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國鄉村振興發展模式的探析
來源:未知 日期:2018-11-27 點擊:次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重大戰略之一,鄉村振興是治國安邦之本,是我黨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關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任。在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出爐后,《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全面啟動;隨之,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實施方案》,方案還提出將打造1000個鄉村振興科技引領示范村(鎮);而科技部結合“關于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的意見”,正著手編制《鄉村振興科技創新專項規劃(2018-2022年)》,以細化實化政策措施,分類有序推進創新驅動鄉村振興實施。可以說,鄉村振興政策紅利不斷,無疑給美麗鄉村、美麗中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不過,在城鄉差別依然存在的國情下,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鄉村表現得尤為突出,城鄉二元結構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掣肘和痛點,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無疑為解決城鄉割裂、加速融合帶來均衡發展之道。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比喻的,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小池塘。中國幅地遼闊富饒、風情多姿多彩、歷史文明厚重的鄉村更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現代農民的職業素養以及創新創業能力都在逐步提升,中國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是一片可待開采的人力金礦,只是需要有更深入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契合的體制機制創新,更有價值的振興模式創新引領,中國
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就有無限發揮的潛力。筆者根據近年對中國縣域縣情的深度調研和鄉鎮發展成果的實地考察,特提出我國鄉村振興發展的若干模式,以期助力我國鄉村振興走出適合地方發展特點和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之路。
模式之一:龍頭企業帶動模式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建設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帶動,質量興農戰略的實施必須有龍頭企業的參與,讓龍頭企業整合資源,挖掘市場,帶動發展鄉品鄉業。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深入推進,也只有龍頭企業的帶動方可上臺階,提質增效,按現代化、工廠化的方式組織農業產業化,推動鄉村振興。但在農村產業化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單獨的農業企業要實現規模化經營比較困難,而“農戶+基地+龍頭企業”或“農戶+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的產業運作模式正是簡潔有效之道。可通過招商引資、政策扶持、基地建設資金補貼、營造環境和強化服務等有效措施引進和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實力的行業龍頭企業入駐園區,把分散經營的農民從小農生產、傳統農業中有效地組織起來走向大市場。這樣的生產經營模式,有利于公司統一安排生產、統一產品質量標準、提供扶持及技術指導,實行產品收購,既保護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和利益,也有利于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代表案例:辣王之王
代表企業汝城縣繁華食品有限公司的主要產品為辣椒制品,自創產品品牌——“湘汝”,號稱辣王之王,于2007年由個人企業家返鄉創業成功創建,設有廣東東莞市和汝城縣兩家工廠,在當地建有占地面積40多畝的兩條年產小米辣2萬噸生產線,三條年產萬噸的辣椒醬全自動生產線,員工總總數300多人。產品以汝城綠色基地的無公害朝天椒為原材料,采用綠色有機小米辣加工技術進行生產適合餐飲時尚的辣椒食品。2016年被評為湖南省農業產業化百強龍頭企業,湖南省名牌企業。2017年“湘汝”品牌榮獲中國中部博覽會金獎,郴州市“十大標志性農業龍頭企業”。公司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積極引導農戶大力發展辣椒產業,把辣椒產業逐步發展成為貧困戶脫貧、貧困村“摘帽”的主導扶貧產業,實現了企業發展和農民致富的雙贏局面,帶動當地農民建立原料種植基地10萬畝,被農業部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批準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增加農民收入3億元,采用“一對一”幫扶形式,共幫助1803戶貧困戶脫貧,成為汝城縣精準扶貧工程實施的主要企業。2018年,公司再次響應縣委縣政府相關脫貧政策,投入500多萬元,打造育苗基地300多畝,培育艷紅辣椒苗2000多萬株,在14個鄉鎮種植艷紅辣椒,面積1.6萬畝,帶動全縣6011戶貧困戶,約17800人參與,該產業預計帶動增加貧困戶的毛收入達1.12億元,實現企業與農戶的共同成長。公司還成立了電商事業部,成功打開B2B和B2C銷售網絡。2017年銷售收入3.18億元,2018年預計生產辣椒8萬噸,銷售收入可達4-5億元,比上年增長30%以上。
在辣椒產業方面,汝城縣還有另一家龍頭企業——汝城縣鑫利食品公司是一家集公司、加工廠、農民專業合作社于一體的綜合型綠色食品企業,品牌為“汝之辣”。其朝天椒加工項目,總投資1.5億元,占地34畝。通過與高校技術合作,對辣椒精深加工技術進行開發研究,利用辣椒精深加工制作辣椒醬、辣椒油、辣椒精,提煉紅色素等。年烘干銷售辣椒干1萬噸,產辣椒醬7000噸,提煉辣椒精100噸;建成庫容1萬噸的冷庫、庫容2萬噸的冷藏庫,填補了當地及周邊城區尚無上規模第三方冷藏物流配送企業的空白。公司通過推行“一戶一產業工程”,實現公司與合作社、基地、農戶簽訂“訂單”的管理模式,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引導農民發展朝天椒產業。公司把發展與“精準扶貧”相結合,與全縣3215戶精準扶貧戶簽定協議種植8000多畝朝天椒,為農民增收近億元。
經驗總結:辣王之王已是國內僅次于“老干媽”品牌的又一個自主創業創新品牌代表,辣椒產業成為汝城縣發展生態農業的典型代表,兩家龍頭企業差異化競爭,充分利用本地的氣候優勢、生態優勢和區位優勢,共謀辣椒產業發展,實現行業自律,提高了產業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這種模式對于實施產業興村強縣行動,推行標準化生產,培育農產品品牌,保護地理標志農產品,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新格局,無疑具有示范作用。
模式之二:金融創新+產業基金導入模式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除了財政作為主要支持方式外,社會多元化的金融創新是非常必要的,貸款和融資都需要深入考察項目、產業化前景和企業團隊實力,游離于實際產業發展之外,而產業基金的導入無疑是實用的舉措,是以直投和并購的方式直接切入看好的產業和新市場,可直接針對產業發展地,或者一個縣或者一個區甚至是一個鄉鎮設立一個鄉村振興的產業基金,獨立公司化運作,并由這個產業基金作為一個組織平臺整合各方面的資源,推動當地的鄉村振興。
產業基金可以由當地政府跟農商銀行以及一些比較大的企業一起合資來建立獨立運行的公司,還可以與扶貧基金結合,甚至與農戶、個人農場等經營主體結合,確權入股的方式加盟,形成長效穩定發展機制。通過鄉村振興產業基金這樣一種獨特的平臺手段,把當地和外部的資金、技術、土地、人才等各種生產要素進行有效的整合,帶動鄉村振興。這個模式現在很多地方已經在進行實踐并取得了成效。這種模式以發展產業為導向,用產業化效益來監督評估,有利于強化金融服務方式創新,防止金融脫實向虛的傾向,可嚴格管控風險,提高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能力和水平。同時,也較好地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避免借鄉村振興之名違法違規變相舉債。
代表案例:增城鄉村振興產業基金
增城鄉村振興產業基金基金總規模50億元,首期實繳5億元,該基金還吸引了區內九家經濟實力較強、產業基礎較好的民營企業參與其中,目標在3年內基金管理規模超過100億元。計劃通過公司制獨立法人的方式進行市場化運作,以股權投資、農業保險金融、供應鏈金融等系列金融產品作為著力點,促進一系列適應廣州市增城區經濟發展趨勢的產業發展,比如,智慧物流、科技農業、田園康養、鄉村更新改造等,推進農業、服務業與科技、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在具體的操作路徑上,增城鄉村振興基金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著手,包括對村集體工業園區進行轉型升級,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提供土地,政府通過鄉村產投基金進行產業引導、投資、建設,推動舊工業園區改造升級,實現村集體資產保值與升值;建設鄉村更新改造連片示范區,打造新型城鄉融合體系,因地制宜發展科技農業、田園綜合體、農業電商等,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鄉村特色文旅產業,包括中國主流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為核心的主題旅游小鎮等,并且基于增城生態環境優勢,積極開發觀光農業、休閑旅游、康復養老等模式,創建一批特色生態旅游示范村鎮和精品路線,打造區域性特色鄉村IP,以產業拉動人才回流鄉村,以人才保障工程建設。
經驗總結:鄉村振興導入產業基金只是剛剛開始,各地開始陸續組建產業基金。據《中國經營報》不完全統計,去年底至今,包括江蘇省、四川省宜賓市、浙江省湖州市、浙江省桐廬縣、廣東省佛山市樂從鎮、海南省等地區在內,由當地政府牽頭,全國范圍內已成立了近10只鄉村振興發展類基金。可以看到,成立鄉村振興發展基金正在成為各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抓手。產業基金還可以通過與上市公司共同發起成立細分領域的并購基金或區域性行業垂直基金等,為細分產業的橫向或縱向整合賦能,深度孵化項目,以點帶面,助力產業成長。
模式之三:農村土地流轉+專業機構托管模式
所謂土地流轉就是要利用國家正在推進的土地制度改革的新亮點和帶來的機遇,把農村的土地資源分類盤活,建立土地銀行,為產業發展導入土地儲備創造規模經營條件,并圍繞特色產業特色發展,以帶動當地的鄉村振興。所謂土地托管,就是農民把擁有土地使用權的土地集中起來托管給專業化的機構,托管給有經營能力的企業或者平臺,自己可以省心省力省錢,然后由專業化的企業,通過專業化、規模化、機械化的方式高效率地進行農業及相關產業的開發、經營,由此來帶動整個鄉村的振興。
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要求加快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職業化經營主體。新型經營主體可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等形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而在此基礎上打造服務能力強的新型管理機構,特別是建立專業托管機構來平臺化運作是有效的組織方式。
代表案例:山東省商河縣賈莊鎮集體經濟發展
被新華網點贊的山東省商河縣賈莊鎮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以加工業、特色農業和休閑旅游為重點,通過整合閑置資源、購置集體資產等形式,把集體經濟嵌入到產業振興,實現了集體經濟與產業振興的互融共促。該鎮突出項目帶動,以農業企業和田園綜合體為龍頭,積極引導“社會資本”下鄉,以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先后引進了佰澤田園綜合體、鄉情緣、中穗農業等現代農業綜合體,通過整合集體土地、提高土地租金、開展勞務合作等方式,帶動村集體經濟長足發展。實際操作上,采取土地入股、以地招商、資產租賃等方式,大力發展特色加工業、鄉村旅游等富民產業,以資源承載產業,以產業實現增值,實現了集體增收與農民致富融合互動。此外,該鎮加強組織領導,以制度機制保障集體增收。對有穩定收入的村每年提取20%的發展基金,對有2萬元以上一次性收入的村提取60%的發展基金,用于新上集體增收項目;無集體收入的充分盤活村集體水利設施、閑置院落、閑散土地等,培育集體經濟增長點。
經驗總結:集體經濟發展同樣是做好鄉村振興的組織形式,關鍵在于體制機制的靈活性,并善于借力發揮與產業振興共融,而建立進一步的發展基金又能更好地促進集體經濟的自我造血功能。
模式之四:科技產品創新引領模式
科技產品創新引領對直接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顯然有加速器作用,這就需要充分借助高技術來帶動特色農產品種植和精深加工,建設規模化、高效、高產、高價值度的現代農業生態項目。這種模式可以選址在一個資源優勢、生態適宜的鄉鎮,開發、利用具有市場前景的科技產品,同時交給一個有實力的企業來進行經營,通過科技產品的開發、利用來帶動當地特色產業的發展,以帶動整個鄉村振興。
代表案例:串番茄種采
代表企業平涼超越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濃縮果汁行業領導者——海升集團的子公司,公司成立于2015年12月,占地面積308畝,依托集團的海外戰略合作關系,全套引進荷蘭頂尖智能溫室技術,建設了第一期12萬平方米的現代智能玻璃溫室項目,專業從事串番茄的種采,實現一次定值,全年采收,打造成為平涼市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基地。
該項目具有如下特點:
高科技:智能控制“溫、光、水、氣、肥”,全環境控制保障農作物優勢生長;高標準:工廠化運作,提升我國農業產業科技和全球競爭力;高品質:通過生物防治技術,減少農藥使用,實現農業生產節能、環保、綠色可持續發展;高產出:優質高產,突破了傳統農業季節性限制,一次定值全年采收,畝均產值100萬元。
海升集團通過布局西北,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消化吸收現代載能農業技術,建立了載能農業產業經濟帶,以全產業鏈模式實施精準扶貧,成為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探索者。比較番茄種植模式,在傳統模式下,畝產2噸,畝產值8000元,5年掛果8年豐產;而在海升模式下,畝產5噸,畝產值5萬元,次年掛果3年豐產。其發展模式先進,畝產比傳統模式提高至2.5倍,年產值1億元,成本7000萬,利潤率較高。
經驗總結:該項目通過引進優選品種,專業苗木繁育,系統引進歐美矮砧密植模式,引領了農產品種植業革命,同時實現工廠自動化的分揀冷鏈物流系統建設提高效率,自主開展品牌營銷提升產品附加值。公司以聚焦產業鏈技術創新,積極推動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塑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了產業價值,造福千萬農民。
模式之五:復合經營模式,以上幾種模式的融合創新
把以上這幾種模式,包括金融、科技、人才、農戶、基地、合作社等資源集聚起來,進行某種整合形成復合經營模式,這種復合模式,應根據各個地方實際情況來進行選擇,既要保持經營方式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也要有嚴格的管理制度保障和相應的政策規范。
代表案例:江蘇省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基金平臺
2017年12月1日,江蘇省與新希望集團雙方共同發起設立江蘇省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基金,基金規模100億元,主要投向江蘇省內規模化、智能化、生態化畜禽養殖業發展,畜禽產品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全值利用,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農村金融和農業大數據服務平臺,美麗休閑鄉村、農業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以及現代農業產業園等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項目。
新希望還充分發揮好集團在養殖和金融產業上的優勢,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等養殖發展模式,充分發揮金融資金的撬動作用,選定貧困區域,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合力推進精準扶貧,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為此,新希望以發展農業供應鏈金融和科技金融為杠桿作用,重點推動農業供應鏈金融,堅持產融結合模式,建立和完善以科技金融為支撐、以農業大數據為驅動的農業金融發展模式,建立農業+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的典范,在基金平臺上吸引更多優秀專業企業建立各自適合產業發展的組織模式,在產業扶貧、精準扶貧方面發揮帶頭作用。同時,建立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和中國新農民大學培訓基地,致力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研究和實施,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和農村雙創人才的培養工作。
經驗總結:在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中,產業基金無疑是重要支撐,但沒有進一步的專業企業和農戶的參與,平臺是做不大的。在培養培育更多合格且職業化的新型經營主體的參與下,就可以不斷延伸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等,并進一步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因為一二三產業融合中建立的特色小鎮不單純只是農業,而是包含了特色加工業或服務業,需要有科技+金融+企業+基地+農戶+人才+互聯網的全面整合式解決方案。
中國高新院認為,鄉村振興是大文章、大工程、新思維、新實踐,需要結合地方資源稟賦,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底蘊,選擇好特色優勢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構建精準定位目標市場的商業模式,并逐步創新升級。要堅定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科技強農的理念來規劃發展鄉村振興,走高質量、特色化、生態化發展之路而不是盲目擴張。鄉村振興中,產業興旺是重點,所以我們對鄉村振興發展模式的研究和引領作用一定要與產業緊密結合,最終落腳點都要實現產業化和市場化,構建市場容量不斷增長和增值的商業模型,并可在持續發展中實現良性循環,創造自我發展的內生增長動力和適宜的外部增長動力,從而形成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大格局,“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的美好愿望真真切切地落地,推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進程,最終實現中國從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的發展目標。
中國高新院致力于為各省級高新區升創國家高新區以及火炬基地申報提供發展戰略研究、規劃編制、升級流程指導與輔助實施。同時還提供科技園區、工業園區及經開區升級建設與招商輔助、科技成果轉化、區域科技創新規劃、創新型城市規劃、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規劃、國家農業高新區規劃以及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規劃、科技評估、重大科技項目規劃、國外智力引進、項目投融資、產業基金導入等咨詢服務,也為地方產業經濟規劃及后續升級評估提供全面指導。目前正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在地方的實施落地,為地方經濟謀劃可持續發展的活力產業體系和締造全方位的生態價值鏈平臺助力獻策。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李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