
  第一,做強傳統優勢產業,提升核心競爭力??梢钥吹?,上一輪,中國制造業靠的是“大”,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位;下一輪,中國制造業必須靠“強”,打造先進的制造業是做強中國經濟的脊梁。如何理解這個“強”?或者說達到什么標準才算是真正的制造強國呢?重要標志是“三個轉變”: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具體來說,必須做強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由加工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專利、融資、投資、品牌構建、商業模式、物流體系延伸;必須掌握核心技術,促進制造業向產業鏈的高端發展,推動加工貿易實現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發展。中國只有處于價值鏈高端地位和產業鏈核心環節,中國企業核心競爭力變強了,存活下來的制造業更強了,中國才能算是制造強國。
  
  第二,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制造企業和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專、精、特、新”專業化生產企業。在2014年公布的全球十家最賺錢的企業當中,中國有4家企業入榜,全部都是國有商業銀行,沒有一家工業企業。而入榜的另外6家外國企業中有蘋果、三星、微軟三家電子制造企業。這種差別發人深省。對中國來說,工業是中國經濟的基礎,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如果沒有強大的工業體系(尤其是制造業),沒有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很難說中國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強國。現在我們類似華為這樣在國際上叫得響的跨國公司太少,如果能夠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較強國際影響力的企業,那么中國經濟轉型就可以說成功了。
  
  第三,為制造業發展與轉型創造法治、誠信、公平的競爭環境。這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核心,尤其在環境創造中,知識產權保護應該得到極大的加強。今后,制造企業靠“山寨”這種方式已行不通了。在新的發展階段,企業要形成競爭力,必須通過建設更加完善的創新制度體系和市場環境,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顯著提升對知識創新的保護水平,改善企業創新發展的政策環境。真正放開市場準入,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制造業領域,同時政府要提供配套政策和政策引導,鼓勵企業在制造業領域的創新發展。政府只有放手讓企業成為市場化創新的主體,多提供支持,少進行市場干預,才能迸發出強大的經濟活力。
  
  作者:中國經濟時報“經濟轉型背景下的中國制造業”調研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欧美牲交videossexeso欧美| 上海少妇高潮狂叫喷水了| 久久亚洲精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无码国产激情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视频x8x8入口app | 片多多电影电视剧影视剧| 暖暖 免费 高清 日本 在线|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老司机午夜福利试看体验区| 人妻av综合天堂一区|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青娱乐极品视觉盛宴av| 色噜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小12萝裸体自慰出白浆|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a级毛片免费完整视频| 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又黄又硬又湿又刺激视频免费| 又大又粗弄得我出好多水| 性欧美暴力猛交69hd| 变态另类先锋影音|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888奇禾|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av| 日本爽爽爽爽爽爽在线观看免 | 风韵多水的老熟妇|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一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孑伦as|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真人边吃奶边做爽动态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最新75| 久久人人爽人人人人爽av| 国产精品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tv| 成全视频在线观看在线播放 | 夜夜躁狠狠躁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