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新區:在創新的“風口”順勢生長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7-28 點擊:次
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錢塘江畔的創新高地,這里散發著濃濃的草根氣息,一座座高樓里的民營企業,向著信息產業的創新風口強勁生長。在經濟下行壓力之下,杭州高新區不僅沒有放緩腳步,還保持了高速持續增長,2015年GDP增長13.2%,高達790.41億元。
杭州高新區如何實現創新發展逆勢增長?《經濟日報》記者帶您一起解碼杭州高新區。
招才引智謀求創新
杭州安恒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雖是高新區本土培育的企業,卻已經承擔了多項國際賽事的互聯網安全工作,它曾為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重大盛會提供全方位網絡信息安全保障。
杭州安恒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裁范淵正是高新區引進的諸多海外人才之一。“我回國時國內互聯網安全還沒有興起,但是高新區非常重視,給了很優惠的政策環境,讓我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發中去,并依靠高新區完整的產業鏈基礎,在身邊找到了好的合作伙伴。”范淵說。
在杭州高新區,有諸多像范淵一樣單槍匹馬來創業的優秀人才,正是他們帶動了一批批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
在許多地方紛紛爭搶大企業和外資的時候,杭州高新區獨辟蹊徑,始終堅持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我們不是去招強引大,而是招才引智。”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謝漸升如是說。
為此,高新區推進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5050計劃”,目前已累計擁有國家級“千人計劃”人數59人,堅持走以人才帶項目、以項目引人才的招商引智良性循環之路。今年1-5月全區引進人才8327人,新增海外高層次人才創辦企業90家。
人才匯聚起強大的創新要素。新發布的2015年度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杭州高新區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能力排名第二。全國通訊行業前8強有7強都在杭州設立了研發中心,高新區還涌現出阿里巴巴、海康威視、聚光科技等一大批優勢企業。
化培育內生動力
在杭州高新區海創園,坐在六合橋的創客咖啡廳,就能看到對面的江景。每周四下午2點,這里會按時舉辦投融資對接會議,創業者在臺上激情陳述,投資人在臺下挑選項目,創新與資本碰撞出絢麗的火花。
“截至今年6月20日,這里已經累計舉辦90期活動,300個團隊或項目參加了路演,這個平臺已經幫助創業者累計融資8.88億元,并成為浙江比較固定的投融資品牌和集散地。通過資本驅動,創業者獲得了社會資源和市場支持,成功孵化出23家估值超億元的企業,實現了區域產業升級。”六合橋投融資平臺負責人馬海邦介紹。
杭州高新區引進來的企業很少,大部分都是內生企業。“孵化器是高新區持續激發內生動力的最主要平臺。沒有孵化就不會有持續的內生動力,沒有孵化器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新區。”謝漸升說。
為此,高新區鼓勵中介機構、創投機構、上市領軍企業等優勢力量做專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整合各類資源支持孵化器建設,把政府的物業資源更多地向孵化器傾斜。
這里甚至還誕生了浙江省第一個公益性創客空間:西湖創客匯,大量的技術工程師、高校學生、老師等新老創客帶著各種有趣的想法聚集一堂,交流碰撞。
目前,杭州高新區擁有市級以上科技孵化器13個(國家級5個),建有眾創空間25個,用于孵化、眾創的面積達到130萬平方米,累計向區外輸出科技型企業超過1200家。
高效服務尊重市場
杭州古北電子科技有限公司CEO劉宗孺慶幸的是,自己遇到了一個“只幫忙不添亂”的服務型管理者。“我們主要是靠政府幫助發展起來的,如果沒有前期的資助,不可能做到現有的規模和商業模式。政府就是最美麗的天使,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而且不占股份。”劉宗孺說。
許多優勢企業在初創期都曾得到政府的幫助。恒生也是土生土長的高新區企業,初創期項目就得到支持30萬元,“想不到民營企業的科技項目也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正是有了政府的幫扶,我們才從軟件產品提供服務商,轉變為金融云服務平臺的軟件提供商,實現快速發展。”恒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周峰說。
培育一批一流創新型企業是杭州高新區政策扶持的主要目標,對此高新區采取差異化政策和非對稱路徑,實現重點突破。2014年以來,修訂出臺了“1+X”產業發展政策,對領軍企業、成長型企業、科技型初創企業分別制定了扶持政策,積極實施領軍企業擴張工程、“瞪羚企業”提升工程和初創型科技企業成長工程,針對不同類別產業和不同發展階段企業,采取不同的支持政策,予以精準支持。
杭州高新區的項目投資出現了政府跟著市場投的罕見情形。貝殼社聯合創始人范志強告訴記者:“以前項目評價,往往請一些行業專家審批項目,效率很低。現在政府采用市場化的方式對項目作出評價,只要企業看好,出錢投項目,政府就按比例跟著投,資金分階段兌現。真正轉變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模式。”
此外,高新區還堅持以問題導向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先后實施了“五證合一”、“一照一碼”、全程電子化登記、企業名稱自主申報等商事登記制度改革,試行了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以商事制度改革為例,2015年全年新增注冊企業6048家,平均每個工作日24家;新增注冊資本311.8億元,增長24.5%。