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十四五”規劃,他們提出了這些意見建議
南昌“十四五”規劃,他們提出了這些意見建議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0-12-03 點擊:次
《南昌市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施方案》指出,要把南昌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梯度轉移承接示范地、改革創新經驗復制先行區、市民生活休閑旅游共享區。
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要以學習對標大灣區先進經驗為切入口,強化戰略對接,高標準做好對接規劃,以省委省政府“南下”“東進”戰略為指引,以打造大南昌都市圈發展規劃為契機,在南昌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中細化相關對接規劃。要以建設承接大灣區產業集群產業鏈為著力點,突出產業對接,緊盯粵港澳大灣區先進標準,以產業集群建設為著力點,積極承接大灣區輻射,融入大灣區區域性產業鏈建設。要以完善建設對接大灣區的基礎設施為突破口,注重配套對接,以打造中部地區物流中樞為著力點,進一步改善交通設施,優化同粵港澳地區、長三角地區的通道對接,加快建設通向粵港澳地區的高頻高密高鐵線路,增開通向粵港澳的航班次數,保證水陸客貨運輸路線。要以找準與大灣區市場需求的契合點、連接點,依托南昌優勢創新特色對接。依托本土紅色綠色古色文化旅游資源,強化與大灣區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加快電子口岸建設,推進貿易對接,做優做大跨境電商,支持南昌企業依托香港、澳門走出去,全面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開拓國際市場。
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市政協副主席、市工商聯主席
熊志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已成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我市要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構建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建立民營企業公平的市場準入機制,建議全面清理涉及民營企業市場準入的各種不合理的隱性或顯性障礙,落實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建立公平的參與競爭機制,營造公平的經營環境,支持民營企業健康發展。強化服務意識,優化營商環境,切實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打造誠信政府,加大政策兌現力度,建議制定從政策出臺到宣傳落實,再到兌現反饋全過程規范體系。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合法權益,建議加大對營商環境法治化的要求,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大力支持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面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小企業搶抓機遇、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建議提升對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視,將中小企業發展戰略納入規劃,加大頂層設計,系統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在財稅、融資、創新、人才等方面予以扶持和引導,打造一批“專精特新”,培育一批獨角獸、瞪羚企業,鼓勵“小升規”“規轉股”“股上市”。
加快“數字治城”步伐
市政協副主席、市知聯會會長
萬敏
“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詳于下”。在城市規劃方面,按照中央、省委要求部署,根據我們面臨的新形勢,發展的新機遇,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正確處理好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關系,進一步增強我市城市“十四五”規劃編制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引領性。
在城市建管方面,建議進一步注重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和智慧城市建設。按照“精心規劃、精致建設、精細管理、精美呈現”的總體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圍繞城市路網完善、城市衛生整治、城市特色彰顯、城市管理精細四大重點,完善城市功能設施,改善人居環境,發展特色優勢,建設精品城市,彰顯城市品質,努力塑造具有南昌山水特色的城市風貌。建議在“十四五”規劃中聚焦智慧城市建設,做好南昌“城市大腦”建設,運用規劃的總體設計,積極運用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大力構建“天上有云、地上有格、格中有人、人人有責”的城市智慧化管理體系,大力推進智慧養老、智慧醫療、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社區、智慧城管等,在“十四五”期間建設一批智慧城市示范項目,加快“數字治城”步伐,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加強基層執法隊伍建設
民革市委會主委、
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薛有旺
加快推進法治南昌建設,就必須加快跨領域跨部門綜合執法改革,關鍵要加強基層執法隊伍建設。當前我市基層執法隊伍建設已初見成效,但仍存在執法人員力量薄弱、綜合執法系統保障條件不足等問題。因此,我建議進一步完善執法隊伍管理機制,增強執法隊伍的戰斗力和向心力。大力提高執法隊伍的業務素質,完善教育培訓工作機制;樹立人才觀念,招選專業人才;完善激勵機制和監督制約機制。要建立強有力的綜合執法保障體系,為規范行政執法工作保駕護航。確保執法經費落實到位,加強執法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逐步解決執法人員的編制及身份問題。要完善執法督查考核體系,積極探索多級聯動執法模式。深化執法督察工作,嚴格執法考評,創新評查方式,完善多渠道監督機制;健全綜合執法機制,進一步健全協調機制,開展聯合執法,加強協作,建立責任追求機制。
著力推進城市有機更新
民盟市委會兼職副主委、
市社會主義學院院長
郭翀
城市是集經濟、政治、文化為一體的“有機生命體”,理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繼承與創新的關系、舊貌與新顏的關系、整體與局部的關系,走出一條保護與發展的南昌“雙贏”之路,是南昌城市有機更新的努力方向。
南昌城市更新已經開始了從“擴大增量”到“優化存量”轉變,過去“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和過度房地產化的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已難以為繼。我建議,從突出功能提升、更新城市發展理念、提升城市發展品質等入手更新城市發展理念;從強化城市更新的政策供給、構建多元參與的資金投入機制、搭建多部門協同精細化管理平臺、培育小區自我管理能力等入手,逐步實現從“社區居委會代行管理”到“成立業主委員會自治管理”;從人民群眾實際需求、大力實施海綿城市建設、不斷完善老舊小區配套、盡快解決“上樓難”問題、改善居民室內外生活環境等入手,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等問題,加裝老舊小區電梯,解決老年人、殘疾人和病患群體上、下樓難等問題;從深化南昌豫章古城歷史研究、系統梳理豫章文化特色、建立城市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體系、全面開展城市新設計工作、注重挖掘城市歷史建筑價值等入手,不拆除歷史建筑、不拆真遺存、不建假古董,大力清理治理“貪大、媚洋、求怪”等不規范地名。挖掘歷史資源,著力突出文脈傳承,把完善基礎設施作為城市有機更新之體,把傳承歷史文化作為城市有機更新之魂,把強化智慧管理作為城市有機更新之要,把創新體制機制作為城市有機更新之基。通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提升城市品質,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推動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民進市委會專職副主委
鄒萍莉
醫療器械產業作為我市特色產業,經過30 多年發展,其規模已居全國同類產業前列,規上企業實力不斷增強,營銷體系逐步健全,產業集群優勢逐步形成,已具備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條件。
在新發展格局中,要贏得機遇,做領跑者,重點是挖掘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以“創新之城”作為醫療器械發展的助推者,構建南昌特色的醫療器械產業體系,有效地融入國內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體系中。首先要加大頂層設計,在融入中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對接國家戰略布局,爭取國家政策扶持,納入醫保采購體系,助推行業領軍企業的形成。其次,要強化體系建設,在新發展格局中找準產業發展新方向,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明確市場定位;布局產業創新體系,將醫療器械產業創新納入全市“創新之城”建設的重點領域,形成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創新體系;完善產業鏈,加強對外交流合作,補齊我市醫療器械產業短板,不斷完善產業鏈體系。第三,要加快合作開放,在戰略中優化產業發展新平臺。搭建市級醫療器械銷售平臺,整合現有醫療器械銷售網資源,加大商會對銷售企業的對接與引導,搭建市級銷售平臺,加快產業聚集效應。要推進統籌協作,在工作中筑牢為企服務新常態。營造國際化現代化法制化營商環境,努力構筑“親商、安商、愛商、敬商”的投資服務環境;強化鏈式服務,充分發揮產業鏈鏈長制的溝通協調優勢,將全市醫療器械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產業。
推進醫療事業差異化發展
農工黨市委會專職副主委
李美君
醫療事業的發展事關“健康南昌”的建設,要科學定位,推進南昌醫療事業差異化發展。由于省會特殊的區位,南昌市本級醫療機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壓力。因此,市級醫療機構要走差異化發展之路,不再走大而全的老路,每家市級醫院建立2-3個特色專科,打造專科發展平臺。集中優勢資源,重點扶持專科專病專業,使之做大做強做優做精,提升核心競爭力,成為在全省甚至更大范圍有影響力、有競爭力的專科醫療中心,彰顯省會城市擔當。同時建立國內外合作機制,積極謀求更多的國內優質的醫療機構支持,建立實質性的戰略合作。
人才是城市發展的第一要素,我們必須優化機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2018 年以來,我市以“人才強市”為引領,制定出臺了力度空前的人才政策,特別是今年以來,又相繼出臺了“人才 10 條”,開展了“百萬人才入昌”等行動,形成覆蓋廣泛、務實管用的人才政策體系。我們要著眼于既有政策的落地,著重于政策縫隙的銜接,以轉換用人機制和搞活用人制度為核心,進一步破除制約人才發展的思想障礙、制度藩籬和政策壁壘,優化“留才”環境,建立完善更具包容性的配套服務措施,真正讓人才政策落實到每一個來昌在昌留昌的人才身上。
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九三學社市委會主委
魏宏平
面對當前復雜的國內外環境,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建議我市加強新型研發機構的政策支持,通過財政資金獎補、稅費優惠等措施,引導政、研、學、產、資等主體共同參與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以項目為載體,以服務我市主導產業發展為導向,加強與企業及社會資本合作,構建一批新型研發平臺,在應用技術研究、先進技術引進、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和企業孵化等方面發力,打造我市科技創新主力軍。鼓勵新型研發機構注冊為科技類事業單位、企業單位,因事設崗,實行全員聘用管理模式,采取市場化的薪酬制度,科研人員收入下線保底、上不封頂。對科研項目的績效評價,加大市場需求、經濟效益、成果轉移轉化和知識產權等要素權重。對科技人員分類制定評價標準,強化科研成果與市場結果導向。
科技創新要以人才為支撐,建議我市創新人才管理機制,根據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技術發展實際,因需引進領軍人才;賦予領軍人才研究方向的決策權、項目經費調劑權、創新團隊組建權等,以事業發展吸引高端領軍人才能夠引得進、留得住、用得上;切實解決人才后顧之憂,為優秀人才提供居留和出入境、落戶、醫療、保險、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就學等方面的服務。
提升高等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豫章師范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蒲守智
當前,省市有關部門都出臺了一些引才優惠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程序繁瑣等問題,影響到了人才引進的工作效率。因此,我建議適當減少人才政策項目數量,提高政策的針對性、精準性,切實提高引才政策實效。
在提升高等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方面,建議南昌從打造職業教育高地入手,切實把握現代職教城的功能定位,讓校企合作要無縫對接,學校要與區域產業發展精準對接,企業要與高水平職業院校主動對接。同時,市屬本科高校也應進一步發揮優勢、凝煉特色,走差異化發展道路。比如,我曾掛職的廣州大學是廣州市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它就定位把學校建設成為與廣州城市發展深度融合、與廣州城市地位相得益彰,具有學科、城市區域和國際化特色的高水平大學。
加快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江西財經大學江西經濟發展與改革研究院院長
吳志軍
高質量推動重點產業發展,南昌必須加快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按照完善產業鏈的原則,圍繞重點產業,大力開展招商引資。要深入分析電子信息、航空裝備、汽車和新能源汽車、VR產業以及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細分細化產業鏈,找準產業鏈的關鍵環節、龍頭企業,以超常規手段引進百億級以上龍頭企業。比如VR產業方面,南昌的VR技術先進,能否引進一個大型的VR+文旅項目,建設全國領先的VR旅游景區,吸引全國游客到南昌來游玩,以龍頭企業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從而壯大產業鏈。
此外,還要進一步做強產業發展主戰場。當前,南昌有三大國家級開發區。作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主陣地主引擎,南昌要在“十四五”期間,著力推動解決這些開發區存在的一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斷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引導首位產業、主導產業有序分工,錯位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對園區企業進行評估,加大對僵尸企業清查處置力度,騰籠換鳥,盤活土地資源,培育壯大高科技產業,抓好延鏈、強鏈、補鏈,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南昌大學經管學院教授
毛小明
南昌要在產業發展上實現進位趕超,除了要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果,使得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得到提升,還要不斷擴大品牌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從全球來看,企業最大的競爭是品牌的競爭,“十四五”期間,南昌的主導產業要如何增強品牌影響力,這是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在擴大國際競爭力方面,面臨新發展格局,作為省會城市,南昌要不斷擴大開放,在推進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中挑重擔、走前列;要立足全球視野,加強與開放型經濟發達地區對接;要在科技創新、智能制造、綠色發展等方面在全省作示范、勇爭先,努力打造成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此外,南昌要充分利用臨空經濟區已有的“水鐵公空”四式聯運等獨特的區位優勢,打造立體化口岸,爭取在“十四五”期間,將其打造成昌北機場“水鐵公空”四式聯運微循環、保稅物流中心。全面建設向塘國際陸港、昌北機場國際空港,打造南北呼應的國際性口岸開放門戶,構建高能級開放平臺。
加快推進軌道交通接入新建區
新建區望城鎮黨委書記
程家華
做強做優大南昌都市圈,南昌城市西進發展速度必須加快,新建區作為南昌城市西進發展的主戰場,對全市未來產業承載、人口導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議我市加快推進軌道交通接入新建區,在長堎、望城地區開設站點,聯通紅谷灘,在九望新城增設站點,打通九龍湖,將新建打造成為南昌中央CBD的核心輻射地,未來產業支撐的重要板塊。
打造基礎教育及職業教育高地
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總院
高級工程師
尹小斌
基礎教育最能教化人,也給所有人以希望,只有基礎教育做的好,才能留得下人、才能培養出更多走向高遠的南昌人,這些人將永遠是南昌寶貴的財富。要做好基礎教育,既要做好硬件配套、更要牢牢地抓住優質師資力量、培育優良學風這兩個關鍵,要建立科學的教師考核和獎懲機制。同時要引進優質民辦教育力量來南昌辦學,發揮“鯰魚”效應,提升我市的整體基礎教育能力。
職業教育方面,我市正在高標準打造國內一流的現代職教城。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5G等新一代技術引領科技革命,要求職業教育必須與時俱進。每年高達上千萬的高級技工缺口和技校“招生難”的現實提醒我們,職業教育要想真正與社會發展接軌、與市場需求結合,必須通過改革,加速補齊短板,把提高培養質量放在重中之重。要擴大職業教育學校的規模、鼓勵大型制造企業在南昌辦職業培訓學校;根據職業教育的使命和要求辦學,應該淘汰與高等教育重疊的專業比如人文、英語等,聚焦培養現代產業工人;同時在師資力量上不要一味追求高學歷,而應從各企業的技術能手、技能大師去選拔教師。要開展終身職業教育,由企業下訂單,不論受教育者多大年齡,都可以按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