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轉型特色小鎮是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載體
來源:未知 日期:2018-11-13 點擊:次
中國特色小鎮建設的主流方向應該是產業小鎮,且是高端產業小鎮。特色小鎮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產業競爭力的一種重要載體,也應該成為中國新時期產業升級的主要載體之一。高端產業在大中城市和特色小鎮共同發展,是一個成熟大國的必然選擇。這種城鎮化與產業的多元結合方式,既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多種模式,也為人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個性化的選擇方案。特色小鎮一定會成為高端產業發展、高級人才聚集的一個重要空間載體,與大中城市形成協作互補的產業鏈關系。這正是特色小鎮與產業園的共同之處。
不同的是,特色小鎮先有產業或業態,后有業戶和社區,繼而沉淀出一種文化,并凝聚為一種精神或特質,最后才形成一種旅游空間,引來旅游者。因此,產業園區轉型,由單純的生產向生產、生活、生態融而合一、全面發展是必然歸宿,也是必然路徑。但要防止產業園區模式的簡單復制、防止一窩蜂,因為特色小鎮特色產業的聚集乃至形成有一個過程,旅游小鎮的過程則更漫長,不可能一蹴而就。“小鎮”最講究產業集聚、精工打造、歷史打磨和文化沉淀,最忌諱一蹴而就,跟著政府政績走、形象走。
1、積極開展“四換三名”工程
很多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經濟增長過多依賴低端產業、過多依賴低成本勞動力、過多依賴資源環境消耗等問題尚未根本改變,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和動力不足等等。我們可以開展“四換三名”工程來深度挖掘投資潛力實現轉型升級,以經濟集聚區建設來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四換”就是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電商換市,“三名”即名企、名品、名家。這也是挖掘有效投資的發力點之一。我們一直力推“兩化融合”,如果信息化與工業化真正融合起來,投資機會將是幾何級的。因此,要加快建設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鼓勵企業加大“機器換人”、“電商換市”投資等,用數字化、智能化來嫁接提升傳統制造業。機器換人著力于破解“過多依賴低成本勞動力”,利用先進裝備替代低端勞動力。電商換市則意在補齊“過多依賴傳統市場”的軟肋,積極利用電子商務來拓展市場,企業還可以通過電子商務、借助互聯網來推進跨界發展、跨界競爭。
2、重點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
在更深遠的經濟轉型升級布局上,我們還要致力于一些區位條件比較好、產業基礎比較扎實、配套功能比較完善、有利于產城融合和高端要素集聚的區塊重點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每個集聚區集中力量抓好兩三個技術領先、帶動力強的主導產業,既抓龍頭型、基地型項目,又抓專業化配套企業,使得產業立足在持續創新、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深度開發上。這些產業集聚區同樣涌動著投資機遇。集聚區重點引進國內外知名大企業和“走出去”的客商,落地企業都享受到土地、財稅、金融、科技等政策支持。我們要挖掘更多的投資機會,產生更大的化學反應,進一步完善大開放格局,打造一片投資的熱土。
3、將本籍客商作為招商引資最為倚重的力量
本籍客商是招商引資和創新發展最為倚重的力量。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最值得總結的一條經驗,就是在資源稟賦條件比較差的情況下,把人自身變成了資源。本籍客商是最寶貴的資源,是經濟轉型升級的主力軍。“十三五”期間,招商引資將更加注重發揮人這一重要資源,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不動搖;更加注重優化政府服務,打造更有活力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更有效率的政務生態系統,營造更加濃厚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為轉型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4、引客商回歸要“取勢、明道、優術”
取勢,就是要把握大勢。要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全面準確把握新常態的內涵和特征,緊緊抓住“十三五”這個“大有作為的重大戰略機遇期”,因時順勢而為,主動參與大變革、大機遇。明道,就是要明確路徑,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把創新擺在核心位置,以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制度創新為引領,加快形成以創新為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優術,就是要講究謀略。現在的競爭是智慧的競爭。要大力推進“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制造2025”,圍繞企業創新、人才創業抓好創新平臺和開放發展平臺建設,圍繞產業創新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圍繞突出制度供給深化政府自身改革,爭取“十三五”再干成一批大事、新事、實事。
5、要針對戰略新興產業加大招商力度
我們下一步發展取決于改革開放,這是發展最大的紅利。招商引資將以新一輪改革謀取再出發,并以開放式經濟格局激發有效投資熱潮,再創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優勢。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招商引資要針對戰略新興產業,以產業集聚區核心區塊和綜保區為主平臺,面向全球、全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把世界500強、央企和國內知名大企業引進來,我們將予以大力支持。
6、必須消除各種招商引資隱性壁壘
我們要以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橫向撬動經濟社會各領域改革,縱向撬動政府自身改革,不斷優化發展環境、激發民間活力。我們要力爭成為審批事項最少、速度最快的省份。區域競爭很大程度上是發展環境的競爭,發展環境是我們最大的法寶,過去如此,將來也如此。東部一些省份的資源稟賦條件比較薄弱,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很快,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管少、管精、不管死,為民眾創業創新營造寬松的環境,讓千千萬萬人自身成為了資源。“民營、民富、民享”的民本經濟始終是最大的活力所在。三中全會提出要消除各種隱性壁壘,非常及時。要放活市場,給市場主體以平等的地位,就必須打破各種“天花板”、“玻璃門”。所以,我們將通過放寬市場準入來催化投資活力,以開放的姿態吸引更多的投資。
7、產業園區轉型要遵循“一特三提升”
推動開發區向現代產業園區轉型,要以“一特三提升”作為工作指向和抓手,努力把現代產業的特色做得更加鮮明、支撐力和競爭力做得更強。“一特”,就是著力打造特色創新集群,把培育特色產業集群作為基礎,把加快集聚特色創新資源作為關鍵,把引才工作擺到重中之重位置。“三提升”,一是著力提升土地產出率,樹立“以畝產論英雄”的導向,按投入強度和單位產出水平,對“低產田”和“高產田”進行差別化的資源配置和政策支持;二是著力提升資源循環利用率,推動前端的清潔生產、后端的廢棄物資源化,促進上下游企業鏈接,努力實現能源梯級利用和物質循環利用;三是著力提升智能制造普及率,努力實現研發、生產、銷售和管理全過程的互聯網化,積極創建智能方面積極探索、先行一步。
8、言必談項目和招商引資!
要確保招商引資工作持續發力,進一步掀起高潮,做到言必談項目和招商。一把手要親自抓、負總責,主動走出去、請進來,掌握招商信息動態,強化后期跟蹤和推進,利用好外來投資、國家層面投資和轉移性投資,鞏固好日韓港臺新、歐美等地的招商成果,加大與央企的跟蹤對接力度,強化長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內資招引,推動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新成效。要按照既定目標,大力推動“雙千雙百”培大育強,促進工業集中、集約、集聚發展,同時要狠抓中小企業集聚發展,加快中小企業園區建設。要建立完善招商引資和項目推進的工作機制,及時匯總招商信息,及時會辦矛盾和問題,形成一整套保障制度,支撐好項目的整體推動。
9、政府要努力做好“店小二”
一是已有強項要更強更優。政策公開透明、辦事規范,法治環境總體水平較好,要看到自身優勢,繼續努力;更要提升標桿,不斷追求卓越,把長板拉得更長。二是短板弱項要提升補齊。要對營商環境方面存在的短板做一次全面梳理,尤其對企業反映強烈的問題,實施革命性流程再造,排出補短板的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盡快補齊補好。三是特色亮點要打響品牌。要圍繞效率優先、創新優先等進行積極探索,打造營商環境不可替代的新亮點、新標識,真正使特色更特、亮點更亮,形成強大的“引力場”,不斷增強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10、招商引資新載體:必須大力推進特色小鎮!
特色小鎮建設要搭準新興產業崛起、傳統產業升級的脈搏,加快集聚資源要素,形成產業特色與優勢,為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作出貢獻。制造業是經濟的主體,制造類小鎮必須是特色小鎮的主體。要把制造類小鎮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之成為穩增長、調結構、強創新的新生力量。
規劃建設特色小鎮,是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載體。各地、各部門要謀定而后動,加強規劃,著力在彰顯特色、功能疊加、項目推進上做文章;同時,要建好“小鎮客廳”,集中展示小鎮產業、文化、生態特色,提升小鎮形象。要堅持改革引領,摒棄“先拿牌子、政府投資、招商引資”等傳統做法,實行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模式。要積極推行創建制,干中給政策、干成授牌子,中間實行動態管理、優勝劣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