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國家高新區發展現狀及規劃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1-13 點擊:次
2015年,在發展環境極為復雜、各種挑戰極為嚴峻的形勢下,濟寧高新區堅持以園區建設帶動產業升級,以平臺建設強化轉型基礎,以市場建設聚集創新資源,以功能項目牽動城市功能提升,以實事硬事提升民生水平,以作風效能保障工作落實,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態勢。
一、注重把關定向,優化發展布局框架。
注重發揮黨工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做決策、抓工作立足于全區發展的大局,抓住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問題,力求準確把握、重點突破。面對市委、市政府提出的 “六大作用”要求,提出了“創新引領、爭先進位”的總基調,確立了“建設國內一流創新型科技園區”的戰略定位,明確了“園區、平臺、市場、主體”的主攻方向,并通過園區服務企業、部門服務基層、街道服務群眾“三條線”管理體系,把發展理念的創新、體制機制的創新、方式方法的創新轉化為比較優勢。著眼于深化發展路徑思考,從戰略層面擬定重大課題,本著“找準一個問題、開展一項調研、建設一個實體、突破一項工作” 的原則,分別落實一名班子成員牽頭,就重大工作進一步研討深化,形成了一批高質量的調研報告,目前投融資體系、綜合執法體制改革等課題成果陸續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成效。立足“與先進高新區對標,向一流高新區學習”,組織開展了赴上海漕河涇、武漢光谷、長沙麓谷等地考察學習活動,力求在全國全省范圍內確立目標定位,積極對標、達標、創標,推動發展邁上一個新的臺階。今年以來形成的意見措施,大家認識統一,步調一致,形成了團結一心干事業的良好局面。
二、保持戰略定力,穩定經濟發展增勢。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共性困難和工程機械持續走低的特殊壓力,黨工委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自覺在思想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了上級決策部署在高新區的貫徹落實。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背景下,實施了一系列逆周期、加杠桿措施:一是開展服務企業百日會戰行動,從解決土地、房產確權入手,先后幫助225家企業接力辦理環保、立項、規劃、建設、土地、房產等手續。建立了產業聯席會議制度,搭建了資源配置共享平臺,促進掌握資源配置的部門、負責招商引資的部門實現信息無縫對接。舉辦了中國(濟寧)秋季建筑機械交易會,幫助企業爭訂單、拓市場,有效化解了企業庫存。二是實施吟龍培育計劃,選擇22家主導產品國內行業細分領域市場占有率排名前三位、在行業內細分領域具有較大話語權和影響力、發展迅速的科技領軍企業,實行一企一策,全力培育國家高新區的國家隊企業。三是實施共生計劃,拿出最好的政策支持如意、辰欣、英特力等骨干企業扎根發展,IBM高性能服務器芯片等一批新產業、新業態項目接續落地,伊頓、萊尼、薩維奧、元鴻光電、冠銓光電等紛紛追加投資。四是化解企業擔保圈風險,研究推行了“2.0版”綜合措施,設立了“惠新1號”企業過橋基金,建立了企業產業發展融資合作聯盟,減輕了區內企業短期過橋續貸資金壓力。五是加大對上爭取力度截止目前獲批市級以上政策資金3.5億元。1-11月份,實現營業總收入2942億元,增長10.2%;工業增加值628.7億元,增長7.14%;固定資產投資346.4億元,增長16.2%,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了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
三、突破關鍵領域,構建創新創業生態。
一是建設現代產業體系。謀劃“一區多園”布局,啟動了國家級安全設備產業園、檢驗檢測示范區、中非產業園等專業園區建設,信息產業園、汽車產業園獲批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惠普產業基地獲批國家軟件國際創新園。對高新區一直確定發展的十多個產業,明確12個產業處專門負責,初步構建起規劃、政策、招商、園區、平臺、協會、展會、服務“八位一體”產業組織模式。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新上產業鏈項目79個,PSS半導體等40個項目投產運營或試生產,印刷電路板等4個項目完成主體建設,齊力工業機器人等30余個項目加快推進。信息產業龍頭競相布局,甲骨文OAEC、文思海輝服務外包基地、軟通動力“眾包云”等投入運營,華為節點云、國際動漫創意小鎮等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二是建設公共創新平臺。魯南煤化工裝備檢驗研究中心、省科學院濟寧分院等完成主體建設,轉化醫學等平臺正在設備調試,藥物研發、數字影視、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6個平臺投入運營。聯手螞蟻雄兵布局了全球“互聯網+教育”中心,實施了“創業濟寧”高新區引領行動,啟動了創業培訓、創業大賽、社會孵化等七項工程,建成了創客中心、創業大學、ZHU夢工廠等新型孵化器,被納入“創業中國行動計劃”。20支創業團隊入駐大學生創業園,舉辦了創業沙龍、創客訓練營、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新引進科技孵化項目(團隊)68個,孵化畢業企業23家。申報國家和省市各類科技計劃和項目235項、獲批110項,獲批創新支持資金9100萬元。三是建設區域要素市場。資本中心正式掛牌,80家機構率先入駐,其中要素交易市場5家,成為全省首家專注資本市場的綜合服務平臺。山東煤炭交易中心啟動運營,線上會員企業達到500余家,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多元化現代能源商品交易市場體系。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完成了初步建設方案。吳泰閘金融街聚集效應明顯,棗莊銀行、日照銀行、高新科技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陸續開業。廣安科技、動脈智能、科大科技3家公司在新三板成功上市。打造人才聯盟服務綜合體,開展培訓、聯誼、測評等活動230余場,組織現場招聘15場,引進了盛景網聯等4家知名人力資源機構。四是建設濟寧復合中心。以蓼河、海川路、崇文大道三條主線,初步構建起“一心三軸”城市發展框架體系,完善了精細化、社會化、網格化、市場化的城市管理機制,保持了最美最清潔高新區形象。
四、持續改善民生,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把民生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及時調整民生工作思路、策略和重點,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保障,像落實發展指標一樣落實民生任務,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關注低收入群眾生活,更加重視和加強基本公共服務,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實在地惠及廣大群眾。在確保中央和省、市各項惠民政策不折不扣落實的同時,立足高新區實際有針對性地解決各類現實民生問題,與群眾在感情上“心連心”,工作上“面對面”,服務上“實打實”,集中人力、財力和物力,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高新區在全市群眾滿意度電話隨機調查中保持領先位次。
五、深化改革創新,激活發展內生動力。
推行了“專業團隊運營、專門基金投資、專營機構支持”運營模式,初步實現了從抓單個企業、單個項目向抓園區發展轉變,濱河科技園、軟件園、大學園等園區市場化運營取得突破性進展。轉變招商工作重點,把招引專業運營商作為園區招商運營的主體,逐步改變一對一談項目、優惠政策直接兌現給企業的模式,集中資源和政策扶持專業運營商發展,由運營商自求平衡、將招商政策兌現給企業。按照“省里基金全面對接,市里基金全面參與”的思路,實施了涉企資金基金化改革,目前已有信息產業發展基金、現代農業發展基金、文化旅游產業基金、天使基金、軟通信息產業基金落地,惠普信息產業發展子基金已完成初步運作方案設計。按照“有團隊、有人員、有實體、有經營”的思路,優化平臺運營模式,17個行業公共平臺陸續向社會開放運營。創新投融資體系,組建了經達、創達、濱達、美達、科達等公司主體,把管委資產確權給公司,由公司運作項目,實行“借用還”一體化運作。建設了國有資本管理辦公室,成立了投資決策委員會,以提高資產運營效益為突破口,加快閑置資產處置,達成以資抵賬意向12.3億元。成立了合同管理委員會,把雙方承諾納入規范化合同管理,把產出效益、環保等作為對賭條件,樹立了正面導向機制和政府承諾守信形象。主動擔當省人才改革試驗區建設,編制了省級人才管理改革實驗區三年規劃,大學園與山東大學、曲阜師范大學、山東財經大學等高校達成合作意向。
六、加強自身建設,打造務實干事團隊。
貫徹從嚴要求,擔當黨建主體責任。強化黨建主業主抓意識,全面落實黨建主導總攬統籌責任、掛帥推進落實責任、牽頭考評問責責任、負責最終兜底責任,從嚴管干部,從嚴帶隊伍,從嚴抓紀律。深入組織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黨工委領導班子堅持把自己擺進去,堅持把學習教育放在首位,自覺讀原著、學原文、悟真理,深入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章、黨的紀律規定,每周一黨政聯席會或黨委會由一名班子成員領學,舉行了6次集中學習研討交流會,組織了黨性黨風黨紀、警示教育、干部政德教育等4場專題輔導報告。嚴肅認真地開展黨內生活,認真落實“三會一課”、雙重組織生活、民主評議等制度,班子成員帶頭為分管部門上黨課,帶頭參加所在黨支部的組織生活會,查找并整改了自身存在的“不嚴不實”問題。嚴格落實民主集中制,重點抓了決策體系構建,完善會議制度,明確決策范圍程序,最大限度地得出集體智慧的“最大公約數”,從源頭上規范權力的運行,形成了集體領導決策、個人分工負責、工作相互銜接、整體高效運轉的工作格局。完善了重點工作督察調度和現場辦公制度,推動各項工作邁上新臺階,形成了務實重行、真抓實干的濃厚氛圍。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是傳統產業轉型任務比較艱巨,區域競爭核心優勢不夠明顯,部分干部創業激情有所減退,在思想觀念、工作方法、目標考核等方面還存在與新常態不適應的地方。我們認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更好地發揮國家高新區對區域發展的引領、領跑、杠桿、樣板、示范和先行作用,需要牢牢把握創新引領、爭先進位的總基調,堅定不移地擴總量、調結構、促轉型、抓創新;更好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需要著力增強各級干部的能力素質,提振干事創業的精氣神,提升狠抓落實的執行力。下步,我們將緊扣建設國內一流創新型科技園區的戰略定位,進一步強化進取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堅定信心、順勢而為,用心做事、實干成事,加強統籌協調和戰略謀劃,切實把各種有利條件轉化為發展優勢,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歷史檢驗的新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